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西方传统道德比较

中西方传统道德比较

2021-08-07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征服自然,掠夺自然。

中西方传统道德比较

的茶盏就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谐统一,缺一不可。

仪的差异;社会习俗的差异等。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

于自然万物,自然万物都要为人类服务,都得听从人类的摆布,人与自然的

世界的对立,强调“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西方文化不是将人类看成自

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对大自然的崇拜,人们把自然中日夜交替、季节更迭与

西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虽然在西方国家内部之间也有着异处,然而体

关系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因此西方人总是试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

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将人类看成自然万物的主宰者,认为人的价值高

一”的思想无处不在,如在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由盖、碗、托三件套组成

想意识、思维模式和言语行为等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综合。“天人合

并与自然和谐统一。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自古以来,中国人在思

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活动周期相一致起来,一切都处于不断的循环往复之中,

中西方言谈的差异;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社会关系的差异;社会礼

现着本质差异的无疑还是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

中国文化把人看作群体的一分子,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主张人与自然的分离,主观世界与客观由于历史渊源,风俗习惯,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等等不同,导致了中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 所谓“天人合一”,是指人们对

中西方文化在民族性格上的第二个差异源于对人的不同观念。尽管在

两种文化的价值体系中人都被放在了中心位置,但对于人的理解却不相同。

存在。

此中华民族不尚征战,不喜扩张侵略。

使之达到中和状态的高级哲理。而道家的中道观则是无为、不争、处下

既然和谐是最好的秩序和状态,那么怎样才能达到“和”的理想呢?儒家

纯属个人私事,不能成为交谈的话题;即使在一个家庭内,不经允许,夫妇

另一个特点就是对个人隐私的绝对尊重,人们的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

注重个人自由和权利,并把它视为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表现。个人主义的

从谈起。总之,中国人是为社会、为家庭、为他人而存在,而非为自己而

国文化中“自我”意识缺乏或丧失,个人作为个体的独立人格和地位也无

依赖,限制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对集体或群体怀有强烈的归属感,这样就

供了基本的衣食之源,而且创造了相应的文化环境。经济上对土地的过度

等消极的思想。儒道两家的中道观造就了中国人和平文弱的文化性格,因

原则,提倡个人利益为最高利益,强调主动进取,追求自由平等、自立自强,

系网络乃至整个社会结构中被确定的身份和角色,不能有所逾越。因此,中

形成了集体主义。在社会秩序中每个人都必须严格遵从并适应他在家庭关

认为,最根本的途径在于保持“中庸”。 中庸之道是一种调节社会矛盾,

终把“利”与“力”看作是健康的价值,鼓励人们积极地追求现实功利,

中国文化从集体主义的价值目标出发,把协调好人际关系放在首位。个人主义是西方民族性格的突出特征。西方社会遵循个人价值至上的

中国传统的社会经济形态是农耕经济,农业不仅给古老的中华民族提

正因为西方文化崇尚个人主义,认为个人至高无上,所以西方民族才始

双方也不能私拆对方信件

有面子。

(二)讲究面子与讲究实际

虑面子而含糊了事。

险精神,由此便形成了西方人崇力尚争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精神。

中取得成功,就必须击败对手,这既要有实力做后盾,又要有敢拼敢斗的冒

并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竞争,努力获取个人的最大利益和幸福。要在竞争

中国人非常重视面子与面子功夫。明恩溥认为“面子”是一把钥匙,可

群体信仰则具有一元化的信仰特征。

虑如何保全面子,导致中国人经常会为了维护面子而坚持错误,也会不面子。对于中国人来说,不管出了什么问题,最优先、最重要的就是考是给别人看的,也就是在别人的眼里要活得体面,绝不能没面子或者丢中国人看来,这是典型的没脸没皮。在金钱问题上,西方人也十分务实,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王启明的前老板戴维,在商业失败后竟可以毫久的友情,只有永恒的利益。他们喜欢胜不骄、败不馁的强人。比如电

西方人则不同,一般对任何事情都直来直去,讲求实际,认为没有永充足就越能表现主人的热情体面,在无形中也让客人感到很受重视,特惜牺牲实际利益来换取形式上的面子。请客吃饭时品种越齐全,分量越以打开那只藏有中国人诸多最重要性格的密码箱。面子即脸面,这脸面不在乎地给他以前的下属打工。在西方,这种做法是值得推崇的,然而在

