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有效学习是提高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笔者认为,把握目标实施有效学习;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能保证有效学习。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有效教学 教学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有效学习是提高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一些课堂教学就反映出密度量小、质量差的问题。同样的教学时间,既可以用于记忆和理解,也可用于分析、综合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教学中用于低层学习任务的时间过多,用于高层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时间减少,就使得教学密度量大,而教学质量差。
那么,怎么检验一节课的教学效率呢,教师可以从下面的情况试着检验一下:当学生思无头绪时,能否通过你的启迪而茅塞顿开?在课堂中,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否都从你的眼神中感受到关注后,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能否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会自主学习,学会相互合作,感受学习过程中探究的惊喜……
对于语文学科,如何避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缺失呢?
首先,有效教学有赖于教师有效的“运筹帷幄”。它需要教师对所教学的学科内容有广泛而深刻的掌握,知道要教什么,用什么方法教,知道怎么和学生交流和沟通,知道怎么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可以说,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育目标,特别是课程标准中对于本学年的知识与能力要求的理解和把握。目标明确了,围绕目标教学,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就为有效教学的实施奠定了扎实的根基。那么,制定准确、明确且有层次的教学目标,不仅要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通常的做法一是要根据学段目标、年级要求、教材因素——如单元导读,课后练习,读读记记和读读背背,回顾拓展等。在备课时,教师要作好教学目标的预设并根据预设展开教学;二是要有学段目标意识,课堂上因动态生成的需要而改变当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时,都不能脱离学段教学目标。每一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得不要过于宽泛。在一篇课文中,哪些知识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要着重训练听说读写中哪一项能力,应达到什么程度,等等,都应尽量细化,明确到位,并且严格按照设定的目标去实施教学过程。
其次,有效教学要提高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的程度,鼓励、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见解。要尽可能地触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个人见解,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语文的课堂是最具有生命活力的创造的课堂。在语文教学中,引发学生对书本内容的超越,提倡“书读活,读活书,活读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主体精神。所以,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中,要有开放意识,既重视教材,又提倡对教材的超越。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阅读方式是学生自主深读探究,所以不应再采用一问一答的传统“问答式”,而是围绕一二个能覆盖全文的话题,突出重点,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主地研究阅读,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的话题,广开学路,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那么即使是阅读同一篇文章,彼此的感受不会是完全一致的。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他们发展多元的思维角度。只要是悟之有理、言之有据的见解,教师都要珍视与尊重,鼓励每一名学生喜欢怎样欣赏就怎样欣赏。我们用了一个聚集了课文内容的难点和学生理解的疑点的阅读话题,保证了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研读课文,有效地锻炼了学生提取、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把反复诵读课文与研究性学习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进入了阅读教学的新天地。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享有充分的自由,他可以只挑自己最有感悟的地方交流,始终展示着自己充分的自信、自得的心态,真正发挥了他们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的学习过程不就是学生自己“发现—探究—解决”的过程吗?学习的主动权始终在学生手中,他们学习的有效性不就是最大限度地得到了保证吗?
有效性学习过程是学生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参与的“智力活动”,也是学生体会到探知快乐并乐此不疲的过程,它还是逐步积累终身学习方法的的“驿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