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探析
钟清流
(湖南省委直属机关党校,湖南
长沙
410001)
摘要:发展思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程和成败影响深远,它应当是充分论证和统筹兼顾基础上的前
瞻性战略思考,同时又是针对现实有可操作性的行动指南。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策略应坚持研发优先、创新驱动而非投资驱动。政府工作应当正确定位于机制设计以激活创新动力,并以政策调控改善发展环境,而让市场主导微观项目的具体实现。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探析中图分类号:C94
文献标识码:A
ExploringDevelopmentThoughtoftheStrategicEmergentIndustry
ZhongQinliu
(PartySchoolofDepartmentUndertheHunanCommitteeofCPC,Changsha410001,China)
Abstract:Developmentconceptsofthestrategicemergentindustryhavegreatinfluenceonthestrategicemergentindustry.ThedevelopmentstrategyofstrategicemergentindustryshouldtakeR&Dasthefirststep,andinsistinnovationpushraththaninvestmentpush.Theimprotanttasksthegovernmentfacingareestablishmentareasonablemechanismtoactivateinnovation,andimprovementofdevelopmentalenviromentbypolicyregultion,whichmeanstherealizationofmarket-orientation.Keywords:strategicemergentindustry;developmentthought;explore
发展思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程影响巨大,由于涉及到众多因素。因而成为一个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一方面,它应是在调查研究,充分论证并兼顾技术、经济、市场等多方因素基础上经统筹兼顾,深思熟虑的前瞻性战略思考;另一方面,它又应当是能有效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行动指南,为新兴产业的成长进程提供指导。
总的来说,当前国际竞争的空前激烈催使我们既要有时间紧迫感,又要有科学的推进策略。为抢占未来经济竞争制高点,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性布局和上马一些项目是非常必要的,但关键是要尊重
基金项目:湖南省科技厅“湖南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问题”项目资助(2009ZK3158)。收稿日期:2010-06-13
作者简介:钟清流(1964-),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战略管理。
规律,讲究实效,在正确思路指导下有序地推进。其发展思路至少应明确或解决推进策略、政府角色、调控策略等关键问题。
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推进策略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性主要体现在它对争取
未来经济发展新空间的竞争中有关键性影响。新兴产业是指基于重大发现和发明而产生的将改变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新产品和由此产生的全新产业群。因此它是产业升级的最高层次。与另外两个较低层次产业升级,如产品技术的换代升级(由一般加工升级为关键零部件、关键装备制造等)和产业
-42-
中国科技论坛(2010年11月)第11期
链延伸(由一般加工制造向上游的研发、设计、向下游的品牌构建、营销、物流、产业链管理等延伸)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难度大得多。因为产品技术的换代升级和产业链延伸这两种形式的产业升级都是在一定产业基础上实现的,可以充分利用和借鉴许多原有经验和市场渠道。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则是借助科技重大发现或发明从无到有,凭空创建的全新产业,既无现成产业基础可依,也无现成经验可循,获得市场认可还需经历艰辛的努力。这就决定了它的发展与前二者有不同的特点。也必须采用不同的推进策略。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密切相关。就目前情况看,无论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还是物联网、集成电路、新型原器件、新型显示器件的研发都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质性突破。总的来说,它将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渐进过程,其进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急于求成是无益的,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心并作好长期努力的思想准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推进策略,应在充分考虑新兴产业特点基础上,根据其发展的国际趋势和本地产业的现实基础及发展要求灵活确定。科学的推进策略是抓住以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获取自主知识产权这个关键,夯实基础,创造条件,积极促进其向有利方向转变。并在遵循科学发展的自然规律,经充分论证,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前提下,有步骤分阶段的有序推进。决不在条件不成熟情况下头脑发热贸然进入。
在新兴产业推进策略方面,当前一些地方的思想误区是把它当成一项简单的政绩工程,不愿做扎实的基础工作而一心想走捷径,热衷于从国外引进技术,买进零部件拼装或进行简单的粗加工,希望通过引进技术和大规模投资来抢占发展先机,这只能是一厢情愿的幻想。发展新兴产业并非不能借助引进技术,但决不能只靠引进技术,因为真正的核心技术是无法引进的,缺少核心技术的新兴产业无法形成竞争优势,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规模再大也没有任何“战略性”意义可言,它本质上与为外资代工的产业一样,不仅会造成经济利益大量流失,还形成对外的技术依赖,丧失发展主动权。其结果不但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还可能事与愿违,给经济工作带来重大损失。例如,去年各地大规模投资新能源产业多晶硅光伏电池,其发电成本远高于常规发电成本,
