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9年各地中考语文考前模拟题分类汇编11【课内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解析

2019年各地中考语文考前模拟题分类汇编11【课内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解析

2024-01-17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2019年各地中考语文考前模拟题分类汇编

11【课内文言文阅读题】

一、【2019届天津一中初三下第三次月考】根据课文《曹刿论战》,完成下列小题。 10.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目光短浅) B.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身) ..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实情) D.彼竭我盈,故克之(士气正旺盛) ..11.下列每组句子中,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

A.必以分人 咨臣以当世之事 B.战于长勺 试用于昔曰 C.可以一战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忠之属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12.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对比衬托的手法塑造了曹刿这个深谋远虑,军事才能出众的平民英雄形象。

B.之所以说鲁庄公“鄙”,是因为他作为一个君主,大敌当前却不知道该依靠谁战,又如何而战,甚至打胜了也不知道胜在何处。

C.曹刿主动请见时受到其乡人的阻止,说明老百姓相信肉食者的决策能力,同时表现了曹刿对国家大事主动担当的责任感。

D.长勺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鲁国决胜的策略在于“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谨慎小心”。

13.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剪裁别具匠心,围绕“论战”,详写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略写战争的过程,突出曹刿的“远谋”。

B.文章巧妙运用了对比,如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家卫国的热情。

C.文章语言十分精炼,如写齐军,仅用“齐人三鼓”四字就表现出他们依仗数量上的优势急切取胜的心理。

D.文章内容前后照应,如“肉食者鄙”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等相照应,表明鲁庄公是一个昏君。

【答案】10.C11.A12.C13.D 【解析】 【10题详解】

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案件)。 【11题详解】

A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倒装句,“以当世之事咨臣”。B倒装句。C省略句。D省略句。

1

【12题详解】

C项“说明老百姓相信肉食者的决策能力”错误,应是不相信。 【13题详解】

D项表明鲁庄公是一个昏君,分析不正确。鲁庄公既有目光短浅、迷信的一面,又有虚心听取下层人士意见的一面。

【点睛】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二、【2019届天津一中初三下第三次月考】根据课文《出师表》,完成下列小题。 1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夙夜忧叹 夙夜:早晚 ..B.攘除奸凶 攘除:铲除 ..C.由是感激 感激:感动 ..D.至于斟酌损益 损益:得失 ..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诚宜开张圣听 ..B.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D.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何以战 ..B.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公问其故 ..

2

C.可计日而待也 三而竭 ..D.恢弘志士之气 公将鼓之 ..17.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诸葛亮北伐前写的劝勉刘禅的奏章,开篇分析蜀汉的危机形势,意在引起后主的高度重视。

B.诸葛亮追述三顾草庐的往事,既表达了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由衷感激,也希望后主能够效法先帝,知人善任。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五月渡泸”“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和“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D.文章结尾,诸葛亮先表明伐魏兴汉的决心,然后交代出师后的朝政事宜,谆谆告诫后主要善纳雅言,继承先帝遗志。

【答案】14.C15.C16.C17.C 【解析】 【14题详解】

C.由是感激 感激:感动奋激。 【15题详解】

A开张:古义:扩大;今义:指商店开始营业。B不同:古义:偏义复词,单指“异”,不同;今义:不同和相同。C叹息:痛心遗憾。D所以:古义:……的原因(表原因)或表方式方法;今义:表示因果关系。

【16题详解】

A用来/凭借。B他们/代词,指曹刿。C却。D助词,的/语气助词,没有意义,只占一个音节。 【17题详解】

C项错误,“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白帝城托孤、辅佐刘禅;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点睛】译文

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益州地区民力匮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不过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大概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作战的原因),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于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

皇宫中和朝廷中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应当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所有的)宫中的事情,无论事情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这样以后再去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军事,从前任用时,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自找到他们的位置。

3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

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三、【2019届安山西省中考模拟一】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①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②,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③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④,此率⑤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⑥在其为民父母也!”

