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隧道软岩塌方成因及工程处治措施
2021-03-09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第28卷 云南水力发电 增刊 YUNNANWATER POWER 某隧道软岩塌方成因及工程处治措施 刘震,宋斯卓 (1 ̄lJllZ.滩建设咨询有限公司,l ̄lJll成都610021) 摘要:为了减少隧道塌方和防止危害产生,有必要作好地质超前预报,并通过安全量测、观察等手段随时掌握围岩的变形情况; 在塌方发生之初采取措施控制塌方范围,然后荐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和步骤进行处治,就能减少塌方的损失和安全风险。 关键词:隧道;软弱围岩;塌方处理措施;安全监测 中图分类号:U455.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3951(2012)增刊一13077—03 DOI:10.3969/j.issn.1006—3951.2012.增刊.024 1 1T l前言 为上、下台阶,下台阶落后约120 m。顶拱0范围布 近年来西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由于西南 置有超前小导管(纵环向间距为300 cm×50 cm),初 地处青藏高原的东缘,特殊的地理条件造成建设中 期支护设有间距120 cm的型钢拱架和系统锚杆。 地下工程施工的复杂性,在隧道施工中塌方是很常 2.4安全量测布置’ 见的,塌方既有极大的安全危险性,又耽误工期、增 该隧道主要有拱顶下沉量测、周边收敛量测,每 加投资,危害性较大,因此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塌 10 rfl布置1个断面,在开挖后4 h内完成测点设置, 方及塌方后如何合理地处治,是有必要深入进行总 并在下一循环爆破前完成初始值的测定;收敛量测 结研究的,在此以某电站对外交通隧道K8+035~ 采用钢尺式收敛计,拱顶下沉量测采用高精度全站 K8+045 m段塌方处理为例,介绍软岩塌方的工程 仪;量测的频率是前两周2次/d,第三周开始每1次/ 处治措施。 2 d,一月以后每周2次,两个月后至混凝土衬砌则 每周1次。 2隧道概况 在塌方前附近已布置了4个监测点:K7+995 2.1工程概况 m、K8+005 m、k8+015 m、K8+025 m,在塌方后处治 某隧道位于四川省甘孜州境内某电站对外交通 中陆续设置的监测点有所加密。 公路进口段,隧道设计为全长5 855 m,为单心圆内 3变形及塌方过程 轮廓形式,隧道内净空宽度B=0.75(检修道)+2× 4.75(行车道及侧向宽)+0.75(检修道):11.0 m, 3.1塌方过程 设计限界B× =11.0 m×5.3 In。隧道纵面为小 2007年11月24日发现地质条件突变后,经与 人字坡(0.3%、一0.3%)。 设计人员研究,计划对约1.2 m长已开挖出的工作 2.2基本地质条件 面稍作清理后喷混凝土封闭并安装拱架,但还在用 隧道工程区地貌划属青藏高原东部之川西高原 挖机清理过程中,右侧拱肩处地下水开始加大,并迅 深切割高山区,隧道地质构造简单,岩性以粉砂质板 速变得浑浊,随水流带出大量细碴,后来流碴块径逐 岩向上渐变为粉砂质板岩夹绢云母板岩及粉砂质板 渐增大,掌子面的岩体开始剥离,然后掌子面顶拱部 岩与绢云母板岩互层,岩性较软弱,中段局部洞段为 位已施工的拱架及小导管因漏空而失效,上部空腔 变质砂岩部位,最大埋深约660 in,地下水主要为基 迅速扩大,此时在靠近掌子面的钢拱架表面的喷混 岩裂隙水,分布广泛,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 凝土出现开裂,因可能面临大面积失稳,人员和机械 2.3隧道支护设计及施工情况 作了紧急撤离,随后拱架的中部出现突出变形;0.5 从隧道K7+580 In桩号开始直至开挖掌子面 h后掌子面的超前小导管和数榀型钢架垮塌,并随 K8+035 m桩号,围岩类别为Ⅳ、V级,隧道开挖分 着塌腔的发展,又将后部数榀型钢拱架牵引严重变 *收稿日期:2011—12—21 作者简介:刘震(1968一),男,四川成都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工作。 