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代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
元代文学史的起讫时间:从蒙古王朝灭金到统一的元王朝灭亡(1230—1368)。元朝的建立,结束了三百多年来中国境内宋、辽、夏、金以及吐蕃、大理等政权长期并立的局面。统一后元朝的疆域比汉、唐时代更为广阔,这种大一统的局面,扩大了国内各区经济相互调剂的范围,促进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
元朝的制度基本上沿袭宋、金旧制,同时也保存了蒙古的某些旧制。这是蒙古贵族统治集团为了适应中原地区的封建生产方式,相应地采用“汉法”治理中原的必然结果。
元王朝是历史上第一个以少数民族中的上层统治阶级统治全中国的王朝,对其他民族,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现象。
在宋代形成的正统儒学的变种——理学,不仅在元代继续流行和发展,还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成为官学。元王朝统治者在思想上兼收并用,因而佛教和道教在元代也十分盛行。特别是金朝新起的全真教,在此时影响尤大。
二、元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元代文学以杂剧、散曲、南戏的成就最高,即后人与“唐诗”、“宋词”相并称的“元曲”。 文人的内心愤懑和人民的反抗情绪在元代形成强大的思想潮流,并构成元代文学主要的思想特征,在杂剧、散曲、南戏、诗、文、词等各种文学样式中都有充分的表现。
元代文学的艺术风格:在总体上以自然本色为主流,北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文而不晦,俗而不俚”,南戏“句句是本色语”,诗文“崇本质而去浮华”,词则“伉爽清疏,自成格调”。元代文学显现出的自然朴素美,成为元、明、清时期文学的一股重要的审美思潮。
元杂剧作品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根据其题材,大致可以分为爱情婚姻剧、历史剧、社会剧、公案剧、神仙道化剧等五类。元杂剧的产生、完备和盛行,为我国古典戏曲的表演艺术奠定了基础,还在实际上争得了与传统文学样式——诗、词、文、赋——相颉颃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元散曲的题材,主要有风情和隐逸两类,此外还有一些揭露现实和写景、咏史、抒怀之作。散曲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以泼辣的作风、活泼的形式、质朴本色的语言和灵动的气韵,大大丰富了我国的古典韵文。
南戏产生于宋代,入元以后继续流行,特别是讲史更趋风行,现存话本也多为元代刊刻或修润,所以一般文学史家都概称为“宋元话本”。
在元诗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对宋、金诗风的反思和批判,经历了南北复古诗风的汇合,宗唐复古(即古体宗汉魏两晋、近体宗唐)的诗风由兴起到旺盛,成为一代诗坛的潮流,因此元末人有“兴世宗唐”之说(瞿佑《鼓吹续音自题诗》)。
元代词坛时有名家,但总起来看,词在元代是趋向衰落的。
元代散文的发展,大致从宗唐(实际是宗韩愈)和宗宋(实际是宗欧阳修)的不同倾向,逐渐演变,趋向于唐宋并尊。宋代散文创作和批评中谈理派和论文派的分歧,在元代明显地趋于调和,提出了理学、古文合一的主张。
三、元代文学的分期
元代文学的发展,以元仁宗延祐年间(1314—1320)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文学主潮是杂剧和散曲两种新兴的文学艺术样式,代表作家包括三类:
1.书会才人作家,以关汉卿、王和卿为代表。他们混迹勾栏,但精神没有沉沦,却在与底层市民的亲近中,
1
养就了大胆的叛逆精神、追求自由的强烈意识。他们是最能代表元代文人的一群。
2.贫民胥吏作家,以白朴、马致远为代表(其中,马致远有“曲状元”之誉)。他们仕途潦倒,处境与书会才人没有本质区别,但思想感情不一样了。他们有过理想和向往,他们不甘沉沦,但最终还是不免幻灭,于是叹世和隐逸就成为这批作家的主调。
