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
题号 得分 一 二 总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1. 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却光芒四射。”隋朝
统一中国的时间是( ) A. 581年 B. 589年 C. 587年 D. 618年 2. 隋朝开凿大运河的重大意义在于( )
A. 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 B. 南水北调 C. 大大加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D. 便利对少数民族的战争 3. 《新唐书》的选举制提及“唐制取士之科多由隋”。这表明( )
A. 唐朝官员由民主选举产生 C. 唐朝科举制缺乏创新精神
4. 关于如图人物叙述正确的是( )
B. 科举制起源于隋朝 D. 隋朝选举制度陈旧
A. 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B. 626年即皇帝位,改年号为“贞观” C. 在位时期,曾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D. 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
5. 唐太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写《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这
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它颁布前需要通过( ) ①尚书省 ②中书省 ③门下省 ④皇帝。 A. ③④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6. 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由后人评说自己的功过。下列是四为同学根据掌握的有
关历史知识,为武则天撰写的一句碑文,你认为最恰当的应该是( ) A.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提高了妇女地位 B. 发展科举制,重用贤人,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C. 善于纳谏,开创了“贞观之治” D. 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
7. ( )统治前期,唐朝的国力进入鼎盛时期,国力空前强大。
A. 唐玄宗 B. 唐太宗 C. 武则天 D. 隋文帝
8. 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农业丰则基础强,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则在科技
创新。唐朝农业发展迅速,生产工具改进,出现了( )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第1页,共20页
D. ②③
9. 如图是唐代三彩骆驼载乐舞俑,驼背上是两个汉人和三个深目
高鼻的胡人(西域人)组成的乐舞队。一人表演胡舞,其余乐工在演奏胡乐乐器。从该文物可以获取的唐朝信息不包括( )
A. 艺术的繁荣状况 B. 农业的发展状况 C. 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D. 开放的社会局面
10. 唐代鉴真6次东渡弘扬佛法,终于成功,他东渡的国家是( )
A. 天竺 B. 波斯 C. 新罗 D. 日本 11. “有容乃大”是唐朝超越前朝的特有文化气派。以下能体现唐朝“有容乃大”的是
( )
①玄奘到天竺学习佛学
②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
③日本多次派出使者来唐朝学习 ④马可•波罗来中国经商。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2. 促使唐朝由盛转衰亡的因素有( )
①安史之乱
②藩镇割据 ③宦官专权 ④黄巢起义
⑤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⑤ C. ①②③⑤ 13. 分析图表与下列哪个事例无关( )
D. ①③④⑤
A. 安史之乱
B. 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C. 武则天统治期间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 D. 唐进入鼎盛时期
14. 某班同学准备办一期主题为“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图片展板,你认为下列哪些
图片可以入选( )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④
第2页,共20页
D. ②③④
15. 为了写一篇论文,小明同学阅读了《契丹的兴起》《陈桥兵变》《辽.西夏.宋的
战与和》等书籍,对此你认为他论文的题目应是( )
A. 民族政权的并立 C. 民族政权的繁荣 B. 国家的统一
D. 中华大家庭的团圆
16. “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指的是哪位君主?( )
A. 隋文帝 B. 宋太宗 C. 宋太祖 D. 宋真宗
17. 《宋史 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钱、钱谷、户口、赋役、
狱讼听段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作用( ) A. 加强对军队的控制 B. 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C. 收地方的财赋归中央 D. 分知州的权力 18. 科举制在宋朝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一方面?( )
A. 进士科的创立 C. 大幅度增加了名额 B. 殿试制度
D. 采取考试的方式
19.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是南宋抗金将领辛弃疾的著名诗句,描写的是南
宋抗金的情景。金是哪个民族建立的?( ) A. 蒙古族 B. 女真族 C. 党项族 D. 契丹族 20. 南宋疆域比北宋疆域明显减少的直接原因是( )
A. 金宋和议 B. 辽宋和议 C. 夏宋和议 D. 金灭辽
21.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诗中
的直把杭州作汴州指的是( )
A. 檀渊之盟 B. 靖康之耻 C. 南宋偏安江南 D. 岳飞收复失地
22. “苏湖熟,天下足”反映的问题是( )
A. 苏湖地区粮食获得了大丰收
B. 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C. 苏湖地区是我国的经济重心
D.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丰饶的粮仓
23. 据报道:从古沉船“南海1号”中打捞出的瓷器,很多都是出自于“瓷都”,请问