云南水力发电 2012年增刊 形,之后一直断续有掉块。通过在塌腔封闭前的观 察,空腔高度至少超过12 m,塌方纵向范围约长20 nl为K8+035 m~K8+055 m,另外还有4榀拱架的 表面喷混凝土开裂,即影响范围约为K8+025.4 m ~K8+030 m。 3.2变形、塌方过程中的应急处治措施 首先调集备用的钢拱架对K8+015 m K8+ 025 m段进行加固;完成后采用挖机靠近塌方体,用 挖机堆碴,将塌腔的口部封闭,然后再稳定碴体(素 喷20 cm混凝土和插两排钢筋)防止继续流碴,从而 避免塌腔不断加高。这样处理有效地防止了塌方范 围继续向后扩大。 4塌方的成因分析 4.1开挖后揭露的地质情况 该段隧道在K8+035以前围岩为深灰色砂板 岩,节理发育,岩石被网状切割成小块体结构,节理 面有钙质充填,伴有散布的滴水;开挖至K8+035桩 ∞∞加∞舳∞∞加o 号后,在掌子面右侧围岩首先突变为黑色炭质绢云 母板岩,遇水软化,成松散状,并随着进一步开挖暴 露,发现存在一条纵向斜上倾的大断层带,并伴有地 下水集中涌出的现象。 4.2监测资料情况 在隧道发生塌方时,因靠近掌子面的安全监控 量测的测点还未安装,仅在距掌子面约10 m远外 (K8+025 m)设了测点(已有数次监测)。 通过现场察勘,并查阅有关施工记录、影像资 料,及最靠近塌方处的4个测点(K8+025 m、K8+ 015 m、K8+005 m、K7+995 m)的监测成果,这4处 的相对位移值和位移速率显示:隧道K7+995 m— K8+028.4 m段在塌方前是处于正常变形阶段,在 塌方发生时才出现变形增大,这一点可以从已有的 安全监测资料中判断出来(见图1),说明该处围岩 本身在塌方之前是稳定的,仅是在前段塌方时才受 到影响,其中K8+025.4~028.4 m受前面塌方的牵 引有较大变形。 4.3塌方成因分析 1)从塌方出露围岩看,存在一条纵向斜向上倾 的大断层带,宽度至少8 m以上,断层走向与洞轴线 夹角约30。,该断层内的岩体为松散碎块夹泥的泥化 变质结构,质软松散,自稳性差;这一点从塌落下来 的碴体上可以看出:塌落碴体大部分为不超过拳头 大的碎屑状,并夹有少量已充分泥化的泥质砂岩块 体。 暑 吕 ●一 —道 逝 / r —●,,- -t Ⅲj{5 /一 .. : :=: —— 函 H●‘ 一 f 0 10 20 30 40 50 60 70 时间,d 图1塌方范围外的测点拱顶累计沉降时程图(塌方前设点) 2)该地段存在丰富的地下水,经测量流量最大 约804 rn3/h,开挖后地下水的流动带走了裂隙内细 小填充物,长时间冲刷后空腔扩大,岩体卸荷松弛; 同时,地下水的存在使结构面遇水软化,围岩的整体 性降低。 3)实际地质情况与设计有出入,同时超前地质 预报工作未能有效开展,对掌子面前方的地质情况 不明了,导致了超前和初期支护的参数偏弱。 4)由于围岩是泥化现象严重的碳质绢云母板 岩,超前小导管的浆液在这种围岩内有效扩散半径 较小,注浆效果较差,未能达到预期封闭拱顶的作 用,更未能起到固结松散岩体的作用。 5)施工中存在技术上重视不够和措施不当的 原因,如:超前小导管注浆后的待凝时间较短,也未 进行有效的超前排水或堵水工作等。 5塌方的工程处治措施 1)塌方影响区的处治。在塌方有可能继续发 展的情况下,短时间内以观察为主;期间按应急措施 继续对塌方范围以外未发生严重变形的支护结构进 行加固,防止范围扩大:具体是对K8+015~028.4 m 段即一倍洞径范围采用型钢拱架加固;其次从塌方 范围外开始对拱部120。的范围内施作注浆管进行固 结加固,再对已严重变形的拱架逐个拆换并加密和 锁脚。 2)封口及排水。完成以上工作后运来碎碴,用 挖机靠近塌方体堆碴,将塌腔的口部封闭防止继续 流碴,然后素喷20 em混凝土和插两排钢筋以稳定 碴体。在口部封闭时埋设数根花管伸入塌腔内用以 排水,防止塌腔内积水。同时在向前开挖时先布置 4 5根6~10 m的导水管,伸向斜向前方,按每4— 5 m布置一排,用以引排前方岩体内的地下水。 3)回填塌腔。