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宏观经济学论文

宏观经济学论文

2023-06-25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加强政府采购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

根据世界各国经验,从经济总量上看,政府采购总额和GDP的总量大体上呈正相关关系。以目前发达国家政府采购总额占GDP 总量来看均在10%左右,甚至更高。以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为例,政府采购所占GDP 比重虽然不及该数字,但也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当然,如果在经济萧条时期,财政在政府采购支出的数额必然随之下降,但少数情况下为刺激需求而扩大政府采购额度的例外。

我国GDP 总量目前位列世界第三,政府采购总量在GDP 中的占比势必日益上升。通过实施政府采购相关政策,可以加强其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促进经济结构的升级。

一、政府采购对宏观经济实现调节作用的机理 1.政府采购的政策性倾向可实现社会再分配的调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政府采购,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本身的缺陷,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通过带有政策性倾向的政府采购,可以对需要鼓励发展的行业进行资助,对于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行业弥补市场失效的不足,对于区域性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可以在财政支出上通过政府采购予以不同的倾向。比如通过法规和政策引导,鼓励环保节能行业产品和高新技术行业产品的采购,扶持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优先采购中小企业产品等等。 2.政府采购的财政性支出影响社会总需求

政府采购对总需求的影响,在于总需求不足时,加大政府采购;在总需求过大时,减少政府采购,以此实现政府的反周期调节政策。

以占GDP 比重不可忽视的需求控制主体---政府的行为,通过相对较直接的政府

采购支出,可以对总需求产生影响。当然,鉴于政府采购的内容绝大多数是常规需要的货物、服务,因此其数量、品种都是相对稳定的,难以随经济周期大幅调整。即使象基础设施那样的大型项目,也应当有一个长远的、稳定的规划,而不宜随便用作反周期工具。

二、我国目前利用政府采购对国民宏观经济的调节

可以说,我国推行政府采购的初衷还是强调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和规范政府机构采购行为的功能作用,对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作用职能并没有太多的重视。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特别是最近6、7 年的法制化、制度化的规范,政府采购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已初见成效。特别是经济较发达地区,基本可以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开展采购工作。

随着不断的实践,我国逐步意识到可以发挥政府采购的国民经济宏观调控职能,并通过有关的法规规范加以促进。例如《政府采购法》第九条规定,货物服务招投标活动应当有助于实现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目标,包括保护环境、扶持不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

但是有关的实践和法规执行情况并不乐观。因为政府采购中的采购人多为相对独立的机关、事业单位,有其自身的使用习惯、采购偏好,而采购资金来源是财政支出,有别于其自有的资金。这就使响应政策、法规号召,优先考虑宏观调控要求的驱动力不足。

通常情况下采购人提供的需求是以保障自身的需求和偏好为前提的,对于资金的节约、产品供应商的选择方面向政策、法规倾斜并不敏感,最终会导致更乐于采购成熟的进口高价产品,而对合理低价、技术不断提高中的国产产品并不“感冒”;甚至会采购技术成熟的非环保产品,而排斥暂时不被大多数采购人接受的环保节能产品等情况。像目前这种靠法律、法规的非强制性规定,在宏观调节中依靠微观经济

1

主体支持的办法,效果并不明显。

三、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宏观经济调节职能的探讨

1.以标准法引导或强制政府采购,以此为前提开展其它工作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的通知》,我们已部分引入政府节能采购的“绿色标准法”。所谓“绿色标准法”,是指国家相关标准管理部门根据政府节能与环保的需要,对政府需要采购的工程、货物或服务,制定统一的节能与环保标准。这个标准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技术标准,而且规定产品研制、开发、生产、运输、使用、循环再利用的全过程均需符合环保要求。政府要求采购人在采购时,必须采购或优先采购达到政府节能环保标准的产品、工程或服务。对于参与政府采购的供应商而言,当其提供涉及节能环保的产品时,必须接受具有节能环保认证资格认证机构的认证。只有达到节能环保标准,才能获得或者优先获得政府采购合同。

对于是否必须强制执行,可以将标准法划分为强制性和指导性标准。强制性标准针对政府采购节能环保标的时,必须无条件采购符合标准的产品;指导性标准则仅作为指导性要求,不具有强制性。目前多数国家对于节能环保产品采购的要求都以标准法为基本调节方式。

目前,我国的政府采购相关规定暂未完全实行强制性和指导性标准。本着谨慎和逐步推进的原则,我国政府采购节能产品目前仅提出“优先采购”的指导性标准,并未出台强制性标准。一般在会采购文件中列明评审加分的条款,而在实践中,供应商争取自身权益的意识和优先采购条款的实效性并不强,应该适时推出强制性标准。只有更加全面、有效的推行政府采购节能产品,才能支持节能环保生产企业,促进产业的升级和国内相关企业的技术革新,同时改善环境质量。

