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0-2021学年河北省唐山市第二十二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2020-2021学年河北省唐山市第二十二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2020-02-14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2020-2021学年河北省唐山市第二十二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位新锐设计师受梵高名画《星空》的启发,设计出一条“夜光自行车道”,路面上镶嵌着成千上万颗发着蓝绿色微光的小石头,如同银河洒落人间,令人叫绝。设计师认为,技术不应是坚硬麻木的存在,而应“以一种更具交互性和诗意的方式强化我们的感受能力”。

的确,技术并不只具有实用价值,亦可以是审美价值的摇篮。中国的陶瓷闻名遐迩,丝绸远销世界,古代建筑令人陶醉,皆因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相得益彰。技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艺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技术与诗意融合,更能熏染出高品质的生活。当我们向科技的诗意一面投去更多关注,就不难发现,技术也可以充满温度和情怀,饱含灵性和魅力。

国内外一些城市,涌现出一种叫做“垂直森林”的新式建筑,层层种下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让绿植充满建筑空间。传统观念里,城市的钢筋水泥风格同绿色自然格格不入,“垂直森林”的建筑设计却成功地让人与自然超越空间局限融合在一起,为“诗意的栖居”创造了无限可能。在南方医科大学人体标本陈列馆,我国现代临床解剖学奠基人钟世镇院士创新标本制作方法,让各类人体铸型标本如珊瑚、水晶般精美,令参观者心情放松,不仅摆脱了对“解剖”的莫名恐惧,更对探索人体奥秘充满了兴趣。

科学同样要有美感,技术创新也能很诗意。如果把科技比作繁茂的大树,效率和性能是其树干,人文要素则近乎于树枝和树叶。没有树干,枝叶无所依存;剥掉树皮,去除叶子,树干不过是根木头。科技不能只有理性思维而缺少“诗性思维”,否则就难免枯燥无趣。以城市规划来说,许多城市的新城区道路宽度、公共广场都唯宽大是从,不仅不讲科学,实际上也诗意无存,既浪费也没有特色。

“技术的诗意”,其实不是铺陈、夸张、搞怪,而是“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如同庖丁解牛,始终按照其结构特征用刀,在顺应自然求至善中尽显智慧和技艺。其中凝聚着“真”——尊重规律、以道驭术;凝聚着“善”——简约利物、惠而不费;凝聚着“美”——巧夺天工、出神入化。多些“技术的诗意”,实质正是遵守技术伦理,把创意和人文有机融合,用“人的尺度”统摄技术,给人更多便利感受和美的体验。

为什么有些技术成果缺乏良好用户体验?不是技术创新能力达不到,而是在贪多求快的浮躁心理驱使下主动放弃了对诗意的探求。这提醒我们,无论是规划设计还是科学研究都极具专业性,决策者有必要多咨询专业人士意见,防止“政绩冲动”和“商业驱使”误导决策。一切技术创新的目的都在

于提升生活品质,理应多从人文领域寻求灵感启发和精神支柱,在实用和审美并重中释放智慧和技艺。

美是愉悦源泉,美也是巨大竞争力。科技之美,立足于“人的尺度”,内蕴着“技术为体、文化为魂”的规律。让科技的真、善、美可观可触可感,我们才能最大程度地兑现“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

(摘编自刘根生《技术也可以“诗意盎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梵高名画《星空》的启发而设计出的“夜光自行车道”,路面镶嵌着成千上万颗发着蓝绿色微光的小石头,如同银河洒落人间,令人叫绝。

B.中国的陶瓷闻名遐迩,丝绸远销世界,古代建筑令人陶醉,因为它们既有使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且这两种价值交相映衬,相得益彰。

C.“垂直森林”的建筑设计与传统观念里的钢筋水泥风格格格不入,让人与自然超越空间局限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人的“诗意的栖居”。

D.“技术的诗意”,如同庖丁解牛那样在顺应自然求至善中尽显智慧和技艺,它并不是铺陈、夸张、搞怪,而是“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技术和艺术分别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技术与诗意融合,“以一种更具交互性和诗意的方式强化我们的感受能力”。

B.为了追求高品质的生活,钟世镇院士在标本制作方法上大胆创新,让各类人体铸型标本如珊瑚、水晶般精美,令参观者恐惧顿失,兴趣盎然。

C.“技术的诗意”凝聚着尊重规律、以道驭术的“真”,凝聚着简约利物、惠而不费的“善”,凝聚着巧夺天工、出神入化的“美”。

D.有些技术成果缺乏良好用户体验的原因并不是技术创新能力达不到,而是在贪多求快的浮躁心理驱使下主动放弃了对诗意的探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技术不应是坚硬麻木的存在,当我们向科技的诗意一面投去更多关注,就不难发现,技术也可以充满温度和情怀,饱含灵性和魅力。

B.科技不能只有理性思维,还应该有“诗性思维”,许多城市的新城区道路宽度、公共广场唯宽大是从,既浪费也没有特色。

C.一切技术创新理应遵守技术伦理,把创意和人文有机融合,多些“技术的诗意”,在实用和审美并重中释放智慧和技艺。

D.立足于“人的尺度”的科技之美,是愉悦源泉,也是巨大竞争力,这种美可观可触可感,会使“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早日实现。