3.达官显宦作家,以卢挚、姚燧为代表。他们偏于典雅,俚俗的成分较少。
后期文学,杂剧、散曲和诗、文、词等传统文学样式互相争胜,在文坛上最活跃的已是那些步入仕途的文人士大夫了,成就最高的公认为:张可久、乔吉。此外,还有张养浩、睢景臣、刘时中,和合称为酸甜斋的贯云石(维吾尔族,号酸斋)、徐再思(号甜斋),以及有“曲中元白”之称的刘庭信、兰楚芳。因此在诗、文、词等传统文学样式发生新变的同时,散曲的诗词化和杂剧的文人化也成为突出的文学倾向,同时南戏也出现了一批佳作。
第一章 元杂剧概况
第一节 杂剧的来源、兴盛及其体制
元杂剧是在前代戏曲艺术和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母体是宋杂剧和金院本。元杂剧的曲牌联套形式,受到宋金大曲、唱赚和诸宫调的影响。
元杂剧的出现,大致在十三世纪初叶到中叶。而其兴盛,大抵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九年(1272年)起至元仁宗延祐七年(1320年),约50年。
杂剧兴盛的社会原因:一、元代城镇经济的相对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二、元代初年社会矛盾的尖锐和政治统治的宽松,从不同的侧面促成杂剧的兴盛。三、由于元初废除科举制度,文人投报无门,再加之文人社会地位低下,促使大批文人投身于杂剧创作。四、大批著名演员的出现和表演艺术的提高。
杂剧的体制:一、结构体制:大多一本四折加一个楔子。 二、文学要素:唱词(曲文)、宾白、科范(简称“科”)。 三、音乐体制: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曲牌联套);每折唱词,一韵到底,平仄通押;一本杂剧由一个角色主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四、角色体制:分为旦、末、净、杂四大类。
第二节 白 朴
白朴的生平与剧作。白朴作有杂剧十六种,现存完整的有三种:《梧桐雨》、《墙头马上》、《东墙记》,余只有遗曲或本事可考,或只存其名。
爱情喜剧《墙头马上》。《墙头马上》是根据白居易的新乐府《井底引银瓶》的诗意敷衍而成。这部作品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通过李千金与裴少俊这对青年男女争取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斗争,肯定了他们的合理要求,表现了一定的民主思想。剧中着力塑造了大胆追求爱情,勇敢地同封建家长进行抗争的李千金的光辉形象。女主角李千金形象的性格特点是泼辣率直,敢作敢为,大胆执着,刚强不屈,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反抗性。面对公公的压力和辱骂,敢于理直气壮的进行争论,保持了自己的尊严。
历史悲剧《梧桐雨》。《梧桐雨》是白朴的主要代表作,描写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整个剧本以浓郁的抒情性引人注目。作为剧本的主题的曲词写得缠绵悱恻,细腻传情。既自然普朴实,又有一种优雅的美丽。同时,全剧以梧桐为结撰的中心,一方面利用梧桐自身的忧郁色彩增加了抒情的伤感,一方面使得全剧结构紧凑。在形象塑造方面,《梧桐雨》是一个末本戏,因此剧中杨贵妃的形象比较模糊,而男主角唐明皇的形象则非常鲜明,是一个专情的情人形象。主题思想:概括一代王朝兴亡的变化,流露对时世陵替、人生变迁、盛衰转化的感伤情绪。曲词文采飘逸而又自然生动。白朴《梧桐雨》的艺术成就:(1)浓郁的抒情性:a 曲辞的缠绵悱恻、细腻传情;b 以梧桐为中心的剧情结撰;(2)唐明皇专情情人形象的塑造。
精读作品篇目:《墙头马上》、《梧桐雨》
2
第三节 马 致 远
马致远的生平与剧作。
