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学号_____
一、《庄子》二则
(一)
(甲)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大道之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下面句中加下划线的词,在意思上相同的一项是( ) A.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不独子其子 .. B.鹏之背 大道之行也 ..
C.南冥者,天池也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D.亦若是则已矣 是谓大同 ..2..翻译句子。
①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庄子笔下的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 B.乙文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各社会阶层都互相关爱、安居乐业、人尽其力、物尽其用。 C.甲文想象雄奇瑰丽,多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文章气势磅礴。 D.乙文善用整齐的对偶句式,排比的修辞,文章也气势磅礴.
(二)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课文《北冥有鱼》)
【乙】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①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 睫②。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跻③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④。” (选自《韩非子·喻老》) 注释:①患:担忧 ②睫:眼毛③庄跻:楚国的大盗,实为人民起义领袖,与楚王不同时,系寓言假托。④明:眼睛明亮,引申为明智 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2处)
庄 跻 为 盗 于 境 内 而 吏 不 能 禁 此 政 之 乱 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怒而飞 怒:________ (2)志怪者也 志:________ ..(3)楚庄王欲伐越 伐:________ (4)王乃止 乃: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 相同的一项是( ) A. 化 而为鸟/能见百步之外 而不能自见其睫 B. 安知鱼 之乐/王 之伐越,何也 C. 去 以六月息者也/不 以千里称也
2
D. 不知 其几千里也/安求 其能千里也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课文的节选部分来看,庄子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写出一个与“鹏”有关的文学形象或一句诗词名句或一个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北冥有鱼》)
【乙】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B、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论语>十二章》 ..C、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三峡》 ..D、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齐谐者,志怪者也( )(2)去以六月息者也( ) ..
3
(3)弗学,不知其善也( )(4)教然后知困(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 文中,“鲲鹏”可高飞九万里,能从北海飞到南海,但必须借助“海运”“扶摇”,意在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礼记》二则
(一)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①决焉? (选自《孟涂文集》)
【注释】①奚:怎么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不知其旨也 旨:_____________ .(2)然后能自反也 反:_____________ .
4
(3)君子之学必好问 好: _____________ .(4)舍问,其奚决焉 舍: _____________ .2.请用“/”给【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划两处。
相 辅 而 行 者 也 非 学 无 以 致 疑 非 问 无 以 广 识。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甲】【乙】两段文字的中心论点分别是什么?(用原文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甲】【乙】两段文字的论证方法有哪些相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④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释】①中(zhòng)绳: 合乎拉直的墨线 ②輮(róu):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③暴:通“曝”,晒干。④参:通“叁”,多次。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5
⑴不知其旨也( )⑵然后能自强也( ) ..⑶学不可以已( )⑷故木受绳则直(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輮使之然也 辍耕之垄上 ..B.不知其善也 则知明而行五过矣。 ..C.虽有嘉肴 虽有槁暴 ..
D.学而不思则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 翻译下列句子
⑴《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阐述的论点 ;乙文则开头就提出了论点“学不可以已”,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15.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篇短文后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马说》
(一)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6
【乙】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③。”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比:接连着。 ②还:通“环”,环绕。 ③贾(gǔ):通“价”,这里指报酬。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食之不能尽其材( ) (2)一食或尽粟一石( ) ..(3)往见伯乐( ) (4)去而顾之( ) ..
2.下列加点的“而”与“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环而视之 B.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C.执策而临之 D.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3.翻译下列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文段中原话填空
【乙】文介绍这匹骏马“马价十倍”的原因的一句话是 。这个故事印证了【甲】文提出的 这一观点,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 (二)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5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7
【乙】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①,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荐于平原君曰:“今少一人,愿君既以遂备员②而行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诵,胜未有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③也。
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曰:“胜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④。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为上客。 (选自《毛遂自荐》) 【注】①合从于楚:指拟推楚为盟主,订合纵盟约以联兵抗秦。从,同“纵”。② 备员:凑数,充数。③废:当作“发”,发声。④九鼎大吕:极贵重的宝物。 1.解释下列加点字或短语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__________________ (2)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_________ ..
