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4023 我国医学期刊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展望
刘建滔,邓丽琼,林加西(广东医学院学报编辑部,广东湛江 524023)
物质、能源、信息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三大重要支柱。信息是一种战略资源,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种宝贵财富。医学科研是医学科技工作者在已知的基础上以探索未知为目标的创造性劳动,大多数最新研究成果都是以文章、报告的形式出现在医学期刊中,医学期刊所拥有的信息量与相同学科图书相比为10:1。唐鸿[1]在我国预防医学文献信息流研究中发现,在期刊、图书、特种文献3类引文中,以期刊被引率最高,达73.67%。上述表明,医学期刊是指导医学发展和传递最新研究信息的主要媒体,情报交流的桥梁,交流学术思想的工具,从而推动医学事业的发展。本文对我国医学期刊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作一阐述如下。
1 我国医学期刊的现状
1.1 我国医学期刊的总体状况
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统计,2007年全国共出版期刊9468种,但医学期刊的数量具体有多少种却未见明确数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郭玉等[2]进行了大规模的统计,截至2005年2月26日,他们调查了4758种科技期刊,其中医学期刊有987种,占20.7%,在各类期刊中,仅次于工程技术类期刊(1965种,占41%)而居各第二位。而据王雁等[3]统计,我国医学期刊现有1058种。虽然有关医学期刊的总数有所不同,可能是刊物入选标准(如是否将非法医学期刊或内部交流刊物入选在内)及人力、物力有限而未能作全面的调查所致。但上述这些数据足以说明医学期刊在我国科技期刊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医学科学发展的水平。各类医学期刊分势格局主要为“中华”系列、“中国”系列、“学报”系列、“省市”系列、其他系列。
1.2 医学期刊的学科分布
刘宏韬[4]以《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为依据对949种医学期刊进行分类统计,我国医药卫生
综合类期刊为204种(21.49%),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期刊16种(17.39%),中国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内科学、外科学和药学类期刊分别为85种、64种、58种、72种、67种和7种,各占8.96%、6.74%、6.11%、7.59%、7.06%和7.59%;而妇产科学、儿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类期刊数量较少,分别只有9种、10种和10种。这说明,我国医学期刊中,综合性医学期刊占主体,专科类刊物所占份额较小;结构分布不尽合理,学科发展也不平衡。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分科将会越来越细,医学期刊也有待向专科化转变。
1.3医学期主办部门与地域分布
据王雁等[3]的统计,全国性学术团体220种,地方性学术团体182种,科研院校461种,政府机关117种,行业机关76种。张东涛[5]以2002年度邮发期刊征订目录及2002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为依据,对医学期刊的地区分布进行了分析,发现首都北京的邮发医学期刊总数占全国的1/4强,在738种邮发期刊中北京就有189种,故其它省市无法与之相比,即使是上海市其期刊的总数也只有70种,不及北京市的一半。由此看出北京是我国医学期刊的主要基地,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占绝对优势,总体讲,经济文化事业发达地区或工业基础较好的省份,期刊也相对较多,但西部地区和经济文化事业欠发达地区,期刊的数量相对较少。邮局发行的期刊除海南省为2种外,宁夏为1种,青海2种,贵州、内蒙古各4种,甘肃、新疆、云南各5种。
1.4 医学期刊的刊期分布
在王雁等[3]统计的1058种医学期刊中,半月刊有12种,占1.1%;月刊有178种,占16.8%;双月刊有371种,占35.1%;季刊有481种,占45.5%;半年刊16种,占1.5%。由此可见,月刊、双月刊、季刊是我国的医学期刊出版的主要形式,出版周期均较长。出版周期最快的也是半月刊,周刊或旬刊尚为空白。在国外医学期刊中,季刊、半年刊十分鲜见,周刊却在占有重要位置,周刊的速度虽稍慢于报纸,但报道速度却大大快于月刊、双月刊和季刊。如国际上著名的医学期刊如《美国医学会杂志》、《英国医学会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等均为周刊。在缩短刊期,提高出版速度
方面,我国医学期刊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2 医学期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管理体制问题