历史剧《汉宫秋》是对历史上王昭君出塞和亲故事的改编,这部剧作是一个帝王爱情悲剧,也是一个民族悲剧。作者以历史上的昭君出塞故事为题材,对有关史实进行了创造性的改编,流露出一定的民族感情与沉痛的忧伤情绪。它以胡、汉民族矛盾为背景,叙写了昭君为汉室江山挺身而出,毅然出塞和番,以至投江殉国的悲剧故事,歌颂了昭君崇高的民族气节,谴责了怯懦无能、贪生怕死的汉朝文武大臣,鞭挞了谄佞奸贪、卖国求荣的毛延寿,在民族压迫深重的元代,其价值取向是难能可贵的。该剧剧情哀婉动人,曲辞写景抒情,清丽典雅,隽美当行,具有浓烈的抒情性。值得注意的是:故事发生的背景;画工毛延寿的身份改为中大夫;王昭君形象。借历史兴亡抒写时代感受。 文人剧表达了失意文人抑郁愤懑的情绪。
“神仙道化”剧暴露黑暗现实,否定功名富贵,提倡修道登仙。 马致远杂剧的艺术风格。曲文充满强烈的抒情性和主观性。 精读作品篇目:《汉宫秋》
阅读作品篇目:《荐福碑》、《青衫泪》、《黄粱梦》、《陈抟高卧》
第四节 元代前期其他杂剧作家作品
元前期爱情婚姻剧,表达对封建重压下妇女命运的关注和同情,反映她们所遭受的苦难,以及她们为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地位所作的斗争。著名的作品有,杨显之《潇湘雨》,石君宝《秋胡戏妻》,尚仲贤《柳毅传书》,李好古《张生煮海》等。
控诉吏治黑暗的公案剧以包公戏为代表。包公戏借宋写元,揭露元代官吏的贪赃枉法和草菅人命,歌颂为民作主的清官,表达人民的爱憎倾向。代表作为李潜夫《灰阑记》和佚名《陈州粜米》。包公戏中的包公形象。
家庭剧的代表作家是郑廷玉。《看钱奴》是出色的社会讽刺喜剧;剧中守财奴形象。
历史剧大多带有强烈的现实感,或流露出金、宋文人士大夫的故国之思,或表达了古代人民的英雄主义精神,或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是正气浩然的历史悲剧。结构紧凑、简练,曲词刚健、本色。
历史剧中的“水浒戏”,表达了普通百姓的理想和愿望。康进之《李逵负荆》的主题思想。李逵形象的性格特征:强烈的正义感,戆直、天真、鲁莽。
精读作品篇目: 佚 名《陈州粜米》 郑廷玉《看钱奴》 纪君祥《赵氏孤儿》 康进之《李逵负荆》 阅读作品篇目:杨显之《潇湘雨》 石君宝《秋胡戏妻》 尚仲贤《柳毅传书》 李好古《张生煮海》 李潜夫《灰阑记》
第二章 关 汉 卿
第一节 关汉卿的生平和作品
关汉卿的生平活动。
关汉卿杂剧的代表作品:《窦娥冤》、《蝴蝶梦》、《望江亭》、《救风尘》、《单刀会》等。
第二节 关汉卿的社会剧
关汉卿的社会剧具有鲜明的现实性、时代性和民主性。关汉卿社会剧的代表作有《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等,其中《窦娥冤》的思想艺术成就最高,堪称彪炳一代的悲剧杰作。《窦娥冤》的戏剧冲突有三个依次递进的层面,即社会冲突、道德冲突和意志冲突。元代社会传统道德的崩溃和涣散,引起了有识之士的深沉忧患和强烈悲哀,也激发了他们维系纲常、端正人伦的责任感。只有复兴道德教化,才能挽救社会颓风,成为一种时代精神。《窦娥冤》正是把这种时代精神艺术化、审美化为戏剧冲突,借下层平民在信守道德与适应现实的两难抉择中的困境及其解脱,来表现道德破败的社会危机和挽救危机的
3
不懈努力。
《蝴蝶梦》和《望江亭》的故事情节、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
第三节 关汉卿的爱情婚姻剧
关汉卿爱情婚姻剧的代表作,有《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诈妮子》等。这些作品从未孤立地描写男女恋情,也很少直接地、细致地刻画青年男女缠绵曲折的情感,而总是将爱情婚姻故事同现实生活、社会矛盾紧密结合,着力展示现实生活中青年男女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并通过这种追求和向往彰显道德的力量。关汉卿的爱情婚姻剧都是以女主人公为主角的。这些作品着力思考的问题是:在强权社会中,像女性这样的弱势群体,如何凭借人格的力量去赢得并维护自身的利益?这些作品以深切的同情态度和鲜明的对比手法,刻画了一系列被压迫受迫害的妇女形象,歌颂了她们追求幸福生活和反抗邪恶势力的精神。
第四节 关汉卿的历史剧
关汉卿的历史剧,现存《单刀会》、《西蜀梦》、《哭存孝》等。这些历史剧作品,继承宋代说话艺术和杂剧艺术“多虚少实”的创作传统,往往随意捏合历史史料,歪曲历史事实,从现实出发去缅怀历史英雄人物,曲折地表达作家的现实感受和金元之际的时代精神,借历史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因此,这些历史剧往往流溢着悲凉凄怆的时代情绪。
