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总论篇一:园林绿地概述 ............................................................................................................................................................... 1 一.园林绿地的发展 ......................................................................................................................................................................... 1 二.园林绿地的功能与作用 ............................................................................................................................................................. 4 三. 城市绿地分类和标准 ............................................................................................................................................................. 4 总论篇二:园林规划设计的内容与步骤 ........................................................................................................................................ 5 总论篇三:园林规划设计方法 ....................................................................................................................................................... 7 各论篇一 公园绿地规划设计 ....................................................................................................................................................... 9 一、综合公园 ................................................................................................................................................................................... 9
一、概述: .............................................................................................................................................................................. 9 二、规划设计步骤和内容(结合第一章图纸内容) ........................................................................................................ 10 二、社区公园 ................................................................................................................................................................................. 14 一、概述 ......................................................................................................................................................................................... 14 二、规划设计: ............................................................................................................................................................................. 15 三、专类公园 ................................................................................................................................................................................. 15 四、城市湿地公园 ......................................................................................................................................................................... 19
一、概述: ............................................................................................................................................................................ 19 二、规划设计: .................................................................................................................................................................... 20 三、环境容量控制: ............................................................................................................................................................ 21 五、带状公园 ................................................................................................................................................................................. 21 六、城市广场 ................................................................................................................................................................................. 24
一、概述: ............................................................................................................................................................................ 24 二、城市广场历史沿革: .................................................................................................................................................... 24 三、规划设计: .................................................................................................................................................................... 25 七、街旁绿地 ................................................................................................................................................................................. 27
一、概述: ............................................................................................................................................................................ 27 二、规划设计: .................................................................................................................................................................... 28 各论篇二 附属绿地 ..................................................................................................................................................................... 29
附属绿地之居住绿地 ............................................................................................................................................................ 29 一、概述: ............................................................................................................................................................................ 29 二、各类型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 .................................................................................................................................... 29 附属绿地之单位附属绿地 .................................................................................................................................................... 