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提升组织部门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

提升组织部门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

2024-08-24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提升组织部门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

摘要:当前复杂的网络形势和应对舆情存在的薄弱环节,迫切要求组织部门、组工干部充分认识网络舆情的重要性,增强应对网络舆情的责任心和紧迫感,积极探索提升组织部门应对网络舆情能力的有效途径。这就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立足能力建设,为应对网络舆情提供基础支撑;着眼机制完善,为应对网络舆情提供根本保障;创新工作载体,为应对网络舆情提供多元路径。

关键词:组织部门;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网民数量的几何级增长,网络舆情正日益成为社情民意的“晴雨表”。组织部门肩负着为党的建设事业选干部、配班子、聚人才、打基础的重任,在全媒时代,更须高度关注网络舆情,切实提升应对能力,以显著提升组织工作满意度,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一、正确认识提升应对网络舆情能力的重要性

当前,互联网掀起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改变了政治生态,改变了舆论环境,未来互联网的发展和影响,更加难以预测、难以想象。同时,网络又是一把双刃剑,谁能用好,谁就赢得先机、赢得主动、赢得成功;反之,一不留神就可能伤了自己。如邵阳市将干部提拔需家属出具道德鉴定书的做法作为干部考“德”的新招在网络上报道后,引起了网民“作秀”、“花架子”等一片质疑声,影响了组织部门的形象。复杂的网络形势和实践当中应对舆情存在的薄弱环节,迫切要求组织部门、组工干部充分认识网络舆情的重要性,有效提高科学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的,党员干部要着力提高应急管理、舆论引导、新兴媒体运用等方面的能力。再比如,李源潮同志也曾明确强调:“作为组工干部,要维护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就要维护党在网上的威信;要维护组织部门在社会上的声誉,就要维护组织部门在网上的声誉;要提高干部在群众中的公信度,就要提高干部在网上的公信度,这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为此,组织部门要顺应网络社会生态对舆情应对的要求,增强应对网络舆情的责任心和紧迫感,强化组织工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准确把握网络舆情的特点与规律

网络是继广播、报刊杂志、电视电影之后的“第四媒体”。所谓舆情,“就是对一些事实从道义上加以解释和经过整理的一种看法”。网络舆情是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公众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物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网络的特性决定了网络舆情有别于传统的社会舆情,具有自由性、互动性、即时性、隐匿性、情绪化、非理性、个性化和群体性等特点,其传播也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

首先是追求“眼球效应”,抓住网民的好奇、猎艳、娱乐心理,通过吸引眼球的标题、内容来赚取点击量,扩大舆情的影响力;其次是由“少数人操控”,一些专业网络“推手”、网络“打手”反复不断地以不同的“马甲”发表相似看法;三是“刨根问底”,网络舆情炒作不会简单地就事论事,往往会根据某一现象寻找不同线索,接连发帖,推进事件升级;四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联合推动,对同类信息进行连续性、重复性地传播,引发可怕的社会共鸣和累积效果,导致网络舆情高潮的到来。

三、深刻剖析当前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组织部门在应对网络舆情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对网络舆情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1.部分组工干部认为了解、应对网络舆情是宣传、网监等部门的事,没有意识到组织部门在当前民众利益诉求多样化、热点问题频现、舆情空前活跃的形势下,应对社会舆情、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党的威信中义不容辞的责任,导致组织部门在舆情应对方面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足,思路缺乏创新,工作欠缺特色,制约了组织部门应对网络舆情能力的提升。2.一些组工干部对网络舆情的影响作用估计不够,认为网络舆情是虚拟的,对现实社会影响不大,没有意识到网络舆情通过“催化”、“发酵”,将会使“小问题”演变为网络“大事件”,反过来又对现实社会形成舆论压力,增加现实社会中处理事件的复杂性、多变性。

(二)应对网络舆情的工作机制不完善。由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组织部门应对网络舆情工作显得比较滞后。1.没有建立工作机构。虽然有的组织部门明确了专职网评员、分管领导,但大多数组织部门还没有建立完整、统一的应对舆情的工作组织领导体系,没有明确专门的工作机构、工作职能,没有配备所需的设施设备,影响了应对网络舆情工作的有效开展。2.没有健全应对网络舆情的相关工作制度。目前,绝大多数组织部门都没有形成网络舆情监测、应急响应、事件处置、舆情通报等一整套应对舆情的工作流程图,网络舆情应对无序混乱。3.党建、组织工作网络阵地建设落后。多数组织部门还没有建立自己的网站,即使有的建立了网站,但网站功能不全、信息更新不及时、维护技术不到位,难以发挥引导舆论的阵地作用。

(三)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不强。1.缺乏网络技能,不能有效地引导网络舆情。部分组工干部使用网络的技术只停留在浏览网页、搜索信息、传送文档等初级水平上,不能有效地与网民进行交流互动。2.处置网络舆情的时机把握不准。一般情况下,网络舆情处置有“黄金24小时”的限定,如果不能在24小时内积极回应,就会导致舆情成为热点,失去控制。3.缺乏与媒体打交道的经验技巧。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网民质疑和媒体采访是避免不了的,但在一些事件中,我们看到有的组织部门、组工干部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和技巧。

四、积极探索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途径

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需要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队伍建设、工作机制建设和阵地建设,实现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日常化。