我国现行的出版管理体制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后才逐步走上法制轨道,它曾对我国出版事业的发展壮大和规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近十几年来,这套管理体制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内容粗放、单一,可操作性不强,与目前迅速发展的出版事业和经济全球化的社会环境不相适应。从宏观上看,国家对科技期刊管得过死,条款框框太多,使刊物主动适应市场经济与世界接轨受到诸多限制。例如现行的出版管理体制对刊号的发放相当严格,目的是防止出版市场的混乱与严把舆论关。但对科技期刊实行如此严格的刊号限制却是没有必要的。科技期刊毕竟是科学技术的信息载体,刊载的是客观自然的学科信息,引导的是经济产业的发展,不存在对社会政治文化及舆论导向的影响。从微观上看,大部分医学期刊由教学、科研等单位主办, 主管单位对刊物的管理几乎全是沿袭计划经济的传统模式,体制僵化,计划经济式的用人和分配机制没有根本性的突破,导致分配不公,用人不活,严重挫伤办刊人员的积极性。例如办刊经费和人员工资由主办单位承担,期刊不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没有独立的人事权和财物支配权,期刊生产和经营基本上还是小作坊模式,规模小,实力弱。整个医学期刊界还处于高度离散状态,期刊进行产业化运作的相关链条还没有形成,这种状况阻碍了各刊的生存与发展。为了提高医学期刊编辑单位的效益,提高它们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必须要创新管理体制,实行医学期刊的自主管理;还应在人才的选拔、培育、流动、激励方面形成完善的机制,以建立起优秀的编辑出版队伍,充分发挥人才的潜力。
2.2 学术质量问题
学术质量是医学期刊质量的核心。但现阶段,我国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医学期刊数量极少。期刊学术水平的高低可以通过是否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或数据库收录来反映,也可以某种期刊中论文的平均
被引率,即影响因子(IF)为指标。以美国《医学索引》(IM)为例,1997年我国只有56种医学期刊被收录其中,仅占IM收录期刊总数的11.6%;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也是世界著名的大型检索工具,至1998年底被SCI收录的我国医学期刊只有《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和《中国药理学报》两种,而在世界前500家期刊排名榜中,这两家期刊均未能收入。作为医学领域中最重要数据库的美国MEDLINE,2001年也仅收录57种我国医学类科技期刊。《中华医学杂志》在全国医学期刊中被引次数虽排在首位,但其平均年影响因子1998年仅为0.344,而《新英格兰杂志》则为21.1,《柳叶刀杂志》则为14.5。我国医学期刊年刊载量小于200篇者占72.96%,,总被引频次小400次者占80.18%[6]。截至2003年,我国生物医学类期刊被SCI收录的只有3种,《中国药理学报》IF为0.485,在本学科收录的181种期刊中排名162;《中华医学杂志》为0.107,在本学科收录的105种期刊中排名100位;《中国科学》C辑为0.291,在收录的51种期刊中排名43位。这与SCI中IF最高的Annu Rev Immunol(50.340)相比,分别相差103.92、470.47、172.87倍[7]。这些数据清楚地表明了我国医学期刊的水平与国际水平比较,尚存在较大差距。
提高医学期刊学术质量水平,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因为只有医学期刊的稿件质量得到改善,医学期刊的学术质量才能在整体上得到提高;而稿件质量提高,又与众多因素有关。核心期刊对吸引高质量稿件有优越性,因为核心期刊不仅是各种类型和不同级别的图书馆采访和收藏中文期刊的参考依据,而且是各个专业和不同层次的读者选择阅读期刊的参考依据,它自然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作者投稿并希望所发文章产生较大影响而选择期刊的参考依据。缩短刊期有利于提高稿件的质量,由于刊期变短,出版速度提高,在极短时间内将可能刊登出版,将更有优势吸引更多学术水平较高的优秀稿件刊登,形成更加明显的优稿一优刊一优稿的良性循环,为期刊质量的跳跃式提高积淀并储蓄了更大的能量。国际学术出版者学会(ALPSP)通过对期刊作者的调查分析表明,作者关注期刊的主要方面有:期刊声誉(73.8%),期刊的影响因子(59.9%),同行评议质量(59.1%),期刊的国际显示度及被文摘和检索系统收录情况(54.3%)[8]。而期刊的发行量、期刊主题所涵盖的学科范围是作者在投稿前所考虑的有关因素。目前,对医学期刊学术稿件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的水平,定量研究并未多见,因而,有必要对此进一步深入展开研究。
2.3 编辑人才问题