要付电话费,即使是孩子替父母干家务活也要索取报酬,绝不会因为考

朋友聚餐要实行AA制,搭乘朋友的汽车要分担汽油费,使用别人的电话

首先,中国宗教的大众信仰具有多元化的信仰特征;而西方宗教的

的理论基石。具体的说在三大教派中又有许多宗派,他们在尊奉上帝为一种跨越教派的多元信仰特征。

教的菩萨,又拜道教的神仙,还拜民间俗神和供奉自己的祖先,呈现出中国汉民族一般的信教大众来说,没有严格的教界之分,大多是既拜佛有神明’这体现了中国大众信仰有极大的随意性和随机性。因此,对于而异、在心目中没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绝对神。俗话说的好:‘举头三尺拜等;其信仰形式,主要根据信仰者自已的需要、可因事、因时、因地仰,其崇拜对象有天地崇拜、圣贤崇拜、英雄崇拜、祖先崇拜、鬼魂崇为武财神;求子者尊奉子孙娘娘;从文者奉孔子为至圣先师;从武者尊来确定自己所崇拜的神。例如:从商者崇拜财神赵公元帅也有崇拜关羽说,心中并不明确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而是根据现实生活的实际需要中。这就是中国宗教多元化信仰特征的理论基础。对于一般信教大众来要在中国汉民族地区生根、开花、结果都必须纳入这一宗教信仰模式之因此要求“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这一信仰格局是从秦关帝为武圣;从农者供奉土地公和灶王神.....概括起来,中国的宗教信汉以来逐步形成的,以后成为中国宗教信仰的特征,无论任何外来宗教,对象,认为:“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帝耶稣,必须纳入这一信仰模式中,这就是西方基督教一元化信仰特征

东正教三大教派中,教义和教礼虽有差异,但都必须尊奉至高无上的上

在基督教的信仰中,上帝是至高无上的崇拜对象、圣父、圣子、圣

在中国宗教信仰中,是以“天、地、君、亲、师”五位一体为崇拜

灵三个格位也是统一的,即所谓“三一论”、在基督教的天主教、新教和

传教。

教会和社区组织中来实施这种一元化信仰特征。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基督教的群体信仰是一种教会信仰。综上所各教派的社区,使得教会的信徒具有极为强烈的教会意识和教派意识。又有所不同。因此,分属于各宗派的信徒,都受到教会的管辖,形成了至高无上的神这一方面是一致的,但是对教义的解释和制订礼仪方面,

中国人的多元化信仰源于其固有的社会结构。众所周知,中国长期其次,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和现实性;西方人的宗述,基督教在崇拜对象上的特征是一元化的,每个信徒是在特定的教派、

并不积极地向信众讲经说法,进行传播,而是以“愿者上钩”的方式来

中寻找精神支柱,而只是希望现实愿望得到满足。佛、道的教团组织也

积善积德、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简单宗教意识、他们并不会在宗教

不登三宝殿。除了宗教节庆和所谓求事之外,一般信教大众是难得去求

不祭神,神就不在了。中国人形成了以现世的功利主义态度来信仰宗教

正如孔子所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就其解释之意,祭神,神就在;

产为主,信神而不依靠神。中国人对待神养成了一种实实在在的习俗,

以农业生产为社会结构的主体。中国的民众主体是农民,他们以农业生

或为祛病,或为生财,或为祝福、辟邪、消灾等等),无一不足;无事则

并不会去领会佛教教义和道教教义的主要内容,一般只知道“因果报应、

神拜佛。因此,在中国信教中,无论是佛教的信仰者还是道教的信仰者,

的传统习惯,“有事”就求神拜佛,烧香叩头(这所谓“有事”或为求子,

教信仰具有很强的教义意识。

主体的相互排他的方式来求得发展的。

从来没有因为自己所犯的错而诚心忏悔。

族的信仰,但在历史上并没有同中国的佛教和道教发生过严重冲突,更以达到精神上的解脱。而中国人进寺庙或道观,总是带着功利的目的,身体力行地来遵守教义,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当然,明知故犯的行恩宠论、终极论,大多数信徒可说出个一二三来。不仅如此,他们还要化的信仰特征和强有力的教派、教会、社区组织、加之西方社会具有宗 西方人的宗教信仰特征则具有较强的教义意识。由于西方宗教一元在中国宗教史上,各种不同宗教自从产生以来,都在皇权统领的共最后,中国宗教的信仰社会是以皇权为主体的共处相争的方式来求为也是有的。但做了错事后他们通常都会到教堂忏悔,减弱自己的罪过,对于基督教的创世论、三位一体论、救赎论、圣灵论、人性论、圣事论、教教育的传统,所以,对于基督教教义,大多数信教群众都有一定了解;