参考答案:

1.C 2.B 3.D

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张冠李戴,“‘垂直森林’的建筑设计与传统观念里的钢筋水泥风格格格不入”错误,原文是说“传统观念里,城市的钢筋水泥风格同绿色自然格格不入”;另外,“创造了人的‘诗意的栖居’”也不准确,原文是说“为‘诗意的栖居’创造了无限可能”。

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夸大其词,“恐惧顿失,兴趣盎然”不够准确,原文是说“摆脱了对‘解剖’的莫名恐惧,更对探索人体奥秘充满了兴趣”;另外,“为了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无中生有。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偷换概念,“……科技之美,是愉悦源泉,也是巨大竞争力”不够准确,原文是说“美是愉悦源泉,美也是巨大竞争力”;另外,“会使‘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早日实现”也不正确,原文是说“最大程度地兑现‘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

2.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话说《诗经》之“风”

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是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

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人家,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

法!而这些所谓的“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偷偷摸摸去做。“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这或许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的社会情状,形成了《周易》中的十五个卦象,而这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

B.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风,把小人之德喻为草。草随风动,强调百姓在领导者的影响下,自然会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气或社会风貌。

C.《诗经》中的“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它要求人们要懂得这些规范,并在这些规范的约束下从事社会活动。

D.在自然界中,因为大气内空气涌动而形成的风使大地万物不断接受新鲜空气,从而保持生机;人类社会亦如此,没有正常风气,就没有美好生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每做一件事往往把亲友们的看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因为这些看法代表着一种社会行为规范;而不是先考虑符不符合法律法规。

B.孔子强调“礼”的作用,正是要通过“风俗”给人设定一种无形的束缚,对人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之符合所有人约定俗成的规范。

C.孔子把《诗经》作为教材,意在向学生表明这样的思想: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只有认识社会,做事才能游刃有余,追求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

D.而今,我们重读《诗经》,除了要了解古人的生活习惯以外,还要以此为借鉴,摒弃那些落后习俗,发扬和创造有利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好习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二要靠长期的实践检验,三要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可,其目的是更好地生存。

B.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的摩擦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有彼此尊重,互相适应,才能实现民族和解与世界和平。

C.《左传》记载楚使言于齐师:“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句话是指两国距离甚远,而非各自的风俗文化不同。

D.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了依靠法律法规,还要依靠风俗习惯,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

参考答案:

答案: (1)A (2)B (3)D

【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意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的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其前后句含意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意。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答案就隐含在前面或后面的句子中,或者是原句,或者需要考生稍微变通一下。理解句子要瞻前顾后,审读语境,这既是理解句子较普遍的方法,也是理解句子最基本的原则。

【解答】(1)A、“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在文中没有依据。故选A. (2)B、“所有人”错,文本第二段中说的是“大部分人”。故选B.

(3)D、根据原文第四段大意,两方面的结合并不一定能使人们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有公然抗法者,也会有偷偷摸摸去做的。故选D.

【点评】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

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怀念拥有阳光的日子 墨 白

车停了,站牌前的人都拥挤着往车门边来。乘务员用尖细的声音喊道,先下后上先下后上……车上的人鱼贯而出,接着,车下的人鱼贯而入。在车门快要关闭的时候,车门里伸进来一根竹竿。乘务员又说,慢点慢点。我和萍同时看到了一位盲人。盲人摸索着走上来,把竹竿揽在怀里,伸手探摸着头上的吊栏,他高大的身子仿佛一道墙贴在我的身边,他的衣襟被车外的风扬起来,撩着我的脸,这使我生出几丝不快,我看了身边的萍一眼,身子往里挤了挤。萍突然说,让他坐吧。说完她就站了起来。

那个时候我和萍正在热恋,萍的善意驱走了我心中的不快。我也跟着站了起来,拉着盲人的衣服说,来,你坐。盲人很感激,说,谢谢。在行驶的汽车上,我指着盲人身边的座位对萍说,你坐吧。萍伸手揽住了我的腰,萍说,就这样。我的手抓在吊栏上,萍的身子在行驶的车上不时地靠在我的怀中,她那光滑而散发着菠萝香味的长发使我感到无比的幸福。恋爱使我身边的一切都变得美好,我用祥和的目光来看待世间的一切,那段日子里的阳光无比的明媚,我成了世上最幸福的人。在那些日子里,我和萍几乎每个星期都要乘6路车到河滨公园去,到那里度过我们有着浪漫情调的周末。

就在那年的春季里,我开始注意到那位盲人。他总是一个人坐在河边的石凳上,面对撒满阳光的河面,久久地一动不动。有些时候我和萍远远地看着他,就对他的行为产生了兴趣。一个盲人,他来这里怀念什么呢?我想过去和他交谈,但被萍拦住了。萍说,别打扰他,或许他正在回忆一段幸福的往事。我说,什么往事呢?萍说,可能在想他所爱的人吧。我说,他所爱的人到哪里去了?萍对我摇摇头说,不知道。而后她又补充道,或许她出远门了,他们约好了在这里相见,他就一直在这里等她归来……

