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体位对老年人PICC导管异位的影响
2020-12-21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年第l9卷第l9期IMHGN,October 2013,Vo1.19 N0.19 改良体位对老年人PICC导管异位的影响 陈宝玲 【摘要】 目的探讨上肢上举体位对老年人PICC置管术后导管异位的影响。方法将132 共有 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传统体位组和改良体位组,各66例;传统体位组采用置管时上肢与躯十垂直 的方法,改良体位组为送管15 cN1时,将穿刺侧肢体伸直上举与躯干角度大于150。。结果导管异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1例导管异位;传统体位组9例,异位发生率13.6%;改良体位组2例,异位发生率3.0%;两组 对于老年人,PICC置管术中患者采 取抬高L肢的改良体位简单易行,可明显减少导管异位的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 体位;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导管异位 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fPICC)近年已 侧手臂,下颌靠近肩部,以期导管进入上腔静脉。 经在临床广泛开展,因其能很好地保护患者的外 改良的方法采取穿刺时上肢与身体垂直,而送管 周血管,减少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长期留置者 时上肢上举的方法。穿刺时保持上肢与躯干垂直 基本不影响工作和学习,因此被越来越多的患者 的角度。穿刺成功后进行置管。置管15 cm后进 接受。但是,PICC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 行体位变化,南助手握住患者的手腕,抬起上肢 导管异位,影响PICC置管成功率,有报道其发 约1O~15 cm,嘱患者配合上肢的上举变化,助 生率6.7%~12.5%lI 31 o使PICC导管尖端置于适 手将患者上肢逐渐向头部方向转动,直至上肢与 宜位置,可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0 。有文献报 躯干角度大于150。,后将患者上肢平放。操作 道,上肢上举位可以减少导管异位的发生 J。我 者轻柔地将导管继续送入预定长度后,置管者和 科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PICC置管过程中 助手配合将患者上肢恢复至与躯干垂直的位置, 采取上肢上举的改良体位,发现该方法可以明显 然后修正长度并进行固定。置管后行胸部正位片 减少导管异位发生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 检查确定导管末端位置。正确位置是导管末端位 于上腔静脉,导管异位是导管末端偏离上腔静脉 区域。 13数据处理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计 在我科确诊为脑梗塞或脑出血的患者132例,男 69例,女63例,年龄58~79岁,平均65.9岁, 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 ±s)来表示,J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PICC导管异位发生情况通过统计发 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传统体位组66例和改良 用独立样本t检验,其中数据采用均值±标准差( 体位组66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年龄、体重、 有可比性。 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 2结果 1.2操作方法所有患者均选用巴德公司生产的 现:在置管时,传统体位组有9例导管异位,异 _二向瓣膜式PICC导管,置管前南患者或其家属签 位发生率为13.6%,其中误人颈内静脉者有6例; 署知情同意书。f}1经过专门培训并取得置管资质 改良体位组导管异位为2例,发生率为3.0%,无 的护十进行PICC置管操作。传统方法是穿刺、送 一例误入颈内静脉。两组异位发生率比较,差异 05)。 管时上肢都保持与躯干垂直的角度进行操作,当 有统计学意义(P<0.导管末端到达患者肩部时,协助患者头转向穿刺 3讨论 PICC导管留置时间长,置管快捷、维护简 单,消除了传统反复浅静脉穿刺的痛苦161 ̄PICC D()I:10.3760/c・ma. issn.1007-1245.2013.19 043 作者单化:510800广州市巾西医结合医院内一科 置管可使药物直接输注在血管流速快、血流量大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年第19卷第19期IMHGN,October 2013,Vo1.19 No.19 的中心静脉,避免了患者因长期输液或输注高浓 显降低,且没有出现传统方法中最常见的颈内静 度、强刺激性药物带来的血管损害 ]。PICC置管 脉异位。说明在老年人群中,改良体位可以有效 中出现导管异位是比较常见的一个临床问题,如 减少导管异位的发生,尤其是可以避免传统体位 何减少导管异位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一般认为导 最易出现的颈内静脉导管异位的发生,该方法简 管异位的发生与下列原因有关:(1)静脉选择,这 单易行,值得在临床推广。 与静脉解剖结构有关;有文献报道,异位率以头 静脉最高(左侧19.05%,右侧36.36%),贵要静 参考文献 1]于健春,王秀荣,蒋朱明.X线辅助经外周至中心静 脉最低(左侧3~28%,右侧3~33%)t81;(2) [外测量方法;(3)患者局部血管解剖学变异;(4)穿 刺时患者的体位;(5)患者的心理因素,患者心情 紧张可能导致血管收缩而增加置管难度。因此, 通过改变穿刺体位减少患者不适,使患者配合置 管手术是降低导管异位发生率的一种方法。本研 究中的改良方法是使穿刺侧上肢上举与躯干大于 150。,使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成锐角,以利于 导管顺着血管方向进入上腔静脉而不易误人颈内 静脉。改良体位组未发生l例颈内静脉导管异位 的结果也支持上述观点。 脑血管意外患者多数年龄较大,外周血管情 况差,且需长时间静脉输液,部分患者需输人高 渗性(如甘露醇)或对血管有刺激性的液体,普 通的留置针常需频繁更换。对患者采用PICC置管 术是一种安全、方便和易掌握且有效的方法。可 以保证静脉输液的通畅,为病人赢得抢救时问,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因 此有必要对此类人群行PICC置管术。但该人群年 龄较大,行动不便,理解力差或有意识障碍,可 能合并有颈椎病,对传统的方法中的转颈往往不 能很好地配合,易使导管误人颈内静脉,而改良 的方法只需要患者配合上举一侧肢体,无需配合 转颈动作,此体位摆放易掌握标准,患者舒适度 高,护士操作方便,易于临床操作。本组研究发现, 通过改良的方法,患者PICC置管的导管异位率明 脉置管与传统中心静脉置管的对比研究【J】.中华放 射学杂志,1999,33(6):378—380. [2】陈向荣.王晓娅,李丽,等.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异位14例的原因分析及预防[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5,22(7):68-69. [3]邓健,徐廷惠,李成琳,等.PICC导管在肿瘤大剂 量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1, 16(9):672-673. [4]高玲.PICC导管尖端位置与并发症关系的研究fJ】 _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2):2074—2075. 【5】楼晓芳,高剑虹,朱海虹.新生儿PICC导管异位的 原因分析及预防lJ1.中华护理杂志,2004,39(8): 621-622. [6]曾祥凤,周友兰,蒋春燕,等.临床护理路径在100 例PICC中的临床研究叽国际医药卫生导,2012, 18(11):1665—1668. [7]杨满红,许红红.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困难的常 见原因分析与处理fJ1.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 15(11):96—98. 【8]赵锐神,谢彩琴,曹素娟.25例PICC异位的原因分 析与护理对策IJ1.中华护理杂志,2009,44(6): 526-528. 【9】姚琼珍,何雪玲,陈素英,等.PICC置管术在神经外 科的应用IJI.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0(24): 93-94 (收稿日期:2013—06—26) (责任校对:成观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