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6年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近代中国革命--1840至1900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016年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近代中国革命--1840至1900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022-04-07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2016·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一模·26)清代实行白银、铜钱双本位货币制度,清廷规定白

银一两兑换制钱千文,但二者关系却不平衡,乾隆中期之前表现为钱贵银贱,道光年间表现为银贵钱贱,导致这一变化的应是( )

A.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长期出超 B.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C.国家减少了铜钱的铸造发行 D.对外贸易顺差变为逆差

【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

【解析】鸦片战争前,中国对外贸易中处于入超,故A项错误;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应该是钱贵银贱,而道光年间银贵钱贱,说明海外白银大量流出中国,故B项错误; 国家减少了铜钱的铸造发行,与材料反映现象无关,故C项错误;对外贸易顺差变为逆差,说明白银由大量流入中国变为大量流出中国,当白银由大量流入中国时,钱贵银贱,当白银大量流出中国时,银贵钱贱,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6·四川资阳一模·28)1842年,“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

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清)帝国税率还高,现有关税平均只有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尽管非正规的杂费很高。”这反映出清朝统治者( )

A.对外政策灵活务实 B.认识到闭关已无必要

C.受西学东渐的影响 D.国家主权观念较淡薄

【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

【解析】“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清)帝国税率还高”体现了清政府在关税问题上对主权的出卖,与对外政策灵活务实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闭关的认识问题和西学东渐,故B.C项错误;为了眼前利益而放弃国家主权,体现了清政府国家主权观念较淡薄,故D项正确。 【答案】D

3.(2016·湖北荆州一模·10)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

人对于这些条款(指《南京条约》内容)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对《南京条约》内容中关于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轻看说明清朝统治者( )

A.重在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 B.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

C.对西方各国给予同等待遇 D.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

- 1 -

【解析】材料信息当时人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材料不能说明重在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签订不平等条约,给予西方国家某些特权,并非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对西方各国给予同等待遇,且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据材料“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可知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故D项正确。 【答案】D

4.(2016·广东肇庆二模·27)“道光年间(1820—1850年)湖丝出洋,其始运至广东,其继运

至上海销售。七里(村)所产丝尤著名,出产既富,经商上海者乃众……镇之人业此因而起家者亦不少。”这反映了( )

A.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五口通商客观上刺激了湖丝对外贸易

C.上海开放程度高于广州 D.“海禁”政策使湖丝只能经广东出口

【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

【解析】题目中显示了时间,从1820到1850年,在此期间,发生了鸦片战争,签定了《南京条约》,开五口通商,其包括上海,题目中材料显示了湖丝的出口由广东向上海转移,不是小农经济的解体,故A项错误;五口通商对湖丝出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故B项正确;材料中说了广东,而不是广州,故C项错误;题目中说明湖丝的出口也可以走上海,故D项错误。 【答案】B

5.(2016·安徽芜湖、马鞍山一模·2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由于中国人

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这说明了( ) A.没有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就没有新中国 B.战争是推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C.战争改变了远东和世界格局

D.战争促使中华民族不断反思并最终走向胜利

【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从材料“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可知新中国产生是由于中国人的反抗,故A项错误;战争导致近代中国受到侵略,故救亡图存是推动近代中国学习西方,不断变革的主要动力,故B项错误;从“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可知不是战争而是新中国改变了远东和世界格局,故C项错误;战争使中国人认识到了自身的落后,不断变革进步改变了中国落后挨打的境地,故D项正确。 【答案】D

6.(2016·安徽蚌埠一模·7)美国律师安德鲁曾感慨:“你恐怕很难想象,在文明世界里居然

- 2 -

还存在着这样一种刑事法庭,在没有陪审团的情况下,法官即可自行审案,当堂发落……这种审判制度通行清国各地。”这段言论( )

A.恶意污蔑中国的司法制度 B.推动列强借此攫取领事裁判权

C.为控制中国司法主权辩解 D.为进一步控制清政府制造借口

【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

【解析】清代司法制度有很强的专制和人治色彩,材料中对司法制度的表述符合史实,没有恶意污蔑,故A项错误;外国人借口中国司法的弊端,为其可以在华不遵守中国的法律提供依据,故B项正确;近代外国在中国享有的是领事裁判权,而不是对中国司法的完全控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仅涉及司法领域,不能成为列强进一步控制清政府的借口,故D项错误。 【答案】B

7.(2016·广东珠海一模·28)茶叶原产地是中国,开始作为奢侈品引入英国,一个世纪后,

茶叶成为英国人必不可缺少的普通消费品,甚至引发了北美独立战争,乃至鸦片战争。这说明( )

A.中国茶叶产量大增 B.世界贸易迅猛发展

C.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D.茶叶贸易引发社会变革

【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茶叶对英国的影响,与中国茶叶产量增加无直接联系,故A项错误;从“甚至引发了北美独立战争,乃至鸦片战争”,可知材料反映的不是世界贸易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茶叶由奢侈品到普通消费品的地位改变,反映不出英国等级观念的变化,故C项错误;从“茶叶…甚至引发了北美独立战争,乃至鸦片战争”,可知体现的是茶叶贸易带来了政治变革,故D项正确。 【答案】D