我抚摸着萍的头发说,或许是这样。说完我就紧紧地把萍拥在怀中,我们一同望着河道。河岸上,有几个孩子正在放风筝,风筝飞得很高,风哨从洒满阳光的空中传下来,那快乐的声音掺和了某种情绪撒满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这样快乐的时光一直延伸到夏季,在那场暴风雨来临之前,我和萍又一次看到了那个盲人。盲人在闷热的空气里坐在那条石凳上一动不动,雷声从头顶上传过来,狂风像一只巨臂蹂躏着河边的树木。萍说,去告诉他,暴雨要来了……可没等萍说完,那个盲人已经站起身来,他用竹竿探着路向我们走来。那时暴雨已经来临,在盲人的前面,有一根高压电线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刮断了,黑黑的粗线像一条蛇横在盲人的前面,可是那个盲人还在向前走。萍惊叫一声,挣脱我的手,朝那个盲人跑过去。萍在风雨中展开她的胳膊,像一只飞翔的鸽子,她一边跑一边朝接近高压线的盲人喊叫,别动—

—!我心里闪过一丝惊恐,也跟着萍奔过去。在明亮的雨丝里,我看到萍在拉起那根黑线的时候被什么东西抛起来,而后又摔在了地上,我还没有接近倒在雨水里的萍,就感到有一股强烈的电流涌进我的体内,我的身子被什么东西狠推一下,抛进了路边的冬青丛里……

醒来的时候,我的眼睛上缠着绷带。我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就伸出颤抖的双手,我说,萍……可是我没有听到萍的声音,回答我的只是悲伤的哭泣声。我撕心裂肺地叫着,萍……我在悲痛之中又一次昏了过去。

在那个遥远的夏季里,我失去了明亮的双眼,世界从此在我的面前变得一片黑暗。我常常处在一种凄感的情绪里,我的耳边常常回响起萍的笑声,我开始变得沉默不语。在黑暗里我常常回忆起我和萍在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在一个周末,我突然产生了一种要到河滨公园去的渴望。我独身一人用竹竿探着路来到6路车的站牌前,仿佛看到了萍就站在我的身边。车来了,我听到乘务员那尖细的声音,慢点慢点……我被一只手拉到了车上,我把竹竿揽到怀中,伸手摸索到了头顶上的吊栏。这时我听到一个女孩甜甜的声音,她说,你坐吧。我在一只手的搀扶下,在座位上坐了下来。我听到一对情人站在我的身边窃窃私语。在黑暗里,我突然看到了萍,萍在灿烂的阳光里朝我奔过来,萍奔跑的样子很像一只飞翔的鸽子,我在心里默默地叫了一声,萍……泪水就夺眶而出……

(选自《中国当代名家小小说精粹》)

7.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小说中盲人上车后高大的身子像墙一样贴在“我”身边,衣襟撩着“我”的脸,“我”的心中因此生出几丝不快,后面之所以为盲人让座,是迫于萍的压力。

B. 暴风雨中,“我”和萍同时向身处险境的盲人伸出援手,却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萍失去生命,“我”双目失明。

C. 小说的前半部分写热恋中的年轻人助人为乐,充满明快的旋律;中间风云突起,年轻恋人救助盲人,充满悲壮色彩;结局沉重忧伤,却又不乏生活的暖意。

D. 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衬托的写法,用“我”的冷酷无情反衬萍的善良。

E. 小说中关于暴风雨的描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着力表现暴风雨的狂暴,是为了衬托人物形象,暗示故事的悲剧结局。

8. 这篇小说构思精巧,颇有特色,请结合文本分析。 9. 有人说这是一篇“充盈着诗意”的作品,请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7. CE

8. (1)巧设悬念。前半部分写“我”和萍一次又一次在公园看到那位盲人,对他的举动充满好奇,想知道他在河边怀念什么,这也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结尾处“我”与盲人的形象重合,答案自然揭晓。(2)首尾呼应。结尾处“我”为救盲人,失去双眼,又化身为小说开篇的受助的盲人。故事

首尾相连,重叠交织,悲剧的结局却能让人感受到爱和温暖。

9. (1)内容主题:虽然故事的结局是令人伤感的,但作者在叙述时重点表现的是人性的良善,生活的美好。(2)人物形象:无论是“我”、萍还是盲人,无论是对待身边的人还是对待陌生人,内心都充满善意,感受并怀念生活的幸福和美好。(3)环境描写:小说着重营造一种宁静、温馨、明媚的氛围。公园里处处洒满阳光,快乐布满每一个角落。(4)语言:即便是写“萍”为救盲人遇难的情景,作者也是用“萍在风雨中展开她的胳膊像一只飞翔的鸽子”这样的语言,富有想象力,是一种诗意的表达。

8. 试题分

析:本题是对小说的艺术手法赏析的一道题目,考生要注意结合小说的写作手法加以赏析小说。就本题而言,把握小说的全篇不难看出,小说的开篇是在设置悬念,首尾呼应。结尾处“我”为救盲人,失去双眼,又化身为小说开篇的受助的盲人。故事首尾相连,重叠交织,悲剧的结局却能让人感受到爱和温暖。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年十有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