第五节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一、在创作方法方面,关汉卿的杂剧以现实主义为主。首先,关剧对时代与人生进行了真实地描绘;其次,关剧对元代的生活图景进行了全面地展现;再次,关剧还对社会现实中一些带有本质意义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地揭示。他的杂剧忠实地记录了自己的时代,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二、在人物塑造方面,关汉卿的杂剧创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戏剧文学形象的画廊。 三、在剧作结构方面,关汉卿的杂剧大多缜密而精巧,紧凑而多变,富于戏剧性效果,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 四、在戏剧语言方面,关汉卿向以本色当行著称。语言质朴自然、生动活泼,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又富有典雅的艺术韵味,毫无雕琢的痕迹。善于运用语言来刻画人物,无论是曲词还是道白,皆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充分体现了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是元杂剧本色。 精读作品篇目:《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
阅读作品篇目:《蝴蝶梦》、《望江亭》、《拜月亭》;《诈妮子》、《西蜀梦》、《哭存孝》
第三章 王实甫和《西厢记》
第一节 《西厢记》的作者和王实甫的生平
王实甫的生平和杂剧作品。 关于《西厢记》作者的争议。
第二节 《西厢记》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西厢记》的主题思想批判封建礼教、封建门阀婚姻制度,歌颂了青年男女自由而真挚的爱情,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愿望。
崔莺莺的恋爱心理: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由得不爱。恋爱心理的展开过程及其深厚的社会内容和文化内容。
张生形象的性格特征。 红娘形象的性格特征。 老夫人形象和惠明和尚形象
4
第三节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1.《西厢记》的结构宏伟而紧凑,严整而巧妙,呈现出纵横交错、跌宕多姿的复杂面貌。在《西厢记》中,两种冲突两条线索相互交织、相互制约。 2.《西厢记》的人物个性鲜明,血肉丰满,成功地塑造了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等戏剧典型。 3.《西厢记》的语言自然而华美,典雅而富丽,具有诗意浓郁、情趣盎然的独特风格。王世贞称《西厢记》是北曲的“压卷”之作,王实甫也确实堪称文采派的典型范式。 4.《西厢记》对杂剧体制的创新。它打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外加一楔子的通例,是由五本二十折组成的大型连台杂剧。它也打破了每折只能由一人主唱到底的成规,在必要时一折戏可轮番主唱。
《西厢记》的明清刊本。《西厢记》的影响。 精读作品篇目:《西厢记》
第四章 元代后期杂剧
第一节 杂剧中心的南移和逐渐衰落
元朝统一全国以后,杂剧开始传播到南方。到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杂剧演出的中心逐渐由大都转移到临安一带。
从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左右开始,杂剧的演出虽然还很盛行,但创作从总体上却逐渐趋向衰微。 元杂剧创作衰微的主要原因:杂剧演出中心南移,使杂剧离开了哺育它形成、生长的土壤;元代后期文人的社会地位逐渐发生了变化;程朱理学的渗透,严重地削弱了杂剧创作的思想价值;元杂剧剧本体制的局限。