8.(2016·贵州贵阳一模·27)“我天朝君临万国,尽有不测神威,然不忍不教而诛。故特明

宣定例。该国夷商欲图长久贸易,必当懔遵宪典,将鸦片永断来源,切勿以身试法”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严格区分鸦片走私与中英正当贸易 B.依法剥夺洋商在华贸易与居住权 C.清政府对他国具有立法权、执法权 D.是清朝皇帝天朝上国思想的反映 【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

【解析】根据材料“该国夷商欲图长久贸易……将鸦片永断来源”可知,清政府允许外国进行正常的贸易,但是明令禁止鸦片贸易,故A项正确;根据“该国夷商欲图长久 贸易”可知,并未剥夺洋商的在华贸易权,故B项错误;材料论述外商在华贸易,而非对他国立法、执法,故C项错误;材料部分体现了天朝上国的思想,但更多体现的是清政府对外贸易的管理和主权,故D项错误。

- 3 -

【答案】A

9.(2016·广东高考适应性考试·28)鸦片战争后,钦差大臣耆英认为英国人“以通商为性命,

准其贸易则恭顺如常,绝其贸易则骄骞难制,故自明至今,羁縻夷人皆借通商为饵”。据此可知耆英( )

A.肯定了自由贸易理论 B.主张对英国实行贸易制裁

C.主张以贸易笼络英国 D.逐步调整了天朝上国心态

【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

【解析】自由贸易是工业革命发展起来后西方国家工业资产阶级的追求,耆英是对英国咄咄逼人的侵略态势作出的被动策略,并不是认识到自由贸易的优点进而肯定的,故A项错误;材料的意思是可以用通商为饵达到羁縻英人的目的,而不是实施制裁,故B项错误;按照材料,耆英的意思就是用贸易为饵安抚英国人,故C项正确;从稳重仍然称呼英国人为“夷人”可以看出天朝上国的心态还是没有根本调整,故D项错误。 【答案】C

10.(2016·山东潍坊一模·29)美国舰队敲开锁国的日本,日本反而庆幸这个刺激让其早日

惊醒;而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却认为惊醒他的人罪该万死,对西洋文化怀着一种轻蔑和仇视的心情。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八股取士致使封建士大夫保守自大 B.小农经济社会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C.闭关锁国使社会发展脱离世界潮流 D.儒家文化对国民思想的深远影响 【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

【解析】材料信息说明日本和中国对待侵略态度的不同,从中国方面究其原因,中国的八股取士使国人思想僵化,故A项正确;这里强调的是“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却认为惊醒他的人罪该万死,对西洋文化怀着一种轻蔑和仇视的心情。”,故B项错误;这种心态与闭关锁国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儒家文化的影响有多方面,故D项错误。 【答案】A

11.(2016·山东济宁一模·28)1840年8月,道光帝授命琦善向英军表示:林则徐上年禁烟

是“措置失当”,“必当逐细查明,重治其罪”。这( )

A.表明清政府转向妥协立场 B.是笼络英军的缓兵之计

C.是出于保护林则徐的需要 D.体现出天朝上国的大度

【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

【解析】“林则徐上年禁烟是”是道光帝所派,但材料中又“向英军表示”要“重治其罪”,故A项正确;材料中“向英军表示”要“重治其罪”表明妥协的开始,直至《南京条约》签订,“缓兵之计”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没有保护林则徐,与材料中“重治其罪”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1840年8月,道光帝授命琦善向英军表示”是迫于军事压力而非大度,故D项错误。

- 4 -

【答案】A

12.(2016·山东日照一模·26)根据《南京条约》,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

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它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因此,《南京条约》( )

A.反映了英国贸易自由化的要求 B.导致中国失去了关税自主权

C.损害了中国贸易和司法主权 D.使英国对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

【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

【解析】由材料“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分析得知,英国是主张在中国贸易自由化,反对中国政府的干预,故A项正确;由材料“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它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分析得知,当时中国并没有完全失去关税自主权,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有关司法主权的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缺乏当时中英贸易情况的数据对比,不能断定英国对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故D项错误。 【答案】A

13.(2016·山西一模·26)1842年的《南京条约》第十条规定:“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

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这一规定( )

A.反映了中英两国不平等的外交地位 B.加快了英国资本输出的步伐 C.体现了中国开始接受近代贸易规则 D.使中国完全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

【解析】题干中这一条款,并未能表明地位的不平等,故A项错误;1895年《马关条约》后,列强开始资本输出,之前是商品输出,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秉公议定则例”“颁发晓示”“按例交纳”,表明由“皇帝专制”,开始向近代化转变,故C项正确;《南京条约》中国开始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D项错误。 【答案】C