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①。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淳化二年春,大旱,太宗延近臣问时政得失,众以天数对。准对曰:“《洪范》天人之际,应若影响,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也。”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

二府至,臣即言之。”有诏召二府入,准乃言曰:“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赇,吉赃少乃伏诛;淮以参政沔之弟,盗主守财至千万,止杖,仍复其官,非不平而何?”太宗以问沔,沔顿首谢,于是切责沔,而知准为可用矣。即拜准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院事。

自唐末蕃户有居渭南者温仲舒知秦州驱之渭北立堡栅以限其往来。太宗览奏不怿,曰:“古羌戎尚杂处伊、洛,彼蕃夷易动难安,一有调发,将重困吾关中矣。”准言:“唐宋璟不赏边功,卒致开元太平。疆埸之臣邀功以稔祸,深可戒也。”帝因命准使渭北,安抚族帐,而徙仲舒凤翔。

真宗即位,迁尚书工部侍郎。六年,迁兵部,为三司使。时合盐铁、度支、户部为一使,真宗命准裁定,遂以六判官分掌之,繁简始适中。景德元年,契丹内寇,纵游骑掠深、祁间,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意。准曰:“是狃我也。请练师命将,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是冬,契丹果大入。因请帝幸澶州。高琼麾卫士进辇,帝遂渡河,御北城门楼,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敌数千骑乘胜薄城下,诏士卒迎击,斩获大半,乃引去。

天禧三年,真宗得风疾,刘太后预政于内,降准为太常卿、知相州,徙安州,贬道州司马。帝初不知也,他日,问左右曰:“吾目中久不见寇准,何也?”左右莫敢对。帝崩时亦信惟准与李迪可托,其见重如此。

(节选自《宋史·列传四十》)

[注] ①郎中是官,直学士是职,吏部东铨是差遣,有实际职责。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以问沔,沔顿首谢 谢:谢罪

B.是狃我也 狃:轻侮 C.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 简:挑选 D.敌数千骑乘胜薄城下 薄:单薄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唐末/蕃户有居/渭南者温仲舒知秦州/驱之渭北/立堡栅/以限其往来 B.自唐末蕃户有居渭南者/温仲舒知秦州驱之/渭北立堡栅/以限其往来 C.自唐末/蕃户有居渭南者/温仲舒知秦州/驱之渭北/立堡栅以限其往来 D.自唐末蕃户/有居渭南者温仲舒/知秦州驱之渭北/立堡栅以限其往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寇准年少有才且诚实。他通晓《春秋》三传,19岁就考中进士;有人建议他面见太宗时不妨虚报年龄,以免被太宗认为年少而除去功名。寇准却认为欺君不妥。

B.寇准为官耿直执着。与皇帝谈论国事意见不合,使得皇帝非常生气而要离开,寇准牵扯皇帝衣服不让离去,直到有了决断才离开。

C.寇准精通天数。淳化二年天大旱,寇准认为与朝政得失有关,于是对皇帝指出法度有不公平之处,于是说出祖吉、王淮枉法受贿之案件。

D.寇准抗击契丹显出谋略。他通过分析及时训练、调遣军队进行防御,而且请得皇帝驾临澶州增加官兵士气,最后大败契丹军队。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5分)

(2)唐宋璟不赏边功,卒致开元太平。疆埸之臣邀功以稔祸,深可戒也。(5分)

参考答案:

4.D(薄:迫近) 5.C

6.C(“精通天数”错,是借机说案而已)

7.(1)正赶上皇帝召集百官讨论国事,寇准极力陈述事情的优点和缺点,皇帝更加器重他。(“会”“陈”“益” 各1分,句意2分)

(2)唐朝宋璟不赏赐边地战功,最终导致开元时的太平。边疆大臣(想要)邀请(求取)战功而(以致)酿出祸患,很是值得警戒啊。(“卒”“ 稔祸”“ 戒”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寇准,字平仲,是华州下邽人。寇准年轻时才智超群,精通《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十九岁时考中进士。太宗选拔人才,经常亲自到殿前平台看望询问,年纪小的人经常不被录取。有人教寇准增报年龄,寇准回答说:“寇准我刚刚参加进士考试被录取,怎么能欺骗君主呢?”后来寇准考中,被授予大理评事的官职,连续升职担任殿中丞、郓州通判。皇帝在学士院将他招来考试,授予寇准右正言、直史馆的职位,做为三司度支推官,转任盐铁判官。

正赶上皇帝召集百官讨论国事,寇准极力陈述事情的优点和缺点,皇帝更加器重他。把他提升为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兼任吏部东铨。寇准曾经在宫殿之中向皇帝启奏事项,他的话与皇帝的想法不相符,皇帝很生气地站起来,寇准于是就拽住皇帝的衣服,让皇帝又坐下,等事情解决后才退下。因此皇帝奖赏他说:“我得到了寇准,就像文皇得到了魏征一样。”

