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
内容摘要: 金融市场即将全面开放的形势下,以加速之势融入全球化竞争中的我国商业银行,加快构建核心竞 争力,已经成为其必须高度关注和认真解决的重大而又紧迫的现实问题。这种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未来经营发展优势,国内商业银行必须认真关注和深入思考。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影响要素;风险管理;对策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美国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1990年《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来的,后来成为“核心竞争力战略”的理论基础。“核心竞争力”理论一经提出,立即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认同,成为企业战略理论划时代的文献。他们把核心竞争力定义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怎样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各种技术的学识。可以说,核心竞争力是包含在企业内部,与组织融为一体的文化、技术与技能的组合。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是一种超越竞争对手的内在能力,是企业独有的、比竞争对手强大的、对手不能模仿的、具有持久力的某种优势。国内很多学者也是根据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的观点不断发展这一思想,并促进了这一理论的发展。
笔者认为:现代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基本涵盖了核心业务、核心客户和核心人才三大层面。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实质上就是如何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与效率的问题。核心竞争力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命运,而打造培育现代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一、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影响要素分析
(一)资源要素
1
资源要素是构成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资源”学派的研究者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一种企业以独特方式运用和配置资源的特殊资源,这也是经济学研究中资源观的研究焦点。企业内部的有形与无形资源及积累的知识在企业间存在差异,资源差异能够产生收益差异,资源优势能产生竞争优势,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复制性以及低于价值的价格获得的资源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以及成功的关键因素。同理,资源要素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支撑和载体,也是商业银行运作的基础。只有在资源要素有效运作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商业银行的利润,才可以谈其核心竞争力的巩固、培育和提升。资源要素不仅为银行的经营活动提供了基础,而且也为商业银行培养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成为银行之间展开竞争的具体的载体。在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品牌、商誉等无形资源的投入。按照资源存在的形态可以把商业银行拥有的资源分为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无形资源三个部分。
1.物质资源。物质资源是指商业银行占有和使用的具有实物形态的生产要素的总和,是商业银行经营的物质基础、业务经营系统的载体,具体体现在银行的资产规模、电子化水平和设备配置上。资产规模大,资金雄厚的银行往往能够占据投入先机,掌握技术优势,走在市场的前列,而且随着银行经营业务量的扩大,单位成本会降低,规模经济效应凸现。另外,核心竞争力的建立往往需要5-10年甚至更长时间,没有充足的物质资源支撑,核心竞争力是很难建立起来的。商业银行的经营性业务活动和管理性业务活动的建设情况与银行的电子化水平是相互对应的,一个银行的电子化发展水平代表了银行的发展潜力,而且也是商业银行实施金融创新的基础,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出发点。
2.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竞争能力之一,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决策者和执行者。银行的技术优势和业务优势通常要凝聚在人力资源上,同时人力资源又可将这种优势提升和传递出去,因此,人力资源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载体。著名银行家Wilfried Guth(德)认为,在当今的竞争环境中,人力资源可以被视为一家金融机构最重要的资产,把握竞争机遇必备的重要能力大都来源于人力资源的质量,企业家的素质和良好的判断力可以使一家银行识别和把握市场机遇。因此,银行的兴衰存亡,取决于自身生命力,而其生命力又取决于所拥有的人才素质和人才管理水平。商业银行人才体系=高层决策人才+高级管理人才+营销管理人才+科技管理人才+智囊参谋
2
人才+信息管理人才+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安全管理人才+实务操作人才等。
3.无形资源。无形资源是指企业所拥有的不具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的、能够为企业创造财富、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资源的总和。从定义上看,无形资产和核心竞争力二者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都体现为企业的获利能力,都使企业成为特定市场领域的领先者并获得超额利润。同时,二者在内容上也有很多共同之处,如:无形资产本身就是一种技术、能力或知识,或者是企业运用这些知识和技术所获得的成果。虽然不能将核心竞争力与无形资产简单地等同起来,但可以说,无形资产是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构成要素,是其载体。核心竞争力以无形资产为基础,是银行通过对多种无形资产的有机整合而形成的,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无形资产是培育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并决定着银行价值的高低。无形资源几乎看不见,竞争对手难以掌握和模仿,它们是银行持续竞争优势的可靠来源,是银行培育企业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聚焦点。无形资源要素主要是指商业银行拥有的企业文化、品牌、知识和组织结构等。
(二)能力要素
“能力”学派的研究者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一系列能力的综合,高知识和高技能的个人集合体并不能自动形成有效的组织,能力的差异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商业银行领先的核心竞争优势通过先进的管理技术、恰当的市场战略选择、人才开发、经营管理、营销技巧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等多方面共同推动来实现,使管理上的巨大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低成本优势和高质量、高效率、高收益优势。商业银行的核心能力包括管理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业务创新和整合能力。这些能力的有机融合,增加了核心竞争力的难模仿性,增强了核心竞争力的延展性,影响一系列的价值活动,带动一系列的金融创新,降低了核心竞争力培育的风险性,形成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增值特性,对外体现为商业银行的高利润、高效率.