——节选自《梁惠王上》

【注释】①梃(tǐng):棍棒。②政:施行恶政。③庖(páo):厨房。④饿莩(piǎo):饿死的人。⑤率:带领。⑥恶(wū):表示反问的语气。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___________ (2)臣之妻私臣 私:___________ (3)孟子对曰 对:___________ (4)且人恶之 且:___________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予观夫巴陵胜状

4

B.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所欲有甚于生者 C.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兽相食,且人恶之 D.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兽相食,且人恶之。

13.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杀人以梃与刃

14.国家要强盛,国君的作用十分重要。甲文强调的是国君要广开言路,乐于(善于)纳谏;乙文强调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甲文中的邹忌和乙文中的孟子都运用了类比手法奉劝国君,试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说明。 16.从以上两段文字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10.(1).指责 (2).偏爱 (3).回答 (4).尚且11.D 12.(1)这就是所谓的身居在朝廷,不用一兵一卒,就能战胜敌国(2)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

13.杀人/以梃与刃

14.乙文强调的是国君不要施行恶政(要施行仁政)。

15.邹忌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让齐威王广开言路,乐于(善于)纳谏;孟子把用刀杀人(或“率兽食人”)和用恶政杀人进行类比,希望梁惠王不要施行恶政,而要施行仁政

16.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 【10题详解】

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刺”:指责。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且”作为文言虚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11题详解】

D句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都是“不同”之意。A前者“战胜”,后者“优美的”。B前者“对”,后者“比”。C前者助词“的”,后者代词。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且”:尚且。“恶”:厌恶。还有“战胜于朝廷”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的翻译。“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的翻译。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杀人/以梃与刃。译为: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此题要注意“以梃与刃”为状语后置。注意把谓语部分(杀人)与状语部分(以梃与刃)之

5

间划开。

【14题详解】

考查对文言文要点内容的概括。乙文从“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几句分析,讲的是国君应施行仁政的道理。所谓“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这也是孟子劝谏的目的。

【15题详解】

分析两文所使用的类比手法。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根据题干中“类比手法奉劝国君”一句,再结合文段分析,甲文是如何类比的,乙文是如何类比的,写清楚即可。邹忌将生活中“比美”这一现象与齐威王治理国家进行类比。生动委婉,易于让人接受。孟子把用刀杀人和用恶政杀人进行类比,希望梁惠王用施行仁政的方法来治理国家。

【16题详解】

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两篇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两文文的中心,看看两文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如可从作为国君要从善如流、施行仁政,作为臣子要勇于劝谏、善于劝谏等角度作答。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一)译文:

在这种情况下,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有事想求助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二)译文:

梁惠王说:“我乐意听取您的指教。”孟子回答道:“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性质)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问:“用刀子杀死人跟用苛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壮实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

四、【2019届湖北丹江口九年级3月诊】阅读下面文言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小石潭记

6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境过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皆若空游无所依 至若春和景明 ..C.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D.似与游者相乐 心乐之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1.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点明小石潭的人来人往,为下文写环境“寂寥无人”“其境过清”打伏笔。这里的写景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B.作者游小石潭时感情随所见所闻而变化,开头心情快乐,这从作者“心乐之”及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可知;最后心情又是凄凉忧伤的,作者借“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直接说出。 C.本文中,作者的乐是忧的另一种形式。他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就又流露出来。

D.作者将小石潭景物的幽静与自己心境的凄清进行对比,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22.作者对小石潭中游鱼活动状态进行了细致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19.A20.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21.A

22.运用对比手法,将鱼儿自由快乐地游来游去与作者当时的生活境遇进行对比,表达了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

【解析】 【19题详解】

A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都是“因为”之意。B前者“好像”,后者“至若”为“至于”之意。C前者“大约”,后者“可以”。D前者“取乐”,后者“以……为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

7

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西南”:向西南。“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明灭”:忽明忽暗。

【21题详解】

A“点明小石潭的人来人往”错。小石潭是幽静的景致。 【22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把握。正面写鱼,侧面写水,为了反衬水的清澈。突出前文描写水清的“水尤清冽”。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但水的澄澈透明由游鱼的生动形态反映出来,还写鱼儿好像在和游人嬉戏,将鱼儿自由快乐地游来游去与作者当时的生活境遇进行对比,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表达了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五、【2019届广西钦州九年级下学科素养测试】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千,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浙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洋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3.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8

A.阅十余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B.寻十余里,无迹 未果,寻病终 ..

