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地方本科高校硕士联合培养模式与机制构建探索

地方本科高校硕士联合培养模式与机制构建探索

2020-06-13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前沿视界高教学刊

JournalofHigherEducation2020年12期地方本科高校硕士联合培养模式与机制构建探索*韩

(淮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淮安223300)摘要:地方本科高校进行本科段学历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硕士研究生培养是其提升办学层次的必然选择。当前,地方培养规本科高校联合校外硕士授权单位培养硕士研究生,成为一种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新模式,但存在着培养方向过于分散、模较小,且没有相应的配套设施等众多不足之处,这些都制约着联合培养硕士教育质量的提高,深层上影响着未来硕士学位点的成功申报。因此,文章概述了地方本科院校联合培养硕士的形式和必要性,以及当前面临的困境与机遇,着重探索了联合培养硕士工作的模式,并分析了联合培养硕士机制构建策略。地方本科高校关键词:联合培养;硕士教育;中图分类号院C961

文献标志码院A

文章编号院2096-000X渊2020冤12-0006-04

ingofpostgraduatesistheinevitablechoicetoimprovethelevelofrunningaschool.Atpresent,localundergraduatecollegesanduniversitiesjointlywithoff-campusmaster'sauthorizedunitstotrainpostgraduateshasbecomeanewmodetoexploreasmalltrainingscale.Andtherearenocorrespondingsupportingfacilitiesandmanyothershortcomings,whichrestricttheim鄄programs.Therefore,thispapersummarizestheformandnecessityofjointtrainingofmaster'sdegreeinlocalcollegesandu鄄niversities,aswellasthecurrentdifficultiesandopportunities,focusesonexploringthemodeofjointtrainingofmaster'sde鄄gree,andanalyzesthestrategyofconstructingthemechanismofjointtrainingofmaster'sdegree.

Keywords:jointtraining;master'seducation;localundergraduatecollegesanduniversities

newmodesuitablefortheirowndevelopment,buttherearemanyshortcomingssuchastooscatteredtrainingdirectionandprovementofthequalityofjointtrainingmastereducationanddeeplyaffectthesuccessfulapplicationoffuturemasterdegree

Abstract:Loc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carryoutundergraduateeducationatthesametime,activelycarryoutthetrain鄄

前言

地方本科高等院校是经由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的普通高等学校。由于种种原因,这类院校大多具有学生生源质量不突出、就业状况不是十分显著等特点,同许多地方高校为寻求自身突破,在未取得硕士学位授权前都积极寻求开展联合培养硕士生工作。因此,对联合培养硕士的形态展开剖析,探索构建适合地方本科高校发展的联合培养硕士工作新模式很有必要。

一尧联合培养硕士的形式分类

简单来讲,首先,校际联合培养模式。地方高校与其它优质高校间联合培养硕士,可分为中外联合培养与国内高校联合培养。一般情况下,中外联合培养模式分为这种模式可以非常快国际学术会议、交换生、双学位等。速的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从而学习与借鉴先进教学

理念、内容以及方法,同时推动高校的国际交流,促使学校教育迈向世界学术领域并参与国际竞争[2]。国内高校联合培养,大多属于低一级学位授予权单位与高一级学位授予权单位间的合作,例如: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与没有硕士、博士授予权的学科展开联合培养。当前,国内没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大多为地方高校,他们展开联合培养硕士或多或少都是为申请硕士学位点积累经验这一现实性目标。

其次,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简单来讲是地方高校与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发高科技企业开展联合培养硕士。

展,企业对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较为迫切,校企合作成为双方最根本的契合点。在双方各自需求下,地方高校聘请企业一线优秀研发人员进行科学研究与学位撰写,使得校内教育迈向企业生产一线展开科学研究,

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的联合培养,亦或国内时,“学位点少,学科覆盖面较窄”导致遇到发展瓶颈[1]。具有硕士、

*基金项目院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野耶一带一路爷背景下译者的价值取向研究冶渊编号院17YYB002冤

(1983-)教育管理、教育信息技术及应用。作者简介:韩波,男,汉族,河南罗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6-

