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全册古文三篇习题
题型:【选择题】【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
第10课《岳阳楼记》检测题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
1、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A.登斯楼也 微斯人 B.此乐何极 南极潇湘 ....
C.予观夫巴陵胜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而或长烟一空 或异二者之为 ....
【解析】A这;这。B穷尽;到。C动词,看;名词,景象。D有时;或许。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之”意为“的”,下面句中加点的“之”字不是“的”的意思的一项是( A )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前人之述备矣 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解析】A代词,这件事。B助词,的。C助词,的。D助词,的。
3、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 )
例句:不以物喜 .
A.属余作文以记之 B.徒以有先生也 ..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D.以中有足乐者 ..
【解析】例句是因为。A连词,来。B因为。C因为。D因为。
4、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D )
例句:宠辱偕忘 .
A.去国怀乡 B.沙鸥翔集 ..
C.春和景明 D.吾谁与归 ..
【解析】古今异义,古义:荣耀;今义:恩宠。A古今异义,古义:国都。B古今异义,古义:停息。C古今异义,古义:日光。D连词,和。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
C.属引凄异 属予作文以记之 ..
D.予观夫巴陵胜状 高处不胜寒 ..
【解析】A同“缺”,中断;阙是宫门两边的望楼。B都是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C连续;同“嘱”,嘱托。D美好;承受。
6、选出对下列加点文言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B )
A.若夫霪雨霏霏(代词,那) B. 去国怀乡(前往) ..
C. 把酒临风(举) D. 微斯人,吾谁与归(无,没有) ..
【解析】B离开。
7、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
A.临溪而渔 身临其境 B.山间之朝暮 暮色苍茫 ....
C.杂然而前陈 推陈出新 D.觥筹交错 一筹莫展 ....
【解析】A靠近;到,进入。B傍晚;傍晚。C摆列;旧的。D酒筹;筹划、计谋。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
B.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吏呼一何怒 ..
C.或王命急宣 而或长烟一空 ..
D.满目萧然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
【解析】A在;如果。B什么;多么。C有时;或许。D样子;然而。
9、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B )
A.予观夫巴陵胜状 胜:盛大 B.朝晖夕阴 晖:日光
C.则有去国怀乡 国:国家 D.波澜不惊 惊:惊讶
【解析】A美好。B日光。C国都。D起,动。
10、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B )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②微斯人 ..
③以其境过清 ④乃记之而去 ..
A.探求 稍微 冷清 离开 B.探求 没有 冷清 离开
C.请教 没有 清白 走了 D.请求 一点点 冷清 离开
【解析】B.探求;没有;冷清;离开。
11、“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和“退”分别指( B )
A.“不以物喜”和“不以己悲”。 B.“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
C.“忧其民”和“忧其君”。 D.“先天下之忧”和“后天下之乐”。
【解析】B.“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
12、选出下列各项中“之”的用法与“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A )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居庙堂 之高
C.先天下之忧而忧 D.处江湖之远
【解析】例句是助词,的。A助词,的。B定语后置的标志。C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定语后置的标志。
1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
A.若夫淫雨霏霏(连绵的雨) ..
B.薄暮冥冥(昏暗) ..
C.予观夫巴陵胜状(美好的景色) ..
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概的景观) ..
【解析】D雄伟景象。
14、朗读下列句子,语意停顿明显不正确的一句是( C )
A. 先天下之忧/而忧 B.然则/何时而乐耶
C.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D.吾/谁与归
【解析】C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5、对下列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
A.或异二者之为 译: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行为。
B.处江湖之远 译:住在很远的江湖上。
C.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没有这种人,我追随投奔谁呢?
