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十针”配合中药治疗胃脘痛30例
作者:李秀花,金宏谟,岳东文
【关键词】 胃脘痛;针刺;中药
“老十针”是我国著名针灸专家,人称金针大师的王乐亭老中医集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治疗胃肠病的针方,他根据《脾胃论》中的调中益气汤和补中益气汤方义,设计了“老十针”,对调理胃肠十分相宜。笔者在临床上运用“老十针”配合中药治疗胃脘痛,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0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男17例,女13例;年龄最大73岁,最小34岁;病程最短者7d,最长者3个月。
2 治疗方法
2.1 “老十针”穴位组成 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天枢(双)、内关(双)、足三里(双)[1]。功效:调中健脾,理气和血,升清降浊,调理胃肠。嘱患者平卧,穴位常规消毒,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间隔15min行针1次,1次/d,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为5d。对脾胃虚寒、脾胃虚弱者,加用灸法,疗效更佳。将灸盒置于中脘穴上,内放灸条一根,点燃后放入其中并加盖,若患者感觉热甚,可将灸盒抬离,足三里穴采用针上加灸的方法。
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2.2 中药 肝胃气滞证以柴胡舒肝散加减;寒邪犯胃证以良附丸加减;胃热炽盛证以清中汤加减;食滞胃肠证以保和丸加减;瘀阻胃络证以失笑散加减;胃阴亏虚症以一贯煎加减;脾胃虚寒症以黄芪建中汤加减;脾胃虚弱证以参苓白术散加减。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胃脘痛及其它症状消失,X线钡餐或胃镜检查正常;好转:胃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他症状减轻,X线钡餐或胃镜检查有好转;未愈:症状无改善,X线钡餐或胃镜检查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治愈17例,好转11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93%。 4 病案举例
李某,女,52岁。胃脘痛半年,自诉胃痛隐作,食欲不振,食后则吐,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胃镜显示: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诊断:胃脘痛(胃阴亏虚型)。治疗:针灸取穴: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天枢、(双)、内关(双)、足三里(双),其中足三里穴针上加灸,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为5d,共治疗4个疗程。中药处方:党参25g,白术15g,茯苓10g,白芍15g,蒲公英30g,沙参10g,麦冬10g,红花10g,陈皮6g,三棱8g,乌梅3枚,柴胡8g,炙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共服用21剂,临床告愈。
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5 讨论
胃脘痛,又称为“心痛”、“心下痛”,系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临床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多见于胃、十二指肠炎症、溃疡、痉挛及肿瘤等疾病。在治疗前,应排除肿瘤等危急病症后,方予施治。笔者认为,老十针适用广泛,疗效可靠。笔者将其用于胃肠病的治疗,不论其虚实寒热,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老十针以中脘、足三里为主穴,其他则为配穴。中脘穴正当胃腑中间,为六腑之会、胃之募穴,主调中州;足三里乃胃经之合穴,人体著名保健穴之一,具通调肠腑之效,有“百病莫忘足三里”之说;上脘、中脘、下脘统称“三脘”,具有调理胃腑受纳,腐熟和吸收水谷之功;气海亦名丹田,可助运化之机,具有生发元气,温固下元的功效;天枢为大肠之募,腹气之街,具有分理水谷之功;内关为心包络之穴,别走三焦,具有调理三焦气机,宽胸理气和胃的功效。中药治疗该病,则抓住辨证分型的特点,依据寒凝、食积、气滞、火郁、血瘀、阳虚胃失温养、阴虚胃失濡养等证型,结合具体病机,采取散寒、消积、行气、清热、化瘀、温中、养阴等相应治法,使之证治相符,丝丝入扣。针药结合治疗该病,发挥了针灸与中药二者之长,相辅相成,故能取得较好疗效。
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参考文献】
[1]陈湘生,张俊英.金针王乐亭经验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