2020年12期高教学刊

JournalofHigherEducation前沿视界以便培养适合企业研发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再者,校所联合培养模式。高校与各类专业型科研院所间通过展开科学研究实施硕士联合培养,主要特征便是通过项目为牵引,强强联合培养高层次的拔尖人才。不管是国家级院所及其下属地方分院研,还是地方政府独立设置的各级研究院所,都具备极强的科研实力,这些院所科研课题较多、项目层次较高、经费较充足,却也存在着一些天然的缺陷,比如自身学科较为单一、硕士培养规模非常小,硕士科学研究课程教育资源极为薄弱。恰恰高校在基础课程教育资源方面非常充实,加之专业研究方面的设备少、项目经费少。两者相互结合,正好可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一举双赢,教育主管部门亦非常鼓励此种合作模式。

最后,校政联合培养模式。地方高校和当地政府以及事业单位展开硕士联合培养。此种背景下,地方高校采取委派硕士赴地方政府或事业单位开展社会实践,邀请政府政策研究人员担任校外兼职导师展开地方研究,同时地方高校和地方政府签订战略协议等创新性人才培养内容。

二尧地方本科院校联合培养硕士的必要性(一)更高层次办学的需求

近阶段,国内大多数地方高等学校发展模式还处于学历教育这一较为单一的方式。因而,一些未获得硕士授予权的地方本科院校将发展硕士教育视为学校发展的重要目标,并逐渐积极开展对办学方式的探索与尝试,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便是与已获得硕士授予权单位的院校、单位等合作开展硕士生联合培养,从而为今后的研究生教育积累前期经验[3]。

(二)人才流动与地区平衡的需求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才流动呈现出由欠发达地区流向到发达地区的单向转移方向,这曾在一定的经济建设阶段缓解了人才匮乏。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只有在发达地区人才过剩时,欠发达地区才能够吸引人才“逆向”流动。因此,有必要依照地区发展情况的不同来实施人才本土发展战略,建立全新的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硕士教育模式,以弥补人才在欠发达地区的失衡。

(三)地方经济建设对高层次应用人才的需求地方高新技术中小型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非常活跃的中坚力量,然而,这些企业存在着自主创新能

力不足的问题,长期需要得到高校与科研机构的支持。这些企业与当地高等院校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恰好满足了自身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也能更好地增强地方本科院校探索发展硕士教育经验的积累,鉴于地方本科院校办学条件所限,在短期时间段内无法拥有自己的硕士授予权,运用本校资源与校外联合培养硕士,也成为一种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的有效手段。

三尧地方本科院校硕士联合培养面临的困境与机遇(一)在地方本科院校中,通常本科办学历史不长,学科建设较为落后,在联合培养硕士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困难

在地方本1.培养方科院向分校散中,保障联合培养设施不硕士完善

多半是经由导师发展起来的,部分校外兼职硕导资格的教师,直接将学生带到本单位中,部分师兄弟都是通过介绍要来的学生。这些导师的科研方向一般与兼职单位较为一致,所选学生也是根据其专业方向来分散的,这类途径对本校学科发展倾向并不一定十分有帮助。另外,

地方本科院校实验室设备较为丰富,但根源上都是围绕本科教学建设的,缺乏研究生专用实验室与配套的科研仪器设备,保障设施尚需配套完善。

地方本2.导师师科院资力量校中缺欠少缺足够,学术数量氛围的不硕士浓厚生导师,相应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方面也不健全。

以本科生为主体的地方高校主要是以校园环境建设为主,相应的学术科研浓厚较为欠缺。联合培养研究生到地方本科院校,基于相同专业研究方向的学生较少,不能组成相应的学习小组,缺少集体讨论以及学习的机会。另外,部分导师行政职务和兼职较多,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培养。

(二)另一方面,地方本科高校在联合培养硕士过程中,也不必太过妄自菲薄,其自身具备一些独特的办学特长,结合当地社会资源优势,在当前阶段也面临着一系列重要机遇点双突破

1.依托联合培养单位平台,寻求学科建设与学位教育部对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给予政策上的倾斜,有效推动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4]。一般来说,地方本科高校开展硕士联合培养的学科都是该校的优势学科,或是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学科,学校历来对这些学科方向投入较多。

借助对方硕士授权单位的学科平台,以联合培养硕士为契机,全方位的发展这类优

势学科,

积极探索与实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以及-7-前沿视界高教学刊

JournalofHigherEducation2020年12期管理体制,延伸教学与科研组织模式,培育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加强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校内外有机结合的联合培养体系,以寻求学科建设的重大突破,同时达到申报硕士学位授权条件。研课题2.、积项极与科目和资研金