D.以其境过清 译:这里的环境有青青的草。
【解析】B代指在朝廷做官。C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D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
16、朗读下列句子,语意停顿明显不正确的一句是( C )
A. 先天下之忧/而忧 B.然则/何时而乐耶
C.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D.吾/谁与归
【解析】C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7、下面句子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相近一项是( B )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解析】B.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8、句子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运用对比、夸张的修辞方法,极言洞庭湖湖光山色变化无穷,为下文具体写洞庭湖一阴一晴景象作伏笔。
B.“衔远山、吞长江”运用比拟、对偶的修辞手法,赋予洞庭湖以生命、以气势,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构成一幅动的画面。
C.“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把一动一静时的光影色态写得十分生动形象,给人以美感。
D.“薄暮冥冥,虎啸猿啼”是实写之景,渲染出一种悲凉凄惨的氛围,烘托了登楼者的伤感之情。
【解析】D“薄暮冥冥,虎啸猿啼”是虚写之景。
19、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 ( B )
A.批评“以物喜、以己悲”的两种人。
B.反衬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情感。
C.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尔”的政治抱负和生活态度。
D.表达了自己的这种远大抱负无人理解的孤寂与愁苦。
【解析】B反衬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情感。
20、对文章最后一段内容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
A、作者对古仁人思想感情表示出怀疑,也提出自己的质疑。
B、作者写古仁人“进亦忧,退亦忧”,表现出古仁人的思想和行为有变化和反复。
C、作者通过探求古仁人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政治抱负。
D、作者感慨万分,哀叹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解析】C正确。
2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
A.“记”是一种文体,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事物,例如《岳阳楼记》。
B.“表”是一种文体,它主要是古代臣子向皇帝上书言事,例如《出师表》。
C.“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为了说明一个道理,例如《爱莲说》。
D.“铭”是一种文体,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例如,《陋室铭》
【解析】A“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
2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
A.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B.作者写岳阳楼及其周围景色的目的是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C.迁客骚人登楼时的览物之情是相同的。
D.“古仁人之心”表现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解析】C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作者先写岳阳楼的雄伟景观,再借景抒发不同的览物之情,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B.”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是慰勉滕子京,也体现了作者欲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C.选文中的“乐”与《醉翁亭记》中的“乐”相同,都是追求与民同乐的理想境界。
D.选文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由景抒情,由情入议。句式骈散结合,行文富于变化。
【解析】C.选文中的“乐”与《醉翁亭记》中的“乐”不相同。《岳阳楼记》表达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醉翁亭记》表达的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二、重点句子翻译: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翻译: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很多长年荒废的事业又重新兴办起来了。
2、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翻译:还重新修建了岳阳楼,扩大它旧有的规模,还在上面刻上唐代贤人和当代人的诗赋。
3、属予作文以记之。
翻译:(滕子京)并嘱咐(我)写一篇文章用来记述这件事。
4、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翻译:我看那巴陵郡的美丽的景色,全在洞庭湖上。
5、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翻译:洞庭湖连接着远处的群山,吞吐长江的江水,水波浩荡,宽阔无边。或早或晚(一天里)时阴时晴,景象千变万化。
6、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翻译:虽然如此,那么这里往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水,被降职远调的官吏和南来北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7、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翻译:如果遇上阴雨连绵繁密,有时连着整个月没有晴天,寒风怒吼,浊浪冲天,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
8、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翻译: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哀啼。
9、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翻译:(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批评指责的感觉,满眼是萧条的景象,感慨悲伤到极点啊。
10、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翻译: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湖面风平浪静,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湖中游来游去;湖岸上的小草和沙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草木茂盛。 11、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翻译:而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月光照耀下的)水波闪耀着金光;无风时静静的月影好似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 12、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翻译:(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有心胸开阔,精神愉悦,忘却荣辱得失,举起酒杯面对和风,喜气洋洋的感觉! 1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翻译: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作官的人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作官的人为君王担忧。 1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
15、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翻译: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三、课内简答题:
1、文学常识:
《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北宋(朝代)政治家、文学家。
2、“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和“退”分别指什么?