31 一、工业企业绿地规划设计 ......................................................................................................................................................... 31 二、公共事业单位绿地规划设计.................................................................................................................................................. 32 三、行政办公及研发机构绿地规划设计 ...................................................................................................................................... 34 四、酒店宾馆、商业设施绿地 ..................................................................................................................................................... 34
附属绿地之道路绿地 ............................................................................................................................................................ 34 一、概论: ............................................................................................................................................................................ 34 二、规划设计: .................................................................................................................................................................... 37 各论篇三:生产与防护绿地规划设计.......................................................................................................................................... 41 一、城市生产绿地: ..................................................................................................................................................................... 41
一、概述: ............................................................................................................................................................................ 41 二、规划设计: .................................................................................................................................................................... 42 二、城市防护绿地 ......................................................................................................................................................................... 43
一、概述: ............................................................................................................................................................................ 43 二、规划设计: .................................................................................................................................................................... 44
总论篇一:园林绿地概述
一.园林绿地的发展
•
1.现代园林绿地的特点:
• • • • •
1.大多数对公众开放——为公众服务; 2.主流园林是封闭、内向的——开放的外向型; 3.追求视觉之美和精神寄托——重视生态功能;
4.造园的工作由工匠、文人和艺术家完成——职业的造园师;
5.自由的平面与空间布局、简洁明快的风格、丰富的设计手法以及注重功能、真正为大众设计的思想始终都是现代园林的精髓。
• 2.古代园林:封闭——开放
• • • •
1.西方起源:《旧约》伊甸园; 2.中世纪:封闭式园林(城堡);
3.文艺复兴时期:出现公共开放的皇家园林,伦敦皇家园林和巴黎的蒙梭花园; 4.19世纪初期:正式向公众完全开放,英国摄政花园 1.城市的概念:古代是指具有防御功能和交易场所的居民点;现在是指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 2.古代城市规划:
