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7年3月2017届高三第一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Ⅲ卷)历史卷(原卷版)

2017年3月2017届高三第一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Ⅲ卷)历史卷(原卷版)

2023-08-11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绝密★启用前

【大联考】2017第一次全国大联考【全国Ⅲ卷】

文科综合历史•原卷版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国语·晋语九》:“昔先主文子少衅于难,从姬氏于公宫,有孝德以出在公族,有恭德以升在位,有武德以修为

正卿,有温德以成其名誉。”这主要反映了( ) A.西周时期重视官员管理才能 B.商周时期具有浓厚的血缘政治色彩 C.西周时期重视伦理道德修养 D.先秦时期官员政治地位的等级森严

25.1301年徐元瑞《吏学指南》称行省为“分镇方面”;但时至元末,柳贯则云“行省得画地统民”,与柳贯

同仕于顺帝朝的湖广行省平章星吉也自称:“吾受天子命为藩大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元朝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非常完善 C.行省逐渐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 D.行省实际上成为割据一方藩镇

26.《元丰九域志》宣城县下有镇名“符里窑”,史载,符里窑于宋熙宁十年上交商税1408贯612文、盐税

802贯527文,相当于江淮间小县上交之数。该商税中可能征收的瓷器税是

27.古代某学者对孔子思想做过这样的评价:“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

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这反映了 A.孔子思想微不足道不可轻信 B.孔子思想是真理但应适时变易 C.不应该以孔子言论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 D.孔子思想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28.有人认为:“戊戌推翻新政,一蹶不振,论者多咎变法之初不先变发,发短不可以骤长,不可以骤长,

则面目形状既变,衣服装束不得不随之而变,衣服装束变,而行为政治皆不得不变矣。”此人认为,“断发易服”可

A.推动变法成功 B.推动政治变革 C.推翻清朝统治 D.加速革命胜利

29.新文化运动期间,针对旧有的学术思想,胡适既反对盲从,也反对调和,主张整理国故,找到可以有

机地联系现代化欧美思想体系的合适的基础,再造文明。这反映了

A.新文化运动出现了倒退 B.胡适思想方面守旧落后 C.新旧文化存在互补调和 D.新文化运动科学理性的一面 30.下面反映的是有关抗日战争胜利的漫画,二者在创作上的共同理念是

A.中共是抗日胜利的中流砥柱

B.正面战场是抗战的主要战场 C.全民族抗战是胜利的根本保证 D.世界援助是抗战胜利的源泉

31.下表是1956年到1959年我国市镇人口变化表,促进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1956—1959年市镇人口变化情况(单位:万人)

市镇岁末户籍人 口数 1956 1957 1958 1959 9185 9949 10721 12371 (‰) 30.44 36.01 24.33 18.51 长数 266 345 251 214 长数 900 764 772 1650 数 634 419 521 1436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户籍人口增户籍迁移人A.我国市镇人口数量持续增加

B.这一时期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推动 C.新中国经济建设方针的推动

D.农业人口大量入城导致农业人口的下降

32.绝对平等往往使得知识、美德、才能、财富等因素边缘化,无法实现社会普遍正义。“民主制使智慧边

际化”,在柏拉图眼里便是雅典政治生活的真实写照。柏拉图眼中的“真实写照”指的是 A.雅典民主政治是最完美的

B.雅典民主政治使公民参与政治机会均等 C.雅典民主政治的决策随意

D.雅典民主政治忽视参政者的品德和能力

33.19世纪30年代,棉纺织业是唯一一个由工厂或“制造厂”(这一名称来自前工业化时期最普遍的、运用

笨重动力机械来进行生产的企业)占主导地位的英国工业,在19世纪60年代以前“工厂”绝对是指纺织厂,主要是指棉纺织厂。这说明了

A.英国的工业革命非常成功 B.棉纺织业技术革新彻底 C.棉布成为当时的主要衣料 D.蒸汽动力普及步履维艰

34.17世纪开始,在西欧、特别是法国流行一种文学思潮,主张用民族语言规范语言,按照规定的创作原

则进行创作,追求艺术完美。该文学思潮是 A.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

B.承认了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 C.侧重从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 D.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政治上妥协的产物

35.19世纪60—80年代,英国议会不断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并改革选举投票法,使选民能够自愿表

达自己的意志,并确立按照人口的多少分配议会席位的原则。这些举措本质上说明英国 A.民主政治制度得到了完善 B.工业资产阶级取得统治权 C.议会选举的限制不断降低 D.普遍选举的原则得以确立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满分52分。其中第40题~第41题为必做题,第44题~第46题为选做题)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扬州的区位条件十分优越,处于长江与运河“T”字型交汇处,沟通南北的运河要道和接连东西的长江是其生长发展的命脉所在。扬州居南北交通枢纽和明清两淮盐业中心的地位,使其成为沟通南北东西贸易的“四汇五达之衢”,成为长江下游地区最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之一。四方舟车、商贾荟萃,商业高度繁荣。不仅如此,运河还被赋予了更多的国家政治、军事功能,从唐朝开始,扬州就成为东南漕粮转运京师的咽喉,直至清中叶。为了保证漕粮能顺利运达京师,历代王朝都加强对扬州的统治,并不惜巨资和代价对运河进行疏浚、整治,以保证国家命脉——运河的畅通,从而也确保了扬州在漕运中的咽喉地位和商业、贸易的繁荣。