同样,对于其它需要在政府采购中体现政策性倾向的行业、区域以及中小企业

2

等,可以同样借鉴“绿色标准法”,在不断尝试、调整中寻找一套适合而切实有效的标准法加以推行。

2.进一步保护民族产业,为其尽快壮大提供有利的促进

事实上,我国目前已经实施了保护民族产业的政府采购措施,通常是优先采购本国产品,如采购进口产品应通过相应的论证、审批程序。但国外的相关规定更加细化,例如,日本在贸易自由化之前,公开保护电信网络设备市场,而日本政府采购中的繁琐手续和长期形成的关系网,也使国外厂商望而却步。再如,泰国法律规定,如本国产品符合国家标准,只要价格不高于其它国家产品的10%,就要优先购买本国产品;美国国防部、能源部、航空航天局的国内订货价格则明显高出国外订货,商业部也以国际收支为由优先采购本国货物。

当然,政府采购这一职能的发挥,受到政府采购市场国际化、自由化的挑战。《政府采购协议》

中就将国民待遇和非歧视性原则引入。虽然我国还暂未加入该协议,但开放政府采购市场是大趋势。其他国际经济组织如APEC、世界银行等也都有关于开放政府采购市场的相关规定。

在加入《政府采购协议》之前,包括在加入之后的磨合期,政府采购工作在支持民族工业发展和壮大方面作出努力还是有很大空间的。也正是因为我国有逐步开放政府采购市场的压力,也迫切需要在开放市场之前提高民族工业的竞争力以应对国外同业的竞争,所以,我们目前采购进口产品的审批制度对于保护本国产品的手段还比较单一。在贸易保护多样化的国际形式下,我们在采购本国产品时的优先制度不妨更多一些。

3.利用政府采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政府采购可以通过对所需购买的产品品种、质量进行选择,引导产业发展方向。

3

但限于政府采购本身规模与职能,政府采购对产业结构的引导,应该将重点放在“市场失效”领域内,其典型就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众所周知,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是一个充满风险同时又有着较大的“外部效应”的过程。一项技术创新,一般要经过下列主要环节方能达成: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中间试验---市场化初期---产品改进和成熟---技术扩散。其中,中试与初期市场化阶段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这个阶段投资多、风险大,而且又不易引起政府和市场的关注。中试环节薄弱是我国技术创新领域的一大难题,而美国公司在发展高新技术时,其研究成果经过中试环节即进入市场的约占55%,此时正是政府采购在该领域大显身手。原因是政府采购能解决中试与初期市场化中的资金需求问题,并降低个别企业的风险水平。

调节总需求、保护民族产业是政府采购传统经济职能,但近年来,西方国家政府已将采购政策的重点转向了刺激技术的发展和促进新兴产业的成长方面。例如,美国西部硅谷地区和东部128 公路沿线地区高技术产业群发展迅速,是当今世界技术发展最活跃的地区,其成功的关键即是美国联邦政府的采购政策。近年来,美国政府利用采购法支持重要产业的成功例子还包括振兴集成电路工业,它使美国重新夺回霸主地位。早在克林顿政府的“全面经济计划”中,为扶植创新产品的初期市场,仅就计算机相关新产品的政府采购就高达90亿美元。

与此相对应,我国的科研与生产脱节现象非常严重。在每年近2 万项具有相当水平的科技成果中,真正转化为产业化的不足5%。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当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值占工业总产值30%左右,其出口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30-50%,而我国这两项指标仅为8%和6%左右。 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逆差持续扩大,占工业制成品逆差的80%-100%。长期以来,政府一直重视技术引进与技术开发工作,并投以巨资,每年采购

4

国外软技术的费用多达40-60 亿美元。但用于科研转化为生产力的资金数量极少,特别是1994 年税制改革以来,过去一些鼓励技术创新的优惠政策也消失了。因此,我们应考虑从每年几千亿元的政府采购支出中,划出更多一些用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目前,正是需要我国参照发达国家利用政府采购政策倾向,引导每年数千亿元人民币财政支出向急需发展的高新技术行业倾斜的时候。 四、结论

我国应加快完善政府采购体系的步伐,在加强财政支出管理、规范政府机构采购行为的同时,充分发挥政府采购进行宏观调节的作用。根据我国政府采购目前所面临的情况,在利用其宏观经济职能时,应做到切实考虑实践的可行性,在有效的运行体系中逐步实现其调节的有效性。目前的采购财政支出中,要特别重视其保护民族产业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职能的发挥。

论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及治理措施

关键词:通货膨胀 国民经济 治理措施 概述

通货膨胀指经济社会中一定时期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上涨。也即表现为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由此而引起的一段时期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的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通货膨胀的程度通常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