• • •
• 3.城市规划理论:(补充)
• •
1.中国:见讲义
2.古希腊城邦时期的城市建设模式:希波丹姆模式,代表作品:米列都城。特点:以方格网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寻求几何图像和数之间的和谐秩序美。 3.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著作《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最完整的建筑典籍。
• 3.近现代西方城市规划:
•
起因:工业革命兴起——城市化进程加剧——城市环境问题严峻——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探索——城市规划理论的诞生
• 4.近现代园林:
•
1.现代园林的诞生:
• •
1843年英国利物浦市的伯肯海德公园——标志着第一个城市公园的正式诞生; 1858年美国曼哈顿岛的纽约中央公园——美国第一个城市公园(奥姆斯特德和沃克斯)
• 2.公园运动(美国):#名解 19世纪下半叶,欧洲工业化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人们开始思考如何保护大自然和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此时,美国园林师奥姆斯特德主持设计了中央公园,改善了城市环境,为公众提供娱乐活动场所,十分成功。自此,欧洲、北美掀起了城市公园规划与建设的高潮,被称之为“公园运动”。
• •
3.城市公园五大价值:保障公众健康、滋养道德精神、体现浪漫主义、提高劳动者工作效率、促进城市地价增殖
4.波士顿公园体系:1880年由美国设计师奥姆斯特德思考提出。波士顿公园体系又叫翡翠项链,以河流、泥滩、荒草地所限定的自然空间位定界依据,利用200-1500英尺宽的带状绿化,突破了美国城市方格网格局的限制,将数个公园连成一体,在波士顿中心地区形成了景观优美、环境宜人的公园体系。
• 5.现代主义时代的到来:现代艺术的开端是法国画家亨利·马蒂斯开创野兽派;20世纪初,西方的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及其引发的现代主义浪潮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的新艺术形式,带动了园林风格的变化,预示着现代主义时代的到来。
第 1 页 共 46 页
• •
•
•
6.城市公园功能主义大的兴起:20世纪初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城市公园系统规划——功能主义至上;1938年英国特纳德《现代景观中的花园》——标志功能理性的兴起。
7.现代主义对园林的影响:形成了自由的空间布局、简洁明快的风格、丰富的设计手法。 1.生态主义:
• 创始人:麦克哈格, 代表作品:《设计结合自然》
• 概念:以因子分层分析和地图叠加技术为核心,反对以往城市规划和园林规划中机械
5.现代园林发展的几个方向:
的功能分区的做法,强调土地利用规划应遵从自然的固有价值和自然过程,即土地的适应性,麦克哈格称这一生态主义的规划方法为“千层饼模式”。
A-F为生态主义的发展:
•
A.景观生态学:
•
概念:随着人们对景观生态学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今天的生态主义园林规划设计理论强调水平生态过程与景观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来认识和分析景观,发展了景观生态规划的方法和模式。
• 景观格局:通常是指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而空间斑块性是景观格局最普遍的形式,它表现在不同的尺度上。在景观镶嵌体中发生着一系列的生态过程,这些过程可以分为垂直过程和水平过程,垂直过程是发生在某一景观单元或生态系统的内部,水平过程是发生在不同的景观单元或生态系统之间。
• 斑块—基质—廊道:斑块:斑块是景观格局的基本组成单元,是指不同与周围背景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区域;廊道: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是线性的景观单元,具有通道和阻隔的双重作用;基质:景观是由若干景观要素组成,其中基质是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
• B.绿道:
•
是指具备较强自然特征的线性空间的连通体系,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休闲、美学、文化等多种功能。
• C.绿色基础设施:
•
是相互联系的、具备多种生态服务功能的、为保护和开发提供绿色生命支持框架的开放空间网络,是国家的自然生态支撑系统;绿色基础设施是人类探索与自然关系的成果,是缓解人地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由网络中心、连接廊道和小型场地组成。
• D.节约型园林:
•
就是在不降低园林建设标准,不减少园林建设规模的基础上,在园林的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管理等各个环节,最大限度的节约各种资源、能源、资金,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能耗,获得最大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同时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最少干扰,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园林绿化建设模式。
• E.低碳型园林:
•