14.(2016·江西九江一模·29)与洪秀全齐名的太平天国首领杨秀清,出身广西,世代以烧

炭种山为业,父母去世后,离家流浪,与人结伙护送洋货,交结不少两广江湖豪客。后来因失业回到家乡,仍作烧炭工人。杨秀清此时的失业,与某一城市的开港有关。这一城市应是( )

A.上海 B.广州 C.南京 D.天津 【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1851年,杨秀清失业是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前,即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开放通商口岸有广州、福州、宁波、上海、厦门,广州在鸦片战争前允许与外国人通商,不属于新增的通商口岸,上海属于新增的通商口岸,故A项正确,B项错误;南京、天津不属于这时期开放的通商口岸,故C.D项错误。

- 5 -

【答案】A

15.(2016·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一模·27)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第51条规定:嗣后各式

公文,无论中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反映出( )

A.中国国家主权严重受损 B.清政府妥协退让苟且偷安

C.“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D.清王朝外交政策根本调整

【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中英天津条约》规定不得用“夷”字,与主权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夷”字是对外国人蔑称,不得用“夷”字不能反映清政府妥协退让苟且偷安,故B项错误;清政府蔑称外国人为“夷”,是“天朝上国”心态反映,《中英天津条约》规定不得用“夷”字,说明“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清王朝外交政策根本调整,故D项错误。 【答案】C

16.(2016·安徽蚌埠一模·8)《天津条约》签订后,有人认为:“外使之来,苟非崩角稽首,

而与为姑容,其耻甚于亡国。宁以社稷为殉,不使夷虏踪迹相浼(沾染)”这种思想意在( )

A.维护主权完整 B.强调平等交往 C.坚持闭关锁国 D.维护君主权威

【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从“外使之来”,可知是指《天津条约》中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该项条约内容不会影响中国主权,材料中的反对不是为维护主权完整,故A项错误;互派公使是近代外交的惯例,是平等交往的体现,故材料中的反对不是为强调平等交往,故B项 错误;闭关锁国不仅指禁止外国公使进驻,还包括严格限制与外国的经济往来,材料中只针对外使进京,不是为坚持闭关锁国,故C项错误;当时人认为外使进驻北京,势必加强对清政府的监控,不利于维护君主至上的权威,因此害怕外使进京,故D项正确。 【答案】D

17.(2016·四川乐山二模·28)清人戴鸿慈在日记中说:“观(伦敦)博物院。……陈设者率以

国分室。中国室内,则有内廷玉玺两方存焉。吾国宫内宝物流出外间者不少,此其一也。若扣其所从来,固亦凡国民所铭心刻骨、永不能忘之一纪念物也。”与之有关的历史事件( )

A.导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B.刺激了国人的近代民族意识

C.打开了近代西学思潮的闸门 D.标志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起步

【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陈设者率以国分室。中国室内,则有内廷玉玺两方存焉。吾国宫内宝物流出外间者不少,此其一也。若扣其所从来,固亦凡国民所铭心刻骨、永不能忘之一纪念

- 6 -

物也”体现了近代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掠夺,因此“导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开了近代西学思潮的闸门”(新思潮的萌发)和“标志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起步”(总理衙门的设立)不符合要求,第二次鸦片战争加剧了中国民族危机,刺激了国人的近代民族意识,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18.(2016·湖南郴州一模·8)史学家许倬云认为:“在种族观念上,以汉族的‘我者’,打起

驱除满族的‘他者’,可是又以西方宗教为口号,挑战中国的儒佛道三家,却又是颠倒了‘我者’与‘他者’的相对地位。”这一观点旨在说明( )

A.新文化运动冲击了传统思想 B.太平天国挑战清朝统治 C.洋务运动存在自相矛盾现象 D.辛亥革命推翻满清政权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新文化运动并未“以西方宗教为口号”,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在种族观念上反对满清贵族的统治,以拜上帝教为口号,挑战了清朝的统治,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并未要求“驱除满族”,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并未“以西方宗教为口号”,故D项错误。 【答案】B

19.(2016·四川自贡一模·27)太平天国运动留给历史的余响是长久的。在戊戌维新期间,

金田起义常被康有为借来作为迫使皇帝变法的力量,这是用反清来促成革新;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和因争权夺利而导致分裂火并的反面教训。这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 )

A.搅乱了社会政治制度 B.促进了政治变革进程

C.改变了封建生产关系 D.实现了资本主义理想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题干中并未体现出社会政治制度被搅乱,故A项错误;题干中“康有为用反清来促成革新,孙中山接受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和反面教训”说明了其促进政治变革进程,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并未改变封建生产关系,故C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并未实现资本主义理想,故D项错误。 【答案】B

20.(2016·江西宜春一模·28)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提到:“北京同那些最富饶的省份

的联系被切断时,当地士绅的头面人物就不得不就地筹款招兵来平定叛乱。在士绅领导下的这种地方军事化,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新事物。”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国民大革命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根据材料“北京同那些最富饶的省份的联系被切断”“当地士绅的头面人物就不得不就地筹款招兵来平定叛乱”可知,指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切断了北京与江南一带