我国哪个地方被称为“瓷都”?( ) A. 河北曲阳 B. 河南汝州 C. 江西景德镇 D. 河南开封 24. 假如你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南宋临安城,你最不可能看到的情况是( )
A. 国内外的客商往来不绝 C. 流动商贩走街串巷叫卖 B. 店铺一律在夜间关门
D. 纸币与铜钱在市场上并用
25. 《蒙古秘史》记载:“有星的天旋转着,众百姓反了,不进自己的卧内,互相抢掠
财物。有草皮的地翻转着,全部百姓反了,不卧自己被儿里,互相攻打。”谁结束了上述材料中描述的状况( )
A. 耶律阿保机 A. 统一蒙古各部 C. 统一女真各部 A. 西域都护府
B. 元昊 C. 完颜阿骨打 D. 铁木真
26. 下列属于元世祖的功绩是( )
B. 创立了蒙古文字
D. 灭亡南宋,完成全国统一
B. 宣政院
C. 澎湖巡检司
D. 察合台汗国
27. 哪一机构的设置可以说明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 28. 根据下面的古代中国某个历史时期的行政疆域图(局部),推断这一时期的地方行
政建制是( )
第3页,共20页
A. 郡、县 C. 路、州、县 B. 郡国并行制
D. 行省、路、府、州、县
29. 宋代朱彧在《萍洲可谈》中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
南针。”该记载表明,指南针在宋代已经用于( ) A. 地理研究 B. 天文观测 C. 迷信活动 D. 航海辨别方向 30. 关于隋朝、元朝历史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状态,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B. 都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方面有开拓性的贡献 C. 都开通或疏浚了著名的水利工程 D. 都是短命的封建王朝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 31. 材料一:如图是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
材料二: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先在各郡设置中正,其职权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局面。隋文帝统一中国后,废止九品中正制,他令各州推举人才,参加考试,合格的人可以做官。
材料三:隋炀帝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每年都要征发,大批的劳动力,动辄数百万,驱使他们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隋炀帝多次巡游,乘坐高大华丽的龙舟,随行的船只浩浩荡荡,沿途护卫的兵士和拉纤的民工多达数十万,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隋炀帝屡次发动战争,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当民工,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 材料四: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贞观政要•论务农》“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
问题一:根据材料一,请写出大运河的相关知识。
第4页,共20页
① ______ ,② ______ ;A. ______ ,C. ______ 。
问题二:根据材料二隋朝前后我国选官制度的依据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制度的变化有何作用?
问题三:根据材料三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何具体表现? 问题四:材料四反映的是唐太宗怎样的治国思想?在他的统治措施中哪些体现了这些思想?
问题五:综上所述,隋朝的繁荣和灭亡以及唐朝的繁盛对我们今天国家的治理有何启示?
32. 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她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阅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 材料三:
材料四:天竺戒旺对玄奘说;“弟子闻彼国有《秦王破陈乐》歌舞之曲,未知秦王是何人?复有何功德,至此称扬?”
问题一:材料一体现了唐朝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为此,唐太宗被尊称为什么?试举一例并说明这一事例有何影响?
问题二:材料二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开元时期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谁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杜甫的诗因反映历史的真情实况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杜甫本人被誉为“ ______ ”?
问题三: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材料三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是什么?
问题四:材料四中的“天竺”指今天哪里?玄奘回国后,根据他的口述,由其弟子记录成书,此书的书名是?
第5页,共20页
33. 材料一:显德七年正月初一,风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后周宰相范质等人不辩真
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初三晚,大军哗变,将士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他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
材料二:在宋一代,文士地位显赫尊崇是历代不曾有过的……宋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层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因此,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院长官枢密副使也大都由文官担任的。
材料三:“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既无虚空之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材料四: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 《元史》
(1)问题一:材料一中描述的显德七年发生的是哪一历史事件?随后的“杯酒释兵权”的目的是什么?
