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武曌与道教

武曌与道教

2021-01-03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武曌与道教

——浅论武则天与道教的关系

范广寅

(05123027上海大学 历史系)

摘要:一般而言,我们认为武则天是历史上最大的佞佛者,在以道教最兴盛的唐朝独树一帜,灭道崇佛,但究竟是不是这样呢?在《大云经》颁布天下的第二年(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正式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由于佛教为武则天立下汗马功劳,所以她一反李唐皇帝\"道在佛先\"的排列,明确规定先佛后道。 关键词:武则天、道教图谶、道教尊号、赎罪

武则天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太宗称其为“媚娘”。她在协助高宗处理军国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后,亲登帝位,自称圣神皇帝,废唐祚于一旦,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从她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病移上阳宫,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史称“贞观遗风”历史功绩,昭昭于世。诚如宋庆龄对她的中肯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一般而言,我们认为武则天是历史上最大的佞佛者,在以道教最兴盛的唐朝独树一帜,灭道崇佛,但究竟是不是这样呢?

在《大云经》颁布天下的第二年(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正式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由于佛教为武则天立下汗马功劳,所以她一反李唐皇帝\"道在佛先\"的排列,明确规定先佛后道。据《唐大诏令集》卷三载,天授二年(691),武则天下制:释教\"开革命之阶......自今以后,释教宜在道法之上,缁服(僧人)处黄冠(道士)之前。\"长寿二年(693),武则天推翻自己从前的建议,命举子等罢习《道德经》。以后又取消\"玄元皇帝\"的封号,复称\"老君\"。武则天执行了先佛后道的政策。武则天称帝后,进一步利用佛教为巩固和维护她的统治,不断制造新的舆论。长寿二年(693),有僧人菩提流支译出《宝雨经》10卷,经中讲到,有东方日月光天子,乘五色云来到佛所在的地方,佛为他授记,讲他日后当在摩诃支那国,现女身为王,以佛法教化众生,建立寺塔,供养沙门。据查,《宝雨经》到唐代共出现三译,唐以前梁、陈时所译的都没有这段文字,因此很明显这是唐译本伪造,是专门为武则天登基制造舆论根据的。就在此经译出这一年,武则天加尊号为\"金轮神圣皇帝\"。由此可见,武则天支持佛教发展,是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目的的。

武则天与道教的关系既有利用又有依赖的关系,基本有以下几点: 1.利用佛徒造伪经

武则天在高宗生前和她称帝以前,基本上维系着道先佛后道和后来的道东佛西平起平坐局面。但在她称帝前夕的载初元年(公元689年)情况大有变化。这年七月,有沙门十人伪撰《大云经》,上表武则天,盛言神皇受命之事。于是,武则天下令天下令天下各州各置大云寺一所,总度僧人千人。九月九日,革唐命,改国号为周。这次炮制伪经的僧怀义和法朗等人,并封为县公,都赐紫袈裟银龟袋。 2.利用道教制图谶

武则天为篡位制造舆论的过程中,除利用佛教一切手段外,对道教的图谶瑞异也极力利用。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四月,雍州永安人唐同泰说从洛水中得到一块瑞石,献给武则天。石上刻有文字“圣母临人,永昌帝业。”接着名其石为“宝图”,赐百官宴尔,并给予重

赏,特授唐同泰为游击将军。五月下制,将拜洛受“图”。于是,先在南郊告祈昊天上帝,继而令天下各州都督,刺史并诸亲,在拜洛之前十天集中到神都洛阳。

武则天在拜洛受图这一天,加尊号为“圣母神皇”;改“宝图”为“天授圣图”;洛水为永昌,宝图出处为“圣图泉”,泉侧置永昌县。再加上嵩山北接洛水,便改嵩山为神岳,授太师、使持节、神岳大都督、天中王。十二月,武则天亲拜洛受图,特筑高坛于洛水之北、中桥之左。皇太子皆从,文武百官,蛮夷酋长,各依方位而立。珍禽异兽,并列于坛前。礼毕,即日还宫。神都父老勒碑于拜洛坛前,号称为“天授圣图之表”。“天授应图,中岳灵瑞”是道教典籍《三天内解经》中的提法。 3.利用道教上尊号

武则天为革唐命,也效法初唐三帝崇奉老君的举动,上“玄元皇帝”之母尊号为“先天太后”,还下诏说明用意。先天太后与玄元皇帝同庙奉祀,及至革命,即取消“玄元皇帝”称号,改称老君,到中宗复辟,才恢复原号。武则天之所以奉先天太后,是要排斥李唐的“玄元皇帝”,来树立自己的“太后”地位。武则天借助道教凌驾李唐王朝,其政治用心可见。

