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字形、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纶巾(lún) .樵悴(qiáo) .
B.华发(fà) .毫杰(háo) .
C.狼狈(bèi) .吟啸(xiào) .D.料峭(qiào) .泠然(lénɡ) .答案:C
2.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樯橹灰飞烟灭 ..樯:挂帆的桅杆。
橹:一种摇船的桨。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 B.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华:通“花”,花白。 C.一尊还酹江月 .
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D.已而遂晴,故作此 ..已而:已经。
解析:D项,已而:不久,过一会儿。 答案:D
3.下列各项中,与其他三项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D.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解析:B项为借代,其余三项为比喻。 答案:B
酒酹(lèi) .卷起(juǎn) .故垒(lěi) .樯橹(lú) .雨具(jù) .蓑衣(suō) .萧瑟(sè) .贬谪(zhé) .
解析:A项,“纶”应读ɡuān,樵—憔;B项,毫—豪,“橹”应读lǔ;D项,“泠”应读línɡ。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诗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轻松从容大败曹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的《定风波》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雨滴打在竹林上发出响声不要感到扫兴,如果把它当作美妙的音乐来欣赏,就“________________”了。对客观事物、客观存在不要太在意,不妨去欣赏它。
答案:(1)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2)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3)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
水调歌头 苏 轼
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从彭门居百余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耳。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①。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②。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注】 ①安石:谢安,字安石,早年隐居,四十余岁方出仕,之后仍不忘隐居,镇守新城时打算“经略初定,自江道东还”,后志不遂,病死京城。从事:从政。②沧洲:水滨,古代多借指隐士所居住的地方。
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鬓惊秋”即“为鬓生白发而惊”,明写谢安出仕较晚,暗写词人已届暮年的忧伤。 B.词人借写谢安“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表现了他与弟弟苏辙分别时的不舍。 C.“雅志”句说做官妨碍了谢安隐居志愿的实现,这隐含着词人对贪恋功名者的批判。 D.本词结构清晰,“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三句承上启下,上阕咏史,下阕抒怀。 解析:A项,“暗写词人已届暮年的忧伤”错。 答案:A
6.词序末两句说“要以谢安没能早退为戒,要以退隐后兄弟相从的快乐作为安慰”,请结合全词分析这两句话在词中的具体体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词序交代写作原由和目的,末两句概括了此词主旨。上阕咏史,写东晋谢安的经历,意在“以不早退为戒”。下阕述怀,设想兄弟俩早日“退而相从之乐”。解题时要结合上下阕词句具体解读“不早退”“戒”“退”“相从之乐”等词。
答案:“以不早退为戒”:上阕写谢安本抱有功成身退的心愿,可结果却是“扶病入西州”,从而产生“退隐的雅志”、困于“轩冕”的“遗恨”,而谢安的“遗恨”正是苏轼引以为“不早退”的戒鉴;“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下阕设想辞官归隐后的情景——在归家途中,每有“佳处”则可尽情游玩;同时设想兄弟相聚,可尽兴喝酒唱歌,无拘无束,而这些“相从之乐”正是对归隐的最大安慰。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
满江红·东武会流杯亭
苏 轼
东武①南城,新堤固、涟漪初溢。隐隐遍、长林高阜,卧红堆碧。枝上残花吹尽也,与君更向江头觅。问向前、犹有几多春,三之一。
官里事,何时毕。风雨外,无多日。相将②泛曲水,满城争出。君不见兰亭修禊事,当时坐上皆豪逸。到如今、修竹满山阴,空陈迹。
【注】 ①东武:此处指密州治所诸城。②相将:相随,相伴。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写微雨蒙蒙、树林山岗上花叶狼藉的暮春景象,将“红”“碧”活用为名词,代指花、叶,十分形象和精炼。
B.词人眼见“枝上残花吹尽”而与友人试着向江边寻春而不得,体现出被贬密州之后内心的极端痛苦之情。
C.“官里事”四句,写词人感叹官衙事务纷繁,自然界又多风雨,轻闲而明丽的日子竟没有多少,说明聚会流杯亭是很难得的。