倘若没有国家政策补贴,企业根本就无法生存。这种新能源企业上得越多,国家负担就越重。这种单纯依靠引进技术和国家政策补贴维持的“新兴产业”既无经济意义,又违背了发展新兴产业的初衷。只会把新兴产业发展引入歧途。
战略性新兴产业最大特点是发展的探索性或不确定性、技术更新快且往往具有颠覆性。最典型的例子是电子信息产业的手机、电脑芯片,其技术更新和产品更新平均周期以几个月计算,往往新产品刚上市,下一代产品又实验成功并即将登场,而上一代的产品就会逐渐被淘汰出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和产品更新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新旧技术的每一次更替过程,可能就是旧生产线甚至相应的整个产业链被淘汰,原来投资的设施将因此报废的过程。因此它本身就存在着巨大的风险性。由于它是以科技创新和核心技术重大突破为发展动力和基本支撑的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其高成长性、高回报率是以可持续创新的研发实力和能力为前提的[1]。倘若没有雄厚的研发基础的强大创新能力,任何企业都无法长期生存或立足。这意味着可持续研发创新能力是新兴产业生存发展的根基所在。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的政府推进策略之关键,就是要动用机制设计到政策调控的所有手段竭尽全力地激活这种能力,为新兴产业发展建立坚实的根基。
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质上是建立在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重大突破基础上的下一代高新技术产业,其发展动力主要来源于相应前沿领域不断取得实质性突破和以此为支撑不断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新产品的能力。只有当这种能力具有某种国际竞争优势时,相应的新兴产业才具有“战略性”意义。因此,新兴产业的科学推进策略应当坚持“研发优先,技术驱动”,而非“投资驱动”。发展新兴产业,应把是否“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作为能否成为本地新兴产业的政策标准。当前一些地方在政绩冲动思想指导下的以大手笔投资和引进技术为特征的急功近利式发展模式,是新兴产业发展的最大误区,应按上述“政策标准”予以坚决制止。
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进程中坚持研发优先,创新驱动,获取自主知识产权原则,就是要以强大的研发能力去支撑核心技术的实质性突破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取,这正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成长的关键,也是把握住新兴产业发展主动权的必然选择。
第11期(2010年11月)中国科技论坛
-43-
基于任何产业发展都需要经历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壮大过程,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的推进次序应按先打基础,进而提高做大做强的顺序稳步推进。其推进次序应当从激活产学研主体创新动力入手,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掌握核心技术作为第一要务,把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新兴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只有重点突破了最具成长性和爆发力的核心技术,才能推动国内技术和产业发展动力的深刻变革,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新兴产业生长点,进而做大做强延伸到产业链,新兴产业成长才会具备坚实的生存发展基础[2]。
对于缺少核心技术和产业基础薄弱并且市场处于初始培育期的新兴产业,其推进次序应以研发优先及小规模投资试点项目为主,技术路线宜采用引进或跟踪策略。因为此时新兴产业成本高、市场接受程度低、投入大,产业成长需经历一个漫长且充满曲折和风险的过程,在发展初期坚持研发先行和以小规模项目试点为主,一来是防范一哄而起恶性竞争带来的产能过剩,为未来发展预留足够空间;二是防范新兴产业技术快速更新带来落后技术被淘汰的巨大风险。对基础薄弱的新兴产业以引进技术形成小规模项目试点方式稳步推进,意在缩小差距,学习并熟悉新技术,同时也可在小规模生产经营过程中培育市场和积累经验,并通过学习、消化、吸收、借鉴、创新和提高来培育自身研发队伍及增强研发能力,最终还是要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取来为产业未来发展奠定基础。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及从模仿到创新的转变,本地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逐渐增强,当这种变化量的积累超过某一阈值,对核心技术的掌握和强大自主研发力足以支撑产业后续发展,才可进而推动上下延伸产业链的其他环节将该产业做大做强[3]。
而对基础较好已经掌握了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或有能力实现核心技术突破的产业,其推进策略可采用抢占先机的跨越式发展模式。即用政策支持社会大手笔直接投资布局相关产业链的所有环节,依托自已的核心技术做大做强并快速占领产业竞争制高点。从技术创新的产品设计开始直到最终的产品制造,构造完整的产业链并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形成真正意义上有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2
新兴产业发展进程中的政府角色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这
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从各地陆续推出巨额投资计划来看,似乎不少政府已经将自己定位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主攻手位置,直接参与产业投资与建设,其热情固然可嘉。然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众多因素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有无数难题和障碍有待破解。政府工作的重点应当定位于自己擅长、并且社会最需要发挥作用的领域(例如市场失灵的领域),否则可能会事与愿违。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成长需要政府和全社会大力支持,政府在培育新兴产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不是充当主攻手而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培育者。