C.必于石下边水处啮沙为坎穴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D.是非木杮 斯是陋室 ..14.下列句了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当求之于上流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求石兽于水中 躬耕于南阳 ..C.然则天下之事 入则无法家拂士 ..D.盖石性坚重 盖竹柏影也 ..15.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说明了“天下事既有一般规律,也有特殊规律,切不可按照常理主观臆断”的道理。

B.文章写僧人们打捞石兽时,连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事情经过,以“无迹”交待结果,简洁之至,又很生动。

C.文章对讲学家和老河兵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闻之笑日”四字刻画出讲学家自负而又轻蔑的神态,而老河兵的“笑”则显示出他的胸有成竹。

D.文章叙事,脉络分明,逐层深入,结构严谨。叙事之后,以简洁的抒情结束全篇,揭示题旨,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16.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答案】13.C14.B15.D

16.(1)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它离开原地呢? (2)到石头一半深的时候,石头必定向后倾倒在空洞里。

【解析】 【13题详解】

C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都翻译为“成为”。A经历/阅读。B寻找/不久。D这/判断动词“是”。 【14题详解】

B加点词用法相同,都是介词“在”之意。A代词,代石兽/助词,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那么/如果。D语气词,承接上文,表示申说理由或推测原因/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

【15题详解】

D“叙事之后,以简洁的抒情结束全篇”对文章理解有误。应是“叙事之后,以简洁的议论结束全篇”。

【16题详解】

9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是”:这。“木杮”:木片。“去”:离开。“倒掷”:向后倾倒。“坎穴”:坑洞。

【点睛】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六、【2019届河南许昌九年级一模】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

(一)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二)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释】此:指滁州。掇:拾取,采取。刻露:清楚地显露出来。 14.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归云归而岩穴暝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B.秀佳木秀而繁阴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C.景四时之景不同 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D.负至于负者歌于途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15.把语段(一)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16.语段(一)第二段太守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醉和乐有什么关系?

10

17.语段(一)(二)都写了滁州四时之景,它们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结合文段内容分析。

【答案】14.D15.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人在出游。 16.太守醉因:太守励精图治,滁人生活安定、富足、安乐,自己也能与民同乐;关系:醉乐统一,因乐而醉,醉又增乐,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17.两文都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语言凝练传神。语段(一)以“香”言春,以“繁”状夏,以“洁”喻秋,以“水”写冬。语段(二)以“掇幽芳”言春,以“荫乔木”指夏,以“风霜冰雪”“刻露清秀”概括秋冬之景象。

【解析】 【14题详解】

D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都是“背着”之意。A前者“聚拢”,后者“归依”。B前者“茂盛”,后者“秀丽”。C前者“景象,景致”,后者“日光”。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伛偻”:腰弯背曲的样子,这里指老年人。“提携”:搀扶着走的小孩子。还有“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判断句的翻译。

【16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醉的原因:沉醉于山水之乐,宴会众宾之乐,客与太守游时的欢乐以及能和百姓同乐之趣。而醉与乐的关系:全文以乐字贯穿始终,“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醉是太守思想感情境界的高度概括。全文巧妙的把醉与乐统一起来,充分表达了“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17题详解】

比较阅读。要求答出在景物描写方面两文的共同之处。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两文都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语段(一)分别以“香”“繁”“洁”“水”写春夏秋冬。语段(二)分别以“掇幽芳”“荫乔木”“刻露清秀”“风霜冰雪”写春夏秋冬。这些都是标志性的季节景物的特征。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一)译文: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

11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二)译文:

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七、【2019届湖北孝感初中学业水平调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崖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②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弘范:元军元帅。②泫然:水滴下的样子。 15.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B.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C.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D.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16.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二者不可得兼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弘范笑而置之 ..C.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使为书招张世杰 ..D.是亦不可以已乎 然胡不已乎 ..17.选出对甲乙两文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 )

A.乙文记叙了文天祥被俘前的三件事不拜弘范,不招降张世杰,不降元庭。

12

B.甲文中孟子告诉人们,在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时,应把正义放在首位;乙文中文天祥的事例教导我们要贫贱不能移。

C.文天祥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甲文的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

D.甲文中的“箪”“豆”“钟”都是古代的器具,其中“箪”是盛饭用的圆形铁器。 18.用现代汉语表达下列句子。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19.曹植说:“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苏轼说:“知人得数士,重义忘千金”;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你结合以上两文指出“义”的内涵,并简述今天我们是否还有坚持这种“义”的必要。

【答案】15.B16.D17.C

18.(1)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2)我不能保卫自己的父母,却教唆别人也背叛他的父母,这可能吗?