答:“进”是指 居庙堂之高,通俗一点就是说在朝廷上做官。“退”是指处江湖之远,通俗一点即是说不在朝廷上做官,隐退江湖。 3、请写出选文中具体体现“二者之为”的两个短语,并说出“二者之为”所表现的胸怀与古仁人有何不同?(用原文回答)
答:“忧谗畏讥”和“宠辱偕忘”。
二者之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或者“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本文标题为《岳阳楼记》,内容上却大量描写洞庭湖的景色,试分析作者的用意。
答:因为前人对岳阳楼的描绘已经很详尽了,作者另辟蹊径以湖的景色来烘托岳阳楼。用湖的浩浩汤汤、气象万千的景物特点引出后面的登楼之情,为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做铺垫。 5、从全文看,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他的这种“览物之情”与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区别?
答: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范仲淹笔下的“迁客骚人”们立足于个人的得失和荣辱,因而他们的种种“览物之情”均以景物的不同而异。欧阳修的立足点是“民”,他与民同乐,把百姓的乐当作自己的乐,把百姓的安居乐业作为自己的理想。这就是他们的根本区别。 6、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 什么?
答:写登楼者以物喜、以已悲的感情,是为了引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也表明作者希望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7、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
答:意在与“古仁人之心”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和高尚情操。。 8、“微斯人,吾淮与归?”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强烈而又含蓄的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及对朋友的期望之情。 9、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强烈的忧患意识,而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抒发了“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范仲淹的“忧”与欧阳修的“乐”在本质上有什么联系?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忧”与“乐”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范仲淹无论位居高官或是退居民间,都挂念国家、百姓;欧阳修虽然遭到贬谪而失意,仍积极施政,与百姓同乐。他们都心忧天下、以天下苍生为念,始终关心百姓疾苦,关注百姓悲喜。 10、与范仲淹一样关注国家命运、关注民众疾苦的历史人物很多。请你从下面提供的人物中任选两位,并写出其与此相关的名句。(杜甫、顾炎武、周恩来)
答: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第11课《醉翁亭记》检测题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山间之四时也/已而之细柳军。 ..
B.往来而不绝者/佛印绝类弥勒 ..
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委而去之 ..
D.醒能述以文者/感极而悲者矣 ..
【解析】A的;动词,到。B断绝;极。C离开;离开。D的人;表示忧郁不快的语气。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A.往来而不绝者/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B.居庙堂之高则忧/居数日,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
C.不以物喜/以天下之所顺 ..
D.宴酣之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
【解析】A断;隔绝。B在,处于;过了。C因为;凭借。D助词,的;助词,的。
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C )
A.山之僧智仙也/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
B.名.之者谁/北冥有鱼,其名.
为鲲。 C.朝.而往,暮而归/朝.
晖夕阴,气象万千 D.晦明.变化者/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解析】A助词,的;动词,到。B名词作动词,命名;名词,名字。C早晨;早晨。明。
4、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B )
A.云归而.岩穴暝/人不知而.
不愠 B.山间之四时也./夫战,勇气也.
C.负者歌于.途/欲有求于.
我 D.禽鸟知山林之.乐/辍耕之.
垄上 【解析】A表顺承;表转折。B判断语气;判断语气。C在;向。D的;动词,到。5、下面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例句:行者休于树
明亮;英D
A.告之于帝 B.苛政猛于虎
C.躬耕于南阳 D.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解析】例句是在。A介词,给。B介词,比。C介词,在。D介词,给。
6、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
A.往来而不绝者/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
C.颓然乎其间者/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D.而不知人之乐/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
【解析】A断绝;隔绝。B离开;离开。C中间;动词,参与。D的;主谓之间。
7、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C )
A.伛(yǔ)偻提携 B.山肴(yáo)野蔌 ..
C.射者中(zhōng) D.觥(gōng)筹交错 ..
【解析】C zhòng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
A.名之者谁/有仙则名 ..