- 7 -

的联系,财政收入减少,依靠地方士绅筹办地方团练,如湘军、淮军等平定叛乱,故A项正确;义和团运动主要活动在山东、京津一带,且主要由八国联军剿杀,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未有士绅组织武装平定叛乱,与材料不符,故C.D项错误。 【答案】A

21.(2016·山西一模·27)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也是中西碰撞的旁

生枝节。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

A.是一场旧式的农民起义 B.旨在化解西方入侵带来的危机

C.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D.发生于近代中国文明转型初期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旧式的农民起义只能表明“太平天国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故A项错误;旨在化解西方入侵带来的危机,只能表明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故B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也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故D项正确。 【答案】D

22.(2016·黑龙江大庆一模·28)太平军曾经“搜得藏书论担挑,行过厕溷随手抛,抛之不

及以火烧,烧之不及以水浇。读者斩,收者斩,买者卖者一同斩”。太平军的这种行为( ) A.对传统文化过于简单粗暴 B.有利于发动贫困群众

C.奠定太平天国文化基础 D.冲击了世人对科举的态度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太平军把大量藏书采取很多措施进行毁灭,故A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贫困群众,故B项错误;对待传统文化的简单粗暴恰恰摧毁了太平天国的文化基础,故C项错误;藏书并未指科举考试的“四书五经”,故D项错误。 【答案】A

23.(2016·广东惠州二模·29)一场甲午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稍后的中国,循序渐进

的洋务新政就此终止。自1895年算起,至1915年袁世凯“帝制自为”,在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两百年的历史。这种剧烈的变化反映了( ) A.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 B.甲午战败引发中国人的政治激进

C.近代中国社会变革速度超过西方 D.革命成为社会变革唯一的主旋律

【考点】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材料反映了甲午战争对中国后20年的影响,没有体现洋务运动的破产的问题,

- 8 -

故A项错误;“一场甲午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自1895年算起……在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两百年的历史”说明了甲午战败引发中国人的政治激进,故B项正确;近代中国社会变革速度超过西方和革命成为社会变革唯一的主旋律不符合史实,故C.D项错误。 【答案】B

24.(2016·四川内江三模·26)谭嗣同在《有感一章》中写道:“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

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该诗的写作背景是( )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辛丑条约》的签订

C.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D.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考点】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马关条约》签定后,中国失去了大片土地,维新派痛心疾首,才有谭嗣同此诗,故A项正确;《辛丑条约》签定时,谭嗣同早已牺牲,故B项错误;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时,谭嗣同已经被杀,故C项错误;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时间更不对,故D项错误。 【答案】A

25.(2016·安徽合肥一模·6)《马关条约》签订以后,《申报》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

军事等方面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加。这一变化( )

A.说明了媒体引导国人反思和图变 B.反映了清政府放宽对舆论的监控

C.证明了国人开始关注日本的文化 D.折射出中国报刊等传媒迅猛发展

【考点】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根据材料《申报》对日本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正面报道增多是对日本明治维新成果的肯定,也是引导国人反思和革新图强,故A项正确;材料与清政府放宽对舆论监控无关,故B项错误;国人早就已经关注日本文化,而不是开始,故C项错误;单纯《申报》对日本一国报道增多无法折射出中国报刊等传媒迅猛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A

26.(2016·湖南永州二模·10)《庚子西狩丛谈》记述:“先是直境义和团纷起,群信为天神

下降。盖民间感于历来国耻,及各处教堂教士之蛮横,排外之心甚热,亟愿台心并力以一雪其夙愤,以故邑中有识士绅,亦洋洋乐道其事。”在此作者强调的是( ) A.义和团发展壮大的社会基础

B.统治危机加深促进了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C.义和团扶清灭洋的时代局限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义和团运动的关联

【考点】义和团运动;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解析】“亟愿台心并力以一雪其夙愤”,义和团发展壮大得到民众的支持,具有广泛的社

- 9 -

会基础,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西方国家的侵略,民族危机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排外的局限性,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D项错误。 【答案】A

27.(2016·四川乐山一模·28)中国近代某条约规定: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在外国人

“被虐”“遇害”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为被害外国人的坟茔建立碑碣,以示“昭涤垢雪”。这些条款导致的严重后果是( ) A败 C变

【考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在外国人‘被虐’‘遇害’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说明该条约是辛丑条约,列强结成侵华同盟是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后,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救亡运动并不是彻底失败,故B项错误;留学风潮日益泛滥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D项正确。 【答案】D

28.(2016·四川宜宾一模·28)1901年3月,鉴于总理衙门法定地位不强,衙署和编制过于

简单,根据驻北京外交使团的照会,李鸿章提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冠于六部之首”。这反映了清政府( )

A.由被动外交转为主动外交 B.进一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C.吸取了义和团事件的教训 D.与列强开始了平等交往

【考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总理衙门的设置标志由被动外交转为主动外交,故A项错误;据材料“鉴于总理衙门法定地位不强,衙署和编制过于简单”和“李鸿章提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冠于六部之首’”可知进一步向近代外交转变,故B项正确;义和团事件属于农民起义,不属于于外交事务,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与列强开始了平等交往,故D项错误。 【答案】B

29.(2016·山东德州一模·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00—1840年中外历史大事年表(节选) 世界 ●16世纪,新航路开辟。 ●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中国。 中国 ●1593年,番薯由吕宋(今菲律宾)引入.