实践基地合作,有机会获得更多科一直以来,怎样更好地运用高校人才培养的优势和依托科研机构与科研条件好的校外机构来推动科研队伍的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是联合培养单位双方都热衷的焦点内容。地方高校通过聘请当地科研院所学术能力强的专家作为学校兼职教授,科研院所亦可聘请高校科研能力强的教授做研究人员[5]。通过硕士联合培养的方式增强双方合作,双方联合署名申报科研课题、项目的成功率大大提高,也扩大了资金来源渠道,促进了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同时也充分满足了学校在硕士培养过程中对实践环节的需求。

四尧联合培养硕士工作的模式探索(一)创新培养机制,完善管理体系

《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开展联合培养硕士工作暂行办法》中明确指出:在实际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应当严格依照开放思想、优惠政策、规范制度这三个工作原则进行。简单来说就是在联合培养硕士过程中,要从招生管理、培养模式等多个方面进行整体创新,而后以联合培养的特殊性以及当前人才规律为参照,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及相关政策。依照双重管理、资源共享、联合招生的模式培养创新型、技术型人才。比如在培养过程中可以创立不同导师组,要求不同的导师从多个方面对硕士的招生录取、方案拟定、课程学习指导提供参考意见;对于注册学籍、奖助学金评定等,均需联合培养双方单位共同完成,最终形成完善的培养体系。

(二)将学科作为重点,突破短期目标

观察当前地方高校现状不难发现,很多地方高校培养硕士工作的初衷都是希望获得学位授予权,这也是多数地方高校当前发展阶段最迫切的需求。

与校外单位联合培养硕士成为地方本科院校通往硕士培养之路的必然选择和最快捷径。但事实表明,过于注重学位授权而忽视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本职,便会对整个高校的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功能等方方面面造成直接影响。因此,地方高校在探索联合培养硕士的过程中,首要的是立足于学科建设,即从学科点方面重点培育高层次学术科研成果,从人才队伍方面重点培养学科梯队,从培养环节方-8-

面注重过程的积累。总之,应夯实学科基础,积淀学科内涵,注重培养成效积累,同时以学生培养的成果和毕业就业质量为导向。

(三)借助校外科研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对于要立足培养硕士的高校以及相关机构,应当依照自身实际情况对教育科研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定期进行整合交流[6]。在师资方面除了要充分发挥自身教育师资外,还应当与一些优秀的院校科研人员、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政界优秀的人才进行沟通交流,聘请其参与到课程教学与管理中。在科研条件方面应当注重高校联动、校企之间的沟通合作。在学术交流方面,应当加强国内外硕士与本校硕士的沟通、引进一些优质可行的教育资源,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模式与教学理念。

(四)项目牵引,开展人才培养合作

在实际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当将人才培养与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需求进行有效结合,以科研项目作为牵引点,结合实验室、学习实践基地等多种科研平台,选用“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创新人才培养。观察当前教育趋势不难发现,近几年硕士扩招情况较为明显,数量不断增加,而一些地方高校根本无法接触到一些层次较高的科研课题,导致硕士科研工作不饱满的情况,通过项目牵引丰富硕士培养体系,夯实硕士培养质量。

(五)加强过程监督,保证人才创新质量

在硕士培养过程中,招生单位应与联合培养单位保持长期沟通交流,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督管理制度,为后续硕士培养质量提高提供依据。一般情况下,招生单位的硕士培养经验较为丰富,地方院校可以与招生单位进行知识联合,招生单位应当从指导方式、教育教学、科研训练、论文质量等多个方面对联合培养单位进行整体把控,例如可以由双方单位分别组建导师组,对于一些论文开题与答辩、学术成果鉴定进行督促与检查,全方位保证联合培养硕士生的质量。

(六)营造良好的学术科研环境

观察当前培养现状不难发现,联合培养硕士学科分散性较强、规模相对较小,加上地方高校管理体系偏向流于形式导致学术氛围淡化、

科研体系不完整。在此种大背景下,硕士生极易感受到自身被双方学校“边缘化”,导致其思校情绪严重。因此,在实际培养过程中,高校应当就联合培养硕士制定针对性较强的管理方式,将其纳入学校管理氛围。同时还应当从奖学金评定等方面

