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堂“微探究”活动设计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二
通过一学期的小课题研究,发现“微探究”,已经成为自己进行教学设计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筛选微探究内容、进行精细化设计、课堂实践检验、反思提升修改完善,也已成为教学生活的常态。下面就对教材中的探究点进行归类,发现背后的规律,总结探究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利用课本内容进行的探究
(一)对前后知识间联系的探究
对弹簧测力计原理的理解:力的作用效果之一,就是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而且力的大小又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所以,我们可以根据物体形变程度大小,来测量力的大小。如弹簧受到的拉力,弹簧就会伸长,而且受到的拉力越大,就深得越长。
(二)对规律的探究
(1)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课本的推导方式缺乏明确的指向性,学生往往无法自主进行。因此可进行如下改进:如图所示液柱向下的压强是由其重力产生的,如何用已知物理量表示呢?
p=F/S=G/S= mg/S=ρVg/S =ρShg/S=ρgh。
(2)连通器原理的推导。由于水不流动,液片受平衡力,这两个压力相等,压强相等;因为连通器内装的是同一种液体,高度相等,液面应保持相平。
(3)当通过实验得出阿基米德原理,即F浮=G排后,进一步分解F浮=G排=m排g=ρ液gV排,得出浮力的两个有关因素:排开的液体的密度和体积。
(三)对课本插图的探究
(1)想想议议中的“曹冲称象”(故事讲述了曹操获得了一头大象,大家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却不知道用什么方法称。后来曹操的小儿子曹冲用船和石头称出了大象重量),利用了哪些浮力知识呢?
(2)在远洋轮船的船舷上,都漆着五条“吃水线”,又称“载重线”,如图所示。其中标有W的是北大西洋载重线,标有S的是印度洋载重线。这说明什么?
(四)对课后习题的探究
(1)学生学习应该经历“由易到难”和“由繁到简”两个过程。很好的诠释了课堂练习达标率不高、学生未能有效掌握的症结所在。“由易到难”是教与学的一
般过程,而“由繁到简”则是学生学习终结,总结规律和方法,形成能力的必由之路。
如:学生在课堂练习中,还是出现了很多错误,原因就在于没有“由繁到简”。若在例题应用之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解题的一般方法,则准确率会大幅提高。一般方法: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受平衡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再如:一个作图题把学生们难住了。画出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汽车受力的示意图。学生画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多,关键在于学生对物体受多对平衡力,
感觉到不知所措。若引导学生理解物体受多对平衡力时,与只受一对平衡力效果相同,也处于平衡状态,不同方向上的平衡力分别平衡。
(2)总结解决矫正课中综合题的一般解题方法:固体——先压力F=G,再压强P=F/s;液体——先压强p=ρgh,再压力p=F/S。将水平自由放置固体压力公式F=G和液体压强公式p=ρgh加以拓展,解决柱状固体和液体压力压强问题。
二、情境创设的探究
(1)对于地球上不同位置的人的重力方向,可以幽默一下:我们站在这里很稳当,我们脚下的阿根廷人是不是得抓住点东西,才不会掉下去?让学生清楚所谓的竖直向下,应该是指向地心。
(2)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实验。提出问题: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浮力,那沉入水中的石块受浮力吗? 如果受浮力的话,如何测量?
(3)世界上排水量最大的船-诺克·耐维斯号是一艘新加坡籍、属於超大型原油运输船等级的超级油轮它的排水量为48万t。提出问题:什么叫做排水量,根据排水量可求哪些物理量?
(4)气球和飞艇的应用:我们用嘴巴或者气筒吹起的气球,能飞向天空吗?那我们看到的飞向空中的气球是怎么回事?两种气体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热气球是如何升空的呢?
三、实验的探究
(一)系列实验的设计
(1)流体压强一节中,设计了如下系列实验: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实验:选择了课本上一个液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示意图和一个“吹纸”实验,进行观察与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总结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
②飞机的升力实验:让学生观察机翼模型的实验,由实验现象和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产生向上的升力来自于机翼上下表面的压力差,即压强差。
③“吹纸杯”实验。为了让学生看清楚过程,可以用稍小的力吹,可以观察到上面的纸杯跳起(未掉落),再用较大的力吹,看到纸杯掉落。
④“漏斗吹乒乓球”实验。停吹后,乒乓球掉下来,问学生:这不是能掉下来吗?