第二节 郑光祖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今山西临汾)人。他是元代后期成就最高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今存《倩女离魂》、《王粲登楼》等8种杂剧。
《倩女离魂》是郑光祖的代表作,它根据唐传奇《离魂记》改编而成,描写张倩女与王文举的爱情故事。张、王分离,张因病卧床,月夜魂追王成亲。后王得官回来,张魂魄与肉体复合为一。剧中离魂代表妇女内在的欲望和情感,病中的倩女之身代表妇女不能自主的可悲事实。情节离奇而内涵深刻,而且具有浓厚的抒情气息,对《牡丹亭》有直接的启发作用。除郑光祖外,秦简夫也是元杂剧后期的重要作家。现存《东堂老》、《剪发待宾》、《赵礼让肥》等。《东堂老》是元杂剧后期具有独特意义的作品,它一反传统观念,赞美了一个见财不昧,忠于友谊,诚恳可信的商人。剧中没有离奇的情节和特异人物,平实中显得特别真实。
郑光祖的文人剧,表达了仕途失意的情绪。历史剧带有浓厚的民间色彩。 郑光祖剧作曲词秀丽流转,音调和谐,但思想较为贫弱,艺术上过于雕琢。 精读作品篇目:《倩女离魂》
阅读作品篇目:《王粲登楼》、《周公摄政》
第三节 元代后期其他杂剧作家作品
元代后期的爱情婚姻剧,更多地表现文人才子的风流逸事和青年男女的旖旎艳情。 乔吉的生平与剧作。曲词以华美流丽著称。 家庭剧的代表作家秦简夫,其剧作充满道德色彩。
历史剧大多表彰古代“圣君贤相”、“忠臣义士”,要求恢复儒家仁政,振兴封建伦理,以挽救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代表作家有杨梓。
以前代文人事迹为题材的作品。宫天挺《范张鸡黍》的主题:揭露官场与考场的暗无天日。曲词激越豪放,笔力遒劲。
精读作品篇目:乔 吉《两世姻缘》
5
阅读作品篇目:秦简夫《东堂老》 杨梓《霍光鬼谏》、《豫让吞炭》 宫天挺《范张鸡黍》
第五章 元代散曲
第一节 散曲的兴起和发展
北方民间俗谣俚曲流行,在宋、金对立时期,吸收、溶化了民间新兴的歌曲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乐曲,逐渐形成散曲。散曲又称“乐府”、“清曲”,包括小令和套曲。元人使用“乐府”或“今乐府”来指称我们今天所说的散曲,但明人朱有憞《诚斋乐府》才开始使用“散曲”一名,但专指散曲中的“小令”。后来,才逐渐有人用散曲来兼指小令和套数,20世纪吴梅、任讷(中敏、号半塘)等曲学家均使用散曲概念来指称,于是,文体概念意义的“散曲”才完全明确下来。
小令的体制。套曲的体制。曲与词的比较:结构形式;音韵;语言;艺术风格。
元散曲的创作大略可以仁宗延祐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散曲的特征:质朴、泼辣、浑厚。后期散曲的特征:清新、细腻、典雅。
第二节 元代前期散曲作家
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刘秉忠、卢挚、姚燧。
杂剧作家、书会才人:既保留了民间文艺通俗质朴、平易自然的意趣,又融汇了文人独特的情感和才华,提高了散曲的艺术境界。
关汉卿散曲。现存小令57首,套数14套。其散曲的内容可分为三类:一是描写男女恋情和离情别绪;二是感物抒情之作;三是描写自然风光。关汉卿散曲的艺术成就:一是质朴自然,真率爽朗,带有浓厚的市井气息和市俗情趣。二是无论何种题材,他都写得肆意畅情,肆无忌惮,一至于淋漓酣畅而后快。三是艺术风格多样,在同时代人中最为丰富,但其主导风格是本色自然,并融入诙谐之趣。代表作品有[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双调•沉醉东风]《别情》。
马致远的散曲现存小令115首,套数22套,大都辑入《东篱乐府》。他的散曲题材广泛,其中叹世归隐一类的作品最多,此外还有描写自然景物、表现男女恋情、咏史怀古等类型的作品。马致远的散曲的艺术成就在元代是最高的。其作品开拓了散曲的题材领域,提高了散曲的艺术表现力,风格疏宕宏放,语言清新俊丽,能创造出不同于诗词的独特的意境,并显示出散曲语言由俗转雅的趋向,套数[双调•夜行船]《秋思》和小令[越调•天净沙]《秋思》是其散曲的代表作品。