B.其西南诸峰/诸郡县苦秦吏者 ..
C.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D.故自号日醉翁也/公问其故 ..
【解析】A命名;出名。B各个;各个。C情趣;意图。D所以;缘故。
9、下列加点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C )
A.作亭者谁(的人) B.山间之四时也(的) ..
C.行者休于树(从) D.颓然乎其间者(他们,他们的) ..
【解析】C在。
10、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
A.临溪而渔 身临其境 ..
B.山间之朝暮 暮色苍茫 ..
C.杂然而前陈 推陈出新 ..
D.觥筹交错 一筹莫展 ..
【解析】A靠近;来到,到达。B傍晚;傍晚。C摆列;旧的。D酒筹;筹划、计谋。
11、 选出与“山之僧智仙也”一句中 “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C )
A.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B.何陋之有?
C.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D.属予作文以记之。
【解析】例句是助词,的。A主谓之间。B宾语前置的标志。C助词,的。D代词,这件事。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B )
A.猿则百叫无绝 往来而不绝者 ..
B.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隶而从者 ..
C.太守谓谁 权谓吕蒙曰 ..
D.树林阴翳 达于汉阴 ..
【解析】A消失;断绝。B跟从;跟从。C为,是;告诉。D树荫;水的南岸。
13、 选出下列句子中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D )
A.名之者谁(命名) B.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
C.野芳发而幽香(香气) D.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 ..
【解析】D居高面下。
14、下面加点的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D )
A.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B.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游人去而禽鸟乐 ....
C.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D.颓然乎其间者 在乎山水之间也 ....
【解析】A的;的。B表顺承;表顺承。C在;在。D在;作介词“在”的后缀、无义。
1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
A.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谊) B.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
C.醒能述以文者(介词,用) D.以其境过清(介词,因为) ..
【解析】A情趣。
1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A.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所识穷乏者得.
我与 C.往来而不绝.者 佛印绝.
类弥勒 D.醒能述以.文者 以.
刀劈狼首 【解析】A命名;出名,有名。B领会;同“德”,感激。C断绝;极。1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
A.名.
之者谁 名:命名 B.得之心而寓.
之酒 寓:寄托 C.佳木秀.
而繁阴 秀:繁茂 D.不知太守之乐.
其乐 乐:快乐 【解析】D意动用法,以……为乐。
用;用。D
1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B )
A.四时之景不同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B.行者休于树 其一犬坐于前 ..
C.而不知人之乐 温故而知新 ..
D.醉能同其乐 安陵君其许寡人 ..
【解析】A的;指示代词,这样。B在;在。C表转折;表顺承。D代词,他;表祈使语气,一定。
19、选出下列句子中古汉语句式不同的一项( C )
A.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B.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解析】A判断句。B判断句。C 倒装句。D判断句。
20、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作者以富有灵性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琅琊山变幻无穷的美丽景色,赏山乐水的欢畅与惬意跃然纸上。
B.文章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众宾归”均围绕“乐”字展开,既写出太守与民同乐,又表现了当时滁州的政治清明。
C.游记着力写太守与滁人沉醉于山水之间的情状,意在表现作者因仕途不得意而沉迷山水的消极的人生态度。
D.文章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又富有变化,尤其是“也”和“而”字的灵活运用,使得语言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解析】C与民同乐的思想。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被贬后悠然自得的旷达情怀,谈不上消极的人生态度。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翻译: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 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翻译: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
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翻译: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4、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翻译: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5、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翻译: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
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翻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7、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翻译: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
8、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翻译: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9、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翻译: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
10、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翻译: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11、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1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翻译: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1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翻译: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
三、课内简答题:
1、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欧阳修全集》卷三十九(中华书局2001年版)。欧阳修(1007-1072),字水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水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水落而石出者”一句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由此演化而来的成语“水落石出”表示什么意思?