⑤课堂习题替代实验“电吹风吹乒乓球”,而且移动电吹风时,乒乓球随着一起移动,老师解释:当电吹风移动时,乒乓球偏离风口,靠近风口一侧空气流
速快气压小,这样的压强差就压着乒乓球,跟随着电吹风一起运动。
⑥自制喷雾器实验。先让学生尝试,可以看到红水在管中上升。技巧:拿两段管子,其中一管可以用另一管遮住一部分,这样流速会更大,效果会更明显。
(2)突破物体的浮沉条件(尤其悬浮)实验设计。在以往浮沉条件探究实验中,悬浮状态很难拿捏,本次试验就很好的突破了这一点:“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中的重物桶,通过用石块、铁钉以及订书钉进行调节。
接下来依次进行下沉条件、上浮条件的探究,遵循由易到难的顺序。首先是下沉:观察物体在水中的下沉过程(增大重物桶的重力),提出问题:下沉物体受力大小有什么关系?沉到底为什么会静止不动?
其次是上浮:观察物体在水中的上浮过程(减小重物桶的重力),提出问题:上浮物体受力大小有什么关系?露出液面后为什么会静止不动?
(二)实验的创新设计
(1)二力平衡实验的创新。第一次设计:重点放在了改进实验自制教具上,针对小车侧面图,不能有效展示扭转角度(不在一条直线上)的缺陷,改用硬纸片代替小车,使得它的最大面示人。
第二次设计:重点放在了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上。本着集约化的原则,首先确认“方向相反”是必须的条件之一,直接确认。然后在“力的大小”和“是否在同一直线”这两个猜想的基础上,分别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设计。
第三次设计:在两次课堂实践后,感到本实验进行严格意义上的控制变量法的实验设计,实效性不强。因此,可以删繁就简。让学生观察硬纸片的平衡状态后,猜想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结果后,在探究其他。
反思:而对于实验中,对于硬纸片受重力,使得拉绳不严格在一条直线上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有两个:一是减轻纸片重力,采用更轻的材料;二是增大两侧钩码质量,增大拉力。针对实验可视性不强的问题,可以增大纸片面积,增加拉绳的粗度,利用实验展台(近期完成设计)提升实验装置高度,加以解决。
(2)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实验有两种设计:一是按照课本上的方法,通过“易拉罐排水”实验,感受易拉罐按得越深,浮力越大,猜想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第一节课中已探究过浮力大小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因此,猜想浮力与排开液体的质量有关。而液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进一步猜测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重力有关。
二是通过“易拉罐排水”实验,感受易拉罐按得越深,浮力越大,猜想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排开液体的质量、排开液体的重力有关。浮力既然是一个力,不妨比较一下它和重力的大小关系。当通过实验得出阿基米德原理,即F浮=G排后,进一步分解F浮=G排=m排g=ρ液gV排,得出浮力的两个有关因素:排开的液体的密度和体积。
(三)实验的有效整合
(1)用一个“整体实验”代替几个彼此割裂的分实验。在《力及其作用效果》一节中,让学生通过一把尺子自主探究:力的作用效果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小组交流后进行班级展示,学生边演示边讲解:力的大小和作用点影响钢尺的弯曲程度;力的方向影响钢尺的弯曲方向。教师点拨:实验时要运用控制变量法,如改变力的大小时,要保持方向和作用点不变。最后总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我们称之为力的三要素。
(2)对实验进行跨章节的整合。《第二节弹力》探究实验: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实质性内容就是测量拉断头发的力,不易操作。因此作出调整,将《第三节重力》探究实验: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其中的钩码重力测量部分调至第二节进行。这样既充实了前一节的实验内容,又减轻了后一节的容量压力,使得学习重力内容后,即使通过对应训练巩固提升,一举两得。而对于重力的测量,为达到重力加速度——g取值的好效果,可以让学生进行“估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