医学编辑担负着发现优秀稿件、传播先进技术、挖掘作者队伍的重任,是医学期刊发展壮大的顶梁柱,但医学期刊的学术性对编辑人员有较高的素质要求。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也越来越重视,医学技术的发展也日新月异,作为报道和传播医学新技术、新经验、新成果的医学期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对编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郭玉的调查结果显示,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工作者为2万6359人,有407种科技期刊未报人数,总数估计为3万人左右,与1993年相比,人数并没有增长;但1993年的科技期刊总数为3955种,至2005年2月,种数增长了20%。医学期刊编辑部的现有状况也不容乐观,编辑人员普遍不足,缺少高级人才,编辑超负荷工作,总体水平不高、知识陈旧、技能老化。国家《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规定:期刊必须有健全的编辑部,编辑人数:季刊不少于3人,双月刊不少于5人,月刊不少于7人。不少医学期刊没有正式配编的编辑部,许多非正式期刊只有编辑室,个别甚至无编辑室,编辑工作是挂靠在单位内的其他部门;编辑人数中,约有80%的编辑部未达到国家规定的人数,少数期刊甚至没有固定的编辑人员。许多医学期刊的专职编辑也非医学专业毕业,有的甚至没有专职编辑,仅由1~2名医学专业人员兼任编辑,这些兼职编辑或因太忙,或因工作岗位的需要,常常干1~2年,短的大概1~2个月就被换掉了,人员流动性较大,造成期刊专业设计缺乏连续性,难以突出期刊的特色。对于那些非医学专业毕业的专职编辑,也只是注重他(她)的编辑专业素质和技能的培养和提高,造成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严重脱节现象,但医学专业人员大多又不愿放弃专业,转而从事编辑工作。随着中国加入WTO,出版行业将逐步开放,我国的医学期刊将受到巨大冲击,各期刊之间的竞争也将日益激烈。因此,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医学期刊行业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事业心强、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精通业务、乐于奉献的稳定的编辑队伍。造成目前这种高素质复合型编辑人才缺乏的原因可能是编辑人员待遇低下,继续教育和培养的力度不够,培养的渠道不畅。面对眼下的严峻局势,必须加强对青年编辑人才的培养。我国培养专业编辑人才的能力和条件有限,无法满足众多杂志的需求,对于专业性极强的医学期刊,只能从高等院校引进人才,在我们的期刊编辑队伍中,老龄编辑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随着他们逐步退离编辑岗位,青年编辑将会成为各编辑部的主力军,而一些期刊社长期不重视对青年编辑的引进和培养,将面临着编辑年龄层断层的局面,这势必会影响到期刊的持续与发展。而加强对青年编辑能力的培养不仅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措施,更是关系到医学期刊未来的可
持续发展。
3 医学期刊的发展趋势
3.1规范化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标准化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高低的尺度,推行标准化是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我国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标准化、规范化越来越重视。同样,医学文献的编写和编辑工作标准化是实现期刊编排现代化的必要前提,是提高医学期刊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进行文献计算机处理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目前,撰写医学论文时常用的国家标准已有8个。尽管经过十多年的实施,我国学术期刊规范化工作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大多数学术期刊已经按照国际国内标准进行规范化编辑,但我国学术期刊的规范化开始比较晚,直到目前为止,离国际国内标准仍有相当距离。许多不规范的编辑给读者对学术论文的阅读、检索和复印带来很大不便,也影响论文文献的国际化交流。根据不同调查研究人员对近几年各种学术期刊的抽样调查,在学术期刊的条码、目次、索引、摘要、关键词、分类号、参考文献等方面都存在不符合标准的混乱情况[9]。医学期刊规范化也是促进国际交流的需要。 21世纪将是进一步开放和国际化的世纪。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对外交流的加强,医学期刊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国际化势在必行。医学期刊的规范化有利于促进我国医学期刊在全世界范围内交流和传递,有利于充分发挥我们自身医学期刊的功能和作用,有利于我国的科技论文进入国际重要的科技情报检索系统,有利于缩小我国科技期刊的质量与国际标准的差距。为了保证医学期刊和医学论文的质量, 作者和编者应共同努力, 认真学习有关的国家标准, 掌握好相关知识, 熟练应用国家标准, 提高科技期刊的质量。
3.2电子化
电子期刊是一种连续出版并通过电子媒体发行的期刊,它既包括只以电子文件格式发行的期刊,也包括传统印刷型期刊的网上电子版。电子出版物被欧美各国视为是继语言、文字、印刷之后,知识生产