白朴的散曲今存小令37首,套数4套。其内容大致可分为叹世、写景与描写恋情三类,部分作品抒发了内心的抑郁之情,表现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对遁世归隐生活的向往。白朴散曲的风格较为朴实俊秀,文字清丽婉约,具有较为浓郁的诗意。
王和卿《醉中天》(咏大蝴蝶)的象征意义。
精读作品篇目:关汉卿《一枝花套》(不伏老)、王和卿《醉中天》(咏大蝴蝶)、白朴《寄生草》(劝饮)、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夜行船套》(秋思)
阅读作品篇目:关汉卿《沉醉东风》(送别) 《四块玉》(别情)、白 朴《喜春来》(知机) 《喜春来》(题情)、马致远《拨不断》(布衣中) 《寿阳曲》(云笼月 《耍孩儿套》(借马)
第三节 元代后期散曲作家
张养浩著有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收小令161首,套数2套。他的散曲有的揭露了仕途险恶、世态炎凉,有的抒写了归隐林泉的超脱闲适,有的表现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与同情,尤其是他把咏史怀古引入散曲创作,扩大了散曲的表现内容。张养浩是元散曲豪放派的大家,风格豪放飘逸,行文自然朴实,散文化和诗化的迹象较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文人雅化的特色。小令[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其代表作品。
张可久是元后期专致力于散曲创作的作家,现存小令855首,套数9套,近人辑为《小山乐府》,他是元散曲保存作品最多的一家。他的散曲题材广泛,既有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之作,也有充满愤激之情的叹世
6
之作,还有描写闺思离情、酬唱赠答等作品,最多也最能代表其创作风格的的是以表现隐居生活的高逸情趣和咏诵山水为主的作品。张可久是一代曲风转变的关键人物,也是元散曲清丽派的典型代表。他以传统的诗词格局创作散曲,使散曲远离俚俗而归于典雅。其曲清而且丽,华而不艳,风格典丽雅正;注重锻字练句,对仗工整;善于融铸前人诗词名句入曲,讲究蕴藉骚雅。代表作品是套曲[南吕•一枝花]《湖上晚归》,被明人李开先誉为“古今绝唱”(《词谑》)。
乔吉的散曲,或写客居异乡、穷愁潦倒的生活经历,或感愤世事,不满现实,或歌咏山水风光、寄情声色诗酒。风格婉丽;构思奇巧俊丽,语言不避俚言俗语。
贯云石和徐再思。
睢景臣的《般涉调•哨遍套》(高祖还乡)。嘲讽封建最高统治者。构思巧妙,结构紧凑,语言犀利辛辣。 刘时中的《正宫•端正好套)(上高监司),以散曲为政论。
精读作品篇目: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红绣鞋》(警世)睢景臣《哨遍套》(高祖还乡)、张可久《红绣鞋》(天台瀑布寺) 《醉太平》(人皆嫌命窘)、乔吉《水仙子》(寻梅)
阅读作品篇目:张可久《清江引》(桐柏山中) 《水仙子》(怀古)、乔 吉《山坡羊》(朝三暮四)、贯云石《塞鸿秋》(代人作)、徐再思《阅金经》(春)、刘时中《端正好套》(上高监司)
第六章 宋 元 南 戏
第一节 南戏的发展及其体制
南曲戏文,简称南戏。南戏由宋杂剧、唱赚、宋词和民间歌舞戏等综合发展而来,大约在北宋末、南宋初产生于浙江温州。
宋代的南戏。《张协状元》。
元代前期南戏的发展。元代流行的南戏剧目。南戏的编剧活动和演出活动。 元代后期南戏蔚然大兴。
南戏的体制:一、结构形式:一本十多出或几十出,下场诗,上场引子,定场白。二、音乐形式:一出用多宫调的曲于组成多套曲;一出中不限通押一韵;上场各种角色皆可演唱,演唱形式多样;多用南曲,也杂用北曲,称“南北合套”;乐器伴奏以鼓板为主。不同地区出现不同声腔,如弋阳腔、馀姚腔、海盐腔、昆山腔等。三、角色体制:以生(男主角)、旦(女主角)为主,还有净、末、丑、外、贴。明代传奇戏曲大体上沿用了南戏的戏曲体制。
第二节 高明和《琵琶记》
高明的生平和思想。仕途的坎坷。
《琵琶记》的版本。故事源流。高明对南戏旧作的改编。