滥 D.政府的角色完全转

盟 B.救亡运动的彻底失

- 10 -

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1696年,巴黎出版《中国近事报道(1687~1692)》,该书是法国耶酥会士李明在间的中国作了详尽的介绍。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765年,英国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 ●1840年前后,机器制造代替手工劳动,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完成。 ●1602年,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尽身亡。 ●1637年,宋应星完成《天工开物》,被●1688年,法国传教士张诚到由葡萄牙人徐日升神甫引荐觐见康熙帝,与法国另一徐日升被委任充当中俄尼布楚边界谈判的译 ●1663年,黄宗羲完成《明夷待访录》。 ●1729年,雍正设军机处。 ●1736年,清朝祈谷于上帝,乾隆帝亲诣行礼,自是每年如之。建京师先蚕坛。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原理》,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 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华期间写给法国要人的通信汇编,对康熙年。传教士白晋同在宫廷供职。1689年,张诚和 ●17、18世纪,欧洲思想启蒙运动。 员。 ●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 ●1644年,清军入关。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在上表中任选三组中外历史信息进行解读,主题自拟。(12分)(要求:主题明确;提取信息充分;论证和分析逻辑清晰)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启蒙运动;新航路的开辟;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经典力学;第一次鸦片战争;全国卷41题

【解析】本小问解读,需要找到解读角度,然后用史实说明,如角度一近代中外联系日益加强,据材料“16世纪,新航路开辟”和“1593年,番薯由吕宋(今菲律宾)引入中国”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的粮食作物番薯传人中国,中外经济联系加强,据材料“1696年,巴黎出版《中国近事报道(1687~1692)》,该书是法国耶酥会士李明在华期间写给法国要人的通信汇编,对康熙年间的中国作了详尽的介绍”和“1688年,法国传教士张诚到由葡萄牙人徐日升神甫引荐觐见康熙帝,与法国另一传教士白晋同在宫廷供职。1689年,张诚和徐日升被委任充当中俄尼布楚边界谈判的译员”可知传教士

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据材料“1765年,英国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1840年前后,机器制造代替手工劳动,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完成”和“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可知西方工业革命后积极寻找国际市场,发动鸦片战争,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再如角度二明清时期中西国力兴衰的易位,据材料“1765年,英国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1840年前后,机器制造代替手工劳动,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完成”和“1736年,清朝祈谷于上帝,乾隆帝亲诣行礼,自是每年如之。建京师先蚕坛”可知明清在农耕经济顶峰的康乾之际,西方工业文明出现巨大飞跃,据材料“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和“1644年,清军入关。1729年,雍正设军机处”可知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资产阶级代议制则在欧美各国确立并完善,据材料“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17、18世纪,欧洲思想启蒙运动”和“1663年,黄宗羲完成《明夷待访录》”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清出现了反传统、反教条的进步

- 11 -

思想,但新思想受到压制,以理学为主体的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西方人文主义兴起,科学家、思想家为真理而献身,据材料“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和“1637年,宋应星完成《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可知明清以实用性、总结性为特征的古典科技继续发展,西方以牛顿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科学的形成。 【答案】示例一:近代中外联系日益加强。

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的粮食作物番薯传人中国,中外经济联系加强;传教士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西方工业革命后积极寻找国际市场,发动鸦片战争,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示例二:明清时期中西国力兴衰的易位。

明清在农耕经济顶峰的康乾之际,西方工业文明出现巨大飞跃。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资产阶级代议制则在欧美各国确立并完善。明清出现了反传统、反教条的进步思想,但新思想受到压制,以理学为主体的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西方人文主义兴起,科学家、思想家为真理而献身。明清以实用性、总结性为特征的古典科技继续发展,西方以牛顿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科学的形成。

(其他主题如“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对中国的影响加强”等,如果论证充分,也可得分) 评分标准: ①主题明确; 一等(12—9分) ②能有机结合材料并充分利用史实,多角度论证主题; ③逻辑严密,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①主题较明确; 二等(8—5分) ②能结合材料或利用相关史实论证; ③论述较充分,表达清晰。 ①主题不明确; 三等(4—0分) ②未能利用材料或史实解释主题; ③论述欠充分,表达不清晰。 30.(2016·河南信阳一模·33)(10分)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34年发生了一件意义深远的事件,……那就是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被取消。自十八世纪中叶以来,自由放任和贸易自由等信念一直在英国积极发展,东印度公司的垄断特权遭到了实力日益上升的商人阶级之激烈抨击,这个阶级一直被排斥在有利可图的亚洲贸易之外。当东印度公司的特许状在1813年需要续签之时,国会考虑了贸易自由的呼声,使印度贸易对所有人开放,但最终仍给予该公司另一个二十年垄断对华贸易的期限。