答:“水落而石出者”一句描写的季节是冬季。“水落石出”的意思是水落下去石头就出来了,比喻真相大白。
3、第三段中有四幅画面,请用简洁的文字概述出来,并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滁州的人如此兴高采烈地出游,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人民安居乐业而高兴。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4、 “太守之乐”具体有哪些?其本质是什么?
答:(1)“山水之乐”;(2)“宴酣之乐”;(3)“乐人之乐”。三乐归一,其本质都是“与民同乐”。
5、太守为什么“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太守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为山水之景而醉,为滁人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
6、本文以乐为线索,由景生情,情景交融,表达了欧阳修怎样的情怀?
答: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被贬后悠然自得的旷达情怀。
7、简要阐述本文中“醉”和“乐”之间的关系。
答:“醉”和“乐”是统一的。 作者因乐而醉,醉又增添了乐; 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8、结合写作背景理解“太守之乐其乐”的含义。
答:一是借欣赏山水秀丽景色,排遣心中抑郁,二是借与众人游琅琊山,寄寓与民同乐的理想。
9、《醉翁亭记》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本文通过描写醉翁亭秀丽的环境、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和游人的山水之乐、游宴之乐,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抒发了他贬谪后的抑郁心情。
10、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两人有都被贬的政治遭遇,但都“不以己悲”,都具有“忧民”及“与民同乐”的思想,都具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
第12课《湖心亭看雪》检测题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
1、请找出下列各组加点字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D )
A.是日更定/问今是何世 ..
B.更有痴似相公者/更深夜色半人家 ..
C.是金陵人,客此/客从外来 ..
D.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且焉置土石 ..
【解析】A指示代词,这;判断动词,是。B还;旧时夜间计时的单位。C动词,客居;名词,客人。D疑问代词,哪里; 疑问代词,哪里。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或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C )
A.相与步于中庭 /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溪深而鱼肥 ..
D.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 醉能同其乐 ..
【解析】A介词,在;介词,在或给。 B只,只是;只,只是。C表顺承;表并列。D代词,他;代词,他。
3、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A.良多趣味/此皆良实 ..
B.飞漱其间/又何间焉 ..
C.余拏一小舟/一车炭,千余斤。 ..
D.上下一白/长烟一空 ..
【解析】A很;善良。B中间;动词,参与。C代词,我;多。D全;全。
4、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C )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C.是日,更定矣/是进亦忧,退亦忧 ..
D.其如土石何/问其姓氏 ..
【解析】A疑问代词,哪里;兼词,相当于“于之”,在其中。B表顺承;表转折。C代词,这;代词,这。D加强反问语气;代词,他。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A.念无与为乐者(想念,思念) B.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 ..
C.与余舟一芥(小草)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酒杯) ...
【解析】A考虑,想到。
6、下列句子表达错误的一项是( D )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解析】D侧面描写。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翻译: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翻译:(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4、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翻译: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翻译: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6、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翻译: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7、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翻译: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三、课内简答题:
1、 “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答: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2、“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答:“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3、“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答: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蒙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4、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答:这样写不但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而且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生气与魅力。
5、试着赏析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答:这句话谢了雪后西湖万籁俱寂的景象。大雪过后,一片寂静,湖山封冻,人鸟瑟缩,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住了。这处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一个“绝”字写出了冰天雪地,万籁俱寂的森冷寒意,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的冷寂,表现作者孤傲的情怀。
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俗流的生活方式。
7、请说明引用舟子话的用意。
答: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衬托出作者之雅,这“痴”字指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雅情雅趣,文末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作者对“痴”字的赞赏,同时也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8、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答:作者是一个不忘故国的明朝旧臣,是一位贞洁人士。他不愿与清朝统治者同流合污,所以隐居。写作时,为了体现他对明朝的怀念,所以写“崇祯五年”。 9、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
答: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作者的确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同时这种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作者心中的淡淡愁绪。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
10、本文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思想感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