就是指园林设计时,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尽可能降低能耗,降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同时增加景观系统的碳汇能力,形成以低能耗、低污染、高碳汇为特征的景观体系,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 F.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LID):
•
1.概念: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灾害方面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第 2 页 共 46 页
• 2.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 • • • •
3.海绵城市的实质和核心:实质上就是合理地控制我们城市下垫面的雨水径流,使雨水就地消纳和吸收利用。
3.海绵城市的六个关键字——渗、滞、蓄、净、用、排
4.基本原则——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核心原则——天人合一,融入自然
5.精髓——尊重水、尊重表土、尊重地形、尊重植被,核心是尊重自然。 6.海绵城市的优势:
• • • •
1改变了传统粗犷的排水方式,实现了对雨水径流的控制,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保证了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防洪)
2.对雨水实现了源头上的控制,实现了雨水的净化处理,避免雨水污染城市水体;(净化)
3通过雨水的下渗补充地下水,通过滞留、蓄积等措施留住雨水,当需要时再加以利用,减少浪费,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
4.同时还美化了我们的环境、具有很高的生态效益和美学价值。(生态)
• 2.景观都市主义:
•
背景:长期以来,建筑物决定城市的形态,在这种以建筑城市学为主流思想主导下的城市设计忽视自然生态过程、侵蚀城市公共空间,导致混乱的城市形态以及城市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加剧。
• 提出:查尔斯·瓦尔德姆提出,以景观代替建筑,成为城市发展的最基本要素,把建筑和基础设施看作是景观的延续或地表的隆起,景观不仅仅是绿色的景物或自然空间,更是连续的地表结构,它作为一种城市支撑结构,能够容纳以各种自然过程为主导的生态基础设施和以各种功能为主导的公共基础设施,并为它们提供支撑和服务。
• •
•
• • • •
•
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即工业废弃地的修复、自然过程作为设计的形式以及景观作为绿色基础设施。
代表作品:纽约高线公园(詹姆斯·科纳)
1.棕地即废弃地,包含两个含义,一是指被污染的工业用地,二是指城市中那些曾经被利用,后被闲置废弃、缺乏使用的灰色地带。
2.棕地改造就是指对被污染的工业用地进行生态修复,或对被闲置的用地进行复兴,从而带动区域发展,恢复土地生态效益的改造项目。 3.棕地改造的过程:包含生态修复和艺术改造两部分
4.代表项目:德国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彼得·拉茨)(废弃地改造),纽约清泉公园(詹姆斯·科纳)(垃圾场改造)
3.棕地改造:
4.后现代主义:
• • •
特点:多元化的设计;
常用手法:历史主义、复古主义、折中主义、文脉主义、隐喻和象征、讽刺 代表作品:巴黎雪铁龙公园 在旷野、荒漠中利用自然材料直接作为艺术表现的手段,在形式上用简洁的几何形体,创作出巨大的超人尺度的艺术作品
代表作品:中央公园的《门》,设计师:克里斯托
第 3 页 共 46 页
• 5.大地艺术:
• •
• 6.解构主义:
• • •
创始人:法国哲学家德里达
特点:采用外区、错位、变形的手法,反对设计中的统一与和谐,反对形式、功能、结构、经济之间的有机联系,产生一种特殊的不安感 代表作品:巴黎拉·维莱特公园,设计师:屈米
特点:追求抽象、简化、几何秩序,以极为简单的几何形体或数个单一形体的连续重复构成的作品
代表作品:伯奈特公园,设计师:彼得·沃克
• 7.极简主义:
• •
二.园林绿地的功能与作用
•
1.生态功能
• • • • •
1.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吸收二氧化碳,排出氧气;吸收有害气体;吸滞烟雾和粉尘(伦敦“烟雾事件”);减少空气含菌量;净化水体;净化土壤;
2.改善城市小气候:调节气温(茂密树冠能挡住50%-90%的太阳辐射);调节湿度(30%-60%最舒适);通风防风; 3.保护生物多样性; 4.降低城市噪音;
5.安全防护:防震防火;备战防空;蓄水保土 1.日常游憩娱乐; 2.文化宣传、科普教育; 3.为旅游等第三产业服务; 4.休疗养的基地 1.美化市容; 2.增加城市艺术;
• 3.参与城市景观意象组成
• 2.使用功能
• • • •
• 3.美化城市功能
• •
三.城市绿地分类和标准
P14表格,看
三个主要衡量指标:绿地率,人均绿地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1)绿地率:是指城市各类绿地总面积占城市面积的比率。
绿地率=(公园绿地面积+生产绿地面积+防护绿地面积+附属绿地面积)/城市用地总面积×100% (2)绿化覆盖率:是指城市中乔木、灌木和多年生草本植物所覆盖的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百分比,其中乔木和灌木的覆盖面积按书观的垂直投影面积算。(利用遥感和航测等技术)城市绿地率达到30%,才能达到自身调节的需要。#真题
绿化覆盖率=城市内全部绿化种植垂直投影面积/城市面积×100% (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是评选各级园林城市的重要指标。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公园绿地面积/人口数量