伊斯兰教自唐代传入中国后,在中国的十多个少数民族中几乎成为全民

灭,是由于其他社会历史的原因,而并非由于中国宗教排斥异教所致。

的神学目的更容易被人接受。基督教自唐代传入中国后,之所以时生时

适应了中国传统信仰习俗,如佛教没有把君亲教规废除,才得到朝野庶

行的。外来的佛教之所以能比土生土长的道教兴盛,这主要是由于佛教

教派之间的宗教战争。中国历史上的佛道之争,是以和平争斗的方式进

处前提下相互争斗的,所以在中国历史上还没出现过国教,没有发生过

得发展的,即所谓的“皇权思想”;而西方宗教的信仰社会是以教权为

民的接纳,加之其“三世轮回”的因果说教比道教所追求的“长生不死”

同宗教在相互共存条件下求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中国信教群体的历史传

国民族的这种包容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族本身地理位置。总之各个不

其教,和平相处,有着极大的包容性,没有什么“异教徒”的概念。中

取的是各信其教而互不排斥的自主态度,他们在皇权的统领之下,各信

没有发生宗教战争,而是相互和平共处。总之,中国宗教的信仰群体采

是当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结合在一起时,便显得更为突出。波黑冲突、

与中国的情况不同,在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的信仰群体是在硬性地

但是,教派的排他性观念有时还会成为当今世界低度战争的典型,特别

律条文;尔后,其他西方国家也纷纷加以效仿,致使上诉历史上的那种

政策。首先,美国《独立宣言》中第一次立下了有关宗教信仰自由的法

斗激烈。当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西方国家都实行了宗教信仰自由

加入基督教团体。不仅如此,即使在基督教内部,各教派和宗派也是争

。在发现新大陆后的移民过程中,殖民者也以立法的形式强迫土著民族

犹太教徒也难以幸免,甚至在中世纪末期把称为“异教徒”的十数万之

他教徒一律斥之为“异教徒”而加以排斥打击,连尊奉(旧约圣经)的

罗马教皇为核心的欧洲封建神权统治。由此,成立了宗教裁判所,将其

然后就通过政治和军事手段逐步地把基督教扩大到整个欧洲,形成了以

排斥其他宗教的情况下求得发展的。在罗马帝国没落以后,基督教(天

具有火药味的排他性教派观念有所减弱,“异教徒”一词已不易听到了。

众的女巫加以残杀,用数百年的时间发动了征服穆斯林的“十字军东征”

主教)教主首先迫使“异教徒”----法兰克国王和其人民---皈依基督教,

统。

更好的培养适合市场的人才,才能更好的体现经世致用的传统。式称之为“凝聚性”的信仰模式。

他性观念要比中国宗教信仰群体的教派排他性观念强烈得多。

国的宗教信仰模式称之为“弥散性”的信仰模式,把西方的宗教信仰模

而形成一种信仰模式。根据中国和西方宗教信仰的不同情况,可以把中

总而言之,以上三个方面的重要区别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相关

是其典型,这都是这种冲突的热点。确实,西方宗教信仰群体的教派排

北爱尔兰冲突以及阿塞拜疆同亚美尼亚之间的冲突,特别是中东冲突更

中西方的文化有着很多的差异,也存在着很多分歧。但是,不同的

为“实现”自身价值而进行的追索。大学只有拥有独立和创新精神,才能

学在“确证”自身之为大学方面的一种“警戒”和努力。创新体现在大学

注重经世致用的应用,所以,我们在这里把中国的大学精神的核心定位为

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

文化中的相同点就是这些都为人类的文化发展历程,这些东西文化的差异

中国的道德教育历来都有经世致用的传统,所以朔造大学精神时,要

生产和再生产知识、生产和再生产人才以及提供社会服务等方面, 是大学

独立与创新。独立是大学的基本属性、社会地位及其社会“边界”, 是大

因此,来自外部的强加或内部的叛离,都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丢掉或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

11级艺术设计6班

韦 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