——何一民《中国传统工商业城市在近代的衰落——以苏州、杭州、扬州为例》

材料二 曼彻斯特的真正崛起是工业革命以来的事。18世纪80年代第一家棉纺织厂在曼彻斯特诞生。到1830年,曼彻斯特的棉纺织厂已达99家。自1780年后的四十年中,拥有全国棉纺织工业的四分之一;也是原棉和棉纱的贸易中心。1830年建成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最早被清政府派赴欧洲考察的官员斌椿在《乘槎笔记》(1866年)中写道:“此地人民五十万”。街市繁荣,为英国第二埠头。中华及印度、美国棉花皆集于此。所织之布,发于各路售卖……织机万张,刻不停梭。每机二三张以一人司之。计自木棉出包时,至纺织染成,不逾晷刻,亦神速哉?”那时的曼彻斯特已从旧集镇发展为英国有数的大城和世界棉纺工业之都。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扬州城市发展的特点及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曼彻斯特城市发展的特点。(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扬州和曼彻斯特一衰一兴的原因。(11分)

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弗兰克的《白银帝国》在中国风靡一时,其主要观点认为:自古以来,这个世界便存在着一个贸易圈:非洲——亚欧贸易圈,新航路的开辟只是为这个古老存在的贸易圈带去了白银并形成了资本,从而开拓并形成了世界市场。而中国由于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银吸纳国家,全球大概有1/3—1/2的白银流入中国,这个数字大概是7000—10000吨。而欧洲则因为参与了亚洲的贸易而获利,最终而兴起。就明朝前期的情形来说,无论是从生产力水平还是人均实力,中国显然已经是“世界的中心”,带动着世界市场的发展。但最终“东方的衰落先于欧洲的兴起”。

请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弗兰克关于白银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作者的观点展开论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44.(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4年,蒋介石在南昌发起新生活运动,原因是多方面:当时中共力量不断发展,蒋介石将其看作是“最大而且最近”的一个敌人,除了武力上“剿共”外,新生活运动也是其手段之一,同时,日本侵略者步步紧逼,也对其造成严重的挑战。而面对日本的入侵,国民精神涣散,社会弊病丛生,加之社会到处充斥着不良风气。蒋介石认为要抵御外侮,首先要唤醒国民意识,改良社会风气,有必要发动一场新生活运动。……1934—1937年的新生活运动在缘起和发展方面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这种合理性是不充分的,新生活运动存在诸多问题,日本的侵略威胁日益严重,历史环境的不断恶化不允许新生活运动去宣传“礼义廉耻”,而种种角色错位也从上层限制了新生活运动难以有效开展。另外新生活运动的理论脱离当时中国急迫的现实需要,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新生活运动能够取得预期的目标。

——李新冲《合理性与历史错位——试论抗战前的新生活运动(1934—1937)》

(1)根据材料分析蒋介石发起新生活运动的原因。(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生活运动的认识。(9分) 45.(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8年1月,当第一次世界大战快结束时,美国威尔逊总统提出十四点计划,认为这是促进世界和平的唯一可行的计划。

(1)公开订立和平条约,无秘密外交; (2)无论战时与和平时期,公海航行绝对自由; (3)取消国家间的经济障碍并建立贸易平等条约;

(4)充分互相保证,各国军备必须减少至保证本国内部安全的最低水平; (5)调整对殖民地的要求,平等对待殖民地人民; ……

(12)奥斯曼帝国的民族自决;

(13)恢复波兰之独立性;

(14)成立国际联盟以维持世界和平。

一一威尔逊《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原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十四点原则”出台的背景,并指出材料中真正体现美国外交战略意图的条款。(8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四点原则”的结果。(7分) 46.(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邓演达规定了平民革命的动力、对象、任务、直接目标和最后目的,指出:凡自食其力而不剥削他人者,无论是直接参加还是间接参加生产行程的分子,都是平民群众,包括工人、农民、小商人、青年学生及生产设计和管理人员等,他们也就是革命民众,即革命动力。革命的对象有三个:帝国主义者、封建军阀和反动资本家。革命任务包括三项:民族、民权、民生。直接目标是推翻南京反动统冶,建立平民政权。平民政权要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消除帝国主义在华经济统治势力;消灭封建残余,实行“耕者有其田”;改良工人生活;建设国家资本主义。革命最后目的是实现社会主义。平民群众取得政权后,必能运用国家政权力量,进行国营及公营的产业建设,即发展“平民政权下的国家资本主义”,进而“向着社会主义前进”。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演达平民革命的基本主张与共产党革命的异同。(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邓演达的社会主义。(9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