这导致了中英关系的一个根本性变化,英国政府取代了东印度公司与中国打交道,官方关系替代了非官方关系。虽然贸易利益仍然左右着政策,但对国家尊严和威信的考虑具有比以往更重要的意义。这一变化对业已危如素卵的广州体系构成了一个重大打击。鸦片走私贸易在沿海的扩展,事实上已招致了单口贸易和垄断性广州贸易体系的终结。公

解读 - 12 -

行和东印度公司不再控制已扩展了的商务活动,货头委员会现在又被新委任的英国官员所替代。不幸的是,中国人丝毫不理解这些变化的含义,也没有作任何准备来应付这种新形势。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律劳卑被任命为英国驻华商务总监督。英国政府特别告诫他:不要使用威胁性的语言,也不要去触动中国人的敏感之处;除非迫不得已否则不要运用军事力量;审判牵涉到在华英国臣民的案件。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被取消的背景。(4分) (2)依据材料概括中英两国在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被取消后各自的对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对策导致的结果。(6分)

【考点】“海禁”政策;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鸦片战争;经济政策主题

【解析】(1)根据材料一“自十八世纪中叶以来,自由放任和贸易自由等信念一直在英国积极发展,东印度公司的垄断特权遭到了实力日益上升的商人阶级之激烈抨击,这个阶级一直被排斥在有利可图的亚洲贸易之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9世纪中叶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当时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同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逐渐壮大,经过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提高,而东印度公司的垄断特权损害到了工业资产阶级利益,在工业资产阶级的压力之下,迫使政府讲印度的贸易对所有商人开放;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的商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着极强的竞争力,原来重商主义政策已经不合时宜,资产阶级极力宣扬自由主义思想,鼓励商品、资金等的自由流通。

(2)第一小问对策,根据材料“不幸的是,中国人丝毫不理解这些变化的含义,也没有作任何准备来应付这种新形势”结合所学知识,在“天朝上国”思想的影响下,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了解世界变化;根据“英国政府取代了东印度公司与中国打交道,官方关系替代了非官方关系……货头委员会现在又被新委任的英国官员所替代……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律劳卑被任命为英国驻华商务总监督。”可知英国用外交手段,任命政府官员到达广州处理中英商务关系。第二小问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坚持闭关锁国政策,拒绝对英国开放中国国内市场,英国为了促进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遂改变措施,以武力手段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市场的大门。

【答案】(1)背景:英国工业革命促进了工业化发展,工业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地位上升;自由贸易思想的发展。(4分)

(2)对策:清政府妄自尊大,不了解世界的变化,没有任何应对措施。(2分)英国任命政府官员到达广州处理中英商务关系。(2分)

结果:清政府坚持闭关锁国政策,拒绝对英国开放中国国内市场,英国遂改变措施,以武力手段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市场的大门。(2分) 31.(2016·河南郑州一模·3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人最早的法律是于公元前450年前后制定的《十二铜表法》。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生活愈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再能满足需要。外国人在罗马可能遭到关押,他的财产可能被没收,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罗马人设立专门法庭来审理这类案件。

- 13 -

多次审理的结果使他们认识到,外来民族中有许多法律制度,但是近乎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只有少数几条。因而他们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万国法》,即国际法。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英人华民交涉词讼一款:凡英商禀告华民者,必先赴管事官处投票,候管事官先行查察谁是谁非,勉力劝息,使不成讼。间有华民赴英官处控告英人者,管事官均应听诉,一例劝息,免致小事酿成大案。其英商欲行投票大宪,均应由管事官投递,禀内倘有不合之语,管事官即驳斥另换,不为代递。倘遇有交涉词讼,管事官不能劝息,又不能将就,即移请华官公同查明其事,既得实情,即为秉公定断,免滋讼端。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华民如何科罪,应治以中国之法,均应照前在江南原定善后条款办理。

——《通商章程》(一八四三年十月八日)

(1)据材料一,概述罗马的司法变动及其原因。(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两则材料中司法变动的影响。(6分) 【考点】罗马法;第一次鸦片战争;法制建设主题

【解析】(1)第一小问变动,据材料一“最早的法律是于公元前450年前后制定的《十二铜表法》”“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万国法》,即国际法”得出由公民法到万民法;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原先的法律不再能满足需要”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帝国版图的扩大。

(2)据材料一中“生活愈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再能满足需要”“罗马人设立专门法庭来审理这类案件……近乎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得出,罗马:缓和外邦人与本国公民的矛盾,巩固帝国统治;据材料二“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得出侵犯中国司法主权,袒护外国人,据材料二“勉力劝息,使不成讼”“一例劝息,免致小事酿成大案”得出客观上减少外国人和中国人的司法诉讼量,据材料二“一八四三年十月”并结合所学,得出客观上促进中国司法近代化。 【答案】(1)变动:由公民法到万民法。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帝国版图的扩大。

