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为梅光迪、吴宓、胡先骕,甲寅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章士钊。 (2) 《春桃》是作家许地山的作品。
(3) 闻一多所倡导的诗歌的“三美”是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4) 性格焦躁而诗风却有“东方的静的美丽”的古典美的诗人是朱湘。
(5) “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诗人艾青的诗句。 (6) 巴金的《爱情三部曲》中的三部作品是《雾》、《雨》《电》。 (7) 蒋纯祖是作家路翎的小说《财主底儿女们》中的人物。 (8) 被人称为“文体家作”的作家是孙犁。
(9) 张天翼所提供的一个“包而不办”的抗战文化官僚的典型形象的小说是《华威先生》。 (10) 沙汀小说中著名的“三记”是《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
二、名词解释(每题三分,共15分) (1) 孤岛文学:指抗战时期上海租界的文学,存在时间是从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这时期的租界,四面都是日军侵占的沦陷区,仅租界内是日军势力未到而英法等国控制的地方,故称“孤岛”。文艺工作者利用租界这一特殊环境进行抗日文学活动,称“孤岛文学”。 (2) 商籁体:十四行诗是欧洲的一种抒情诗体。音译为\"商籁体\",语源于普罗旺斯语Sonet。原系中世纪民间流行并用于歌唱的一种短小诗歌。 自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代之后,这种诗体获得广泛的运用。意大利的诗人彼得拉克成了运用十四行诗体最主要的代表。
(3) 京味小说:是以北京语言写北京的人和事的小说。它是老舍的独特创造。老舍成功地把北京的市民语言与文学的美结合起来,使所用的语言深透着浓郁的北京文化气息,形成一种独特的“京味”艺术特色。
(4) 普罗文学:1928—1930年革命文学初期,是普罗文学阶段。创造社、太阳社作家是普罗文学的主要作者。普罗文学反映了北伐大革命时期和革命失败后的某些社会现实,描写了工农的生活和斗争,表现了一些小资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低潮时白色恐怖下的心态。作品很多具有很强的革命气息,一时风靡文坛,产生了很大社会影响。但普罗文学存在严重缺陷,最主要的错误是“革命的浪漫蒂克”,把残酷的现实斗争理想化、浪漫蒂克化。同时,革命文学初期的图解左倾盲动的倾向未得到清算。因此成功作品不多,代表作有:蒋光慈〈短裤党〉、〈菊芬〉等。
(5) 主观战斗精神:是胡风文艺思想的核心,“七月诗派”的重要理论主张,强调作家创作必须有激情,“拥抱现实”、“突入显示”,才能去的现实主义的胜利。
三、简述巴金《家》中瑞珏之死的经过。(5分)
答:高老太爷死后,瑞珏的产期到了。为了避开高老太爷的灵柩,免得有血光之灾,陈姨太要瑞珏去城外生养。觉新没有反抗,到城外找了一处潮湿的房子,送瑞珏到城外生产。四天后,觉新来看瑞珏,听到她凄惨的叫声,因为陈姨太的要求,却没有人敢来为他开门。瑞珏叫着觉新的名字痛苦地死去了,两人未能见上最后一面。 成都一家姓高的大公馆里,高觉新是这个大家庭里 的长孙,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他被剥夺了学业与爱情。在中学毕业那天放弃了自己所爱的能够了解他、安慰他的钱家表妹,
和父亲指定的姑娘结了婚。这个姑娘就是瑞珏 ,故事就这样展开,之后二人日久生情。但是在高老太爷死后,以陈姨太为首的封建长辈接口在家生孩子有“血光之灾”,会冲犯高老太爷的亡灵,强迫瑞珏到城外去分娩。觉新明知是鬼话,却不敢保护妻子,瑞珏于是搬到城外一个阴暗潮湿的院子待产。瑞珏难产,由于缺乏必要的护理和医疗条件,瑞珏叫着“明
轩……救我……”悲惨死去。 四、问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 怎样理解鲁迅的《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答:《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彷徨》鲁迅先生写作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象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和“彷徨”。《彷徨》表现了他在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后来在《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 ,荷戟独彷徨。”这便是题名《彷徨》的来由。他在《彷徨》书扉页上引用《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 试析沈从文《边城》的艺术特色。
答:1、美的人性、景致、故事,构成了健康、自然的牧歌情调,2、扑朔迷离的爱情故事,3、纯美的民族风情,4、人物心理和自然景象的描写。如何理解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
(3) 结合具体作品,比较分析巴金前期与后期创作风格的异同。
答:巴金的创作历程从1928年9月写《灭亡》起,到抗日战争爆发为前期;从抗战爆发到全国解放为后期。
前期的作品带有无政府主义的色彩,但更引人注目的是那种叛逆与追求的躁动情绪,其主导面是反专制反封建的。前期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正面描写青年,革命者所从事的社会斗争的,如长篇《灭亡》,《新生》和《爱情三部曲》等;另一类是揭示封建旧家庭残害青年的罪恶及其走向崩溃的命运的,以《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为代表。风格为:只求与青年读者情绪沟通,不求深刻隽永,倾向单纯,热情,坦率,以情动人,情感汪洋恣肆,语言行云流水,虽然有时少锤炼,不耐咀嚼,整体上却有一种冲击力,能渗读者的内心。 后期开始创作没有英雄色彩的小人小事,写社会重压下人们司空见惯的“?顿生命”,写“血和痰”,.调子也变得悲哀,忧郁,由热情奔放的抒情咏叹,转向深刻冷静的人生世相的揭示。后期的创作从题材上分两大类:一类是继续顺着《家》的路,写旧家庭没落的,除了《春》和《秋》外,还有《憩园》,另一类是反映抗战时期现实生活的,主要有《火》三部曲,《第四病室》和《寒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