1.管理能力。实践证明,管理出效益。从控制论的角度看,高超的管理,能将银行的人、财、物、信息、时间等各种要素资源进行有效地配置,使银行的各项活动紧紧围绕银行发展这一终极目标进
3
行,有助于引导商业银行的各项活动协调发展形成其核心竞争力。商业银行的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管理性业务上,管理性业务围绕经营目标,引导着银行的业务发展,控制着经营性业务的运作。
2.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本质要求,是银行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它涉及到银行经营的方方面面,是关系商业银行生死存亡的因素之一。只有具备比竞争对手更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品和业务创新、知识创新,才能把握市场先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竞争力的形式多种多样,对一个银行来说,不是每种竞争力都能发挥同等重要的作用,但具备有别于竞争对手的独特优势却是相当重要的,如:掌握某种重要技术专利而具有技术方面的竞争优势,或是有由丰富的市场营销经验和高效的市场分销网络形成的市场营销方面的竞争优势,或是在自身范围内将市场信息迅速转化为现实产品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所取得的竞争优势等等。
3.整合能力。商业银行是一个业务种类繁多,业务单元或部门息息相关的有机整体,单个的技能、知识、资源、能力等价值活动的简单堆砌并不能构成核心竞争力,而必须通过整合,使之发生功能上的耦合、裂变,形成系统化的能够优于竞争对手、显著实现顾客价值的核心竞争力。整合的越好,各价值链活动越协调,核心竞争力就越难模仿,就更能发挥出1+1>2的组织效应。因此,资源整合是银行把自然资源、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在时间、空间上加以合理的配置,从而将商业银行的内外资源调整到最佳状态,以实现资源效用最大化,从而增强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力。
(三)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是指存在于商业银行外部,不为其控制,不在其决策范围之内的影响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各种因素的综合。商业银行作为一种组织,是成长于一定的环境之中的,只有与环境相适应才能得以生存,因此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既离不开与组织内部各系统的有效链接,也离不开与组织外部环境的链接。埃里克森认为,核心竞争力既是组织资本,又是社会资本,并且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包括在内。商业银行是具有典型“外部性”特征的金融企业,与一般工商企业相比,
4
其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不仅会关系到自身经营目标的实现、竞争地位的形成,还会影响到其他商业银行行为的选择,整个银行业的形象乃至整个国家金融的健康和整个社会的稳定等等。因此,银行机构的经营管理能力并不完全是银行机构的一个内部问题,它与政府部门的行为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商业银行的外部关系主要指银行与客户的关系,银行与银行之间的关系,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之间的关系。如作为金融管理机关的中央银行与作为金融企业的商业银行在行政上不是隶属关系,但在业务上商业银行要接受中央银行的领导和管理。
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核心竞争力建设存在的不足
(一)风险度量能力相对不足
商业银行的“防范不良贷款发生、降低不良贷款比率”管理目标,对化解历史包袱、确保新增贷款资产质量、夯实信贷管理基础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将不良贷款等同于信用风险,并将不良贷款余额或比率作为核心风险度量指标,存在风险界定主观性较大,指标准确性与前瞻性不够等问题。尽管细化贷款分类(如贷款十二级分类)、加大贷款分类检查力度等工作使这一状况有所改进,但限于对信用风险认识的偏差,现有风险指标自身科学性不足、存在滞后性等缺陷难以根本克服,从而影响到风险识别和管理的前瞻性与有效性。
1.没有区分预期与非预期信用损失。不良贷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已发生的信用损失水平,而信用风险强调不确定性,准确定义应该是非预期信用损失,将两者混淆容易导致风险识别滞后,不利于积极主动地开展风险防范工作。例如,拨备对应预期信贷损失,在预期的基础上提取拨备既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业务收益,也有利于及时提供损失预警。而在敞口被认定为不良贷款后再以此为基础计提拨备,属事后行为,还将因收入与损失在时间上的不匹配导致收益失真。
2.未能从信贷组合角度准确度量风险。长期以来,从经营、财务等角度识别与度量单一客户的信用风险被普遍重视,而对信贷组合的系统性风险或集中风险,则缺乏相应准确有效的识别方法与度
5
量工具。传统信用风险管理模式下,重点关注现有贷款组合的不良贷款比率,在此标准下,容易忽视信用集中风险。例如,对某行业信贷(特别是中长期信贷)投放越快、投放量越大,短期内该行业不良贷款比率就越低,如此容易形成恶性循环,贷款投放进一步集中,而一旦宏观或行业形势变化,则形成刚性损失,难以逆转。此外,随着宏观调控力度加大,信贷组合系统性风险随之加大,但现有方法或指标难以对此进行度量,无法准确评估宏观形势变化对整个信贷组合的潜在影响.
