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家庭作业的辩论

家庭作业的辩论

2021-06-17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辩论话题 家长布置作业好不好

这个辩题,可以开展三个方面,即事件前因,事件行为,事件结果。

一、事件前因

为什么家长要布置家庭作业?大方向促进学习

1.家庭作业太少 为什么说作业少 课内东西学不够用

2.孩子太闲,为什么说孩子闲?

3.孩子太贪玩,谁不贪玩?

二、事件行为

1.布置很多作业,带来太重压力

2.布置适量作业,不给孩子太大压力又能提高学习

3.布置少量作业,没有到达效果

三、事件结果

1.学习,稳固,提高

2.作业,更多?

3.假日意义,假日就是为了给孩子放松休息

4.孩子状态,开心与否?讨厌读书?

论点:

好:

1.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能间断。〔驳:学习是劳逸结合的过程。〕

2.孩子喜欢玩,家长布置适量家庭作业保证孩子的学习不荒废。〔驳:家长怎么控制“适量”?〕

3.学习更多的知识。〔驳:真的能学习到东西?如果孩子不是心甘情愿,学习效果不好〕

不好:

1.假日的意义本身就是开心过年,布置太多的作业不好。〔驳:假日不是只为了放松,不能放松过头〕

2.压力过大,容易导致孩子厌学〔驳:没有压力哪有动力?孩子厌学是因为开导不够,理解不足,与孩子沟通赏罚结合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因人而异,因地制宜。

玩物丧志,无为而治〔暴政勤政〕,劳逸结合,等等

这个辩题的总论是,要不要好不好的题,但在辩论操作上,需要演绎开展,不同辩方,在不同角度需要契合点和攻击点。在辩论过程中,大胆开辟适合我方的新领域新视角。

有个焦点,一个是“量”的界定,怎么适量怎么过量?多少的量会提高成绩?多少的量会导致厌学?

论点还有很多,不过一时也想全,从上面那些双面论点去发挥也差不多了。

小学生该不该布置家庭作业

小学生该不该布置家庭作业,布置多少家庭作业的问题,成为了大家讨论的热门话题。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想谈谈个人的看法。

造成学生过重负担的方面很多,其中家庭作业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过重的课业负担,会给学生身心健康带来极大伤害,那适当的给学生留一点家庭作业好不好呢?会不会给学生带来过重负担呢?笔者认为,这个问题的实质首先不是家庭作业的轻重问题,而是一个小学生该不该有家庭作业的问题?我认为,适当的家庭作业不仅不是负担,相反,对学生的发展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适当的家庭作业,可以防止小学生养成恶习

小学生可塑性很强,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如在无作业的负担下,进网吧、无克制的上网聊天、打游戏或浏览不健康的网站、走街串巷、四处游荡、结交社会上的问题青少年等,极容易染上不好的恶习。可能会使有些孩子养成惰性性格。人本来都是有惰性的,适

当的家庭作业,可以防止惰性性格的形成。如果天天都没有作业做,而很多家长又不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又不去培养孩子的特长,加上学习的自觉性又没有养成,长此以往,无所事事,势必养成惰性。

二:适当的家庭作业,有利于家长与孩子建立融洽的关系

人们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第一次接受的教育也是受影响最深的,甚至会影响他的一生。可很多家长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家长是多么希望能够和孩子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在和学生、家长真诚的交流中,我了解到,相当部分孩子的学习,家里是有家长经常辅导的。而这一部分学生比较来说性格开朗、活泼好动,和家长的关系也很好。由此可见,家长在辅导孩子家庭作业的时候,增强了和孩子的关系,这样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

三:适当的家庭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良好的习惯。

几十年来,大多数对家庭作业的研究发现,课堂之外的作业会给学生带来诸多益处,无论是学习成绩的提高,独立性、责任感、条理性的增强,还是时间管理技能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其实,学习并不只是提高自己,也是对家庭、对社会的负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对家庭负责,做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而这种责任感,就必须从小培养。通过家庭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养成习惯,明白学习就象吃饭,一日三餐,偶尔少吃一餐没有关系,天天只吃一餐是肯定不行的;只吃主食,而不去吃一些水果、蔬菜也会营养不良的。另外,每天有一点作业,虽然有一点压力,但也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以及按时完成任务,不拖拉的好习惯。此外,研究还发现,养成良好家庭作业习惯的学生更能认识到课外学习的必要性。在家完成学校布置的学习任务,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学习并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环境。