淳化二年春天,大旱,太宗请亲近的大臣询问时政失误的地方在哪里,大家都回答是天命。寇准回答说:“《洪范》里说,天和人的关系,相互应和就像影子和回声,大旱的征象,是因为刑罚有不公平的地方。”太宗很生气,起身回到宫中。过了一会儿,召见寇准询问刑罚不公平的情况,寇准说:“希望把二府的官员召来,我就说。”皇上下令召二府的官员来,寇准就说:“不久前祖吉和王淮都触犯法律接受贿赂,祖吉受贿较少却被杀头,王淮因为是参政王沔的弟弟,收受钱财千万,只受杖刑,仍官复原职,这不是不公平是什么?”太宗把这件事问王沔,王沔叩头谢罪,于是皇上严厉批评了王沔,并且知道寇准可用。当即任命寇准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任同知院事。

自唐朝末年,蕃户就有居住在渭水以南的,温仲舒管理秦州时,把这些蕃户驱赶到渭水以北,构

筑堡栅以限制他们往来。太宗看过奏章不高兴,说:“古代的羌戎少数民族尚且杂居在伊川、洛水,那些蕃夷人愿意流动难以安定,一旦有调集入侵发生,将要严重困扰我们关中了。”寇准进言:“唐朝宋璟不赏赐边地战功,最终导致开元时的太平。边疆大臣(想要)邀请(求取)战功而(以致)酿出祸患,很是值得警戒(警惕)啊。”皇帝于是任命寇准出使渭北,安抚蕃户,又调走了温仲舒到凤翔。

真宗当上皇帝后,寇准升迁为尚书工部侍郎。咸平六年,调任兵部,为三司使。当时合并盐铁、度支、户部为一使,真宗委派寇准裁定事务,于是任命六个判官分别掌控,繁琐简约才适度。景德元年,契丹族入境侵袭,放纵游动的骑兵侵袭深州和祁州一带,稍有点不利就退却,徘徊往来(好像)没有打仗的意思。寇准说:“这是轻侮我们啊!请朝廷训练军队,任命大将,挑选精悍的部队,据守要害的地方,防备敌人。”这一年冬天,契丹族果然大举入侵。寇准趁机请求皇帝到澶州去。同列的官员害怕起来,想要退兵。寇准阻止了他们,叫他们驾车侍候皇到澶州去。高琼指挥卫士让皇帝乘上车子前进,皇帝就渡过了黄河,坐临澶州的北城门楼上,远近的人们看见皇帝车上的伞盖,跳跃着欢呼,声音传到几十里以外,契丹兵士相互看看,感到惊慌害怕,连阵势都排不成了。敌方数千骑兵乘胜追至城下,皇帝诏令士兵迎击敌兵,斩杀擒获大半敌兵,敌军于是退去。

天禧三年,真宗得了风疾,刘太后在内宫干预朝政,把寇准降为太常卿,管理相州,又调任安州,贬为道州司马。真宗当初不知道这事,有一天,问到身边的人:“我好久没有见到寇准,为什么?”左右没有人敢回答。真宗驾崩时也还是只相信寇准与李迪是可托付之人,被重视到这个地步。 5.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宜城县开国伯柳公行状 柳宗元

公字惟深,其先河东人。公应机能断而遇节必立。年十余岁,有称神巫来告曰:“若相法当夭且贱,幸而为释,可以缓而死耳,位禄非若事也。”公诸父素加抚爱,尤所信异,遽命夺去其业,从巫之言也。公不可,且曰:“夫性命之理,圣人所罕言,缙绅者所不道,巫何为而能尽之也?且令从之而生,去圣人之教而为异术,不若速死之愈也。”

开元中,举汝州进士,计偕百数,公为之冠。江南西道连帅闻其名,辟至公府。以信州都邑,人罹凶害,靡弊残耗,假守永丰令。公于是用重典以威奸暴,溥太和以惠鳏嫠,殴除物害,消去人隐,吏无招权乾没之患,政无犯令尨茸之蠹,宰制听断,渐于讼息。耕夫复于封疆,商旅交于关市。既庶而富,廉耻兴焉;既富而教,庠塾列焉。

泾卒之乱,公以变起卒遽,尽室奔匿于终南山。贼徒访公所在,追以相印。既及公而问焉,公变名氏以绐之,捐家属以委之。贼遂执公爱子,榜棰讯问,折其右肱,而公不之顾。即步入穷谷,披草径,逾秦岭,由褒骆朝于行宫。上嘉其诚节,不时召见。公顿首流涕,累陈计画。贼平策勋,赐轻车

都尉,封宜城县开国伯,拜尚书兵部侍郎。是岁,盗据淮浒,方议讨戮,宰相以大理评事李元平者有名,以为才堪攘寇,拜为汝州。群臣望声徇利者皆曰德举,公独慷慨言于朝曰:“是夫喋喋,炫玉而贾石者也。华而不实,异代同德,往且见获,何寇之攘?”时人不之信也。未几,盗袭汝州,以元平归,凡百莫不嗟服焉。

贞元五年二月五日,薨于昌化里。公累更重任,禄秩之厚,布于宗姻,无一廛之土以处其子孙,无一亩之宫以聚其族属。有一于此,尚宜旌褒,矧兹备体,焉可以已:固当饰以荣号,章示后来。 (选自《柳宗元文集》,有删改)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4分)