(二)风险管理手段相对单一
当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手段以风险控制为主,辅以风险分散、风险承担、风险转移等途径。具体地,通过设定信贷限额、压缩信贷额度、缩短贷款期限、追加抵押物等手段控制风险,采取金融机构间组织银团贷款形式分散风险,通过核销途径承担风险,主要利用信用保险及信贷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转移风险。
三.制度与核心竞争力制度是人们创造的、用以约束人们相互交流行为的框架,是界定社会次序的标准.对银行而言,制度因素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企业竞争力各个要素之间最基础的支撑因素,如果制度不好,其他就无从谈起.
(一)制度: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作为经营性企业组织,银行与一般企业没有差异,都需要有效的制度安排来解决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成本问题,以实现摩擦系数最小化、目标一致性和效益最大化。其关键在于通过制度的层面,解决人与人之间的权利边界的界定,使每个员工都能够建立起一个良好的预期。无论如何,制度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制度是银行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础。制度从理想信念、价值反响、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知识技能等方面,决定着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奠定观念平台和智力基础。
6
中外企业发展的成功实践表明,制度基于科学管理的思想、开放的管理模式、有效的管理手段,不断推进管理的进步,使其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进而推动并促进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提高。制度决定着银行的整合能力,为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提供粘合剂。良好的企业文化能以强打的凝聚力使银行成为统一协调的整体,不断推动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的发展。
另一方面,制度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组成部分:1.制度因银行会有所不同,在银行长期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不同的银行价值观和经营哲学。2.制度中所形成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一经“内化”,必然产生一种强大的规模力,从而成为人们行动的准则,也必产生一种持久的推动力,促使人们积极去实现既定目标。3.制度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它受制于企业的成长过程,反过来又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 制度安排对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制度的存在,维护着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在银行的运作中,人与人之间、银行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关系并非只有竞争,而且还要合作,竞争与合作市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因为人的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等方面的原因,人自身不可能处理好竞争与和合作的关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度就是银行在社会分工与写作过程中经过多次博弈而达成的一系列契约的总和。制度的基本作用之一就是规范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减少信息成本和不确定性,把阻碍合作得以顺利进行。
制度通过提供激励机制来鼓励银行内员工自觉地维护组织次序。历史上人们曾经用用“悬赏”等方法去激励别人干某一件事,后来人们发现如果将这种具有随意性的激励演变为一种制度安排,那么对整个社会来说意义就更加深远。通过制度化而形成的激励机制,无疑是有利于整个银行发展的。
(三) 我国商业银行的制度缺陷及改革路径
7
我国商业银行在从计划经济的银行体制向现代商业银行制度转变过程中,由于制度转变的“路径依赖”性和相关制度安排不当及制度短缺,从整体而言主要还存在以下缺陷:
1.经营机制转换滞后,传统计划经济和行政色彩浓厚。表现在组织机构设置上,内部部门设置仍以行政管理为主导,导致个分支机构部门雷同、部门重要性不突出、人员待遇无差别等问题。“三级管理,以及经营“,管理费用膨胀,经营能力和效率低下。
2.业务运作上,没有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主要是业务单一,以信贷为主,授权授信制度不合理;对金融违纪违规行为的预警、防范体系不完善,不能及时防范堵截案件的发生等。
四、总结
以上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现状出发,针对入世要求,提出了构建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一些方法和措施。诚然,提高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对入世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也应该看到,国有商业银行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主的经营战略的确立也仅仅是一个方面。为适应市场竞争需要,提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我们还需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综合改革,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强化银行内部风险控制,提高贷款质量,提升商业银行资本结构。
参考文献:
1、常春《浅析商业银行科技型人力资源的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焦瑾璞《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3、焦瑾璞《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比较》,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8
4、宁建新《企业核心能力的构建与提升》,中国物质出版社。2002
5、郑春美等《论商业银行的科技战略》,载《武汉金融》,2000(5)
6、张炳申、罗明忠:《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需要激励》,载《南方金融》2002(12)
7、陈建新《西方银行经营理念转变的启示》《金融时报》,2004年10月4日
8、朱东辉《如何提升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金融时报》,2003年12月15日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