和信息传播的第四次革命。严肃性的学术期刊将同时出版电子版和印刷版,两者的市场将各占一半,没有电子传输能力的出版者将被淘汰。电子期刊的发展为迅速传递医学信息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为医学期刊的发展提供了美好的前景。电子期刊具有出版周期短,存储信息量大,检索方便,传播速度快,且具备交互功能等特点和优势,能满足广大医务人员不同的信息需求,也有力推动了传统期刊工作的改革与发展,以及医学科研的进步。因此,要更加重视医学电子期刊的发展,最终实现我国医学期刊的网络化、数字化,以更好地服务于迅速发展的医学科学事业。在我国,从1994年起,随着四大主干网(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的建成,一些科技期刊分别利用四大网先后上网。1995年,我国出版了第一个大规模集成化的全文电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1998年,原国家科委信息司、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主办的万方数据系统(ChinaInfo)网络中心推出的120种同步入网科技期刊,是我国首家Internet网上中文期刊群体。1999年6月18日,中国期刊网正式开通运行,将原《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的3300多个核心和专业特色期刊,以题录、文摘、全文数据库的形式同时上网。时至今日,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及维普数据库等三大权威数据库已将国内绝大多数期刊收入其中。电子期刊能在不长的时间内有如此迅速的发展,这与它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以及在情报服务方面的优势是息息相关的。毫无疑问,电子期刊将成为未来医学期刊发展的主流。
3.3 规模经营
2003年底,我国已有期刊9029种,分别由5000余家杂志社(编辑部)经营运作,平均每家运作的期刊仅为1.6种,它们各有自己不同的主管和主办单位,呈条块分割状态,行政化、机关化趋向明显,品种繁多却总体实力偏弱,市场化程度不高。我国的医学期刊也存在类似情况,刊物众多,使有限的资金和稿源分流,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医学期刊的学术水平,限制了医学期刊的发展。规模经营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成功模式,也是发达国家成功办刊和经营的经验所在。如果说条块分割状态下的医学期刊市场是在抢分一块蛋糕,而集团化运作就是要把这块蛋糕做大。因此,应改变单一办刊模式,探索医学期刊优化组合,向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集团化方向发展。通过集约化经营,整合资源,利用国内外资金,组建集各类期刊为一体的同专业期刊群的期刊集团,走规模化、集团化道路,形成规模效应。各期刊集团根据学科特色创办若干个专业化期刊,这些期刊同样可以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自己的特
色,办成有影响的名刊或精品期刊,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但产业化、集团化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一切经营活动按市场机制运行,在市场中接受挑战和考验。通过建立完善的经营管理体制,在策划、制作、发行、营销、广告、服务、合同、财会、规章等方面与市场经济接轨,适应读者和市场需求;同时,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追求利润为动力,通过合法经营谋取期刊集团的最大效益,求得自身发展。
4 小结
我国医学期刊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在期刊的数量、种类、学科分布方面取得了不小成就,但在管理体制、学术质量、编辑人才等方面尚存在不少问题,医学期刊的规范化、电子化及规模化经营是我国医学期刊日后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唐鸿.我国预防医学文献的信息流研究Ⅱ.引文分析及核心期刊研究[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1995,11(1):23-29.
[2]郭玉,赵新力,潘云涛,等. 我国科技期刊基本状况统计与分析[J]. 编辑学报,2006,18(1):1-4.
[3]王雁,周卸来.我国医学类非核心期刊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2005(5):432-435.
[4]刘宏韬.我国医学期刊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2,11(3):5-7.
[5]张东涛.我国医学期刊分布现状分析[J]. 医学信息,2003,16(9):516-518.
[6]郑芙林,刘家全,曹安来,等.对我国医学科技期刊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基层医药,2005,12(11):1473.
[7]胡爱玲,韦经坤.SCI收录生物医学期刊情况与我国期刊现状的对比分析[J]. 情报杂志,2003(12):115-117.
[8]任胜利,严谨,祖广安,等.如何提高科技期刊的影响[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12(1):6-9.
[9]高雅丽.信息化社会与学术期刊规范化[J].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3,8(4):86-88.
5240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