(2)问题二: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的什么政策?这一政策有何积极的作用?
(3)问题三:材料三中“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既无虚空之屋”说明了什么现象?市舶之利最厚指的是宋朝为鼓励海外贸易而设立的哪一机构?请分析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原因?
(4)问题四:材料四体现的是哪一王朝的兴起? “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的影响如何?
第6页,共20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隋朝统一.解答本题需要准确识记隋朝统一的时间.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隋朝的统一. 2.【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大大加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故选C.
本题以直接设问的形式考查学生对隋朝大运河相关知识的掌握.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隋朝大运河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开凿的时期、内容与影响. 3.【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唐制取士之科多由隋”直接表明了科举制起源于隋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改革选官制度,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到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故选:B。
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创立。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重点掌握科举制创立的史实。
第7页,共20页
4.【答案】B
【解析】
626年,唐高祖的第二个儿子李世民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唐太宗。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唐太宗的年号叫“贞观”,史称“贞观之治”。图中所示即为唐太宗。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用“贞观”作年号的皇帝的唐太宗.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盛世景象.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太宗的统治的相关史实. 5.【答案】D
【解析】
唐太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写《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它颁布前需要通过②中书省③门下省④皇帝。三省中,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最后交由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所有事务最后都需要皇帝决定。 故选:D。
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唐朝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三省六部制的操作流程。 6.【答案】B
【解析】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本是唐高宗的皇后,逐渐掌握实权,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在她统治时期,重用人才,发展农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基础,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8页,共20页
故选:B。
本题考查武则天。武则天统治时期,重用人才,发展农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基础,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武则天的主要作为。 7.【答案】A
【解析】
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还注意节俭.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唐玄宗前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开元盛世”;唐玄宗注意节俭.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的国力进入鼎盛时期,国力空前强大.
本题旨在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注意掌握“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 8.【答案】D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图①是司母戊鼎;图②是曲辕犁;图③是筒车;图④是指南针。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时期,农民改进了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灌溉工具筒车。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唐朝农业发展的知识点,应把握曲辕犁和筒车的有关知识。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图片,注意准确识记唐朝农业发展的相关知识点。 9.【答案】B
【解析】
第9页,共20页
依据题干信息“唐代三彩骆驼载乐舞俑”,结合所学知识:唐三彩是唐朝的艺术珍品,反映了唐朝制瓷业发展的高超水平,乐舞队成员的组成(两个汉人和三个深目高鼻的胡人(西域人)组成)反映了唐朝开放的社会特征。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唐朝经济发展的知识点,应把握唐三彩的内容. 本题通过对唐三彩的分析,考查的是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0.【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鉴真应日本留学僧请求先后六次东渡日本,弘传佛法,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鉴真东渡的有关内容. 注意唐朝中日交往的有关史实. 11.【答案】A
【解析】
题目给出的马可•波罗来中国经商发生在元朝,与唐朝无关,据此所有含④的BCD三个选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唐朝开放的交往。
解答组合选择题,排除法是比较好用的,一般题目排除一个即可获取正确答案。
12.【答案】A
【解析】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出现在唐朝灭亡以后,⑤不是促使唐朝由盛转衰亡的因素,据此可排除含⑤的BCD三个选项。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唐朝由盛转衰亡的因素.618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贵族李渊,
第10页,共20页
进入长安,建立唐朝,李渊就是唐高祖.
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注意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出现在唐朝灭亡以后. 13.【答案】A
【解析】
由图表可知,唐朝前期户数不断增加,安史之乱是唐朝后期的事件,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战乱使中原地区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唐朝户数不断减少. 故选A.
本题以图表为依托,考查安史之乱的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唐朝兴衰的历史. 14.【答案】B
【解析】
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文化。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佛殿式样优美,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他在天竺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图片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本题主要考查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15.【答案】A
【解析】
后周大将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契丹人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与北宋并立。 故选:A。
第11页,共20页
本题考查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
本题考查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 16.【答案】C
【解析】
据题干“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中关键信息“陈桥驿站披旒冕”可知,材料指的是陈桥驿兵变.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以开封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故选C.