(1)遽命夺去其

业 夺: ▲

(2)披草径,逾秦岭, 披: ▲ (3)无一廛之土以处其子孙 处: ▲ (4)章示后

来 章: ▲ 6.结合全文,概括柳惟深“当饰以荣号”的理由。(2分)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一个自称神巫的人给年少的柳惟深看相,认为他会早死,并且享不了高官厚禄,解决的办法就是出家为僧。

B.柳惟深代理永丰县令时,采用严刑峻法打击奸恶横暴势力,并且出台宽和政策救助无依无靠的人,百姓富裕,教化得以推行。

C.泾州士卒发生叛乱,柳公带着全家藏匿进终南山,贼徒用相印来引诱他,他不为所动,受到严刑拷打,也不屈服。

D.柳公善于识人,当群臣都认为宰相为朝廷举荐的攘寇之人很得当时,只有他认为不合适,后来事实果然如他所料。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且令从之而生,去圣人之教而为异术,不若速死之愈也。(3分) (2)既及公而问焉,公变名氏以绐之,捐家属以委之。(4分) (3)异代同德,往且见获,何寇之攘?(3分)

参考答案:

5.(1)改变,强行改变(2)分开,拨开(3)安排,处置(4)同“彰”,表彰,彰显

6. 决断(有才干)、忠诚(有气节)、识人(会识人)、廉洁/无私(不为己)。(每两点1分。共2分)7. C 析:受到严刑拷打的是柳公的儿子,不是柳公。

8.(1)况且让我听从了神巫的话而活下来,去除圣人的教化而学习不同的技艺,不如快速死去更好。(“异术”“愈”各1分,语意1分。共3分)

(2)等到找到柳公并且询问他的时候(1分),柳公改变自己的姓名来欺骗贼寇,并且抛弃家人来把他们交付给贼寇(“绐”“捐”“委”各1分,语意1分。共4分)。

(3)时代不同但他们的德行相同,李元平前往将会被俘获,还铲除什么贼寇呢?(“且”“见获”“何寇之攘”各1分。共3分) 【参考译文】

柳公字惟深,他的祖先是河东人。柳公应对重要事件能做出清晰准确的决断,遇到与气节相关的事情一定有所建树。十多岁的时候,有一个自称是神巫的人来说:“根据相法你应该是将会早亡并且微贱,幸好如果成为佛教徒,就可以延迟死亡的时间,官位仕途不是你的事情。”柳公的父辈们一向厚加爱抚他,更是相信他的特别,就想强令他改变去除他的学业,听从神巫的话。柳公认为不能这样,并且说:“人生死的道理,圣人都很少去讲,士大夫也不去谈论,神巫为什么反而能全部说出呢?况且让我听从了神巫的话而活下来,去除圣人的教化而学习不同的技艺,不如快速死去更好。”

开元中期,汝州举荐学子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一起共计有百余人,柳公是这些人中的第一名。江南西道观察使听说了他的名声,征召他到府衙。因为信州城邑,百姓遭受残害,损害耗费残破凋敝,于是让柳公代理永丰县令。柳公于是采用严厉的刑律来威慑奸恶横暴的人,分布容和之气(就是采取宽和的政策)来施加恩惠给鳏寡孤独无依无靠的人,驱除外物的害处,消除百姓的痛苦,官吏没有卖弄权势得利失利的祸患,政策没有违犯法令杂乱无章的弊病,统辖所属的百姓,听诉讼断案件,慢慢的打官司的就停息了。农夫重新回到田地里耕种,商人可以正常地在集市上交易。人口众多了之后就使他们富裕起来,廉耻之心于是就产生了;百姓富裕起来之后就对他们加以教化,学校于是就建立起来了。

泾州的士兵发动叛乱,柳公因为变乱发生得仓促突然,于是就带着全家逃到终南山藏匿。贼寇寻访柳公藏匿的地方,想拿宰相的印信来诱降他。等到找到柳公并且询问他的时候,柳公改变自己的姓名来欺骗贼寇,并且抛弃家人来把他们交付给贼寇。贼寇于是捉住他的爱子,严刑拷打审讯查问,折断了他儿子的右胳膊,然而柳公并不顾恤他儿子。就步行进入荒无人烟的山谷,拨开厚密的丛草寻找路径,翻越秦岭,经过褒骆到行宫朝见皇帝。皇帝赞赏他忠诚有气节,时时召见。柳公磕头流泪,多次向朝廷陈述平定贼寇的计策。贼寇平定,记录功劳,赐给他轻车都尉的官职,封他为宜城县开国伯,授予他兵部尚书侍郎的职位。这一年,盗贼占据淮浒,朝廷正商议讨伐,宰相因为大理寺评事李元平有名声,认为他的才能能够铲除盗贼,就任命李元平担任汝州知州。遥闻风声曲从利益的那些大臣们都说举荐的是贤才,只有柳公情绪激昂地在朝廷中说:“这些人说个没完没了,是炫耀美玉而卖

