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药物分析课程教学现状
1.课程设置不合理
从药物分析课程设置现状来看,其主要教材内容为药物分析方法,但是有关分析化学等相关药学专业内容却涉及较少,导致学科完整性被打破。另外,高职药物分析课程内容通常参照本科院校药学教材,只是对其教材内容进行相应删减,这样的课程设置模式并不符合高职院校对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2.教师角色定位错误
在药物分析课程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对自身的角色定位错误,将自己作为知识的传授主体,将学生作为承载知识的容器,进行“填鸭式”教学;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原本师生双向交流的教学过程变为教师的单向传输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略,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参与感不强,导致教学效果低下。例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事先没有准备好实验课题、实验步骤与实验设备等,学生就只能按照预先设定的步骤进行机械操作。如此一来,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机会,实验教学也就失去了其原有的价值。
3.教学设施欠完善
药学分析课程实践性较强,内容复杂抽象,在教学实践中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必须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学模型及网络教学平台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深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但是,在当前阶段,高职院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日益增加,以往的教学仪器与设施已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需要,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教学设备配置,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
二、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1.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
在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中,首先需要更新的是课程内容设置,转变以往单一的课程设置,实现课程优化与整合,将药物分析与分析化学的课程界限彻底打破,强化专业课程的内在联系,减少课程的重复内容,提升教学效率。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应强调培养学生的药物分析技术,以实际药物分析岗位工作内容为基准,融入药典知识、药品管理、药品质量控制与质量标准等内容,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侧重于对学生知识运用与操作能力的培养。
2.明确教师定位,转变教学方法
药学专业教师在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首先应明确自身在课堂教学中
的角色定位,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充分发挥其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并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另外,教师应改革以往的教学方法,针对药物分析课程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进而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3.完善教学设施,更新教学模式
作为高职院校,应重视教学设施对教学活动产生的影响,加大教学投入力度,更新教學设施,引进更多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教学需求。教师应不断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增强自身运用先进教学模式的能力,更新教学模式,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灵活运用微课、慕课、任务驱动及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三、结语
现如今,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以往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已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药学人才的要求。因此,在高职院校药物分析课程教学中,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强化理论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提升教学实践性,增强学生运用课程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其学习潜能,提升其独立探索能力与实践能力,进而为社会培养更多高技能型药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梁 可,张新忠,侯秋苑.高职药学专业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6(4):45-47.
[2]汤 南,李 思,林坚涛,等.药物分析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现代医药卫生,2016(1):135- 13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