19.“义”指正义、道义(或是“有利于人民和国家的大义”),今天坚持这种“义”有必要。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坚持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2)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要分开;(3)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4)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5)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6)句首语气词之后要要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句末语气词前,要停顿。根据句意:国家灭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呢?故句子划分为: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16题详解】

A得到/“得”通“德,恩惠,这里指感激。B表转折,却/表修饰。C写成/写信。D 错误,“已”,停止。

【17题详解】

A应为“被俘后”。B乙文中文天祥的事例教导我们要“威武不能屈”。D应为“圆形竹器”。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语:何加:有什么益处。何 介词结构,后置。捍:保卫。

【19题详解】

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甲文,孟子主张“舍生取义”,曹植的话是羡慕品德高尚的人,苏轼的话说义比千金还要贵重,文天祥则是为民族大义而死,他们所说的义是指正义,是“有利于人民和国家的大义”。坚持正义是我们国家、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也是我们生活中必须坚守的道德准则,我们今天也需发扬光大,因此,今天还是需要坚持的。

【点睛】译文

13

甲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乙文,文天祥被押至潮阳,见张弘范时,左右官员都命他行跪拜之礼,文天祥没有拜。弘范于是用宾客的礼节接见他,同他一起入崖山,要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自己的父母,却教唆别人也叛离他的父母,这可能吗?”张弘范坚决索要书信,文天祥于是写了《过零丁洋》诗给他。这首诗的尾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着把它放在一边。张弘范攻破崖山后,元军大摆酒宴犒军。张弘范说:“你的国家已经灭亡,你作为丞相的忠心孝义都尽到了,若能改变态度像侍奉宋朝那样侍奉大元皇上,将不会失去宰相的位置。”文天祥潸然泪下,说:“国家灭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呢?”弘范认为他的话合乎正义,派人护送文天祥到京师。

八、【2019届湖南益阳中考模拟】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

(一)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登南昌滕王阁,赣大水西来注北,阁与水称,杰①然大观。然不若武昌黄鹤楼。虽水与滕王来去不殊②,而楼制工巧奇丽,立黄鹄矶上,且三面临水,又西对晴川楼、汉阳城为佳。总之有不如岳州岳阳楼。君山一发,洞庭万顷,水天一色,杳无际涯,非若滕王、黄鹤眼界③可指,故其胜为最,三楼皆西向,岳阳更雄。

(节选自王士性《广游志》)

【注】①杰:高大。②殊:差别。③眼界:视力所能看到的范围。 13.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 ①去国怀乡________

14

②长烟一空________ ③宠辱偕忘________ ④赣大水西来注北________

14.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15.语段(一)迁客骚人的“悲”从何而来?请简要分析。

16.语段(二)是怎样写岳阳楼的?它写岳阳楼的目的与语段(一)有什么不同? 【答案】13.(1).国都; (2).全; (3).一起; (4).从西边 14.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地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15.迁客骚人的“心”是从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通过文中的“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登斯楼也,则有忧谗畏讥……”他们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即“以物喜,以己悲”。与下文中的“古仁人之心”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对比。

16.语段(二)中运用对比手法,通过膝王阁,武昌黄鹤楼与岳阳楼对比,突出强调了岳阳楼“洞庭万顷水天一色、香无际涯”“岳阳更雄”的特点、语段(二)通过描绘,表达作者对岳阳楼的赞美之情。语段(一)通过迁客骚人的悲喜观与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行对比,突出下文“古仁人”的旷达胸襟,凸现了文章的主旨。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此题要注意“国”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是“国都”的意思;“西”是名词作状语,意思是“从西边”。

【14题详解】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浮”“跃”“璧”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细读文段(一),正确翻译后可知,迁客骚人的悲喜与自然景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紧密相关。他们看到美丽的景色,就心中喜悦;看到凄凉的景色,想到自己的遭遇,就心中愁苦。他们的悲喜与古仁人的博大胸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从“然不若武昌黄鹤楼”“总之有不如岳州岳阳楼”“三楼皆西向,岳阳更雄”可知,文段(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岳阳楼之雄壮。文段(一)写岳阳楼是为了引出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并与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引出自己的政治抱负。文段(二)除了写岳阳楼,还写了膝王阁和黄鹤楼。写后两者,是为了与前者形成对比,

15

从而突出岳阳楼的景色更加雄奇壮丽的特点。

(一)选自《范文正公集》 作者:范仲淹 年代:北宋 (二)选自《广游志》 作者:王士性 年代:明 参考译文:

(一)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一译: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二)登上南昌滕王阁,水自西边来注入洞庭湖,阁与水相互映衬,实在雄伟的景象。却不像武昌黄鹤楼。虽然水与滕王阁并没有什么区别,然而楼的工艺非常巧妙,三面临水,西面对着晴川楼和汉阳城。总之是不如岳阳楼。水天一色,宽阔无边,并不是滕王、黄鹤可以看到的景象。所以它的景色是最好的。三座楼都向西,岳阳楼更为雄奇。

九、【2019届辽宁沈阳中考模拟】文言文阅读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2)劳其筋骨( ) .(3)困于心衡于虑( ) .(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

12.翻译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3.文中所举舜、傅说等六位名人有什么共同特点?