(一)立足能力建设,为应对网络舆情提供基础支撑

组织部门提升网络舆情的处置水平,组工干部的应对能力是基础。必须以能力提升为重要抓手,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努力打造一支现象好、业务精、反应快的高素质网络舆情处置队伍。

1.树立正确观念。必须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深刻把握做好组织部门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重要性,牢固树立尊重网络舆情就是尊重民意的观念,每天坚持“上网看看”、“在线聊聊”、“网上蹲点”,让“上网交心下网服务”、“网上问题网下解决”真正成为一种工作常态。通过网络世界听民音、知民情、解民忧的具体实践,进一步提高自身促进和谐、推动发展的本领。

2.加强本职学习。近年来,随着民众法制意识的提高,老百姓参政议政、运用政策依法维权的积极性大大增强,无疑给组织部门应对网络舆情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组工干部唯有与时俱进,主动加强对组工业务知识的学习,真正将政策的精神弄懂吃透,进一步夯实理论基础,方能在与网民交流时做到分析问题丝丝入扣、答复问题时言之有“据”,从而赢得网民信任,更好地将公共舆论引导到健康理性的轨道上来。

3.深化业务辅导。科学应对网络舆情不仅要快速反应、主动沟通,灵活的处置方式也必不可少。要结合组工干部应对经验不足、处置方式单一的实际,进一步更新培训观念、丰富培训内容,主动邀请学者以及从事应对网络舆情工作的专家授课。通过综合运用讲授式、研究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让广大组工干部在开阔眼界、积累经验的同时,进一步帮助组工干部提高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

(二)着眼机制完善,为应对网络舆情提供根本保障

制度建设具有长远性、根本性。做好新时期的网络舆情处置工作,必须在健全机制上下功夫,为应对网络舆情提供根本保障。

1.搜集筛选机制。强化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对网络舆情尤其是负面舆情的监测、预警与控制。即要引导全体组工干部自觉养成每天上网的工作习惯,更要明确专人负责浏览搜集与本地有关的信息,特别注意浏览中央新闻媒体主办的网站论坛,以及天涯、凯迪等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的社区论坛。通过认真搜集、筛选网络论坛上反映干部任免和党员干部违法违纪问题的举报以及关于加强组织工作建设的各类建议,同步进行分类登记,全面、动态地掌握社情民意对组织工作的评价。

2.快速调处机制。以最大限度地尊重网民的知情权为导向,及时分析搜集到的网络舆情,根据职能分工,交由相关科室迅速核查,做到快查快结。对于那些

明显违反法律法规或带有人格歧视、人身攻击的非法信息,可以在第一时间通知有关部门进行删除,将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消除在萌芽状态;对于确系事实的信息,应迅速查清真相并上报部领导,由专人进行答复,通过积极的正面回应,进一步提升组织部门的公信力;对于一时不能查清或网上举报线索不明晰的,应以网民身份上网跟踪,一旦掌握新情况,随时跟进。

3.联动应对机制。组织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与宣传、信访等相关职能部门的联系,全方位构建应对网络舆情的联动体系。一方面,在舆情监测上实行“资源共享”,定期召开舆情分析会议,互相通报各自在网络舆情中发现的新动向、新情况、新问题,并共同商讨应对的措施和办法等;另一方面,在舆情应对上实行“强强联合”,尤其在遭遇突发舆情时,依靠多部门的联动,始终牢牢把握网络话语权,切实提高网络维稳的能力和水平。

(三)创新工作载体,为应对网络舆情提供多元路径

科学把握舆论引导的正确导向,努力打造全新的“官”、“民”互动交流平台,既是维护组织部门良好形象的需要,也是科学发展观在网络舆情应对上的理念回归。

1.善于引导舆论。一方面,畅通信息披露的渠道,定期或不定期地在网上发布权威信息,有效压缩不良信息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根据突发性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主动设置议题,让网民第一时间了解事情真相,并知悉组织部门的态度和正在采取的措施。通过信息的透明、开放式的报道以及人本化的沟通,促进网络民间力量与政府力量的良性互动,进而产生经济效应。

2.积极采纳民智。互联网信息传播的自由性、互动性,促进了网民主体多元化发展,也使得网络民意更具广泛性和真实性。组织部门要积极畅通社情民意上传的渠道,善于从网络舆情中挖掘、吸收优化组织工作的合理建议,使群众真切感受到“有了意见有处可诉、合理建议有人采纳”,努力将网络打造成为群众反映诉求、参政议政的主要平台和政府收集舆情、汇集民智的前沿阵地。

3.自觉接受监督。言论权、批评建议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神圣权利,组织部门要牢固确立监督就是支持的理念,将网络监督看成外界了解组织工作的窗户、与群众加强沟通、增进互信的桥梁以及推动工作的有力杠杆,诚恳接受网络监督,及时给予网民所反映的真实意见以积极的反馈。对网络曝光的每一例典型案件,都要按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以认真反思、勇于纠错的实践赢得网民的信任、谅解与支持,进一步提高组织工作的满意度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振新.组织部门要提高应对舆情的能力[J].党建研究,2009,(12):39-40.

[2]卢山等.网络舆情的影响力及应对策略的研究[J].电子商务,2011,(1):49.

[3]秦亚欧.组织部门应对网络舆情问题的策略分析[J].领导科学,2011,(2):41-4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