沿用计划经济的旧模式———政府主导的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两种发展模式的效果优劣比较其实早有定论,历史上,以苏联为代表的政府主导模式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机制模式的竞争以苏联惨败告终的结果表明,尽管政府主导可能在某些局部领域短期内取得一些超常成果,然而总体上看,无论是技术进步水平还是经济发展活力都与市场机制国家差距悬殊。究其原因,政府主导单纯依靠少数决策者聪明才智的决策根本无法与市场机制充分依靠全社会企业和个人经验、探索和智慧总和的选择相匹敌。市场体制的优胜劣汰竞争机制本身就是经济领域中自然进化最基本的寻优法则。这是政府主导机制无法比拟的。政府的长处在于能够有效整合资源。在经过充分论证无误,且条件成熟(例如掌握了核心技术和有可持续研发创新能力)的前提下可以集中全社会力量,组织多部门多企业协作,实施大规模财政支持,迅速形成产业链竞争优势,进而巩固成果,使其成为真正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政府更应清楚自己的短处,政府决策层远离技术前沿和生产一线,容易理论脱离实际,失误率很高,一旦决策失误,将给经济带来巨大损失,扬长避短的做法应该是政府推动与市场主导相结合,政府管机制设计和宏观调控,市场主导微观项目的具体实现。
从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角度来看,新兴产业发展应着眼于提高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着眼于引发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因此,政府应充当科技政策和规划制定者,科研经费的重要提供者及科研活动的主要引导者角色。通过支持科研攻关,研发能力培养和市场培育建设等引导科技方向,一方面可通过实战培养研发队伍,提高科技实力,另一方面也可
-44-
中国科技论坛(2010年11月)第11期
为新兴产业发展扫除技术和市场等关键障碍。例如对涉及新兴产业的前沿性、关键性、基础性等具有通用性的核心技术(集成电路,新型原器件,物联网,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政府应投入充足的研发经费全力支持,并以重大专项形式组织协调技术攻关,以力争取得相应产业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以此为新兴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政府应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发挥主要作用,如新兴产业的选择和规划,布局和协调,对产业链相关环节的规划协调及产业链各环节的地区布局,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促发展方式转变,用政策导向引领产业方向,以科学规划确保产业推进次序的协调有序,用机制设计为产业发展激活动力,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构建完善的人才、技术、标准、融资、法律等支撑体系,通过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完善资本市场等要素市场建设,理顺行业管理体制,建立有利于创新创业、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为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创造相应的内因条件和外部环境,等等。
而在市场有效的领域则应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如具体投资和产业项目让市场或企业自己作出选择,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的自主调节、充分竞争、自由选择、优胜劣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沿着市场决定的发展方向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政府在新兴产业推进进程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就是新兴产业创新动力的调动者。即通过合适的选择调控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全国的积极性,一旦激活了创新动力,自主创新将成为人们的自发行为,形成持续创新不可阻挡的强大动力和社会大趋势,则中国的新兴产业就有了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
3新兴产业推进进程中政府的调控策略
新兴产业推进进程中政府最基本的调控策略是机制设计和政策选择。它瞄准的最关键方向是新兴产业的前端(技术研发)和后端(市场推广应用)。其中,前端重点要用激励机制设计解决企业和产学研联盟的创新动力和能力问题;后端则要通过合适的政策选择解决其应用推广、市场培育、产业布局协调和产业链延伸问题,而相应的实际效果则取决于利益导向的合理性。
用机制设计激活创新动力:创新动力是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的内因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技术创新的研发能力是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而
这种能力主要来自研发主体的创新动力[4]。用机制设计激活研发主体创新动力是政府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推进新兴产业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然而,当前最大的制约因素恰恰是很多企业缺乏创新动力,尽管国家为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出台了大量扶植政策,并提供相应财政支持,却难以有效激活其创新积极性。多数企业的投资取向更热衷于扩大生产规模,对创新研发投入却非常吝啬。有资料表明,中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平均只占营业额的0.56%,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4%~5%。有99%的企业没有申请过专利,有专利的企业不到万分之三。多数企业的赢利模式主要不是靠技术创新、科学管理,而是靠政府政策扶植、银行货款、贿赂关系、广告效应和其他短期行为。