【答案】11.(1)被选拔 (2)使……劳累 (3)通“横”,梗塞,不顺 (4)明白,了解 12.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13.都是出身低微(卑微)并历经磨难,后来受到重用干出了大事业。

16

【解析】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举”要解释为被动用法,“劳”要解释为使动用法,“衡”是通假字,“喻”是重点实词。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入、出、则”,“入、出”应译为“在国内、在国外”,“则”应译为“如果”。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根据六个人的经历以及最终的结果,我们可以总结出他们的共同点:出身卑微,但都历经磨难,后来受到重用干出了大事业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内容的总结能力。

点评:寻找共性,要看语段的内容及其隐含的意思,还要注意文章中总结议论的语句,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曾益其所不能”。

十、【2019届山东济宁初三模拟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侍臣:周围的大臣。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③炀帝:指隋朝未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丰收。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万钟于我何加焉 而山不加增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复前行,欲穷其林 ..

17

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使天下无事 ..D.呼尔而与之 蹴尔而与之 ..7.下列“而”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C.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蹴尔而与之 .②征求不已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10.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遂 得 徭 役 不 兴 年 谷 丰 稔 百 姓 安 乐。 【答案】6.D7.B 8.①用脚踢 ②停止

9.从前(有人)宁可死也不愿意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10.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稳/百姓安乐。 【解析】 【6题详解】

此题考查一词多义。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好处/加大的意思,指的是体积;B.贫穷/“尽”,形容词用做动词,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C.如果,假使/让、令;D.都是连词,表修饰。故选D。

【7题详解】

此题考查一词多义。这些文言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A.C.D三项的“而”表示顺承,B项的“而”表示转折。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推断词语的意思。①句意:用脚踢给别人吃。“蹴”,用脚踢。②句意:不停地向民间索取。“已”,停止。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乡,通“向”,从前;“为”,为了;“受”,接受。

点睛: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B.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D.广起,夺而杀尉

18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根据句意“于是就能不兴起徭役,年年庄稼丰收,百姓安居乐业”,可知应划分为: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稳/百姓安乐。

甲文选自《孟子·告子上》 作者:孟子 年代:战国时期 乙文选自《贞观政要》 作者:吴兢 年代:唐 参考译文:

(甲)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乙)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隋炀帝内心仍旧不满足,不停地向民间索取美女及珍玩,并且东讨西伐,用尽兵力随意发动战争,老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因此我从早到晚勤恳不息,只是希望不想东征西讨,不贪美女珍玩,使天下平安无事。于是就能不兴起徭役,年年庄稼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那么枝繁叶茂。帝王能不想东征西讨,不贪美女珍玩,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十一、【2019届安徽沿淮五校联盟九年级中考模拟】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岂①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②口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

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伶官传序》)

【注】①岂:难道②抑本:或者推究③人:人为的原因。 1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舜发于默亩之中行 ( ) (2)行拂乱其所为( ) ..(3)曾益 ( ) (4)征于色 ( ) ..(5)自然之理 ( ) .16.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满招损,谦得益。

19

17.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

(1)(甲)文中,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

(2)(乙)文中,欧阳修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答案】15.(1)起,指被任用(2)违背(3)通“增”,增加(4)脸色(5)规律,道理 16.(1)(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

(2)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益处。

17.(1)共同点: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解析】 【15题详解】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应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第(1)题“发”为被动用法,要指出来。第(3)题中的“曾”为通假字,要指出通哪个字,然后再解释意思。

【16题详解】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第(1)句中,入: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出:国外。第(2)句中,满:自满;谦:谦虚;招:招致。

点睛: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具体的方法是:首先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

“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7题详解】

第(1)题是对文章内容理解能力的考查。从文章第一段不难看出,六个人均出身贫贱,但经过磨练,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学生结合生活理谈“苦难”和“成功的关系”即可。第(2)题考查学生对中心论点的概括及比较分析能力。乙文中欧阳修所持的观点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意思是忧患与勤劳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丧失性命,这与甲文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观点相似。