本题以“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为切入点,考查陈桥驿兵变.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宋太祖陈桥驿兵变. 17.【答案】D
【解析】
“凡兵钱、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段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中守臣指的是知州,由“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可以看出,通判的作用是分知州的权力。 故选:D。
本题以通判的作用为切入点,考查宋朝统治。 本题以宋朝的统治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能力。 18.【答案】C
【解析】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科举制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第12页,共20页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科举制的相关知识点. 19.【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给出的“金”可知是女真族.南宋辛弃疾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他在词里经常倾吐对山河分裂的悲痛,代表作有《八声甘州》、《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女真族原来生活在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过着以渔猎骑射为主的生活.10世纪时,女真受到辽的控制和压迫,后来完颜部统一了女真各部.完颜阿骨打继任女真首领后,继续领导抗辽斗争,势力不断壮大.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政权,后定都会宁. 故选B.
本题考查了辛弃疾和女真族.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是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宋代词人层出不穷,杰出的有豪放派的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的女词人李清照等.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金”是女真族建立的.
20.【答案】A
【解析】
1127年,南宋建立.南宋经常受到部分少数民族政权金的骚扰,由于南宋求和派的妥协,宋金最终达成协议,双方议和,宋向金称臣,并送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大散关一线为解,南北对峙.所以南宋疆域比北宋疆域明显减少. 故选A.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南宋和金的对峙. 理解和把握宋金和议的内容. 21.【答案】C
【解析】
第13页,共20页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诗中的“汴州”在当时的名称应是临安,是南宋的都城。诗中的“直把杭州作汴州”指的是南宋偏安江南。1127年赵构逃往江南,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故选:C。
本题以诗句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南宋偏安江南。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南宋的建立的相关史实。 22.【答案】B
【解析】
宋朝时期,伴随着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故选B.
本题以“苏湖熟,天下足”为依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知识. 本题以“苏湖熟,天下足”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23.【答案】C
【解析】
北宋制瓷水平大大超过前代。定窑、汝窑、哥窑、官窑、钧窑等是当时著名的五大瓷窑。江西景德镇以生产青白瓷著称,产品行销海内外。南宋时期,景德镇成为了全国的著名的制瓷中心,被称为“瓷都”。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宋朝的经济发展。
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属基础题。 24.【答案】B
【解析】
南宋临安城商业发达,认可超过百万,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货郎走街串巷叫卖,国内外的客商往来不绝,热闹非凡。纸币在北宋
第14页,共20页
已经出现,南宋时期,在市场上既可用铜钱,也可以使用纸币。 故选:B。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代的社会生活. 理解和把握宋代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表现. 25.【答案】D
【解析】
“有星的天旋转着,众百姓反了,不进自己的卧内,互相抢掠财物。有草皮的地翻转着,全部百姓反了,不卧自己被儿里,互相攻打。”铁木真结束了上述材料中描述的状况。 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故选:D。
本题以《蒙古秘史》记载的史实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相关史实. 26.【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1276年,忽必烈元世祖灭掉了南宋的最后一支抵抗力量,统一了国家. 故选D.
本题考查忽必烈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他就是元世祖.1276年,他灭掉了南宋的最后一支抵抗力量,统一了国家,为了对辽阔疆域进行管辖,忽必烈建立了行省制度,巩固了政权.
掌握忽必列的重要历史贡献.
第15页,共20页
27.【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政府在中央设立宣政院,负责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这标志着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我国的行政区。 故选:B。
本题以宣政院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可以说明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的机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朝巩固的措施的相关史实. 28.【答案】D
【解析】
由于元朝疆域广大,为了有效实行控制地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元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者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我国省级行政单位就是从元朝开始的. 故选D.
本题以元朝的行政区域图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元朝的地方行政建制.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朝巩固的措施的相关史实. 29.【答案】D
【解析】
据“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可知,该记载表明指南针在宋代已经用于航海辨别方向.指南针在宋代已经用于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12世纪后期还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 故选D.
本题以宋代朱彧在《萍洲可谈》中的记载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指南针在宋代的
第16页,共20页
应用.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的四大发明的相关史实. 30.【答案】D
【解析】
隋朝统治中国的时间是581年-618年,是个短命的王朝,而元朝则从1271年定国号到1368年灭亡经历了近百年时间,因此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隋朝和元朝的有关内容.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隋朝和元朝的比较.
