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5考研名校并不意味着一切

2015考研名校并不意味着一切

2024-01-25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2015考研名校并不意味着一切

有这类考生非名校不报、非名校不考。他们中有的人明明可以上一个普通院校,但却选择再次考研;有的人为了考上心目中的名校,毕业后不找工作,已经成为专职考研一族多年;有的人为了考上名校的研究生,在大学期间不惜放弃兴趣爱好以及一切社会活动而专注于名校考研题的攻克„„这种对名校的痴情可以用“名校情结”来形容,亦称为“名校一族”。这些名校一族为什么对名校如此痴情呢?他们到底为了什么呢?总结起来,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提升自我型:有的考生之所以选择考研是希望通过进一步深造提升自己,希望自己能在该学科领域有所建树。这类考生在报考学校时会更加看重学校的教学条件。

实用主义型:现在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出台“非重点大学毕业生不要”、“非211或985学校学生不要”等等限制措施。这些就业门槛促使有的毕业生在考研时选择名校。在这类考生眼里,名校意味着毕业后更好的工作机会、更高的薪酬待遇、更加宽广的人际交往圈。

虚荣型:有的考生对名校痴情仅仅是想要证明自己有能力,觉得考上名校比较有面子,能让老师、父母、朋友对自己刮目相看。

自我妨碍型:有一类考生,他们心里清楚自己的能力离考名校有一定差距,在内心深处也并不十分向往名校,但是他们却对名校情有独钟。对考研常说的一句话是:“我就考了试一试,能不能上无所谓”。这时,就要考虑这类考生是不是属于自我妨碍型。所谓自我妨碍又称自我设阻、自我设限,是指个体为了回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任何能够增大将失败原因外化机会的行动和选择。自我妨碍发生在成就行为之前,为了给预期可能的失败找到一个合理的借口。如有的学生考试之前不努力学习而四处玩耍,这样在考试失败时就能将缺少复习时间作为失败的借口;有的考生故意选择不可能达到的目标,这样在失败时就能够将失败归结为目标太大了而非自己能力不行。那些各方面能力非常一般但却非名校不考、非名校不报的考生可能在潜意识里就是自我妨碍,目的在于为自己可能的失败找借口。

综合型:除了以上分别阐述的几种考生类型外,还有一些考生属于综合型:既属于自我提升型,也属于实用主义型;既属于实用主义型,也属于自我妨碍型

等;既属于自我提升型,也属于虚荣型。

在“名校情结”这条路上,有人欢喜,有人忧愁;有人成功,有人失败;有人坚持,有人放弃。关于名校情结,有人从教育制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不均衡导致了学校的之间的巨大差异,要学生和家长停止对名校的过分追逐,而解决的关键在于拉近非名校和名校之间的巨大鸿沟。

但我们不是教育家,我们也不是教育管理者,我们仅仅是一名普通的考生。我们无力改变当前的教育制度,我们所关心的只是自己怎么才能在这样的教育制度下走得更远。因此,对于当前正准备或即将准备考研的学生来说,是否报考名校、如何才能考上名校才是最最现实的问题。

那么,我们在是否报考名校问题上该如何决策呢?报考时怎样才能选择到适合自己的学校呢?以下几点建议供与大家分享:

1.名校并不意味着一切

对于名校,我们首先必须在思想上正确看待它。虽然名校能为我们提供更多良好的学习条件、能在我们考研毕业时拥有一块较好的敲门砖。但是,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名校并不意味着一切,尤其不意味着奋斗的结束。

有的考生可能会报着这样的想法,我只要考上了名校就将意味着前途的光明和美好,如果考不上名校就意味着人生的失败。事实上,即使考上了名校,如果你不努力,也将一事无成;即使考不上名校,如果你能脚踏实地地生活和工作,也一样能够有所成就。不知大家是否知晓一个事实:一个成熟的公司每年对员工的考核是平等的,是靠数据说话的。没人会在乎你毕业的学校是不是“211”或“985”。公司里只有能胜任工作和不能胜任工作的两种员工,从来没有名校员工和非名校员工的说法。所以,不管你是否报考名校、也不管你最后能否考上名校,消除对名校的盲目膜拜,做回真正的自己才是最关键的。

2.追逐自己的兴趣,提升专业的水准

很多人的本科专业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主要是由于当初填报专业的时候对所报考专业的研究领域、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一无所知,或是因为分数低而被硬性调剂的,或是由父母、亲人代为选择的。进了大学之后,他们才发现自己对专业实在提不起兴趣,通过某些途径与机缘巧合,反倒开始对其他专业产生了兴趣,

于是想在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领域深造和发展。对于很多院校而言,如果你进大学后第一年扎实勤奋地学习,成绩能够排在年级前10%,那么,在大二开学时通常有一次转专业的机会。如果没把握住这次机会,通过考研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此外,还有部分人在工作岗位上待了几年之后,终于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于是想在感兴趣的领域深造,那么考研进而读研也是最理想的选择之一。

在读研期间,我们完全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毫无拘束地追逐自己的兴趣。“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导师”,因为兴趣,所以专注;因为专注,所以专业;因为专业,所以高能;因为高能,所以高就。我们在阅读那些诺贝尔奖得主的故事时,感受最深的就是他们对专业的挚爱与痴情。只有热爱自己的专业,才能做出非凡的成绩。

3.改变命运

有一部分考研人并非对所学专业感兴趣,也非对其他专业感兴趣。他们要么不甘心高考的失利,抱着“卷土重来”的决心,试图用考研成功的光芒驱散高考失利的阴霾,通过考研去扭转自己的命运;要么在残酷的现实中猛然惊醒,对往日挥霍时光、碌碌无为、堕落沉沦懊悔不已,于是痛下决心在考研战场上重新爆发能量、找回自信;要么就是希望先争取到读研的机会,然后在读研期间再思谋今后的路到底怎么走。他们读研更多的是为了改

变自己的命运,攀登上一个更高的台阶,破解工作上的瓶颈,为自己争取到一个更好的发展机会与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4.构造更高层次的交际圈,为未来的发展铺路

在考研成功的学生当中,有一类人颇有谋略,他们信奉“你所结交的朋友的平均实力就是你自己实力的一个写照。”而众所周知,高校是学习资源和人才资源等相当丰富的地方。所以他们选择读研,是因为在读研期间,可以进一步扩大自己的朋友圈,构建一个良性的更高层次的交际网。

我们讲课的时候常说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所以,我们以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还有我们建立的交际圈。人脉关系的扩大是我们读研期间一个重要的收获。

其实考研的动力没有高下之分,只有强弱之分。无论你是因为为了圆自己从

小的名校梦想,还是向现实妥协,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而考研,还是因为像我们之前某些学员一样因为恋人的刺激而选择考研,只要你坚定这个考研的决心就有可能成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