(甲)选自《孟子》 作者:孟子 年代:战国

(乙)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作者:欧阳修 年代:北宋 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20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由此可以知道, 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乙)难道真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易吗!还是推究他成功或失败的原因,都在于人为的缘故呢?《尚书》说:“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好处。”忧患与勤劳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丧失性命,这是很自然的道理。

十二、【2019届河南百校联盟九年级大联考】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元嘉初武陵蛮人射鹿,逐入石穴,才容人。蛮人入穴,见其旁有梯,因上梯,豁然开朗、桑果蔚然,行人翱翔,亦不以怪。此蛮于路砍树为记,其后茫然,无复仿佛。

(节选自刘敬叔《异苑》)

1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黄发:借指老人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言:全部说出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不值得 ..15.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6.语段(一)中桃花源里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17.语段(一)和语段(二)在内容上有何相似之处,在写法上又有何不同?

【答案】14.C15.(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16.怕外人打扰他们安定宁静的生活。为下文渔人出去之后再寻桃花源“不复得路”埋伏笔,更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

17.内容上:①都是在很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一个世外桃源;②进入世外桃源的途径都是由狭窄到豁然开朗;③都是离开之后复寻不见。(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1

写法上: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采用记叙、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式,生动描绘了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寄托自己的理想,而语段(二)只是记叙了故事的梗概,语言简洁。

【解析】 【14题详解】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言:详细的说出。 ..

【15题详解】

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

【16题详解】

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不足为外人道也。”表明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同时也为下文“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做铺垫。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

【17题详解】

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结合“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逐入石穴,才容人。蛮人入穴,见其旁有梯,因上梯,豁然开朗、桑果蔚然,行人翱翔,亦不以怪。”得出:都是在很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一个世外桃源;进入世外桃源的途径都是由狭窄到豁然开朗;结合“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此蛮于路砍树为记,其后茫然,无复仿佛。”分析得出:都是离开之后复寻不见。不同之处:结合“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分析得出:《桃花源记》生动描绘了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而语段(二)只是记叙了故事的梗概,语言简洁。

【点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参考译文:(一)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

22

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访的人了。

(二)元嘉初年武陵的一个蛮人射杀鹿,追赶到一个石穴中,洞口只能容一个人通过。这个人进入洞穴之后,看见旁边旁有梯子,因此上梯,然后豁然开朗、桑树,果园一片茂盛果,行人来来往往,也不因为蛮人的出现而惊异。这个人在路上砍树做标记,然而再找一片迷惑,没有一样的地方。

十三、【2019届四川自贡富世、代寺学区九年级质量调研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①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②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③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 《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 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张嘉贞落魄有大志,亦不自异,亦不下人①,自平乡尉免归乡里。布衣环堵②之中,萧然自得。时人莫之知也。张循宪以御史出,还次蒲州驿。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问驿吏曰:“此有好客乎?”驿吏白以嘉贞,循宪召与相见,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③,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及命表又出意外。他日,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已官让之。则天曰:“卿能举贤,美矣,朕岂可无一官自进贤耶?”乃召见内殿,隔帘与语,嘉贞仪貌甚伟,神采俊杰,则天甚异之。翌日,拜监察御史。

(节选自《大唐新语·张嘉贞》)

【注】①下人:下于人,在别人之下。②环堵:四围墙,常形容居屋狭小简陋。③积时凝滞者:长期积累下来的难以解决的问题。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烨然若神人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B.①则天甚异之 ②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C.①时人莫之知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D.①足肤皲裂而不知 ②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

23

B.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 C.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 D.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甲文重点写作者在求学过程中生活的艰苦,运用对比手法写了自己与“同舍生”不同的穿着打扮,在这方面作者的态度是略无慕艳意。

B.乙文中张循宪通过“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和“命表又出意外”两件事,发现张嘉贞才能超群的特点。

C.张嘉贞在潦倒失意时仍胸怀大志,从平乡县尉免官归乡,虽住在四周土墙的屋子里但能怡然自得。

D.张循宪向武则天推荐张嘉贞,武则天隔帘同张嘉贞谈话,张嘉贞坦言己见,武则天看到张嘉贞高大英俊,神采出众,第二天就任命他为监察御史。

13.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2)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己官让之。 【答案】10.B11.D12.D

