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省某某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三
次月考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以某某—腾冲线为界,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少。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A. 地形和气候B. 土壤和植被C. 历史和文化D. 政治和经济
2.西北地区总体人口稀少,但局部地区人口分布较集中,此类地区大多
A. 海拔较高,气候凉爽B. 地处山麓,临近河流C. 矿产丰富,工业发达D. 平原广阔,土壤肥沃
下图为2017年我国四大城市群分季度新流入人口占全国总流入人口的比例图。读图 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四大城市群人口流入比例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珠三角”城市群高于其他城市群 B.成渝城市群全年各季度变化最小 C.四大城市群第二季度都比第一季度高
D.“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变化趋势相似 4.目前影响我国人口流动的最主要因素是 A.历史文化 B.自然环境C.户籍制度 D.经济发展水平
1 / 8
word
我国人口迁移类型多种多样,对迁移人口的妥善安置,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5.从人口迁移类型看,下列情况主要因保护生态而移民的是()
A. 三峡库区居民外迁B. 三江源牧民迁入城镇C. 农村人口进城务工D. 地震区灾民搬至异地
6.三峡库区部分移民东迁沿海某地后,迁入地采取了“杂居”安置方式。其深远意义是() A. 改善移民原有的生活习惯B. 增进移民与当地居民的接触C. 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D. 便于移民的统一管理与服务
7.三江源移民大多被安置到距离原居住地不远的城镇,这主要考虑到() ①自然环境的适应性 ②迁入迁出地交通的便捷性 ③风俗习惯的相似性 ④保持牧民的原有生产方式 A. ①④B. ②③C. ①③D. ②④
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类的发展要受到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据此完成8~9题。
8.我国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承载着更多的人口,这说明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 A.空间条件优越B.矿产资源丰富 C.资源利用条件优越D.草场资源丰富
9.下图中显示能提高青藏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有效途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农户消费空间是乡村空间结构的一种表现,摸清农户的消费空间结构意愿对于新农村规划建设和村镇布局调整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下图是“我国某区农户消费活动空间结构模式图”,下表为该区农户使用不同交通工具的消费空间分布。根据图表回答10~11题。
交通类型 占比(%) 步行 自行车 摩托车 农用车 公交车 消费空间 1 km 68 44 40 35 37 2 / 8
word
2 km 3 km 4 km 5 km 6 km 11 8 6 5 2 25 20 6 3 2 25 22 7 4 2 25 14 10 15 1 21 24 1 13 4 10.据图表分析可知
①3 kmX围内集中了50%左右的消费活动 ②随距离的延伸农户消费活动人数总体呈下降趋势 ③各距离段内骑自行车消费始终大于骑摩托车 ④交通工具机动能力越强,农户消费空间越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11.农户消费活动空间呈圈层分布特点,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①强消费活动带的空间X围可能为0~3 km,是农户消费活动的主要空间带 ②强消费活动带内以农用车为交通工具的消费活动最集中 ③弱消费活动带的空间X围随距离的延伸农户消费活动比率不断下降 ④弱消费活动带内交通工具对农户的消费空间影响不大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红绿灯的时间分配主要根据路口交通流量的大小、各种车辆车道行车的比例、车行的路面状况等决定的。人流量大的地方,红绿灯时间设置还要充分考虑到车让人。读某城区四个路口,甲、乙、丙、丁的红绿灯时间长度统计表。完成12~13题。 红灯时间(秒) 绿灯时间(秒) 甲 58 20 乙 40 40 丙 30 50 丁 20 60 12.甲、乙、丙、丁四路口距市中心最近的是 A.甲B.乙C.丙D.丁 13.丁地最有可能位于
A.工业区B.中心商务区C.居住区D.行政区