2020年12期高教学刊

JournalofHigherEducation前沿视界给于一定倾斜,强化学生思想品质引导,为其营造良好的学术科研环境。

五尧联合培养硕士机制构建策略分析

研究地方高校硕士培养机制构建与运行,首要任务是如何实施联合培养,最常见的是联合培养双方相互聘请导师,导师在两校间都是挂职导师,亦或硕士可分不同阶段在双方单位展开课程学习、科学研究,两校间互通学分,通过联合课题研究增强硕士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使学生充实地完成硕士阶段学习。具体从如下几方面来分析构建硕士联合培养机制。

(一)建立结构合理的导师团队

组建研究生导师团队应从整体上思考年龄、学历以及经验等多个因素[7]。思考交叉学科,从而构建一系列学术水平高、学历以及具有年龄梯队的导师团队。这样能全面发挥学术群体整体优点,同时可以博取众长,营造优良的学术氛围和科研环境。另外,鉴于地方本科院校教师缺乏硕导资格,教师自身在没有指导研究生经历的条件下,没有办法达到高校硕士学位授予权要求的标准,作为导师团队中的一员应当是向对方联合培养单位同行学习来提升自身培养能力,而作为学校和学院层面,应逐步加强本身的师资培养能力锻炼。

(二)重视研究生培养过程细节,打造浓厚学术氛围制定完善的适合地方本科院校校情同时兼顾对方联合培养单位学位要求的研究生培养制度,细化时间节点编排,注重培养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管理,对于导师做到培养有依据,对于硕士生实现学习有方案。同时,地方本科院校需集中优势资源,着重倾斜到重点学科,全面充实当前的图书资料、信息化平台等软硬件设施,为联合培养研究生创造优良的学习科研环境,积极调动研究生的学习热情。此外,地方本科院校还应增强学术活动,有计划、有重点地展开学科学术研究,以定期开展学术报告会、讲座的形式,增强本学科内部与校外之间的学术交流,从而增加学科交叉合作,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三)健全“双导师制”教育机制,构建更加合理的联合培养体系

通常情况下,硕士联合培养模式采用硕士授权单位和委托培养单位“双导师”培养机制,实施中具体方式是硕士授权单位负责招生,培养环节完全由受委托单位完成,这样容易造成硕士培养过程与原授权单位实际脱

离,严重影响了硕士教育质量[8]。因此,为避免单一趋势,急需构建适宜校际协调的“双导师制”培养机制,从实质上做到双方联合培养。另外,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导师制管理,以校所、校企间合作的形式,成立校外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基地,提升硕士实践动力能力,增强地方高校硕士培养质量。

六尧结束语

联合培养硕士方案实质上是国家对于硕士教育所提出的分类培养、优化结构的相关措施,即未获取硕士授予权的地方本科高校所开展的硕士教育模式。就联合培养硕士模式进行整体探讨分析,对于推进硕士培养机制发展、实现高校资源共享,提升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都有着积极作用。另外,联合培养机制不但能看到它有利的一方面,还有许多实际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在联合培养机制下培养标准的制定问题、硕士科研成果、硕士进入联合培养单位后的管理问题。

这些都是在硕士联合培养机制中存在的问题,需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从整体角度来讲,联合培养机制可以推动硕士教育发展,它不但顺应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需求,同样也扩大了重点院校的硕士教育规模,非常值得推荐。参考文献院

新[1]创邓业理国取论.基研究于学与生实践满意度,2019的(全18日):制76-77.硕士教育改革研究[J].创探[2]索黄[J].颖教育与斌.地方高等职业,院2013校(联08合培养):17-19.

研究生的现状分析及模式[3]础———王相唐文山师.重视范教育学院加硕士实践强教育基硕士实践地建设夯课实实践程教学课的程教探索学与基实践[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41(05):138-140.药[4]现乔代远靖怡程教育,,白明,苗明三2019,17.(硕士17)综:153-155.合能力培养探析[J].中国中医大[5]学学大理报大,学2019教育,4(硕士09):专业2+129.

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概览[J].大理[6]例[J].刘玉中琴国.经贸民办导刊本科(院中)校,创2019新(创10业教育):159-160.

调研———以济南市为[7]院王校鑫C,语郭言云课波程教,齐建学玲改革,等探.工程教育认索[J].廊坊师证标准下应用范学院学报(型自然本科科学版),2019(03):126-128.

英语[8]白专业静,曹能力小露提“.升主的体性途径个[J].性化”高教教育理念学刊,2019下应用(18):64-67.型本科院校-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