13.①他们的学业要是不精通,品德没有养成的,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 ②武则天拿这件事询问张循宪,张循宪全部按实际情况回答,于是请求把自己的官职让给张嘉贞。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选项中“然”分别为“形容词词缀,……的样子”和“然而”;B.选项中的“异”的意思都是“感到……惊异”;C.选项中的“之”分别是“助词,不译”和“助词,的”;D.选项中的“而”分别是“表转折”和“表顺承”的意思。故选B。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语句“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的意思是:循宪将要回报情况,出使的事情还有没有解决的,心中很是忧虑。据此,正确的句读是: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故答案为D。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从文章看,武则天任命张嘉贞为监察御史的原因主要是听了张循宪的推荐和张嘉贞坦诚的话,并非看到张嘉贞高大英俊,神采出众。故D项的理解分析是错误的。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1)句中的“精(精通)、成(养成)、卑(天资低下)、专(专心)、岂(难道)”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以(拿)、具(详细)、因(于是)、以

24

(把)”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甲】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乙】张嘉贞潦倒失意而胸怀大志,既不自认为与众不同,也不自卑于人,从平乡尉任上免官归乡,身为平民住在四围土墙的屋子中,凄清冷落而怡然自得。当时人们并没有谁了解他。

张循宪凭御史身份出巡,回来时住蒲州驿站。循宪将要回报情况,出使的事情还有没有解决的,心中很是忧虑。张嘉贞问驿站的小吏:“这里有见识高的人吗?”小吏把张嘉贞告诉了他。张循宪叫来张嘉贞和他相见,拿那些经过长时间没有解决的事情询问,张嘉贞随着情况灵活应答,没有什么事情不通达。等到让张嘉贞写奏章,(那文辞条理)更是出乎意料。他日,武则天拿这件事询问张循宪,他全按实情回答,于是请求把自己的官位让给嘉贞。则天皇帝说:“你能举荐贤能,是好事啊,我难道没有一个官位自己进用贤人吗?”于是在内殿召见嘉贞,隔着帘子与他谈话,嘉贞容貌高大英俊,神采出众,武则天认为他与众不同。张嘉贞于是上奏说:“我生长于民间荒野,眼睛没见过朝廷的事,陛下误听他人的话,招引我到皇宫,这是万代才有一次的机遇。然而咫尺之间,像是覆盖着云雾,我恐怕君臣之间的道义,有一些没有完全做到。”武则天说:“好。”急忙下令卷起帘子。第二天,嘉贞被授官为监察御史。

十四、【2019届重庆重点中学(江津二中、支坪中学等七校)九年级下第一阶段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5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______ ..(2)夙夜忧叹 夙夜:______ ..(3)当奖帅三军 奖:______ .(4)以咨诹善道 诹:______ .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11.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诸葛亮回顾了对自己人生中有重要影响的三件往事,分别是三顾茅庐、临危受命、白帝托孤。

B.选文第①②两段在追述自己的身世经历时,五次提到“先帝”,目的是表明自己深得先帝的信赖,也显示了自己为蜀国鞠躬尽瘁,劳苦功高。

C.“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中的“此”指“五月渡泸,平定南方”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两件事。

D.选文第③段指明君臣各自的责任,主要用意还是劝勉刘禅广开言路,亲贤远佞。 12.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心目中的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9.(1).(1)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2).(2)早晚,日日夜夜 (3).(3)鼓励 (4).(4)询问

10.(1)只求能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中扬名显贵。 (2)(我)因此感奋激发,于是答应先帝(愿为他)奔走效劳。11.B

12.对先主刘备忠心耿耿,竭力辅佐后主刘禅;为建立蜀国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军事家;是智慧的化身等。(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 【9题详解】

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卑鄙”:地位低微,见识短浅。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诹”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6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闻达”:扬名显贵。“由是”:因此。“驱驰”:奔走效劳。还有“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的翻译。

【11题详解】

B“显示了自己为蜀国鞠躬尽瘁,劳苦功高”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诸葛亮五次提到“先帝”,极力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这样表达既能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

【12题详解】

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诸葛亮对刘禅的劝谏语言,因为这些话就可以反映他的的品格。如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还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这些都说明诸葛亮是一个忠诚君主、知恩报恩,鞠躬尽瘁、深谋远虑,心思缜密的人。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译文:

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

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十五、【2019届甘肃定州九下一诊】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27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又何间焉______ .(2)小惠未徧______ .(3)忠之属也______ .(4)一鼓作气______ .