近年来,流动商贩作为非正规经济,其数量在城市内部呈线性增长态势。巨大需求是导致流动商贩的根源,城市用地性质及其代表的城市功能对流动商贩有显著影响,而宽马路对商贩经营会产生负面影响。解决就业、服务社会和城市监管三者间的矛盾是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市某某区面积470.8平方千米,2013年常住人口384.1万。下图为在某某区498个社区中,流动商贩自发形成的早市、午市和晚市聚集状况示意图。据此完成14~15题。
14.推断甲社区的城市用地为
A.居民住宅B.工业C.娱乐康体D.外事
15.本着政府引导,兼顾就近消费、商贩效益与城市监管,下列地区中适宜设置固定型摊贩
区的是
3 / 8
word
A.党政机关附近B.城市干道两侧C.公园绿地内外 D.学校医院附近 如图为我国各地的传统民居景观。读图,回答16~17题。
16.有关图中建筑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①-光照充足,利于采光通风 B.②-雨热同期,防潮耐腐排水 C.③-人口密集,便于生活居住 D.④-长幼有序,体现传统文化 17.上述民居建筑风格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的开放性特点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海绵城市具有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和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的功能。下图为海绵城市模型图。读图完成18~19题。
18.建设海绵城市不能
A.增强城市抗旱能力B.增强城市生态系统功能 C.减轻城市水体污染D.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19.对雨水调蓄起主要作用的城市“海绵体”有
①雨水花园 ②湖泊、湿地 ③下凹式道路绿化带 ④坑塘 A.①③ B.①④C.②③D.②④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这句谚语反映了冬天的降雪对农作物越冬的影响。据此完成20~21小题。
20.该谚语最适用的区域是
A.东北平原 B.某某高原 C.华北平原 D.鄱阳湖平原 21.冬雪利于冬季作物越冬,其原因是冬雪
4 / 8
word
A.导致地温低,冻死害虫B.对土壤起到保温和增湿作用 C.融化后缓解土地盐渍化危害D.融化后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某某省某某市道真自治县位于黔北崇山峻岭之中,露天种植的蔬菜深受某某消费者喜爱。为解决某某蔬菜进入某某市场面临的问题,某某采用“某某终端订单+批发市场中转集配+合作社绑定建档立卡贫困户”模式,推动了“遵菜入沪”,助力精准扶贫。据此完成22~23小题。
22.某某蔬菜深受某某消费者喜爱的主要原因是
A.价格低 B.产量少 C.品质好 D.需求多 23.“遵菜入沪”模式主要解决的问题是
A.种植规模小B.交通不便C.物流成本高 D.销路不畅
24.2016年11月,由袁隆平领衔的“华南双季超级稻年亩产三千斤绿色高效模式”获得全
面成功。该模式实现了全程机械化,选育的超级稻新组合年亩产打破双季稻产量1500公斤的世界纪录。这体现了农业区位影响因素的变化,其中变化最明显的因素是 A.国家政策B.科学技术C.交通运输D.市场需求
25.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 B.由于自然条件各要素在为断的变化 C.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优良品种的培育
D.化肥、农药的广泛应用,提高了许多农产品的产量
某企业集团计划新建一电子装配工厂,下图是甲、乙、丙、丁四地的成本分析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A. 水果罐头加工厂 B. 啤酒厂 C. 高级服装设计公司D. 制鞋厂 27.从企业生产成本的角度考虑,最适宜建厂的地点是 A. 甲地 B. 乙地C. 丙地D. 丁地
轻轨是城市轨道交通的一种。山城某某某路段轻轨从一居民楼穿过,该居民楼1层至5层是商铺,9层至19层是住宅,中间6层至8层是轨道交通区域,运行时噪声远低于城区交通干线的平均声级。下图为该段轻轨的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题。
5 / 8
word
28.下列选项对该交通运输方式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A. 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 B. 运量大,投资少 C. 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D. 速度快,技术含量高 “穿楼轻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经济B. 政策C. 地形 D. 气候 30.“穿楼轻轨”带来的影响是( )
A. 轻轨列车产生严重噪声扰民B. 方便了楼层居民的出行C. 破坏城市景观,影响当地旅游业
D. 减少了楼层商铺顾客
二、综合题(共3大题,40分)
3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某区域在既定的对外联系、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等条件下,由本地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所决定的人口规模。区域资源环境对人口数量的支持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人口数量超越这一限度,便会造成资源和环境问题。如图示意亚洲中部地区部分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