武则天登基前,佛徒薜怀义伪造《大云经》和《大云经疏》的“千秋不移宗”语,就是利用和改造后的道教图谶。据记载,北魏嵩山道士寇谦之,曾刻石为记,藏于山洞。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4年),洛州郜城县民采药于嵩山,得到寇氏刻石,献给朝廷,高宗下诏藏石于内府。石刻铭文甚多,其中有“止戈龙”、“李代代,不移宗”语。“止戈龙”,止戈为武,是说的武氏临朝,“李代代不移宗”,是说中宗中兴事。武则天为自己上台造舆论,便把这些东西拿出来,向僧徒们展示,僧徒们便依此加以修改,“千秋不移宗”就是修改“李代代,不移宗”而成的。佛教向来不制作谶语,这显然是吸取道教符谶,以补佛教不足。 4.利用道教行道赎罪

武则天自太宗时入宫以后,她知道李唐王朝和道教的关系,至关重要。所以,尽管她极力崇佛,但同时不断拉拢利诱和利用道教。

大周圣历三年(公元700年),道士胡超奉命在嵩山投金简一通。这通金简于80年代在嵩山发现,长36.3厘米,重225克,双钩镌刻:“上言大周国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先,谨诣中岳嵩山 门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岁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谨奏”。 5.利用道教术长生

圣历二年(公元699年)二月,武则天幸嵩山 ,过缑(gōu)氏,谒升仙太子庙。升仙太子即周灵王太晋。相传他升仙后,桓良在嵩山遇见了他,他说:“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头。”这一天王子晋果然乘着一只白鹤驻足缑山顶,举手谢家人而去,后人因而立祠,武则天改为“升仙太子庙”。

武则天在拜谒升仙太子王子晋塑像后,感恋不己,并亲制《升仙太子碑并序》长文,署名为“大周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御制御书”。碑连额高一丈七尺四寸,三十三行,每行六十六字,行书。在这两千多字的碑文中,洋洋洒洒,气势豪爽,畅叙对道教神仙的向往,对升仙太子的追慕。其庙早己毁没,而碑孤然独存。

武则天为何对升仙太子情有独钟?这有一段来历。武则天称帝后,她急不可奈地挑选了年青貎美、身强力壮的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为面首(男宠),昼夜陪侍。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为了讨好姑母,硬说张昌宗为王子晋后身,并且写诗来歌颂,武则天十分高兴。自此以后,张昌宗在宫中以仙人王子晋打扮,披羽衣,吹箫骑木鹤,奏乐于庭。

武则天追慕王子晋,还希望自己也能够象仙人一样长生久视,为此,她称帝后,还造了不少奇字,以千千万万为年,永生久王为证,长生王为圣等,正因为她迷信神仙长生,对炼丹服药很感兴趣。她利用道士胡超为其炼丹。男宠张氏兄弟也为其炼丹。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太平公主荐昌宗入侍禁中,不久,昌宗告诉武则天说:“臣兄易之器用过臣,兼

工合炼”。于是,即令召见则天甚悦。后来,二张除“善冶炼药石”外,骄横恣肆,奸赃狼藉。长安末年(公元704年),朝臣奏“昌宗赃四百万,当免官”,但有人复奏“昌宗往因合炼神丹,圣躬服之有效,此实莫大之功。”武则天很高兴,昌宗便又复职。

唐代皇帝多因服丹药而死,只有武则天例外,服药而享年八十一岁。 6.改抑道崇佛为道佛齐重

天授年(公元691年)四月,武则天下令:“释教开革命之阶,升于道教之上。”此令一下,僧怀义、恃宠作威,到弘道观强逼观主侯敬忠为僧,侯一连四年怏怏不得其志。武则天不但废除了老子的玄元皇帝称号,还罢除了贡举人习《老子》的规定,因此,曾一度出现道士叛道归僧现象。如东都大恒观主杜乂,叛道为僧,住授记寺,并杀回马枪,著书立说,大反道教。如此以来,坚定立场的道徒劳,极力反对武则天的“释教在道法之上,僧尼处道士女冠之前”的命令,便加剧了二教矛盾,互相诽谤。武则天耳闻目睹,紧接着便又下了一道《禁僧道毁谤制》,进而又规定:“老释既自元同,道佛亦合齐重”就这样,以折中办法,用政策条文定了下来,算是解决了道佛矛盾。

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东都福先寺僧惠澄乞表毁《化胡经》。武则天令朝官评议《化胡经》事。多数大臣表示化胡是实,为经不虚。则天只好敕令“老君化胡,典诰攸著,岂容僧辈,妄请削除,„„明知化胡是实,作佛非谬;道能方便设教,佛本因道而生”,彻底否决了毁《化胡经》的建议,平息了反道风波。

总结

于是,我们可以看出武则天是颇为迷信道教的。她一生9次派遣道士赴泰山行道,不但是唐代奉祀泰山最勤的统治者,而且还曾亲临泰山参加了泰山封禅大典,打破了历代封禅不准妇女参加的陈规,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与反传统精神。她巧妙地利用道教为自己的政治目的而服务,同时还利用道教来祈求长生神仙。她是中国道教发展历史上在颇为重要的统治者之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