(4)人均绿地面积:是测量城市人口获得的开阔绿地面积,是一个有关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应达到60平方米以上,才能保持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
人均绿地面积=(公园绿地面积+生产绿地面积+防护绿地面积+附属绿地面积)/城市人口数量
第 4 页 共 46 页
总论篇二:园林规划设计的内容与步骤
•
园林规划设计定义:1.从大的方面来讲,是指未来园林绿地发展方向的设想安排,其主要任务是按照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提出园林绿地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模式、速度与投资。常常制定长期规划、中期规划和近期规划,用以指导园林绿地建设。也叫发展规划,是由各级园林行政部门制定的。2.另一种是指针对某一个园林绿地所占用的土地进行安排和对园林要素如山水、建筑、植物等进行合理的布局与组合。这种规划是从时间、空间方面对园林绿地进行安排,使之符合生态、社会和经济的要求,同时又能保证园林规划设计各要素之间取得有机联系,以满足园林艺术要求。这种规划是由园林规划设计部门完成的。
• (一)规划设计前期阶段
•
1.接受任务书
• • • • • • • • •
1.项目的作用和任务、服务半径、使用要求 2.项目用地范围、面积、位置、游人容量
3.项目用地内拟建的政治、文化、宗教、娱乐、体育活动等大型设施项目的内容 4.建筑物的面积、朝向、材料及造型要求 5.项目用地在布局风格上的特点 6.项目建设近、远期的投资计划和经费 7.地貌处理和种植要求 8.项目用地分期实施的程序 9.完成日期和进度 项目用地图纸资料
• • • • • •
• 2.收集资料
•
1.地形图
设计范围,基地范围内的地形、标高及现状物,四周环境情况 2.遥感影像地图
适合于基地面积较大的项目如湿地公园、森林公园 3.局部放大图(1:200)
4.要保留使用的主要建筑物的平、立面图 5.树木分布位置现状图(1:500/1:200) 保留树种
6.地下管线图(1:500/1:200) 1.项目所在地区的相关资料 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人文资源 2.项目用地周边的环境资料 3.项目用地内的环境资料 4.上位规划设计资料 5.相关的法规资料 6.同类案例资料 7.其他资料
同类项目、经济和技术水平、材料来源
• 其他资料
• • • • • • •
•
•
3.勘察现场 1.方案规划设计
第 5 页 共 46 页
(二)规划设计阶段
•
• a.设计说明
• • • • • • • •
1.现状概述 2.现状分析 3.设计依据 4.设计指导思想 5.总体构思和布局 6.专项设计说明 7.技术经济指标 8.投资估算 1.区位图 2.用地现状图 3.现状分析图 4.总平面图
5.功能分区图或景观分区图 6.园路设计与交通分析图 7.竖向设计图 8.绿化设计图 9.主要景点设计图 平立剖和效果图
• b.设计图纸
• • • • • • • • •
• 2.初步设计
• • • • • • • •
1.设计总说明
2.总平面图(1:500/1:1000)
3.道路、地坪、景观小品及园林建筑设计(1:50/1:100/1:200) 4.种植设计图(1:200/1:500) 5.结构设计文件(1:50/1:100/1:200) 6.给排水设计文件 7.电气设计文件 8.设计概算文件 1.设计总说明
2.总平面图(1:300/1:500/1:1000):定位总平面,索引总平面,竖向总平面,道路铺装总平面等
3.道路、地坪、景观小品及建筑设计(1:10/1:20/1:50/1:100) 4.种植设计(1:200/1:300/1:500):设计说明,设计图纸,植物材料表 5.结构(基础平面图,结构平面图,构件详图) 6.给排水 7.电气 8.预算
• 3.施工图设计
• • • • • • • •
• (三)后期服务阶段
• • •
1.施工前期服务 2.施工期间服务 3.施工后期服务
第 6 页 共 46 页
总论篇三:园林规划设计方法
•
一、园林规划设计的原则
• • • •
1.相地合宜原则:因地制宜进行创新设计,避免雷同单一;
2.以人为本原则 :创造人性化的空间即:1.设计师利用设计要素构筑空间的过程;2.涉及人的维度,是设计者在构筑空间的同时赋予空间的意义,进而满足人不同需要的过程;
3.生态原则:顺应自然,以乡土植物为主,有效地利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以改善生态条件; 4.美学原则:绿地景观设计要融入现代艺术,与现代科学、现代环境艺术、装饰艺术、多媒体艺术等相结合,体现时代性和艺术性
• 二、基地的调查和分析
两点内容:1.基地自身的条件;2.与周围建筑、道路、环境的关系
•
基地现状调查内容:包括收集与基地相关的资料、实地勘察测量两部分工作
• • • • •
1.基地自然条件:地形、水体、土壤、植被; 2.气象资料:日照、温度、风、降雨、小气候; 3.人工设施:建筑物和构筑物、道路和广场、各种管线; 4.视觉质量:基地现状景观、环境景观、视线范围; 5.基地范围及环境因子:物质环境、知觉环境、小气候
• 基地分析: #名解 基地分析是在客观调查和主观评价的基础上,对基地及其环境的各种找因素做出综 合性的分析与评价,使基地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 • •
地形资料:进行坡级分析 、排水类型分析; 土壤资料:土壤承载分析; 气象资料:日照分析、小气候分析
• 三、立意构思与用地规划
• •
注意立意构思: #填空 构思与定位是园林规划设计中最核心的工作,是规划设计的灵魂所在。 #填空 结合画理创造意境,是我国古典园林比较常用的创作手法。
园林用地规划:#名解 一方面为具有特定要求的内容安排相适应的基地位置;另一方面是为某种基地布置相适应的内容,尽可能减少矛盾,避免冲突。主要考虑以下内容:
• • •
1.找出各使用区之间理想的功能关系;