1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以战 皆以美于徐公 ..B.战则请从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C.公问其故 其如土石何 ..D.惧有伏焉 且焉置土石 ..1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5.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曹刿入见与庄公一番对话,使庄公明白了战争胜利的基础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B.文章第二段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曹刿和庄公指挥才能的高下之别。 C.文章剪裁别具匠心,详写作战,略写论战,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 D.文章塑造人物鲜活立体,庄公虽谋略平庸,但是知人善用、勤政爱民。

【答案】12.(1).(1)参与 (2).(2)通“遍”,遍及 (3).(3)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4).(4)击鼓进军13.B

14.(1)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处理。

(2)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15.C

【解析】 【12题详解】

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间”:参与。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13题详解】

B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都表示假设关系。A前者“凭借”,后者“认为”。C前者代词,代作战胜利这件事,后者语气副词“难道”。D前者兼词“于彼”,后者疑问代词“哪里”。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

28

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狱”:案件。“虽”:即使。“以”:按照。“鼓”击鼓。“再”:第二次。

【15题详解】

C“详写作战,略写论战”对选文理解有误。应该是详写论战,略写作战。

【点睛】小题2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一句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代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而”“则”作为连词使用,可根据上下文推断它的用法。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十六、【2019届甘肃兰州九年级4月诊】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范纯仁①知庆州。秦中方饥,擅发常平粟赈贷②。僚属请奏而须报③,纯仁曰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或谤其所全活不实,诏遣使按视④。会秋大稔⑤,民欢曰:“公实活我,忍累公邪?”昼夜争输还之。使者至,已无所负。

(节选自《宋史·范纯仁列传》)

【注】①范纯仁,字尧夫,范仲淹次子,官至参知政事。②赈贷:救济。③须报:等待批复。④按视:察看。⑤稔(rěn):谷物成熟。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29

(2)微斯人 .(3)擅发常平粟赈贷 .(4)已无所负 .

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或异二者之为/渔人甚异之 ..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其翼若垂天之云 ..C.秦中方饥/今齐地方千里 ..D.吾谁与归/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11.请用“/”为下列句子划分两处朗读停顿。 纯仁曰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

12.借助小贴士,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公实活我,忍累公邪? 13.填空。

(1)从表达方式而言,【甲】文侧重于__________,【乙】文侧重于__________。 (2)【乙】文中范纯仁的行为恰好体现了【甲】文中“古仁人”__________的情怀。 【答案】9.(1)探求;(2)(如果)没有;(3)擅自,自作主张;(4)亏欠。10.B 11.纯仁曰/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

12.(1)(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2)您的确救活了我们,我们怎么忍心连累您呢?

13.(1).(1)议论(和抒情)、 (2).记叙 (3).(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先忧后乐)

【解析】 【9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求”意思是:探求,“微”意思是:(如果)没有,“擅”意思是:擅自,“负”意思是亏空。这些重点实词需要识记积累。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意义。A项解释为:不同/对……感到诧异,B项两个“之”意思都是“的”,C项解释为:正,正在/方圆,D项解释为:和/同“欤”,句末语气词。故选B。

【11题详解】

30

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纯仁曰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意思是“范纯仁说:‘等到有批复时就来不及了,我会独自承担这个责任.’”据此停顿为:纯仁曰/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1)中“以”意思是“因为”,这是一个互文句,应翻译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2)中“活”意思是救活,“累”意思是连累,应译为:您确实是救活了我们,我们怎么忍心连累您呢?

【13题详解】

(1)此题考查的是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说明、描写。甲文着重阐述作者的豁达胸襟和政治抱负,所以用的是议论,乙文重在叙事,所以用的是记叙。(2)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乙文中范仲淹开仓放粮,救济灾民,充分体现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情怀。据此作答。

译文:

(甲)哎呀!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或者和这些人的行为两样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他进也忧虑,退也忧愁。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古仁人必定说:“先于天下人的忧去忧,晚于天下人的乐去乐。”呀。唉!不是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写于为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范纯仁字尧夫,出任庆州知州.当时秦中一带正遭饥荒,他自行决定打开常平仓放粮赈济灾民.下属官员请求先上奏朝廷并且等待批复,范纯仁说:“等到有批复时就来不及了,我会独自承担这个责任.”有人指责他保全救活的灾民数字不符合实际,皇上下诏派使臣来查办.正遇上秋季大丰收,百姓高兴地说:“您确实是救活了我们,我们怎么忍心连累您呢?”昼夜不停地争着送粮归还他.等到使臣到来时,常平仓的粮食已经没有亏欠了.

3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