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教师如何巧教小学生趣学小古文

教师如何巧教小学生趣学小古文

2023-07-16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教师如何巧教小学生趣学小古文

作者:郑小丽

来源:《教育周报·教研版》2020年第39期

摘要:为更好地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部编教材中新增了许多精彩的小古文。在小古文的趣味教学中,教师通过巧便故事,让孩子在心理上接受古文,通过文白对读,让孩子感受古文语言的魅力,通过即时演绎,让孩子在演绎中“布乎四体”、贯通身心,从而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小古文; 趣; ;教学方法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拥有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而古文作为研究传统文化的纽带,虽然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我们仍有必要对古文进行系统的学习。对于小学生这一群体来说,其智力的发展和文学素养的积累在学习古文时是远远不够的。由此,在小学语文部编教材中,所选的古文大都是篇幅短小精悍、论述独到精辟的小古文。对于“小古文”的理解,笔者非常赞同朱文君的看法:短、浅、好玩、有味道的文言故事或片段。所以在小古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这几个特点,“因地制宜”地为孩子呈现出一堂有趣的小古文教学课。在这里,笔者所要探讨的问题便是如何在小学生刚开始学习古文时,巧教小学生趣学小古文。 一、巧编故事,史实激趣

莎士比亚认为:“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所以在孩子初次接触小古文时,教师应当充分关注孩子的兴趣点,激发孩子学习小古文的兴趣。孩子的天性之一就是爱听故事,那么,在小古文的教学导入中,教师便可把那些枯燥乏味的史实背景加工成一个个精彩纷呈的小故事,作为课前故事讲给孩子听,这样一来就能快速抓住孩子的注意力,从而展开教学。例如。在《司马光》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不必忙着进入文本学习,可以从司马光这个人物入手,为孩子结合史实编织一个关于司马光的生平故事:孩子们,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个非常厉害的人,他是被称为北宋时期的“四大名相”之一——司马光。这个司马光啊,他非常喜欢做学问,而且做学问精益求精!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司马池就开始教他读书习字,而他也有着极强的学习天赋。他特别喜欢研究历史,在他辞去官职离开朝廷后,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洞里专心致志编纂史书,最终花了十五年,编成了《资治通鉴》,成为后人们研究历史的一本巨著。今天呢,我们就要来学习一个发生在他小时候的事情。教师通过这个小故事的导入,让学生对司马光这一历史人物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是一个真正存在过的、有血有肉的,而不仅仅只是存在于课本、浮于空中的人物。在对司马光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孩子就会对他产生兴趣,进而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司马光的事迹,教师则可以抓住孩子的这一兴趣点,顺势展开课堂教学。如此,孩子在心理上更乐于接受对小古文的学习,教师也可以对小古文进行更深一步的教学。

二、文白对读,知意明趣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小学阶段的孩子学习古文只需要达到能诵会背、根据注释知意。虽然在经过故事的激趣导入,孩子已对小古文的学习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时,但由于古文与当今通用的白话文存在着很大语言习惯上的差异,孩子面对课文时也是充满困惑的。这时,“文白对读”(即古文与白话文的对比朗读)这一方法便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了。教师在讲解小古文的同时将白话文出示,让孩子首先通过分角色、小组赛、开火车等多种方式或是孩子喜爱的其他方式进行对读,避免在课堂进行伊始孩子产生抵触情绪,也能让孩子在多次趣味对读中逐渐感受到“文白”两种语言上的差异。例如,在《狐假虎威》这一寓言的教学中,通过前几次对读,孩子便能直观感受到字数上的差异,这一直观感受轻易就能让孩子明了古文“短小精悍”的这一特点。用这种方式,孩子能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牢牢掌握知识要点,比起教师的“滔滔不绝”既可为省时省力,还事半功倍。紧接着,教师便可带领孩子进入更深层次的理解对读。在理解对读中,孩子先借助《狐假虎威》的白话文来对照小古文,借助课下注释理解小古文的大意,达到新课标知其大意的要求,而这一举能也让孩子自主参与到对小古文的学习,从而避免教师进行对古文意思的“填鸭式”注入, 破坏孩子下一步的学习兴趣。在孩子已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再来细读小古文。这时,教师可利用《狐假虎威》的小古文第一句“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让孩子对比白话,知其意思为“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引导孩子关注“求”这一词语,在此应译为“寻找”而不是“请求”。接下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孩子借助此方法自己设计学习方案,了解“子、“长”、“走”等重点字词的意思。这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孩子面对古文时的畏难情绪,增加其学习的信心。之后,教师再引导孩子品读古文,了解古文通过浅显的故事来表达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手法,了解古文“论述独到精辟”这一特点。由“意(意思)”到“形(文本形式)”,这整个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有趣的对读理解,孩子主动参与并逐步深入,一点一点“吃透”小古文,将小古文的学习由难变易,做到能诵会背。在孩子掌握此技能之后,还可将其进行水平迁移,对于篇幅较长的古文也能进行一定的自主学习,真正做到“知其大意,明其理趣”,在日积月累的诵读中感受到古文“平长仄短,依字行腔”的语言魅力。

三、即时演绎,深悟旨趣

《荀子·劝学篇》中提到:“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告诉我们“君子”做学问的要旨在于听入耳中,记于心中,再融会贯通整个身心,通过一举一动表现出来。虽然对于这一阶段的孩子来说,; ; 要做到“布乎四體,形乎动静”有一定的难度,新课标也只要求孩子了解文章所表达的道理或情感,但作为教师,可以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提升学习。用“即时演绎”的方法,让孩子在演绎过程中,用多次的“布乎四体”来达到“形乎动静”,既能体会文章的主旨又能感受到表演的乐趣。例如,在教学《司马光》这一小古文时,教师可顺应孩子爱表演的欲望,组织演绎小古文。通过小组内分工合作的方式,一部分孩子负责润色小古文,完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情节,让故事充满曲折,抓住观众的眼球;另一部分孩子负责演绎故事,加入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在演绎中表现出司马光的聪明机智和沉着冷静。二者充分融

合,既让孩子深刻了解本课的主旨“遇事要沉着冷静,善于利用周边事物化解危机”,又让孩子充分参与到角色的体验与互动中,真正当了一回“司马光”。孩子都是具有“向师性”的,比起教师的“滔滔不绝”,“即时演绎”让孩子的模仿范围扩大,不再局限于教师本人,而是能把小古文中的“老师”们(如司马光)的优秀品质在“形乎动静”中化为己用,深刻了解与感悟到小古文的主旨和情趣,达到“布乎四体”,对小古文有一个,体会到学习小古文的乐趣所在,渐渐地爱上古文。

古文学习作为当今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的一环,虽然有一定难度,但教师通过“巧编故事、文白对读、即时演绎”的方法,设计教学,改变传统课堂,引导孩子主动学习,保持其学习兴趣。在快乐的学习中,让孩子对小古文不再望而生畏,而能落地生根,做到得心应手,学好小古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