D.“满城争出”渲染出全城百姓观看曲水流觞现场的盛况。“满”“争”二字,描绘出万人空巷的热闹情景。
解析:B项,“寻春而不得”有误,词中有“犹有几多春,三之一”;“极端痛苦之情”的表述与全词感情基调不符。
答案:B
8.这首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表达了词人作为地方长官与民同乐的惬意和自得之情;②蕴含着词人对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人生感慨。(意思对即可)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浣溪沙 苏 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
【注】
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 沈郎:苏轼自比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连用三个动词“压”“贴”“飞”,赋予画面动感和蓬勃生机。
B.次句将时空交互在一起描写,季节是春天,天气是初晴,地点是池馆内外。 C.开头两句用华丽的辞藻勾勒出一幅春天的画面,呈现了一股清新的春之气息。 D.“沙上”二句,“沙上”“竹间”分别为鸿雁和鹧鸪的栖息之地,也可能为词人举目所见之景。
解析:C项,“华丽的辞藻”不正确,词人的语言是平实的。 答案:C
10.下阕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有关意象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达了词人内心凄凉孤寂、思念故乡的感情。“鸿雁”常与传递书信相关,“不闻鸿雁信”表达了词人思乡而不得音讯的苦恼;“鹧鸪”啼声常有凄切思念之意,它的啼叫勾起了词人对故旧的思念;“落花”含有悲情的意思,借“落花”进一步表达出词人内心的凄凉和孤寂。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1~12题。
临江仙 苏 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11.这首词写于苏东坡贬谪黄州之时。请说说词人是怎样把写景、叙事、抒情、议论四者结合起来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内容可以看出,上阕写景叙事,下阕议论抒情,这是宋词的常用写法。回答时,注意结合词句进行分析。
答案:此词上阕全是叙写东坡深夜醉归,用语仿佛平直,但最后一句“倚杖听江声”透露了词人心中情感的波涛,我们仿佛听见了词人心中的不平之音。但当时他是遭贬之身,这种不平表现得相当含蓄。下阕一、二两句是议论性的抒情,词人心中对官场的厌倦之情自然地表现了出来。第三句写景,景写得极美,显示了词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但尽管“风静縠纹平”,但词人的心中并不平静,内外形成了对比。最后两句是直接抒情,词人希望能乘一只小船漂泊于江海之上,去寻找他理想的境界,去度完他的余生。
12.苏东坡用词极为准确传神,请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词语言的鉴赏能力。可以先找出精练传神的词语,再结合语境、意境进行分析,意思对即可。
答案:“归来仿佛三更”中的“仿佛”二字传神地刻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夜已深,但词人由于豪兴淋漓,喝酒太多,以至于分不清时辰了。“倚杖听江声”中的“倚”字写出了词人历经宦海风浪,身体已经不可避免地衰老的无奈。
三、创新语用
13.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苏轼的诗句,使其成为一个文段的中心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座山,视角不同,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和观点。比如泰山,你可以说它有地质科学价值——岩层比较古老,太古代的变质岩层是地球最古老的岩石,距今已有25亿—28亿年;你可以说它有文化价值——从古到今,留有大量的石刻书法和诗文;你可以说它是一座宗教之山,有道教、佛教建筑,有佛经,有道士;你可以说它是一座帝王之山,当你站在泰山之巅,看到群山如拱,你就知道历代帝王为何那么喜欢到泰山行封禅大典……所以,你关注的角度不同,对一座山的注解就会不同。
答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4.依据下面的句子,再续写两句话,使之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面对赤壁战场,苏轼感慨万千,唱出大江东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依据历史记载 杜牧借古讽今 吟成《阿房宫赋》 历尽人世辛酸 司马迁忍辱负重 著就史家绝唱
15.一天晚上,云淡风轻,苏轼、黄庭坚和苏小妹对月赏梅。苏小妹轻吟一联:“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黄二人细细咂摸,顿时为之绝倒。请用简练的语言描摹该联的意境。(不超过5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扶”“失”是关键。“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扶”字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的“失”字,非常贴切。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两句诗的感染力。
答案:纤弱的柳枝因风儿的轻拂相偎而摇曳生姿,素雅的梅花与朦胧轻笼的淡月相融一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