2.在基地调查和分析的 基础上合理利用基地现状条件; 3.精心安排和组织空间序列
• 四、园林构成要素设计
•
1.石景:包括假山和置石。#名解 假山造景以游览为主要目的,充分结合其他多个方面的功能作用,以土、石等为材料,以自然山水为蓝本加以艺术的提炼,人工再造山水景物。 #名解 置石是以山石为材料作独立性或附属性的造景布置,主要表现山石的个体美或局部的组合,而不具备完整的山形。有特置,孤置,对置,群置和山石器设。根据应用方式分为以下几类:
• • • • • •
1.孤赏石:分为特置和孤置 #园林工程
2.露头石:#名解 在平地或坡地散点或成组摆放,半掩半露,给人以自然形成之感。 3.宅基石:#名解 围绕建筑物砌筑的山石,起烘托建筑之用,使建筑好似坐落在石台上。 4.假山
5.笋石、剑石小品
6.溪流石景:#名解 泉溪驳岸用大小不一的砌石则会前后、高低错落,形成曲折变化的水系,与小径相交处可作汀步处理。
•
2.水景:现代景观中常采用人工的方法来修建水池、人工瀑布、喷泉或山石结合的自然山水池,从而增加景观层次,扩大空间,增添静中有动的乐趣。
第 7 页 共 46 页
• 3.建筑小品:#名解 建筑小品是指即有功能要求,又具有点缀、装饰和美化作用的,从属于某一建筑空间环境的小体量建筑、游憩观赏设施和指示性标志物的统称。
• •
建筑景观在环境中的作用:1.是形成园林绿地面貌和特点的重要因素;2.组合空间、美化环境、提供游憩活动等;3.对环境起到点缀、陪衬、填白等强化景观的辅助作用。 建筑景观的设置原则:1.要根据周边建筑的形式、风格,使用人群的文化层次与爱好,空间的特性、色彩、尺度,以及当地的民俗习惯等,选用适合的材料;2.形式与内容要与环境和谐统一,成为有机的整体。
• 类型
•
1.大门与入口: #名解 起到分隔地段、空间的作用,一般与围墙结合,围合空间,标志不同功能空间的限界,限定过境行人、车辆穿行。形式:门垛式、顶盖式、标志式、花架式、花架与景墙结合等。
• 2.围栏与围墙:#名解 通常与门结合在一起,它与大门一样,起着围合与隔离的作用,是纯粹的围合界面。它的围合和隔离作用体现在三方面:1.防御与安全的作用;2.不同空间区域之间的界定作用;3.环境的美化作用。
• 3.亭与廊架:#名解 亭:亭主要是为满足人们在旅游活动中的休憩、停歇、纳凉、避雨、极目眺望之需。廊架用途:1.分隔景物,联络局部;2.遮阳休憩之用;3.可替代树林作为背景之用;4.其上可攀援鲜艳花卉作为主景观赏。(花架分为竹木花架和钢花架)
• •
•
• • • •
• • •
4.桥:#名解 园桥为跨越水流、溪谷,为联络道路而必须设置的构筑物。 #填空 作用:1.连贯交通;2.划分空间;3.景观欣赏。
5.雕塑:#填空 作用:1.点缀空间;2.增加艺术氛围;3.形成视觉焦点等等
4.植物配置(原则):
1.宜选用耐贫瘠、生长健壮、病虫害少、管理粗放的乡土树种,既能保证树木生长健壮,又有地方特色;
2.选择树冠大、枝叶繁茂,落叶阔叶的树种,在夏季能大面积遮阴,同时吸附灰尘、减少噪音;冬季又不遮阳光;
3.在公共绿地的重点绿化地区或居住庭院中,小气候条件较好的地方,可选栽姿态优美、颜色丰富的植物;
4.根据环境,因地制宜选用那些防风、防噪音、吸附污染、调节小气候的树种,可选用那些管理简便的经济植物。
5.园路与铺地:#名解 园路是指园林中的道路工程,包括园路布局、路面层结构和地面铺装等的设计。
6.台阶:#名解 台阶,一般是指用砖石、混凝土等筑成的一级一级供人上下的构筑物,多在大门前或坡道上。2h(踢面高度)+b(踏面宽度)=60-65cm 7.景观照明(明视照明和饰景照明):
•
明视照明:#名解 这是以道路为中心,进行活动时所需要的,以满足园林环境照明基本要求为主的照明。路面最暗的照度应超过平均值的1/10,且应在道路中心线上距路面1.5m高处,一般多采用5-12m高的杆头式泵灯照明器。
• 饰景照明:#名解 创造出夜间景色、显示夜间气氛,从景观角度出发,显示出与白天完全不同的夜景装饰性照明。包括水、建筑和高大树的照明方式。*在水落下的底部或背部设灯具,流水较宽时用线光源;*建筑物的照射方向与视线成45度以上;*以树叶为照明中心能把树突出
•
室外常用灯具:分为低杆式、低位式、地埋式、嵌入式 •
1.门灯
第 8 页 共 46 页
• 2.庭园灯:#名解 庭园灯是用在庭园、公园与大型建筑物的周围,既是照明器材,又是艺术欣赏品的灯具。
• • • •
a.园林小径灯
b.草坪灯:比较矮,一般为40-70cm,最高不超过1m。 c.水池灯:灯具中光源一般用卤钨灯
d.地灯:#名解 埋设于地面的低位路灯,常常镶嵌于建筑物构件、地面或小品内部,避免突出自身。
• 五、快速园林设计的方法(特点)
• • • •
设计过程快速 设计成果简练 设计思维敏捷 设计表现奔放
• 六、园林规划设计相关法规及标准图集(结合规范文件)
各论篇一 公园绿地规划设计
公园绿地:#名解 是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功能,有一定游憩
和服务设施的绿地。(2002)
一、综合公园
一、概述:
•
1.概念:内容丰富,有相应设施,适于公众开展各类户外活动的规模较大的绿地。(2002)
(城市综合公园是公园绿地的核心,一般面积较大,内容丰富,功能齐全,适合于各种年龄和职业的城市居民进行一日或半日的游赏活动。它是群众性的文化教育、娱乐、休息的场所,并对城市面貌、环境保护、社会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除了有绿地的一般作用外,还有游乐休息、政治文化、科普教育功能。)
•
2.分类:
•
1.市级公园:#名解 为全市居民服务,一般在城市公园绿地中是面积较大、内容和设施最完善的绿地。中小城市1~2处,服务半径2~3km;大及特大城市5处,服务半径3~5km。
• 2.区级公园:#名解 在较大城市中,为满足一个行政区内的居民休闲、娱乐活动及集合的要求而建的公园绿地,其用地属全市性公园绿地的一部分。一般1~2处,服务半径1~1.5km。
• 3.面积和位置的确定:
• •
1.面积的确定:一般不少于10hm^2,在节假日有人的容纳量为服务范围居民人数的15%~20%,游人人均活动面积为10~50平方米。 2.位置的选择(原则):
•
1.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来确定,同时考虑近期与远期相结合;
第 9 页 共 46 页