(3)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______ (4)使遂蚤得处囊中 __________________ ..(5)胜不敢复相士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甲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地位低下的“奴隶人”由于忌恨千里马,所以在精神上侮辱它,在物质上亏待它。 B、作者在呼唤伯乐的同时,也强调了人才应有不断进取的精神。
C、从千里马的受辱与“骈死”的不幸遭遇及结局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封建社会对人才的埋没和扼杀。
D、作者认为“名马”不以千里称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4.甲文乙文都谈到了“人才”的话题,请以我们熟知的文言文为依托,引经据典(要求呈现篇目、文中人物),言之有物地谈一谈“人才应该具有哪些素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文的观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乙文中,毛遂勇敢自荐后,才有后来以三寸之舌庭战楚王,使赵重于九鼎大吕的历史佳话。请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和已有提示,将下列对偶句补充完整。(补充后不少于七言)
8
有 ,方显 ;无 ,岂有 。 (三)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5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③捐:白白费掉。 1.给下面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⑴骈死于槽枥之间 ( ) ⑵一食或尽粟一石 ( )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策之不以其道 .
⑵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马说》一文,作者以“千里马”寓 ,以“食马者”寓 。
5.《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庄子》二则
(一)
1.( D )2分 2.翻译(4分)
①(大鹏)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②(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他仍在地下(的行为),但并非自己想私藏。 3.( C )2分
(二)
1.庄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 2.振动翅膀 记载 想要 于是 3.D
4.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5.大王的军队被秦、晋打败后,丧失土地数百里,这说明楚国军队软弱。
(三)
1.B【解析】A第一个为“这,这个”,第二个是判断动词,跟现代文中的“是”意思相同B都是“知道”的意思C第一个为“最好的”,第二个为“到”D第一个为“反思”,第二个同“返”,为“返回”。 2.略
3.(1)当它用力鼓动翅膀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悬挂在天空的云。 (2)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4.鲲鹏是有所倚,非真正的“逍遥”。
5.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10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是主从关系。 二、《礼记》二则
(一)
1.(1)旨:甘美,美味,甘味(2)反:反省(3)好:喜欢,喜爱(4)舍:放弃,舍弃 2.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3.(1)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关键点:至、善,“虽”译成“即使”不扣分)
(2)喜欢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能好学。(关键点:好,判断句〕 4.【甲】教学相长也。(1分)【乙】君子之学必好问。(1分)
5.(1)两段文字都用道理论证,层层推进,有很强的逻辑性;(1分)(2)两段文字都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1分)
【乙】参考译文:君子学习一定要喜欢提问。提问和学习,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习就无法提出疑问,不提出疑问就无法增加知识。喜欢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能好学。道理明白了,可是不能用于实践;懂得了那些大的道理,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如果放弃了提问,怎样解决呢?
(二)
1.⑴甘美⑵勉励⑶停止⑷所以,因此 2.(2分)C
3.⑴《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⑵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冷。 4.教学相长(也);比喻论证或举例论证。 三、《马说》
(一)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
1.(1)通“才”,才能 (2)吃完 (3)拜见 (4)回头看(每小题1分,共4分)
11
2.B(4分)
3.(1)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2)连续三天站在集市上卖马,没有人知道他的好马。(每小题2分,共4分) 4.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每空2分,共4分) (二)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5题。 1.受屈辱,通“饲”喂养,用马鞭驱赶,通“早”,鉴选人才 2.(2)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却都没有说出来。 3.C
4.应该有《岳阳楼记》中滕子京那样逆境中不计较个人得失,将巴陵郡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素质;应该像《曹刿论战》中的曹刿那样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有责任感;应该像《毛遂自荐》中的毛遂那样有胆有识,文武双全,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救国于危难之中。应该像《陋室铭》中刘禹锡那样安贫乐道、志趣高雅…… 5.有伯乐(慧眼),方显千里之能;无勇气(自荐),岂有自荐(历史)佳话。 (三)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5题。 1.⑴pián ⑵sù (2分)
2. ⑴鞭打(用鞭子打,驱使) ⑵同“返”(返回) (2分)
3.⑴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 ⑵死马尚且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 (4分)
4.人才 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2分)
5.《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千里之马》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意思接近即可) (2分)
【参考译文】我听说以前有个国君,想用一千两黄金求购一世千里马,三年过去了还没得到。有位宫人对他说:“请让我去替您找吧。”于是国君就派他去,三个月后得到了一匹千里马,马已经死了,那人用五百两黄金买了马的头,拿回来给国君,国君很生气,说:“我所想找的,是活的马,怎么会是死马呢?还花了五百两黄金!”那人回答说:“死马尚且用了五百两来买,更何况活马?天下的人一定认为国王真的想买马,一定会来献马的!”果然,不出一年,就有人送来了三匹千里马。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