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师生关系
作者:郝利红
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14期
摘 要: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一对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活动能否顺利完成。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代表着东西方的教育基石,比较研究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对于构建今天新型的师生关系有着重大的启示借鉴意义。 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是大学校园里的两大基本群体,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两个基本载体。处理好师生关系,直接影响教育活动的完成质量, 更对处于人生关键期的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事业成败有着重大的影响。孔子与苏格拉底是东西方的两大思想教育巨人,研究继承他们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对我们建设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我国高校师生关系现状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由精英时代跨越到大众化阶段,在高校规模持续壮大的背景下,大学越来越大,一方面帮助更多人圆了大学梦,也使大学生的总体素质下滑;另一方面高校扩招严重失衡的师生比使得大班化教学的教师无力与学生交流,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再加上,高校僵化的管理体制和落后的教学模式,重视专业知识教育,忽视心理生命教育造成学生人格不健全。然而,与师生间的冷淡疏远相比,带有庸俗与功利的性质“亲密”,更是师生关系的严重扭曲。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会“厌其师,背其道”,教育的最终目的和眼前目标都将落空。
二、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师生关系探究
孔子提倡仁者爱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对学生一视同仁。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善于诱导学生主动思考独立思考,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启发式教学。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尊重和鼓励学生,当仁,不让于师。孔子认为后生可畏,提倡老师要向学生学习——教学相长。只有很好的当学生,才能更好的当老师。
苏格拉底向人传授知识时不是强制学生接受,而是在教学中形成了独特的方法——助产术,要求师生共同讨论,互为激发,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其具体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步,讥讽(通过提问谈话中让对方陷入自己对某一问题自相矛盾中);第二步,助产(启发、诱导);第三步,归结(让学生掌握明确的定义或概念)。苏格拉底通过一系列问答,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寻找真理,从具体到抽象,从普遍到特殊,步步深入。苏格拉底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固定的场所也没有讲台, 与学生一样平等参与, 引导学生按一定的线索有效地进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下去。师生始终保持一种自由平等开放的心态,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孕育出“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亚里士多德。
在“天、地、君、亲、师”的中国封建时代,孔子与学生的关系,成为是古代师生的楷模。在学生对教师必须绝对服从的欧洲中世纪,苏格拉底与学生的关系,亦是西方师生的典范。虽然孔子与苏格拉底生活的历史时期相隔80多年,地处东西方,社会背景文化传统和个人经历迥异,但他们都热爱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学生对他们也尊重景仰,亲密无间。探索东西方教育史上的两位巨子,研究他们的教育思想师生关系对今天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无疑具有很好的借鉴启示意义。 三、师生关系类型考察
在历史上有两种主要的师生关系,一是以教师为中心,如传统“师道尊严”思想;二是以学生为中心,如杜威要从儿童自发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在现实中师生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类型:1.对立型2.依赖型3.自由放任型4.民主型。第一、二种更多体现了“教师中心”,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甚至苛刻。第三种主要体现为“学生中心”,师生间缺乏感情,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消极对待教师的要求。这三种类型都属于不良师生关系的表现。只有民主型是以开放、平等、互助的师生间的互相支持配合为基础,师生关系融洽密切,这是我们所应努力做到的师生关系。
新型的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主动接受知识积极建構知识。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校教育紧密相连社会发展。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接纳,“亲其师则信其道”。它的宗旨是激发学生自主精神,充分发展学生的人格。 四、高校新型师生关系的建设
建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首先应该从教师做起。一是转变教师思想观念。在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 课堂不再是接受教育的唯一的场所,书本不再是获取知识唯一来源,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权威地位被动摇。因此,教师首先要接受再教育,不断充实提高自己,改换自己的角色。其次,教师要树立教育民主观。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深刻感受到,教师真正把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承认学生有独立人格和尊严,尊重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和学生交朋友,就能创设融合和谐的沟通氛围。相反缺乏民主思想,整日凌驾于学生之上,绷脸子,摆架子,训斥人,必然在师生之间筑起一道鸿沟。再次,教师要确保学生的主体主动性共享共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是“发掘资源的向导”,是“寻求思想和技术的组织者与指导者”,要能够把握知识的前沿,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指导学生重组整合知识和信息,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师生共享对话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共获创造提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是善用表扬和批评,建立完善沟通渠道。教学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师的褒贬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完善的师生沟通渠道能有效的推动教学目标实现。大学生都有渴望他人尊重的自尊心态,合理地运用表扬与批评,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就会打开学生的心理防线。因此,教师首先要经常有意识地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适时的表扬;有的放矢批评,也会让其他学生在惩恶扬善中产生敬佩之情。其次,对产生对立情绪的学生要做好深入的思想工作,利用课余时间,多参与学生的生活娱乐活动,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再次,教师要鼓励学生采取书面、信箱、QQ、微信等形式定期不定期地与老师交流,及时对话能有效的表明自己的态度,启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建立亦师亦友的和谐关系。 三是坚持理解和尊重。教师不是法官,学生不是被告,师生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统一体,利益共同目的一致,双方没有理由不相互理解和尊重。教师若能甩掉旧观念,不戴有色眼镜,不抱怨学生素质差,遇事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注意体会学生的思想感情,采取宽容态度适当疏导无私奉献,师生关系就会进入教育教学的最佳境界。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灵魂。”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建设的秘密就在于理解和尊重,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教学。 五、小结
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的发展,终身教育时代的到来,未来的社会应该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建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更加需要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更能迸发教育强能量,更能大幅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要想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教师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不断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谭顶良.高等教育心理学 [M].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258-261
[2]钱焕琦.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 [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65-166 [3] 李勤瑜.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3-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