(2)影响:罗马:缓和外邦人与本国公民的矛盾;巩固帝国统治。

中国:侵犯中国司法主权;袒护外国人;客观上减少外国人和中国人的司法诉讼量;客观上促进中国司法近代化。

32.(2016·四川成都一模·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老师在进行《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设计时,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较量”作为本课教学的价值立意,尝试引导学生就“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这一观点展开史学争鸣。

请以“传统与现代的较量”为视角,结合史实,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这一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对该观点进行肯定、否定或提出修改意见,并阐述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符合逻辑) 【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全国卷41题

【解析】本小问探讨,首先要提出观点,据设问说明“对该观点进行肯定、否定或提出修

- 14 -

改意见”可知有三种不同观点,其次要结合史实说明,注意时间和事件“鸦片战争”,需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个角度思考,如肯定该观点,总体上说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英国打败了封建化的中国,鸦战后,中国在经济、思想和外交上都出现了近代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方面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的出现,通商口岸城市的发展,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城市化提供了客观条件,思想文化方面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兴起,推动中国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政治方面传统的“华夷秩序”被打破,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组成部分,再如否定该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以君主专制、小农经济、儒家纲常为表征的闭关锁国的封建落后国家,鸦战后,经济方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没有产生,政治方面专制王朝固守传统制度,没有进行政治变革,传统的华夷秩序虽受冲击,但中国人“天朝上国”的华夷观依旧,思想文化方面林则徐、魏源等新思潮倡导者仍然恪守封建纲常伦理,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才标志中国开始走向近代化,再如中间观点,即认为鸦片战争虽非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中国社会的传统性因素受到冲击、近代化因素在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战前,中国是一个以君主专制、小农经济、儒家纲常为表征的闭关锁国的封建落后国家,鸦片战争从多方面冲击了中国社会的传统性,战后中国的现代性因素不断增长,经济方面中国社会的传统经济结构出现变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思想文化方面“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的提出,使中国人的传统心态受到挑战,通商口岸的开放、租界的设立、传教士来华,加速了西学东渐,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近代文化的挑战,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虽未开始近代化,但传统因素的消解、近代化因素的成长,为后来的近代化创造了条件。 【答案】评分说明: 总分(12分) 明确提出观点(2分) 论证说明(10分) ①能够围绕“传统与现代的较量”这一核心,运用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两一等(12—9分) 个以上的角度展开论述; ②史实准确、充分; ①观点明确(肯定、③语言表达清晰,逻辑严密。 否定或提出修改意二等(8—5分) 见,2分) ②观点模糊或没有明确观点(0分) ①能够围绕“传统与现代的较量”这一核心,运用所学知识,从一到两个角度展开论述; ②史实不够准确和充分; ③语言表达不够清晰,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①有一定的论述,但没有围绕“传统与现代的三等(4—0分) 较量”这一核心加以论述(或者没有任何论述); ②史实不清或运用混乱; ③语言表达不清晰,逻辑关系混乱。 示例1:赞同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英国打败了

- 15 -

封建化的中国。鸦片战争后,中国在经济、思想和外交上都出现了近代化的趋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的出现,通商口岸城市的发展,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城市化提供了客观条件;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兴起,推动中国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传统的“华夷秩序”被打破,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组成部分。(若答出太平天国领导人洪仁轩编著的《资政新篇》是中国最早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近代化方案,亦可酌情给分)

示例2:鸦片战争并非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以君主专制、小农经济、儒家纲常为表征的闭关锁国的封建落后国家。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没有产生;专制王朝固守传统制度,没有进行政治变革;传统的华夷秩序虽受冲击,但中国人“天朝上国”的华夷观依旧;林则徐、魏源等新思潮倡导者仍然恪守封建纲常伦理;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才标志中国开始走向近代化。

示例3:鸦片战争虽非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中国社会的传统性因素受到冲击、近代化因素在增长;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以君主专制、小农经济、儒家纲常为表征的闭关锁国的封建落后国家。鸦片战争从多方面冲击了中国社会的传统性,战后中国的现代性因素不断增长:中国社会的传统经济结构出现变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的提出,使中国人的传统心态受到挑战;通商口岸的开放、租界的设立、传教士来华,加速了西学东渐,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近代文化的挑战;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虽未开始近代化,但传统因素的消解、近代化因素的成长,为后来的近代化创造了条件。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33.(2016·湖南永州一模·28)(12分)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一般来说,

历史概念应包括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历史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时间、空间、人物等要素;②历史事物的背景和发展演化过程;③历史事物的特征或影响。 结合历史概念的相关要素,对“甲午中日战争”进行概念表述。 【考点】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按照题中三个方面的内容分析历史概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概念,如内容①:1894年7月起,中日先后在朝鲜境内、黄海海战和中国境内进行了多场会战;内容②:日本明治维新后,为发展资本主义,制定了侵略中国等地的“大陆政策”。在西方列强的纵容下,日本趁朝鲜东学党起义之际,向腐败的清政府挑起了战争;内容③:1895年无能的清政府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战后列强加紧了对中国资本输出的侵略,兴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场战争改变了远东的国际格局。