企业缺乏创新动力的内在原因,除了自身创新基础较差外,更重要的是缺乏有利于激发其创新动力的利益导向环境。当前我国政府主导的经济运行机制,正是造成环境因素偏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地方政府出于政绩考虑对本地落后企业的政策保护,使其免除了被淘汰的生存压力,也就难以激发其为求生存的创新动力。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是,能够得到政府保护获取廉价生产要素的企业大多是大中型国企,这些本该是创新主力且实力雄厚的企业却是创新动力最差的群体,而那些没有受到政策扶植,随时都面临着生存竞争威胁的中小民营企业,却恰恰是创新动力最强的群体(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65%的发明专利和80%的新产品由中小企业创造)。这说明,政策保护的实际效果实际上起到保护落后的作用;另外,地方政府直接干预经济和不规范的市场环境也是影响创新动力的重要原因。在企业改革不到位,所有权实质性缺位情况下,企业高管的经营行为更偏重于短期业绩,而非投入大,风险高的创新项目。由于垄断是获取利益最便捷的途径,企业更乐意迎合政府为追求经济总量而扩大规模的偏好,因为可借机要钱、要政策以利用政府垄断资源寻租获利。前不久央企争相当地王的现象和大量上市公司转入房地产行业(已有近40家上市公司由原来的主业转行房地产,包括联想、海尔、华为、美的、TCL、长虹、比亚迪和一些其他高科技公司)的事实表明,即使在国家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下,现实的利益导向机制也在引导企业转向具有权力垄断性质、高利润低技术水平的房地产业。这恰恰是利益导向机制的力量远胜于政府政策主导力量的最好范例。不解决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主体
第11期(2010年11月)中国科技论坛
-45-
的企业自身的创新动力问题,则政府主导推动其产业发展的任何努力都将是徒劳的。因为政府力量无论多强,在全社会无数经济主体共同作用的力量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从这个意义出发,从机制设计激活研发主体创新动力入手,使创新的利益大于投机利益时,正确的利益导向机制才能发挥作用[5],从而有效激活创新的积极性,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成长催生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当然,这涉及到发展理念及相应的政绩导向标准、发展模式、分配制度等多方面改革的配合。例如,彻底放弃投资驱动总量扩张式发展理念和政府主导的经济运行机制,转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作为发展理念,用宏观管理和调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让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作为激活创新意志的基本力量。同时,调控策略还需要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金融创新三轮驱动。如进一步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完善高科技人才流动机制,提高政产学研合作的组织化程度,打破分属于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科研机构之间利益格局,通过利益和市场纽带的再造,形成产学研合作的崭新链条,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用政策调控改善发展环境。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新兴产业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外因条件。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推广及市场培育,产业合理布局,协调和产业链延伸等,这些涉及发展环境的问题都是政府推进新兴产业进程中须要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从本质上讲,调控策略仍是用利益导向机制去影响并改善外部环境,进而间接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进程。而调控效果则取决于相关政策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的积极性,而这又与能否充分协调各方利益密切相关。
首先,创新成果若不能产业化应用或缺乏相应的市场支撑就不能实现其价值和利益。产学研各方将失去合作的基础,而产业也难有发展的动力。其
次,若知识产权难以得到保护,则相当于鼓励侵权行为,将直接或间接损害创新者的利益。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利益无法保证就难以激发相应的动力,而没有利益的事更是无法长期持续的。
当前一些地方的地方保护主义使法制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使创新产品、技术、专利等缺少有效保护,率先创新企业的成果将很快被其它企业仿冒,难以收回创新成本或得到应有回报,企业不敢创新。于是“不创新等死,一创新就快死”成为当前企业的普遍心态。企业制假售假、随意编造经营业绩、编造良好的企业数据、上市圈钱、操纵基金、欺骗投资者等行为屡见不鲜,并在地方利益的保护伞下屡禁不止。艰难费力的科技创新难以收到应有的回报,倒是权力、垄断和投机可以轻松获得巨大的利益,正是这种畸形的利益导向机制从根本上扼杀了创新的积极性,形成制约科技进步的巨大障碍。
政府调控策略的当务之急是构建公平竞争、优胜劣汰、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和健全的法制环境,打破垄断,打击投机,惩治腐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尊重知识。以相应的政策改变利益导向的预期,从根本上扫除发展环境障碍赖以存在的利益基础。
在制定包括财税、采购、投资、信贷、科技创新、资源环境、重大项目建设、空间布局、人才引进、基础设施配套、相关产业链建设、产学研联盟、中介机构、国际合作等在内的政策支撑体系过程中,坚持让利益的天平向有助于科技进步的经济主体或行为倾斜的策略,就把握住了利益导向的正确方向,从而就有了确保政策调控目标有效实现的基础。当政策调控达到使社会对创新的利益预期大于其他途径的利益预期时,自主创新就将成为社会成员的自发要求,就可形成持续创新不可阻挡的强大动力和社会大趋势,于是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就可以真实地形成。
参考文献:
[1]HenryChesbrough.OpenInnovation:TheNewImperativeforCreatingandProfitingfromTechnology[M].NewYork:Harvard
BusinessSchoolPress,2003.
[2]BryanALukas,OCFerrell.Theeffectofmarketorientationonproductinnovation
[J].AcademyofMarketingScience,
2000,28(1):239-247.
[3]CharlesCarter.ReasonsfornotInnovating[M].London:Heinemann,1981.
[4]张玉台,刘世锦.论我国自主创新的现状、问题及其成因[R].中国经济报告.2007-03-21.[5]孙冰.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研究[J].软科学,2007,21(3).
(责任编辑谭果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