5

对一国经济而言,有三个问题最为重要:其一,经济增长;其二,通货膨胀;其三,失业率。经济增长是大国最关心的;而通货膨胀则伴随着许多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

出现通货膨胀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通货膨胀产生的真正原因是资本对利润率平均化的要求。换句话说:相同单位的资本要求得到相等的投资回报,即资本无差别化。然而现实中资本无差别化不可能存在,这往往受到资本进入行业或产业的难易程度影响。所以资本进入行业或产业的难易程度产生了利润平均化的级差,这种行业或产业之间客观存在的级差利润率可以在完全市场条件下取得某种均衡,这种均衡一旦被打破,就会拉大行业或产业之间的利润率比率,从而产生通货膨胀。 (一)、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按照凯恩斯的解释,如果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地步,过度的需求是能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所以,任何总需求增加的任何因素都可以是造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 (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成本或供给方面的原因形成的通货膨胀。指在没有过度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地上涨。造成成本向上移动的原因大致有:工资过度上涨;利润过度增加;进口商品价格上涨。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又可分为工资推动通货膨胀和利润推动通货膨胀。 (三)、结构性通货膨胀

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

6

因素的变动而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

发生结构性通货膨胀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某些经济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比另一些经济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得快;第二,与世界市场联系紧密的开放经济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比与世界市场没有直接联系的封闭经济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得快;第三,各部门的产品供求关系不同。

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失衡的一种表现,必将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影响。如果社会的通货膨胀率是稳定的,人们可以完全预期,那么通货膨胀率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很小。因为在这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各种名义变量(如名义工资、名义利息率等)都可以根据通货膨胀率进行调整,从而使实际变量(如实际工资、实际利息率等)不变。这时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的唯一影响,是人们将减少他们所持有的现金量。但是,在通货膨胀率不能完全预期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将会影响社会收入分配及经济活动。因为这时人们无法准确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各种名义变量,以及他们应采取的经济行为。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会由其程度、持续时间、成因以及表现形式等的不同而不同,而且会由于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经济环境而有所不同。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绝大多数人都是认为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会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

1. 破坏生产发展。通货膨胀使企业的各项专用基金贬值,增加生产投资的风险和经营成本,不利于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另外,会影响生产情绪,影响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 扰乱流通秩序。通货膨胀使市场价格信号失真,使资源盲目流动组合,引起社会

7

资源的巨大浪费,使商品需求发生变化,变态的需求和抢购行为最终更加剧通货膨胀。

3. 破坏分配。通货膨胀使实际工资水平下降,企业利润相应增加,从而加剧社会分配不公,破坏社会公正,还会诱发社会不安和道德危机,另外还会导致财政支出大幅增加。

4. 对金融业的影响。发生通货膨胀时,银行的利息负担会减轻,但实际利息收入会减少;降低金融机构的运营效率;破坏正常的信用活动,甚至引发货币信用危机;通货膨胀还会使货币符号丧失价值储藏职能,有可能引起银行破产、倒闭,甚至引起政治危机。

通货膨胀的治理措施

通货膨胀,尤其是恶性的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所带来的破坏性影响极大,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一旦发生了通货膨胀,必须下决心及时治理。由于通货膨胀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根据原因采取不同的治理对策, 对症下药。至于具体的应对策略,不同的经济学流派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基本上都是从如何减少货币供应或降低总需求等方面入手。政府可以运用的政策工具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投资政策、汇率政策、外贸政策等。这种治理应该是多方面综合进行的。主要有以下方法:

1.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稳定币值以稳定物价。而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必须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投放,保持适度的信贷规模,由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灵活有效地调控货币信用总量,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在与客观需求量相适应的水平上。

2.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对于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

8

是个关键。各国对于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和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

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压缩财政支出,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坚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财政。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采取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总量的措施。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两条很重要的途径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以此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3.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入手:一方面控制总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总供给。二者不可偏废。若一味控制总需求而不着力于增加总供给,将影响经济增长,只能在低水平上实现均衡,最终可能因加大了治理通货膨胀的代价而前功尽弃

一般来说,增加有效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入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

4.其他政策。除了控制需求,增加供给,调整结构之外,还有一些诸如限价、减税、指数化等其他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

总之,通货膨胀会对国民经济造成巨大影响,而对通货膨胀现象的治理并不是简单地根据原因分析解决,也不能机械僵化地照搬别人或自己以往的经验。并且对症下药也要以某一方案为主或优先,同时结合其他治理方案综合进行。也就是说,治理通货膨胀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治理方案相互配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9

参考文献:

《宏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主编:吴文盛 《中国当代通货膨胀理论研究》——上海财经大学 百度百科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