在塌体基本稳定后从已埋设的 刘震,宋斯卓某隧道软岩塌方成因及工程处治措施 钢管(伸至空腔内一定高度)泵送C20混凝土回填, 并尽可能形成厚度不小于2 m的拱圈,为下部塌碴 体的开挖形成安全屏障;但需注意回填混凝土不能 侵占衬砌断面。 4)超前固结注浆。在拱部120 ̄的范围内布置 45。大角度超前固结注浆管,同时对原设计超前注浆 小导管进行加密,即两种小导管一起联合固结松散 碴体。注浆前事先喷混凝土封闭断面防止漏浆,浆 液选取水泥一水玻璃双液浆,注浆压力要求严格控 制,注浆顺序为先注超前小导管,再注大角度的固结 注浆管,并采取分序和待凝措施。 5)开挖:采用预留核心土的方式向前开挖,每 循环进尺控制在0.6 1"11以内,对于开挖暴露的碴体 及时喷混凝土封闭。 6)安全监控量测:将量测断面加密,量测的频 次也增加,量测时间延长至混凝土衬砌时。 6工程处治措施的效果 1)通过及时封闭塌腔口减少流碴,使塌腔内塌 碴不断堆积,便于在塌碴内注浆固结,从而减少了施 工的难度和作业的安全风险。 2)先期导水的效果较好,同时将花管用无纺布 包裹后能防止细颗粒的流失。 3)通过大角度和小角度的小导管的联合注浆, 扩大了注浆的深度和范围,有效保证了注浆效果,增 强了岩体的自稳能力。 4)该次塌方的处治共耗时2个多月,过程虽繁 琐、进度较慢,但每一步骤按要求完成后,基本的安 全能够得以保障,作业人员可以放心施工;在处治过 程中虽存在局部固结效果不理想而少量流碴的情 况,但范围很小,采用事先准备好的板材等及时堵 漏、封闭,因面积小,控制效果较好。 5)安全量测的成果分析。①塌方前设置的量 测断面,根据拱顶累计沉降量时程图(见附图2)可 以看出:该段在刚开挖后的10 d内变形已逐步趋于 稳定;在塌方发生之前并未表现出急剧变形特征,主 要是由于距离塌方部位较远,只有K8+025断面受 到塌方的影响发生了少量变形;虽未能从中提前发 现变形塌方的前兆,但经过分析可以确认该区域原 来是稳定的。②塌方后设置的各量测断面,从各拱 顶累计沉降量时程图可以看出,其累计沉降量相对 较大,达到设计预留变形量的50~80%,但其沉降 量是逐步缩小的,说明经过加固处理的岩体整体已 趋于稳定,处治方案是合理的、安全的(见附图2)。 1 g 1 鲁 ./ 画1 — rr一 / — ●— _ 世 。蜉 ,。 r t :— : —曲器 —P_—一 / ._■ ; — f 1曼5 b 一 耧 一一 时间/d —K8+030累计沉降曲线一K8+035累计沉降曲线 一K8+050累计沉降曲线一K8+055累计沉降曲线 一K8+040累计沉降曲线一K8+060累计沉降曲线 一K8+045累计曲线 图2塌方段的拱顶累计沉降时程图(塌方后设点J ③所有沉降累计曲线中间均出现二次少量突变,经 对比各项作业时间,原因是隧道是分上、下台阶两次 开挖,下台阶开挖时间滞后约2.5~3个月,二次开 挖后及时形成了仰拱。在上台阶开挖完成后的7~ 15 d内围岩基本趋于稳定,其变形量约占总变形量 的2/3 3/4,但在下台阶开挖时变形量再次增大,其 变形量约占总变形量的1/4~1/3,但持续的时间较 短。其变形时间与下台阶开挖时间完全吻合。 8结语 1)对不良地质段的地下水必须要提前处理,方 式有引排或堵水,引排时困难在于地下水的路径难 于准确判断,只能根据岩层走向试探;需要注意的是 排水应采用花管甚至包裹无纺布,以防止细颗粒流 失。 2)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十分重要,因公路隧道设 计阶段的地勘工作不可能很详细,因此现场的短距 离超前预报十分必要,并要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准确 把握,方能及时调整开挖方式和支护参数。 3)已开挖部位支护的及时性是重要的,应尽快 封闭减少暴露时间,如自稳能力差则应及时通过锚、 喷、拱架联合支护,并紧贴岩面。 4)在隧道岩体较为破碎或松散时开挖,超前支 护是必需的,必要时对周围岩体进行固结以改善岩 性,使隧道上方形成一个拱圈,增强其自稳能力。 5)塌方的处治方式可分为直接开挖碴体和先 对碴体进行稳固(如管棚、固结等)后再开挖,尤其要 慎重采取直接开挖碴体的方式,虽然直接开挖对工 程进度和投资有利,但由于作业人员和机械直接暴 露在塌腔下,安全风险极大,仅适用于塌方量小和塌 腔很快稳定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