出石头(口是心非的意思)。华而不实,时代不同但他们的德行相同,李元平前往将会被俘获,还铲除什么贼寇呢?”当时的人都不相信他的话。没多久,盗贼偷袭汝州,俘获了李元平后归去,所有的人没有不嗟叹佩服柳公的。

贞元五年二月五日,在昌化里去世,柳公不断改担重任,丰厚的俸禄,全都散布给宗亲,没有一块土地用来安置自己的子孙,没有一间房子用来聚集他的族人。有一个这样的品行,尚且应该表彰褒奖,更何况这样的品行很完备,怎么可以不记录:本来就应该用荣耀的谥号来赞扬他,彰显给后来人看。 略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7题。

书博鸡者事 (节选)(明)高启

博鸡者袁①人,素无赖,不事产业,日抱鸡呼少年博市中。任气好斗,诸为里侠者皆下之。

元至正间,袁有守多惠政,民甚爱之。部使者臧,新贵,将按郡至袁。守自负年德,易之,闻其至,笑曰:“臧氏之子②也。”或以告臧。臧怒,欲中守法。会袁有豪民尝受守杖,知使者意嗛③守,即诬守纳已赇。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一日,博鸡者遨于市。众知有为,因让之曰:“若素民勇,徒能藉贫孱者耳!彼豪民恃其赀,诬去贤使君,袁人失父母。若诚丈夫,不能为使君一奋臂耶?”博鸡者曰:“诺!”即入闾左,呼子弟素健者,得数十人,遮豪民于道。豪民方华衣乘马,从群奴而驰。博鸡者直前捽下,提殴之。奴惊,各亡去。乃褫④豪民衣自衣,复自策其马,麾众拥豪民马前,反接,徇诸市,使自呼曰:“为民诬太守者视此!”一步一呼,不呼则杖其背,尽创。……日暮,至豪民第门,捽使跪,数之曰:“若为民不自谨,冒使君,杖汝,法也;敢用是为怨望!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汝罪宜死,今姑贷汝。后不善自改,且复妄言,我当焚汝庐、戕汝家矣!”豪民气尽,以额叩地,谢不敢。乃释之。

博鸡者因告众曰:“是足以报使君未耶?”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博鸡者曰:“然。”即连楮为巨幅,广二丈,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

诉行御史台。台臣弗为理。乃与其徒日张“屈”字游金陵市中。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方是时,博鸡者以义闻东南。

【注】①袁:袁州路,在今江西宜春一带。 ②臧氏之子:语出《孟子·梁惠王下》,指鲁平公宠臣臧仓,曾阻止平公见孟子。 ③嗛(xián):怀恨。 ④褫(chǐ)剥去。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守自负年德,易之 易:看不起 B.若诚丈夫,不能为使君一奋臂耶 诚:果真

C.至豪民第门,捽使跪,数之曰 数:责备 D.今姑贷汝 贷:借给

16.下面的话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明“博鸡者”讲义气的一组是

①素无赖,不事产业,日抱鸡呼少年博市中 ②即入闾左呼子弟素健者,得数十人,遮豪民于道 ③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 ④乃与其徒日张“屈”字游金陵市中。 ⑤豪民气尽,以额叩地,谢不敢

⑥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④ 1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鸡者每天抱着鸡招呼些年轻人在街市上斗鸡赌博,意气用事喜欢打架,但那些在乡里充当好汉的人都服从他。

B.当时袁州的总管深受老百姓爱戴,但他自恃年高,瞧不起到袁州来巡视的臧姓高官,听说他要来,还笑着说“这臧家的孩子”,因而埋下祸患。

C.博鸡者惩罚土豪之后,先是和他的徒弟天天举着“屈”字的横幅在金陵街上游行,然后又到行御史台衙门去告状,最终为袁州太守伸张了正义。

D.博鸡者能够成名,是因为他见义勇为,既惩治了豪民,又为袁守申冤,并使臧使者被黜。 参考答案:

15.D

16.D①素无赖,不事产业,日抱鸡呼少年博市中(与义气无关) ⑤豪民气尽,以额叩地,谢不敢(不是直接写“博鸡者”)

⑥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不是直接写“博鸡者”)

17. C.博鸡者惩罚土豪之后,先是和他的徒弟天天举着“屈”字的横幅在金陵街上游行,然后又到行御史台衙门去告状,最终为袁州太守伸张了正义。(顺序颠倒)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 阅读下面新闻材料,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9分)

(1)本报北京12月12日电 第六届孔子学院大会开幕式12日晚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行。一年一度的孔子学院大会旨在为全球孔子学院交流经验、加强合作、密切联系提供平台,从2006年起已连续举办六届。本届大会为期两天,以“孔子学院的未来十年”为主题,吸引了105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位大学校长和孔子学院代表参加。来自美国、巴西、泰国、博茨瓦纳等国的大学校长、孔子学院院长、学生代表在开幕式上发言。会议期间,还将举办校长论坛、院长论坛、国际汉语教材展等活

动。 (选自2011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2)在纽约时报广场户外显示屏上,水墨动画形象的孔子“复活”了——他笑意盈盈地“作揖行礼”,谦谦君子之风传递给每一位与他“相逢”的路人。而遍布全球五大洲的孔子学院,更是让中国的语言文化在世界焕发出生机。