31.【答案】洛阳;涿郡;永济渠;邗沟
【解析】
(1)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开始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大运河从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2)根据材料“令各州推举人才,参加考试,合格的人可以做官.”可知隋炀帝时选官依据由门第、家世转为以才能考试为依据;科举制度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材料三反映了隋炀帝的暴政,这是其灭亡的主要原因.根据“隋炀帝…每年都要征发,大批的劳动力,动辄数百万,驱使他们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隋炀帝多次巡游,…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隋炀帝屡次发动战争,…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可知其暴政主要表现在滥用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发动对外战争;社会矛盾激化.
(4)由材料“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凡事皆须务本.国以
第17页,共20页
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可知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重视人民力量的思想.唐太宗统治时期,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欲望;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因此在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不断增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5)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整顿吏治;加强对外交流;对我们今天国家治理有有借鉴意义. 故答案为:
(1)洛阳;涿郡;永济渠、邗沟.
(2)选官依据由门第、家世转为以才能考试为依据;作用: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隋炀帝的暴政;滥用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发动对外战争;社会矛盾激化.
(4)爱惜人民,以民为本;如在经济上,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5)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整顿吏治;加强对外交流. (1)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隋炀帝从605年开始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2)本题考查隋朝选拔人才的变化.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本题考查隋朝灭亡的原因.隋炀帝大兴土木,发动战争,激化了社会矛盾. (4)本题考查的是贞观之治的知识点.唐太宗统治时期,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欲望;合并州县;注意任用贤才
第18页,共20页
和虚心纳谏.因此在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不断增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5)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要从隋、唐的繁荣中得到有益的启示,从隋朝的灭亡中得到应该避免的教训.
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成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2.【答案】诗圣
【解析】
问题一:材料一的意思是:自古以来帝王都以中原民族为贵,而轻视周边少数民族,我却对他们一视同仁.由此可见唐太宗实行的是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往来.
问题二:唐玄宗统治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是任用贤才;重视地方吏治;大力发展生产.杜甫的诗气魄雄浑、沉郁悲怆,艺术高超,人们称他为“诗圣”.
问题三:图1是曲辕犁,图2是筒车.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问题四:材料四中的天竺指今天的印度;唐朝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贞观后期,携带大量佛经回长安,根据他的口述,由其弟子记录写成《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故答案为:
问题一: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天可汗;文成公主入藏,文成公主入藏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往来.
问题二:唐玄宗;任用贤才,重视地方吏治,大力发展生产.“诗圣”.
第19页,共20页
问题三:曲辕犁;筒车. 问题四:印度;《大唐西域记》.
本题主要考查了盛唐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材料,注意准确识记盛唐的相关知识点.
33.【答案】(1)问题一:据材料一“初三晚,大军哗变,将士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
帝”可知,材料中描述的显德七年发生的是960年陈桥兵变;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随后宋太祖采取“杯酒释兵权”的办法,剥夺了大将的兵权.
(2)问题二:据材料二“在宋一代,文士地位显赫尊崇是历代不曾有过的…宋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层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可知,材料反映了重文轻武的政策;重文轻武的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3)问题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既无虚空之屋”说明了宋代商业繁荣现象;南方战乱少,相对稳定;宋朝为鼓励海外贸易在重要港口设立了市舶司;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出现的原因有,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更适合农业发展;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
(4)问题四:据材料四“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元朝的兴起. “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指的是元朝的统一;元朝的统一结束长期的分裂割据状态,促进了民族融合. 故答案为:
(1)960年陈桥兵变;加强中央集权.
(2)重文轻武的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3)说明了宋代商业繁荣现象;市舶司;南方战乱少,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更适合农业发展;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
(4)元朝;元朝的统一;结束长期的分裂割据状态,促进了民族融合. 【解析】
本题以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宋史》、《元史》的相关材料为依托,考查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重文轻武的政策、宋代商业和元朝统一的作用,问题设计比较简单,属于基础识记层次的考查.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重文轻武的政策、宋代商业和元朝统一的相关知识.
第20页,共20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