【答案】答案示例:日本明治维新后,为发展资本主义,制定了侵略中国等地的“大陆政策”。在西方列强的纵容下,日本趁朝鲜东学党起义之际,向腐败的清政府挑起了战争。(4分)

1894年7月起,中日先后在朝鲜境内、黄海海战和中国境内进行了多场会战。(2分) 1895年无能的清政府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

- 16 -

地化程度。战后列强加紧了对中国资本输出的侵略,兴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场战争改变了远东的国际格局。(6分)

34.(2016·广东珠海一模·40)(24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现代史上作为主要货币的白银发生了两次持续时间长、流动数量大外流现象。 白银持续 时间 19世纪末 方式 《马关条约》等 对策 晚清政府雪上加霜,束手无策 大量外流 20世纪中期 《1934年购银法》等 南京政府积极应对,进行币制改革 材料二

①19世纪末,由于战争、改革和新设备……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②1933年,美元贬值的300%。罗斯福新政时期,来自西部产银州的议员提出了意在提高银价的《1934年购银法》……造成银价飞涨给中国等银本位国家带来了灾难性危机。 ③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以法币取代银元,作为流通于市场的唯一货币形式。法币政策的实施,使国民政府加强了金融控制,增加了统治力量。

④1944年,美、英、中等44国通过最后决议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⑤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中国白银外流剧增的原因有哪些?(9分)为应对第二次白银外流危机,南京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6分)

【考点】甲午中日战争;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货币金融主题

【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从材料二“①19世纪末,由于战争、改革和新设备……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结合晚清政府实行洋务运动的史实,可知19世纪末白银外流的原因是巨额的战争赔款,引进新设备、新技术的所需费用;第二小问措施,从材料二“③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以法币取代银元,作为流通于市场的唯一货币形式”,以及南京国民政府经济政策的史实,可总结南京政府的应对措施。

【答案】(1)原因:巨额的战争赔款;引进新设备、新技术的所需费用;编练新军(或筹划海防)的费用;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的费用;(9分)

措施: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币制改革。(法币政策、统一货币)(6分) 35.(2016·湖北荆州一模·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研究近代中国历史的学者认为:近代中国的历史是屈辱的历史,就是“沉沦”;半资本主义的存在,就是“上升”。1901年到1920年间二十年的历史,是近代中国“沉沦”到谷底的时期,也是黑暗到黎明的转折期,是“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期。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选取中国近代1901—1920年间的主要史实,对上述材料结论进行论证。(12分)(说明:可以对上述材料结论进行论证;也可以提出新的结论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考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

- 17 -

的发展;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本小问论证,首先要提出观点,据材料“1901年到1920年间二十年的历史,是近代中国‘沉沦’到谷底的时期,也是黑暗到黎明的转折期,是‘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期”可提炼出观点,其次就是论证,分为“沉沦”和“上升”两个部分,注意时间限定词“1901年到1920年间二十年的历史”,先解释下“沉沦”和“上升”的含义,而后选取史实加以说明,如“沉沦”是指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原因在于西方列强对华侵略不断加剧并与中国反动势力相互勾结,《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中外反动势力汇流,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复辟帝制,革命党人维护民主共和斗争失败,军阀割据混战,对内独裁,民众生活困苦等,“上升”是指中国向半封建半资本主义方向发展,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思想文化日益近代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原因在于西方近代文明的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主革命的影响,其表现包括: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进一步动摇封建思想,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广泛传播等。

【答案】观点:1901—1920年是近代中国“沉沦”到谷底的时期,也是由“沉沦”到“上升”的过渡和转折期。(2分)

论证:(1)“沉沦”是指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其原因在于西方列强对华侵略不断加剧并与中国反动势力相互勾结。(2分)其表现包括:《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中外反动势力汇流;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复辟帝制,革命党人维护民主共和斗争失败;军阀割据混战,对内独裁,民众生活困苦等。(3分,回答2点即可。回答英国入侵西藏,日俄战争,《二十一条》等内容可酌情给分,“表现”最多得3分。)

(2)“上升”是指中国向半封建半资本主义方向发展,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思想文化日益近代化,其原因在于西方近代文明的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主革命的影响。(2分)其表现包括: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进一步动摇封建思想,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广泛传播等。(3分,回答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等内容可酌情给分,“表现”最多得3分。) 考生提出其他观点,可参考给分。

评分说明:实行按层次给分的原则,下面列出三个等级的赋分及主要标准,供阅卷教师参考。评卷要做到体现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和保护学生的多样思维相结合。 一等 (12-9分) 二等 (8-5分) 论证(赞同材料观点或提出新观点) 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 ②精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 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 ②正确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

- 18 -

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 (4-0分)

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 ②未引用史实或史实不符合要求; 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 19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