(1)推测图示地区的人口分布特点。(4分)
(2)与B区域相比,判断A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高低,并分析原因。(6分)
(3)分析图示区域不适宜人口大量迁入的原因。(4分)
32.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某某在1980年正式设立经济特区前,城市人口仅1万人,农村人口为30万人。城区面积仅3.8平方千米,最高建筑为5层楼房。1999年某某特区建成区面积已达140.59平方千米。2004年某某全面城市化正式启动,某某市最后的宝安、龙岗两区18个镇现有的27万农村人口全部从“村里人”转成“城里人”。下表示意某某市土地类型比重变化。
年份 1973年 非农业用地面积比重 耕地面积比重 1.15% 6 / 8
30.37% word
1983年 1995年 4.92% 34.54% 27.55% 不足2% (1)根据资料,请简述某某市城市化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6分)
(2)某某城市化可能会产生哪些城市环境问题?(2分)
(3)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某某的农业生产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桑基、蔗基鱼塘大量减少,果基、花基鱼塘面积明显增加。请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4分)
3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 某某中卫市(甲地)为我国最大的硒砂瓜种植基地。该地区硒砂瓜富含多种氨基酸和硒、锌、钙、钾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硒砂瓜个大、瓤红、汁甜,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A级绿色食品。当地农民创造出了压砂种瓜这一节水保墒的旱作农业种植模式,即在土地上铺上一层砂砾,盖上一层薄膜,瓜苗就从石头缝里“蹦”出来,有效地提高了瓜的质量和产量。
(1)甲地种植硒砂瓜的有利自然条件有哪些?(4分)
(2)甲地地表砂砾对当地西瓜生长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3)试分析甲地农民采用的薄膜覆盖技术对硒砂瓜生长过程的影响。(4分)
(4)分析乙地种植西瓜的劣势气候条件。(4分)
高一地理第三次月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7 / 8
word 1-5 ABDDB6-10 CCCBD11-15 BAACD16-20BCCDC 21-25 BCDBA 26-30DADCB 二、综合题(共4大题,50分)
31.(14分)
(1)人口分布不均匀;沿高山山麓冲积扇分布;沿河分布;沿交通干线分布;沙漠地区人口稀少。 (4分) (2)高(或大)
A地有河流流经,水资源充足;位于山麓地带,地形较平缓,土壤肥沃,土地生产力较高;靠近城市,经济基础较好;铁路交通便利,对外开发程度较高。 (6分)
(3)该地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沙漠广布,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环境承载力小;人口大量迁入,会导致该地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生态系统功能严重失调。(4分)
32.(12分)
(1)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6分)
(2)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垃圾污染等。(2分,答出2点即可)
(3)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增多,市场对水果、水产、花卉等农产品需求增多;由于土地、劳动力价格上涨,生产桑蚕、甘蔗的成本大幅上涨,利润下降。(4分) 33.(14分)
(1)地处中纬度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大,光照强;靠近河流,灌溉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富含硒等微量元素;地处河谷地带,地势平坦等。 (4分)
(2)砂砾能增大昼夜温差,有利于西瓜糖分的积累;砂砾可以减少水分蒸发,增加地表水下渗,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 (2分)
(3)覆盖薄膜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长期保持土壤湿润,有利于克服当地干旱气候条件对西瓜生长的不利影响;覆盖薄膜也可以减少土壤热量损失,提高地温,有利于西瓜快速生长。 (4分)
(4)乙地位于季风区,春季时降水少,风沙灾害多;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旱涝灾害频发。 (4分)
8 /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