中国选择了孔子,作为连接世界的“大使”。以他名字命名的“孔子学院”,成为“迄今为止中国最好最妙的一个出口产品”——7年时间,孔子学院已在占世界人口86%的105个国家落地生根。

(选自2012年1月5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参考答案:

“孔子学院”的兴盛是中国文化逐渐走出国门的重要标志,是中国经济长期发展之后的必然产物。

“孔子学院”向世人展现的是优秀的中国语言文字和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得到凸显、被关注、被宣扬。

“孔子学院”的普及和推广,增进了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化的了解,加快了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友好关系的发展速度,是世界文化共融的重要体现。 也可从其他角度分析评价,言之成理即可。

8. 下面是一则首届“中华泰山诗词大会”组委会拟发给某校的邀请函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或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首届“中华泰山诗词大会”将于2018年11月22~29日隆重开幕。组委会向贵校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发出诚挚邀请。

届时,您将会看到师生们精彩的诵读表演和才艺展示。您也可以牛刀小试。一展诗词诵读方面的才华。同时也希望各位能对“中华泰山诗词大会”的后续举办提出一孔之见。 ①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将“开幕”改为“举行”②删去“各位”或“们”③将“看到”改为“欣赏到”④将“牛刀小试”改为“登台表演”⑤将“一孔之见”改为“宝贵意见”。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是一则首届‘中华泰山诗词大会’组委会拟发给某校的邀请函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或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考生要关注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将于2018年11月22~29日隆重开幕”中“开幕”使用不当,“开幕”指一件事,一种情况的开始,不可

能在一个时间段中“开幕”,应该是“举行”;“各位老师和同学们”中“各位”与“们”重复,可留其一;“看到师生们精彩的诵读表演和才艺展示”中“看到”后后面“精彩”等内容不和谐,作为精彩的内容一般使用“欣赏”;“您也可以牛刀小试”中“牛刀小试”使用不当,“牛刀小试”,比喻有大本领的人,先在小事情上显示一下身手,也比喻有能力的人刚开始工作就表现出才能,与情境不合,可以改为“登台表演”;“希望各位……提出一孔之见”中“一孔之见”使用不当,“一孔之见”,从一个小窟窿里面所看到的。比喻片面的见解,是谦辞,用于自己。此处谦敬不当,可以改为“宝贵意见”。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9. 读下面语段,在横线上补写两个与画线句子句式相同、语意连贯的句子。 (4分) 找到自己的位置,确定了自己的人生坐标,我们才能把握人生前进的方向,才能顺利地穿过迷雾抵达人生的彼岸。陶渊明找到了,他虽贫穷却辞官归隐,“不为五斗米折腰”。王勃找到了, , 。庄子找到了, , 。 参考答案:

①他虽愤郁却不甘沉沦,②“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③他虽孤独却逍遥自在,④“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1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垃圾分类是垃圾进行科学处理的前提,为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奠定基础。①_____。一是将易腐有机成分为主的厨房垃圾单独分类,为垃圾堆肥提供优质原料,生产出优质有机肥,有利于改善土壤肥力,减少化肥施用量;②_________________,减少了垃圾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致病菌的含量,有利于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减少了垃圾处理的水、土壤、大气污染风险;

三是提高了废品回收利用的比例,减少了原材料的需求,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四是③_________,提升全社会对环卫行业的认知,减少环卫工人的工作难度,形成尊重、关心环卫工人的氛围。

参考答案:

(1). 那么,垃圾分类的好处有哪些呢? (2). 二是将有害垃圾分类出来 (3). 普及环保与垃圾分类的知识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此题属于补写上下句题。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补写句子”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 通过前语境确定中心话题为“垃圾分类”,根据后语境确定第①空应该是总结下文的中心句,根据一、三、四的内容“为……提供……,为……奠定基础……有利于……减少了……提升……形成……”分析出共性点为“垃圾分类的好处(或裨益)”,据此确定第①空答案。

根据上下文很容易判断出②处应该是好处“二”,而且应该是对下文“减少了垃圾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致病菌的含量,有利于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减少了垃圾处理的水、土壤、大气污染风险”的总结,再参考另外三点,结构谋篇的思路也是先总结分类的角度,仔细分析所统领的部分“重金属、有机污染物、致病菌”“无害化处理”,可以判断总结句的信息应该是针对“有害垃圾的处理”,所以第②处应该填写“二是将有害垃圾分类出来”。

第③处方法同第②处一样,先看统领部分的信息“提升全社会对环卫行业的认知”“形成尊重、关心环卫工人的氛围”,可见应该是关于“怎么做”而谈,所以第③空应该填“宣传或者普及垃圾分类(环保)的常识”

【点睛】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有些答案并不是唯一的,一句话百样说,意思对即可。

六、写作(60分,共1题)

11. 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4分)

春风春雨春花灿灿, 。彩笔如花写就辉煌事业, 参考答案:

喜酒喜歌喜气洋洋;春风似剪裁成锦绣江山。 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