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学院
现代文学专题
题 目: 试论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班 级: 11汉本(1)班 姓 名: 孙万娟() 指导老师: 王绍成
2013年 9月 25日
试论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在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就像一个巨人屹立当中而长久不倒,终身都以其铮铮铁骨坚守了知识分子“独立之精神、思想之自由”,以个人之力成为现代文学开创者、奠基人,并铸就了一坐无可企及的高峰。
与其他知识分子不同的是,鲁迅并不是为了创作而创作,其弃医从文的根本目的是“立人”。他在东京求学时一次看幻灯片看到愚昧的中国人被屠戮,感到国人“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愤而弃医从文。破而后立,“破”与“立”是对立统一的。在鲁迅早期的小说创作中,“立”更多表现为“破”,即表现为强烈的批判意识,对国民性顽劣的“根”进行了深层挖掘,对“病灶”进行了无情的解剖和针砭。“立”是正面建树,鲁迅致力于重塑国民新的思想文化人格,呼唤“精神界之战士”,培养有独立人格、独特个性的新一代。既然说到了鲁迅的批判主义观,就不得不提到鲁迅为中国文化转型和中国现代化所作的思考和一些重要观点了,包括“拿来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关系、科学主义等。鲁迅对于中国文化转型的思考,虽然既主张对传统进行批判,又主张对外来文化的吸收,甚至主张少看或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但是,鲁迅并没有丝毫的崇洋媚外思想,他的《拿来主义》就是最明显的例证。这种“破而后立”、“拿来主义”的思想无疑对于现在的21世纪也是具有时代意义。
鲁迅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开拓者,“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开端,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从一问世就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这是鲁迅对自己小说的评价。
第一、表现的深切。首先,是体现在小说题材的突破性。中国的传统小说历来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或绿林好汉的世界,即使是描写人世间的生活,也是不离其神仙鬼怪,以追求故事的传奇性和情节的曲折性为特色。然而鲁迅创作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彻底的面向现实,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所以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由此开掘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其次,是体现在独特的观察与表现的视角,即重在表现病态社会里的人的精神病苦,以及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拷问”。如《药》通过清末革命者夏瑜惨遭杀害却被愚昧的劳动者买去治病的故事,真是的显示了民众的落后愚昧无知,也揭示了中国旧民主主义的不彻底性和悲剧性。义。
再次,是鲁迅小说常见的两种情节结构模式,即“看/被看”与“离去一归来一再离去”。前者如《示众》,主要表现了麻木愚昧的国民性弱点以及对于“启蒙”的无奈质疑。后一种模式如《故乡》、《在酒楼上》,蕴含了“反抗绝望”与彷徨。
最后,还有思想的深邃上。鲁迅的小说重在表现病态社会里的人的精神病苦,以及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拷问。鲁迅那时的思想追求和艺术追求都是与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历史需要融合在一起的。以上两点在鲁迅的小说中清晰可见:《狂人日记》写的是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吃人本质,却只通过一个精神病患者的日记来披露。《孔乙己》写的是造成几千年中国知识分子屈辱历史的科举制度的危害,讲的只是一个乡村读书人的几个片断。《风波》写辛亥革命在农村的影响,讲的却只是一场乡场上的\"辫子的风波\"。
第二、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首先,在创造手法上,鲁迅开辟了多种创造方法的源头:《孔乙己》、《祝福》等作品显示了清醒的现实主义的特点;《狂人日记》则是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之作;《肥皂》、《白光》等对人物潜意识的描摹,表明在某些局部带有心理剖析的色彩,充分体现了鲁迅的“拿来主义”的创作态度。同时,在鲁迅的小说中,还“常常回响着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声音”,这使得鲁迅的许多小说“以多声部的复调为特点”,乃至成为“复调小说”。
其次,在格式上,鲁迅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狂人日记》所采用的第一人称的主人公独语自白的叙述方式,在中国小说上显然是一个首创;《孔乙己》通过截取人物生平来概括人的一生;《药》从事件中中途起笔。这些写法打破了传统小说有头有尾、单线叙述的格式。
再次,在塑造人物方面,鲁迅注重采用“杂取种种,合成一个”④的办法,对生活中的原型进行充分的艺术集中和概括,使人物形象具有较为广泛的典型性,例如阿Q这个人物,几乎人人都能在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几乎人人都或多或少的具有“阿Q精神”。
还有,鲁迅在写人物时,还注重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时即使“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却能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⑤。
同时,鲁迅还是散文的集大成者,其散文诗集《野草》和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均为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精品。《野草》的风格与写作姿态不同于《朝花夕拾》,也可以用“独语”来概括,开了中国“散文诗”的先河。这主要是逼视与抒发自己灵魂深处的矛盾、紧张、焦虑,包括难于言传的感觉、情绪、意识与潜意识,并引向哲理的思考。所以说,《野草》是心灵的炼狱中熔铸的鲁迅诗,是浸透着生命体验的“反抗绝望”的哲学。《野草》很晦涩难懂,阅读时关键是琢磨体会其用意象象征(暗示)的感觉、意趣与思维,要把握其“独语”中所表露的“自我审视”的性质。如《影的告别》中“彷徨于阴暗之间”的回环反复的语句,传达出内心斗争的深刻。鲁迅也说过,他并不希望青年读懂他的《野草》,因为《野草》只属于他自己。而《朝花夕拾》(原为《旧事重提》),都是带有回忆性质的散文,记叙了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片段,包含了作家强烈的爱憎,闪烁着社会批判的锋芒,在平淡的叙述中寓有褒贬,使回忆与感想、抒情与讽刺和谐的结合起来。
提到鲁迅,就不能不提及鲁迅的杂文,杂文是鲁迅作为革命战士的最锐利的武器,大量评论时政的杂文,都是指向旧制度、旧文化的“匕首”。通过杂文,鲁迅显现出他不屈不挠与旧势力战斗到底的革命者形象。他的杂文多收于《三闲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和《且介亭杂文末编》中。
鲁迅杂文形象性很强,他文章中的说理、论辩、批判、驳论等逻辑力量都是透过鲜明的形象来体现的,因而他的杂文具有浓郁的艺术色彩。鲁迅杂文的文体自由多变,短评是他常用的形式。他的文风或严峻凛然,或清新隽永,或锋芒毕露,或泼辣犀利,或意味深长,多姿多彩不拘一格。他的杂文是现代文学中有重大影响的一种文体。
总的来说,鲁迅在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各种类型的创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创造。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他的一生为中国文学界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清醒的现实主义、彻底的反封建思想和对人民大众的无比热爱,他的“立人”思想的提出以及为改
造国民性所作出的不懈努力,都为中国现代文学史、革命史文化思想史书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他的散文、小说和杂文创作成为记录他的思想,批判封建文化,对敌作战的有力武器。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我们说:鲁迅创作的魅力,即是他人格魅力之所在,不愧为“民族魂”。
参考文献:
严家炎:《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求实集》,第1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鲁迅全集》第6卷,第238页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④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出关>的“关”》,《鲁迅全集》第6卷,第519页 ⑤鲁迅:《花边文学·看书琐记》,《鲁迅全集》第5卷,第530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