所以,我觉得适当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具有生活化、具有实践性、具有自主性,又充分照顾个体差异的弹性作业,是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的“礼物”,不仅可以传达教师对于学业的重视,也可以培养孩子对于学业成效的责任感。有利于孩子对知识的稳固和提高,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培养,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因而,适当地布置一点家庭作业是可行可取

家长到底该不该插手孩子的作业呢

现在,有很多家长在离开校园多年以后,因为子女上学再次拿起课本,陪“太子”读书做作业,遇到比较难的作业,还要亲自动手完成。对此,有些家长觉得很有乐趣,有的家长直呼有困难。

上海某小学学生的父母都是知名大学的教授,他们会对老师布置的作业进行挑选,觉得没必要就不做,还交代孩子,如果老师问起,就抬出爸爸撑腰。那么,家长到底该不该插手孩子的作业呢?

支持派:应该插手!

不管就会找不到北

马迹山:温州电信职员

插手一举其实是对孩子学习方向的引导,如果不闻不问,那就很容易让孩子找不到北,由此在学习上产生厌烦心理。当然,正确的引导,恰到好处的“插手”,是有讲究的,不然就会适得其反。

有利于父母共同学习

雨非: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我觉得父母在插手孩子学习的同时,也让自己有了共同学习、与时俱进的时机,一方面可以知道孩子对该课程的认知水平,另一方面对教学进度和难度也有一定的了解,这对孩子的学习很有帮助。我有个朋友原来只有大专文凭,在陪“太子”读书一年时间后,也激发了学习热情,后来顺利拿到本科文凭,指导起孩子的学习来更得心应手了。

中立派:加强沟通就能协调

佳子:温州医学院教师

还是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现今的教育模式下,学校希望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家长希望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其实是缺少沟通的。

家长无论是陪着孩子写作业甚至代劳,还是干脆对孩子的作业进行挑选,都仅仅是这个沟通出现障碍的具体表象之一。学校应该静下心来想想,现在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否已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或者还是在进行填鸭式教育;同样家长也要再仔细考虑一下,过分插手孩子作业,是否会让孩子在最初始的教育阶段,就对学校老师的威信进行挑战,从而在孩子对“尊敬师长”这个最起码的礼貌上出现问题。

其实,只要学校和家长加强沟通,“是否插手”只是一个配合和尺度的问题。

反对派:不该插手!

不利于提高思辨能力

黄兆玉:上海市协作办

家长适当引导是可以的,但在具体插手就有诸多不妥:一是不利于独立能力的培养。生活上已是疼爱有加,学习方面如果还是“有难题,找爸妈”的话,孩子的依赖心理恐怕要不断增强。二是不利于孩子思辨能力的提高。要知道,出难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锻炼思维、稳固学习效果。三是不利于孩子学习兴趣的提高。面对难题,如果他能自己克难攻坚,首先可以让他愉悦,其次可以提高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作业是孩子自己的事

夜航:媒体从业者

在我儿子的作业登记本上经常看到“听写”、“读后家长签字”等非得家长参与的作业,而且很多练习题的题意没有家长的解释,孩子是根本看不懂的,这不是把部分老师应尽的职责强加给家长吗?作为小学一年级孩子的家长,我时常纳闷:为什么孩子的作业总要在家长的配合下才能完成?为什么家长要担当起教孩子掌握课本知识的责任?

虽然老师的初衷是好的,但我认为家长只有教育孩子做人的责任,或者教给他一些课外的知识,至于文化课程的传授主要是学校老师的责任。既然学校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就不该占用家长的时间为孩子做辅导。一些有难度的作业,即使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了,也是达不到做作业的最终目的的。其实,做作业本该是需要孩子独立完成的事。

修行在个人

毛兔:自由撰稿人

现在的家长不好当,陪小孩玩的时候要体力,陪小孩学的时候要智力。恐怕自己小时候上学都没有现在陪读这么认真。可是陪了、读了、学了,也是家长的事情,至于小孩是不是跟进了,还得看小孩自己。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也没见博士的儿子也全是博士。

另外,如果擅自帮孩子筛选作业,也会损伤老师的威信,以后还有几个学生会听老师的话,授课还怎么开展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