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研究综述
摘要:学生社团作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及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的重要载体,在高校建设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高校学生社团随着高校扩招以及大学生自我意识的逐渐增强在近年有了十分快速的发展,而相应的,针对高校大学生社团发展的研究也日益增多。本文就对我国高校社团发展研究进行总结及归纳,将其分为若干发展阶段,并且从研究内容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出了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高校社团社团发展发展阶段现状及问题
2005年,团中央、教育部共同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明确界定了大学生社团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了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发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是以班级、年级为主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自此,高校学生社团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同时,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将学术研究的领域转向学生社团。
一、引言及概述:
所谓“学生社团”是指学生为了实现其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作为高校最常见的学生组织,学生社团在丰富校园文化、充实大学生校园生活、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以及推进学校学生沟通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近些年来,随着学生社团的不断发展,高校中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社团层出不穷, 高校及学术界对高校学生社团这一课题的研究也逐渐深入,科研成果逐年丰富。
因此,为了了解国内关于高校学生社团的文献研究现状(不含港澳台地区),笔者检索了中国知网(检索式:主题=高校学生社团、题目=状况,发表时间:自2005-01-01至2015-01-01),获取检索结果179篇。经过遴选,排除报道性消息(如报道会议召开的文章等)和一文多发的文章,最后确定为165篇。
本文将基于这些数据从文献本身的统计学特点和文献内容的角度来分析目前国内有关大学生社团生存现状、管理方式以及改进意见的学术研究的现状。
笔者将近10年来有关“高校学生社团生存状况”的学术论文进行了整合,其学术论文发表的数量如下表。根据该表,有关“学生社团生存状况”的论文总体上呈现上涨趋势,但是在2008年之前涨幅较和缓,但其之后出现明显的大幅度上涨的情况,而在2013年持续增长的状况被打破,首次出现了下降。因此,笔者将2008年2013年作为两个临界点,将其在近十年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研究进行了归纳及总结。
二、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研究主要进程
第一阶段:缓慢发展阶段(2005年——2008年) 该阶段着重强调学生社团在引导大学生(特别是因为家庭贫困等其他因素导致内心自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上所发生的积极作用。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冯国森先生在2006年07月所发表的《幸福感与大学生社团研究》中指出:“幸福感来自生活的满意度。部分大学生由于受家庭经济状况、自身学习情况等问题的影响,导致生活满意度降低,缺乏幸福感。学生社团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进行人际交流、形成积极人格的场所,能够增加大学生的幸福感。因此,办好学生社团,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建设和谐校园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 ”此外罗丹杰先生在2005年发表的《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途径》和任
秀洁硕士在2006年的论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中均强调了大学生社团在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心理和健康人格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第二阶段:蓬勃发展阶段(2008年——2013年) 该阶段有关学生社团的论文呈现爆发式增长的趋势,其主要针对不同层次高校学生社团的生存情况来讨论社团管理的模式和对学生社团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在学生社团管理模式方面,董兴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研究探析》(2008)中对“社团管理模式”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高校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发挥社团作用的有效性。高校社团不仅要有开放民主的管理机制,还要有开放的校园文化。二是,高校在学生社团发展中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高校应该从多方面对学生社团在思想上进行引导、物质上进行支持、制度上进行完善。三是,走品牌化建设的道路。学校管理部门应对社团的发展略有偏重,不能搞‘一边倒’,应逐步建立起一批有特色、有实力、品牌化的社团,让这些品牌化的社团‘走出去’,不断提高社团的影响力,进而提升学校的形象。”而罗琴在此基础上又在《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研究》(2008)中提出了“三位一体”社团分类管理模式。“即大学生社团联合会、院系或职能部门、指导教师三者共同参与,本着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积极引导公益实践型社团和学术科技型社团,监督保证文艺体育型社团的管理方针,针对性地进行分类管理。”