《琵琶记》的思想内容:《琵琶记》一方面作者的主观动机是宣扬封建教化,“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这一思想贯穿全剧;另一方面,作品在极力歌颂主人公“有贞有烈”、 “全忠全孝”的同时,又真实地描绘了功名利禄和家庭幸福的冲突,“事君”和“事父”的冲突,理念和情感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就暴露出封建社会、封建道德本身的矛盾,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1.此剧在刻划人物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作品写出了蔡伯喈的矛盾性格、精神痛苦,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软弱性和复杂心态。赵五娘是剧中塑造得最为动人的形象,她温顺善良,吃苦耐劳,忘我牺牲,坚韧不拔,在她身上,体现了中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2.结构严谨,两条线索交错发展,相互对照。3.语言的运用相当出色。其曲白既接近口语,又富于文采。还能根据剧中不同人物的身份和处境,写出不同风格的曲词,意趣深隽,自然流畅。有些片断骈俪过重,开明代传奇作家琢句修辞之端。
《琵琶记》是把民间戏文与文人创作结合起来的成功之作。 精读作品篇目:《琵琶记》
7
第三节 “荆刘拜杀”及其他
一、《荆钗记》一般认为是柯丹邱所作,写宋代文人王十朋与妻子钱玉莲“贫相守,富相连,心不变”的婚姻故事,塑造了一对忠于爱情,坚贞不屈,富贵不能动其情,威逼不能屈其志的“义夫节妇”形象。在艺术上,它的最大特色是把主人公置于命运的风头浪尖上进行刻画,矛盾冲突此起彼伏,情节曲折跌宕,特别适宜于舞台演出。其次,结构颇为精巧,利用荆钗这一道具贯穿全剧,使得关目紧凑。再次,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较强。
二、《白兔记》通过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与李三娘悲欢离合的故事,表达了“贫者休要相轻弃,否极终有变泰时”的主题思想。在艺术上,首先剧本成功地描绘出李三娘这一普通妇女的悲惨命运,刻画了她忍辱负重、忠贞不渝、坚韧顽强的性格。其次,能以富有生活气息的细节刻划人物的内心世界。再次,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充满朴野之趣。
三、《拜月亭》又名《幽闺记》,系根据关汉卿杂剧《拜月亭》改写而成,作者相传是施惠。此剧以金末动乱为背景,描述了蒋世隆和王瑞兰、陀满兴福和蒋瑞莲两对年青人在乱世中历经磨难,最终结为夫妻的离合悲欢。在艺术上,首先是把爱情故事置身于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上去描写,展现了广阔的社会风貌。第二,人物刻划相当成功,善于描摹人物细致微妙的内心活动及矛盾心理,塑造人物丰富的性格。第三,情节曲折生动,关目奇巧,在悲剧性的情节中巧妙地运用巧合、误会、插科打诨等表现手法,寓庄于谐、悲喜交融。第四,曲文本色自然,而又时露机趣,富有形象性和节奏感。
四、《杀狗记》根据元杂剧《杀狗劝夫》改写而成,主要写封建家庭中兄弟、夫妻和叔嫂之间的矛盾冲突,对酒肉朋友的卑鄙势利暴露得较为充分,宣扬了“亲睦为本”、“妻贤夫祸少”的封建意识,道德说教气息较为浓郁,艺术上也比较粗糙。
其他宋元南戏作品。
阅读作品篇目:《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
第七章 元代诗文
第一节 元代诗文的基本特征
元代诗文可以延祐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诗文基本特征:延续金、宋习气。诗人“宗唐得古”。散文或宗唐、或宗宋,提出理学和古文合一的观点。
后期诗文基本特征:削匕文风逐渐融汇,促成诗文兴盛。元末,社会矛盾尖锐,诗文创作的现实性增强。
第二节 元代前期诗文作家
前期诗文作品多表现怀念故国、感叹乱世、哀伤身世、向往田园等内容。
前期北方诗文源于金末赵秉文、元好问,提倡遒健宏敞的风格。王恽和姚燧。刘因的生平与作品。诗多兴亡感慨。题画诗、山水诗、咏史诗。标榜沉郁悲壮和清刚劲健之气。
