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例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分析
2021-02-09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第22卷第5期 长治医学院学报 V0J.22 No.5 348 2008年 10月 JOURNAL OF CHANGZHI MEDICAL COLLEGE 0ct.2oo8 ・预防医学・ 160例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分析 何斌 韩 晖 秦兰岚 杨建洲 摘要 目的:分析流行性腮腺炎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控制流行性腮腺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搜集辖区网络直报的流腮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本地区2004年发病率为25.24/10万,2005年 发病率为37.17/10万,2006年发病率为38.07/10万,2007年发病率为48.22/10万。160例流腮患者中 本市人口97 A-(61%),流动人口63 A-(39%),其中<6岁的36 A-(23%),6岁一l2岁95人(59%),≥12 岁29人(18%),有流腮疫苗接种史的占58%。结论:对发病率高的儿童青少年制定更为合理的接种程序, 维持其体内一定的抗体滴度,可降低流腮的发病率。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分析;疫苗接种 中图分类号R373.1 6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1006一(2008)05—348—02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 年发病率为25.24/10万,2005年发病率为37.17/ 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成人中 1O万,2006年发病率为38.07/10万,2007年发病 也有发病。流行性腮腺炎病毒主要侵犯腮腺,也 率为48.22/10万。经趋势卡方检验,x :7.04,P 可侵犯各种腺体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关节等 <0.01,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见表1)。 几乎所有的器官,可引起脑膜炎、胰腺炎、睾丸炎 2.2季节分布 等[ 。我院于2004年1月~2007年12月共对辖 全年均有发病,冬春季节多发,发病人数占 区160例流腮患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现报道如 70%。 下 2.3人群分布 男100例,女60例,男女比为1.7-1。本市 1资料与方法 人口97人,流动人口63人,其中<6岁的36人 1.1资料来源 (23%),6岁~12岁95人(59%),≥l2岁29人 2004年~2007年我院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辖区 (18%)。 160例流行性腮腺炎患者。 2.4疫苗接种史 1.2调查方法 160例患者中明确有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接种 所有病例均是由北京二级以上医院诊断,并进 史的93例,占58%,其余未接种。 行网络直报的流腮病例,我院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2。5临床特征 其分布情况和临床特征。 有头痛、发热、腮腺疼痛、腮腺肿大,颌下腺肿 1.3数据分析 大、舌下腺肿大等(见表2)。 数据录入计算机,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 表1 2004年~2007年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情况 进行分析处理,对流行性腮腺炎按不同年份、人群、 年龄、分别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流行强度与趋势 本地区2004年~2007年共发病160例,2004 趋势=7.04,P<0.o1 作者单位1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100039)2长治医学院预防 医学教研室 何斌等.160例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分析 349 表2 160例流腮病例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分析 其中,发热:<38℃12例(10%),38℃~39℃ 91例(76%),39℃ 4O cC 1O例(8%),≥40℃7 例 %)。热程为2 d~7 d,平均4.5 d。两腮肿 大 发病1 d~2 d内腮腺逐渐肿大,l d一3 d内达 高峰,持续4 d~5 d后逐渐消退。 2.6并发症 160例病例中,未见合并脑炎、睾丸炎、胰腺 炎、卵巢炎的病例。 2.7治疗结果 一般卧床休息,给予抗病毒治疗及肾上腺皮质 激素等对症支持治疗,160例患者预后良好,全部 痊愈。 3讨论 流行性腮腺炎我国将其列为法定传染病中的 丙类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临床症状以腮腺肿 大为主要特征,常可侵犯睾丸、卵巢、中枢神经系 统等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是男性不育症和儿童后 天获得性耳聋的最常见原因。本地区流行性腮腺 炎冬春季节病例较多,这和相关研究[ ]一致,而且 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这和本地区近几年居 住人口特别是流动人口急剧增加有关。从人群分 布来看,主要集中于托幼儿和小学生115人(33人 +82人),占82%,这和相关研究文献l J结果一致。 为控制流腮在托幼儿和小学生中的发病,北京 市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有计划地对15岁以 下儿童实施流行性腮腺炎疫苗的预防接种,并于 2000年将其纳入计划免疫的管理,使之成为常规 免疫,但由于2006年9月以前麻风腮疫苗一直是 自费疫苗且疫苗价格较高,接种率达不到理想水 平。2006年9月后麻风腮疫苗成为免费的第一类 疫苗,接种率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在这些病例中 有明确麻风腮疫苗接种史的占58%,有免疫史而 发病的比例较高,这和麻风腮疫苗接种时间过长, 抗体已降至较低达不到保护水平有关。相关研究 文献[ ]表明麻风腮免疫期限大于5年和无免疫史 的发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看出抗体保护水平 随免疫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当麻风腮疫苗免疫 期限大于5年后则与无免疫史人群同样易感。如 何采取恰当的免疫策略,才能更有效地控制流腮发 病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这些病例中出现相关 严重并发症的比例偏低,这与有关研究[1j不太一 致,这可能和北京目前流腮接种程序在1.5岁、6 岁时各接种一针麻风腮减毒活疫苗有关,接种疫苗 能帮助托幼儿和小学生体内产生和维持一定流腮 抗体,减少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临床症状轻于无 免疫史者,且病程较短_5。5_ 流腮的预防目前最有效的仍然是对适龄人群 制定更为合理的疫苗接种程序并严格按照程序接 种疫苗;对患者的隔离期不应少于腮腺肿大前3 d 至腮腺肿大后9 d,加强监督隔离时间 6以及对易 感人群进行应急接种,以免引起疫情蔓延扩散。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l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78. [2]谷金君,徐广益.流行性腮腺炎住院病例的流行病学分析.现 代预防医学杂志,2006,33(7):1 254一l 256. [3] 王成科.1009例流行性腮腺炎病例流行病学分析.现代预防 医学杂志,2006,33(7):12 58. [4]刘君,黄辉,黄辞东.2005年~2006年北京市东城区流 行性腮腺炎发病的流行病学分析.疾病监测,2007,22(8):540~ 542. [5]陈庆.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流行病学效果观察与分析.安徽 预防医学杂志,2003,9(6):373~374. [6]吴彬.流行性腮腺炎83例I临床分析.现代医药卫生,2008, 24(2):233. (收稿日期:2008—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