在回答“学生社团应该如何克服现状,更好发展”这个问题上,丘怡的《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与思考》(2008),李霞的《浅谈学生社团如何更好发展》(2010),王智海的《浅析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11),肖立东的《民办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状况分析》(2012),邓衍雷的《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基本状况及应对策略》(2013)等文章从不同的类型、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回答。
第三阶段:发展减缓阶段(2013年——2015年)
该阶段有关论文的数量开始下降,其发展遭遇了“瓶颈期”。在经历了较为宏观的管理模式和对策的大讨论之后,该阶段倾向于讨论在学生社团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更加微观、更加具体的问题。
李朝晖、穆娜、赵彦莉三人在《维稳视角下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管理状况的实证研究——基于全国17个省、市54所高校抽样调查数据》(2014)中,从维护社团稳定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高校应实施活动管理项目化运作,建立社团活动全程导师制和社团活动风险评估制,并建立社团活动动态监管和应急管理机制。”曹莉娜在《非正式群体视域下大学生社团发展及研究——以青海大学为例》(2015)中讨论了非正式群体视域下完善大学生社团建设的对策建议。而王超和温成涛在《高校大学生绿色环保社团的建设发展状况研究——吉林农业大学建立绿色环保社团之探索》中,又讨论了在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社会背景下对高校环保社团所提出的新要求。
三、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研究主要内容
从上文研究进程来看,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社团本身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社团如何发挥其丰富校园文化作用及如何更好的进行自身建设上,并且研究高校社团发展的学者多从自身专业角度出发,对学生社团进行专业性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王群(2010)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下社团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将其分为高校社团文化概述、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社团文化的现状、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加强社团文化建设的方略等四部分进行研究。
中北大学(2013)梁侃则从大学生就业的角度对学生社团发展进行了研究,并且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破解大学生就业困境的角度对大学生社团提出了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创
新途径,增强成效;建立队伍,加强指导;健全机制,促进发展等几点对策。
郑州大学云中坤(2013)则从公民意识培养的角度通过对高校社团活动中大学生公民意识详细的问卷调查和系统分析,总结出大学生公民意识整体状况较为乐观,但发现大学生对高校社团的整体认识不够,对公民概念的理解有失偏颇等结论。
四、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研究的不足及建议
一、从研究现状可以看出,我国对于高校学生社团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理论研究,从文化角度进行研究;二是实证研究,从社团所承载的活动载体功能来研究;三是管理研究,就是针对学生社团管理的一些研究。但从高校学生社团的兴起和发展与社会变革和转型相联系的研究却比较少。本文试图从这方面入手,研究高校学生社团兴起和发展的深刻原因,为高校开展学生社团的管理提供理论的支持,为高校借助学生社团这一有效平台开展学生教育和管理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
二、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具有共同爱好、共同追求的学生自发成立,为实现共同愿望而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形式。从现有研究可以看出,研究者多从某一学科或理论视角探讨高校学生社团,较少以高校学生社团及社员为研究对象,研究者在探讨我国高校学生社团时多借助现有理论,缺乏自发生成理论或价值体系的能力。无法从高校管理者或是高校学生社团自身探讨其价值,对社团发展目标的认识不够清晰也不科学,令社团工作在曲折中前进,不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在研究方法上,高校学生社团研究轻视量化调查,仅有的量化调查仍以描述性数据为主,研究结果推广的价值有限。从整体上看,高校学生社团的评价研究也较少,这要求研究者必须尽早为高校学生社团提供一个合理的发展平台,为高校学生社团发展指明方向。本项研究的研究视角采用的是组织模型、学生需求理论和全面发展理论等主要思想。
综上所述,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对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一、注重采用访谈法对社团成员及指导老师的研究。采用访谈法是通过访谈者与受访者面对面的交流以了解受访者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方法。本研究运用该方法了解高校学生社团对社员的作用以及社员、指导老师、社团联合会干部等人在进行高校学生社团评价时的主要内容,在进行社团类型及结构的讨论时也结合访谈获得的文本进行了考量。研究选取的访谈对象包括社团普通成员、社长、社团指导老师、社团联合会干部等人,访谈提纲根据不同访谈对象的四种不同身份进行拟定,如针对指导老师,访谈的题目则包括“作为社团的指导老师从事社团的指导工作有多久了?”“你指导过的最优秀的社团具有什么样的特征?”。针对社长的访谈题目则有“在成为社长之前,你参加过哪些社团?”“你希望自己管理的社团应对社员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二、重视量化研究。运用SPSS等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详细,科学合理的数据化处理,量化指标,探讨数据背后所阐明的深刻含义,使研究具有推广价值,为推动各方为高校社团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提供理论依据。
三、高校学生社团功能及评价的研究也可以基于高校、社会和教师角度的探讨。研究高校社团的发展对于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不应只局限于高校内部。完善社团各方面的职能,扩展社团的发展潜力,助力各方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