前期南方诗文承袭宋季浮靡之风而略变之,诗文风格趋向清婉深秀。戴表元和赵孟頫。 精读作品篇目:刘 因《白沟》《观梅有感》
阅读作品篇目:刘 因《饮山亭雨后》 《村居杂诗》 《辋川图记》、戴表元《感旧歌者》 《送张叔夏西游序》
第三节 元代后期诗文作家
虞集、杨载、范椁、揭徯斯,称元诗四大家。虞集是当时的著名学者,也是“元诗四大家”之冠冕。他尊崇程朱理学,把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奉为诗歌的美学理想。但诗歌的题材狭窄,多寄赠题咏之作,缺乏广阔的社会内容,由于在朝廷中曾遭受排挤,表现叹老嗟卑和退隐归田感情的作品也占有相当的比重。虞集是元代中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诗坛领袖。提倡宗唐宗古,其诗作清雅俊逸,典正精切,注重规矩法度,
8
讲究字句工炼。长于律诗创作,其律诗意境浑融,声律圆熟,用典精当,格调深沉,代表作品是《挽文山丞相》。散文则多为应酬文字,人称盛世之文。
萨都剌、马祖常、张翥等作家。王冕的生平。反映社会现实之作。表现清雅高洁情怀之作。诗风朴直豪放,时或生硬粗糙。
杨维桢是元末最具艺术个性的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大多数作品皆出于己意,本于性情,少有模仿之作。其诗融汇了汉魏乐府以及李白、李贺等诗人的长处,追求构思的超乎寻常和意象的奇特不凡,以纵横奇诡、秾丽妖冶为其风格,以雄奇飞动、充满力度感为其特征,时人称为“铁崖体”。其诗有意不蹈袭前人法则,常能言人之不敢言,有力地矫正了元代中期缺乏生气、委琐靡弱的诗风,但他过于逞才使气,专务新奇,不免失之怪诞晦涩。代表作品有《题苏武牧羊图》、《鸿门会》。
精读作品篇目:虞集《挽文山丞相》、王 冕《冀州道中》 《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杨维桢《题苏武牧羊图》
阅读作品篇目:萨都剌《上京即事》《早发黄河即事》《满江红》(六代繁华)、 张 翥《题牧牛图》、 王 冕《虾蟆山》《伤亭户》《村居》(英雄在何处)、 杨维桢《鸿门会》《海乡竹枝词》
第八章 宋元话本
第一节 宋元说话及话本概况
话本原是说话人演讲故事所用的底本,是随着民间说话伎艺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 唐代说话艺术。敦煌藏唐五代话本。
宋代说话伎艺。元代说话伎艺。现存宋元话本。小说和讲史。
第二节 宋元的小说
“小说话本”是说话伎艺中“小说”一家的话本。其文本大体由入话(头回)、正话、结尾几个部分构成。题材内容主要有灵怪、烟粉、奇传、公案等。其中以爱情(烟粉、奇传)和公案故事最受欢迎。宋元小说话本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有浓烈的生活气息。以说书人的立场口吻讲述故事,留存有明显的说书艺人的风致,一般追求情节曲折,叙述生动逼真,通过细节描绘,在人物行动中突出人物的性格。
现存宋元小说概况。
爱情题材小说,描写市井细民的日常生活和普通感情,表现妇女形象泼辣、勇敢的性格。 公案题材小说,反映社会矛盾,揭露官场黑暗,鞭挞堕落世风。 宋元小说语言通俗、生动,标志着我国古代白话文体的正式出现。 精读作品篇目:《碾玉观音》、《错斩崔宁》
阅读作品篇目:《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快嘴李翠莲记》、《简帖和尚》
第三节 宋元的讲史
“讲史”指演说前代兴废征战之事。宋元“讲史”一家的话本,又称“平话”。宋元的讲史话本,是传统的史传文学与民间口传故事结合的产物。讲史话本大抵真假相半。一般结构较为散乱,人物性格模糊,故事、情节前后不连贯,语言文白夹杂。
现存宋元讲史话本。《宣和遗事》。《薛仁贵征辽事略》。
《全相平话五种》、《三国志平话》、《武王伐纣平话》、《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前汉书平话续集》。文字平实质朴,叙事简略粗率,具有民间说话的特色。 阅读作品篇目:《宣和遗事》、《三国志平话》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