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校长应有的心理学视野

校长应有的心理学视野

2024-05-24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校长应有的心理学视野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成败的关键在校长。只有校长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被学生和教师重视;只有校长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在新形势下,为更好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更多的校长当好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先生”。为此,校长需具有更为开阔的心理学视野。

心理健康教育助力学校主要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科学的教育理念。实践汪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给学校“添手脚”“加麻烦”,而是有力地助推了学校的主要工作。

1心理健康教育助力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这是任何校长都不容回避的矛盾。心理健康教育是否会冲击教学工作,是否会冲击高考、中考,这是校长们一块挥之不去的“心病”。但是,我们不难看到,当前许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抓应试教育已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教师对学生体能的挖掘已经到了极限,对学生时间的“榨取”已经到了尽头,过重的课业负担和精神压力造成不少学生出现信心危机和心理障碍,学校如果再不从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即开发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和思维力等与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意志、养成学生的学习方法等人手,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挖潜确实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相关研究表明。在影响高考等重大考试成功的20个因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考生考试中的心理素质,第二位是考生考试前的心理素质,第三位是学习方法,第四位是学习基础。可见,考试成功的要诀一是硬件,

即考生掌握知识的水平;二是软件,即考生心理状态的调节。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恰恰能为学生的学习和考试成功提供最好的硬件和软件。

2心理健康教育助力提高德育实效

心理健康教育会不会影响德育工作?对这个问题如认识不清,也会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推进。我们知道,当前的学校德育工作,总体来说实效性不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德育只注重解决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而不重视学生个性心理的塑造;只重视解决学生问题行为的现象。而不重视对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层面的调整,使得学生没有机会表达内心的困惑与烦恼,也影响了师生间的思想沟通。真正能打动人心的德育才是有效的。因此,学校可以运用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巧,用来改善德育工作。同时,心理健康教育锻造了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这也为德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心理基础。须知,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与行为问题,往往是和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的,如能将两者相辅相成,形成合力,就一定会提高德育实效,更好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3心理健康教育助力提高管理效率

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范围是很广的,并不局限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岗位职责看,一是协助校长、学校管理工作者和教师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积极从学生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提出各项建议、意见和评价。发挥心理指导与顾问的作用;二是帮助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得到良好发展,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各种冲突、人际交往中的各种问题以及升学就业上的困惑,发挥心理辅导与助人的作用;三是协助学校有关职能部门,积极做好家庭心理健康指导,帮助家长、教师、学生之间发展良好的交往关系,发挥心理指导和协调作用;四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调研和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在学生面临各种心理危机时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干预,发挥心

理研究和促进的作用。可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学校管理上,无疑可以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心理健康教育打造学生完美人生

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只有分数过不了明天。而作为校长,应该确立为广大青少年身心和谐发展奠基的理念,决不允许用“升学第一”取代“健康第一”,让学生沦为分数的奴隶。

1“健康第一”呼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青少年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健康第一”的理念也越来越受到普遍的重视。“健康第一”主要是针对青少年身体素质不高提出来的。而“健康第一”,不仅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根据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还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因此,校长必须树立并更好地落实科学的健康观,为学生的“健康第一”保驾护航。

科学地理解“健康第一”,学校就不能仅仅把健康目标集中在身体健康上,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学生做到身心和谐发展。同时,和谐心理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我们通过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心理和谐,就是为推进和谐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2未雨绸缪让学生远离心理问题

今天,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大,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当然,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大多是一般的心理问题。主要属于心理素质或心理质量不高的表现,充其量是心理失衡的一种表现,还谈不上心理或精神疾

病。

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发展性和预防性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可以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减少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把学生的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也能让学生很好地应对可能碰到的心理困惑。

3健全人格让学生人生圆满

教育部20XX年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而这也应是学校教育的目标。20XX年,马加爵事件发生后,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而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方面是大有可为的。从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来看,积极心理学将成为本世纪的发展潮流,并将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指导思想。积极心理学主要关注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让学生体验更多的幸福,这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是十分有益的。

心理健康教育提升教师幸福指数

今天,教师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很多教师发出了教师越来越难当的感叹。的确,教师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如何让教师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已成为学校管理的重要一环。

1教师职业倦怠不容忽视

目前,教师职业倦怠越来越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这也足见教师的职业倦怠成为不容忽视的话题。从教师职业特点来说,教师和警察、医生等职业一样,都是属于比较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的群体。同时,要想培养出心理健康、心理素质良好的学生,首先要求教育者具有健康的心理。这就需要教师学会自我心理保健与心理素质的自我训练,教师对于有关心理理论与方法的学习,以及在开展心理辅导帮助学生的过程中,将有助于强化自我心理健康意识,提高自我心理调整能力,从而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因而,校长要在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下功夫,让教师学习和运用心理知识,在调节和改善自己的不良心理的同时,做一个合格的学生心理保健医生。

2教师需避免“师源性”心理问题

目前,“师源性”心理问题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外界的不良刺激是引发学生心理问题的一大诱因,而教师不良的教育方式所引发的学生心理问题,称之为“师源性”心理问题。因此,学校就必须在避免“师源性”心理问题上下功夫。如果这个问题处理不好,我们就会看到,一方面学校在花大力气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另一方面学校又在源源不断地制造新的心理问题。因此,校长要通过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课堂教学,尽量避免“师源性”心理问题的产生。同时,对于教师来说,通过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享受课堂教学的乐趣,也更能感受教学工作的魅力,提升自身的职业幸福感。

3管理人性化提升教师幸福指数

曾有调查表明,有60%的教师感到自己不幸福,可见,教师幸福感不强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要改变教师幸福感不强这一现状,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我们呼唤有关部门给予教师更多的关怀,但这并不意味校长和教师自身是无所作为的。对于校长管理来说,落实以人为本,实施人性化的管理,在尊重教师,满足教师的心理需求,增强教师的心理

归属感,营造温馨的校园环境等方面多下功夫,对于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进而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和校长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息息相关。因此,校长应具有更宽广的心理学视野,更好地审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统筹学校的教育资源,真正建立学校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让心理健康教育助力学校工作,促进学校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