• • • • •
•
2.从服务半径考虑,应方便居民使用,有便捷交通到达; 3.选择地形变化大的地块,因地制宜,避免大动土方; 4.选择具有水面及河湖沿岸景色优美的地段; 5.选择现有树木较多和古树的地段; 6.选择有历史遗迹和名胜古迹的地方
4.影响综合性公园项目内容设置的因素:
• • • •
1.当地人们的习惯爱好:考虑按本地人们的喜欢的活动、风俗和习惯来设置项目内容,使其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2.公园在城市中的地位:位于城市中心地区的公园,则要求内容丰富,设施完善;位于城郊地区的公园,则以自然景观或自然资源为主;
3.公园附近的城市文化娱乐设置情况:如果公园附近已有大型文娱设施,公园内就不应重复设置,以减少投资,避免浪费;
4.公园面积的大小:大面积的公园设置项目多,规模大,游人在园内停留的时间较长,对服务和游乐设施要求更多。
• 5.城市综合公园规划设计原则:
• • • • • • •
1.贯彻政府在园林绿化建设方面的方针政策;
2.继承和革新我国造园艺术的传统,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创造社会主义新园林; 3.表现地方特色和风格,避免景观的重复建设; 4.满足游览活动的的需要,设置人们喜爱的内容; 5.充分利用现状和自然地形,有机地组织各个部分; 6.切合实际,便于分期建设和日常管理; 7.与周围环境配合,使公园自然地融合在城市中。
二、规划设计步骤和内容(结合第一章图纸内容)
• • •
1.条件分析:包括任务书、区位、用地周边现状、自然环境、社会条件、人文环境、经济条件、利用者需求等内容。
2..方案构思及定位:主要灵感来源:1.基地的现状条件;2.当地的历史文化;3.项目本身的特点;4.项目特殊的现实要求。 3.出入口的确定:
•
位置选择:
公园入口选址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
总:应考虑到1.游人进出方便;2.是否有利于城市街景面貌;3.是否符合城市道路交通要求;4.出入口的位置影响到公园内部的规划结构、功能分区和活动设施的布置。
• • •
主要出入口:应与城市主要交通干道、游人主要来源方位以及公园用地的自然条件协调后决定。
次要出入口:1.设在有大量人流集散的设施附近,以分担人流;2.为附近居民或次要干道的人流服务。
专用出入口:根据公园管理需要而设,多选择在公园管理区附近或偏僻处,不供游人使用。
第 10 页 共 46 页
• 出入口规范:#数据 园门内外广场的大小和形状,与公园的规模、游人量、园门前道路宽度和形状、所在城市街道的位置相适应。单个出入口最小宽度为1.5m,举行大规模活动的公园,应设安全门。内容丰富的售票公园出入口外集散广场面积下限以游人容量为依据,宜按500平方米/万人计算。
• 4.分区规划:
•
功能分区:#名解 为了合理地组织游人开展各项活动,避免相互干扰,并便于管理,在公园划分出一定的区域把各种性质相似的活动内容组织到一起,形成具有一定使用功能和特色的区域,称之为功能分区。
• • •
1.文化娱乐区:人流最集中的区域,相对热闹的活动,用地人均30平方米; 2.观赏游赏区:占地面积较大,相对安静的活动,人均100平方米; 3.安静休息区:选择有地形起伏的区域,可选多处。一般设在离主入口较远处,与其他区有一定隔离,但可与老人活动区靠近,或将其设在安静活动区内;
• 4.儿童活动区:人均50平方米。规划设计应注意以下方面(真题):
• • • • •
a.位置一般靠近公园主入口,便于儿童进园后能尽快开展自己喜爱的活动;
b.建筑设施要考虑到儿童的尺度,造型新颖、富有教育意义,区内道路易辨认;
c.植物种植应选择无毒、无刺、安全的花草;不宜用铁丝等有伤害性的物品做护栏;
d.活动场地应考虑多种遮阳树木,提供宽阔的草坪,以便开展集体活动;
e.还应适当考虑成人休息、等候的场地。
• 5.老年人活动区:应考虑设在观赏游览区或安静休息区附近,环境清净,风景宜人。应考虑以下方面:
•
1.注意动静分区:动态活动区以健身为主,静态活动区可以布置一些廊和花架供老人休息、聊天等,动态与静态活动区应有适当的距离,最好能互相观望;
• •
•
2.考虑使用方便:设置必需的服务建筑和必备的活动设施,应充分考虑到老人的使用方便;
3.注意安全防护要求:道路、广场注意平整、防滑,供老人使用的道路不宜太窄,不宜用汀步,钓鱼区近岸处水位应浅一些;
6.体育活动区:考虑以下方面:
• • •
1.常常位于公园一侧,并有专用出入口以利于大量观众迅速疏散; 2.为游人提供设施的同时,还要考虑与整个公园景观协调; 3.因为相对喧闹,所以与其他分区应以地形、树林分隔。
• 7.园务管理区:是为公园经营管理的需要而设置的专用区域。一般设在既便于公园管理,又便于与城市联系的地方,四周要与游人有所隔离,适当隐蔽一点,对园内园外均要有专用出入口。
• 景色分区:#名解 公园按规划设计意图,根据游览需要,组成有一定范围的各种景观地段,形成各种风景环境和艺术境界,以此划分不同的景区,称为景区划分。形式分类:
第 11 页 共 46 页
• 1.按游人对景区环境的而不同感受效果划分景区:开朗的景区;雄伟的景区;清净的景区(利用四周封闭而中间空旷的环境);幽深的景区(利用地形的变化、植物的隐蔽、道路的曲折、山石建筑的障隔)
• • • •
•
2.按复合的的空间组织景区:园中之园;水中之水;岛中之岛 3.按不同季节季相组织景区:春景区;夏景区;秋景区;冬景区 4.按不同的造园材料和地形构成景区:假山区;水景区;岩石园
#填空 在我国古典园林中,常常用创造意境的方式来形成景区特色,一个景区围绕一定的中心思想展开
5.交通系统:
• •
A.园路的功能:(结合 #园林工程):组织空间;引导游览;交通游览;提供散步场所;参与造景 B.园路的分类:
• • • •
1.主干道:是全园的主要道路,连接公园各功能分区、主要建筑物、风景点,要求方便游人集散。路宽4-6m,纵坡8%以下,横坡1%-4%;
2.次干道:是各分区内的主要道路,连接各景点、专类园,对主路起辅助作用。
3.专用道:为园务管理使用,与游览路分开,应减少交叉。 4.游步道:为游人散布使用,路宽1.2-2m。 1.园路的回环性;
2.疏密适度:公园内道路大体占总面积的10%~12%;动物园和小游园内密度稍大,但也不能超过25%; 3.因景筑路; 4.曲折性
• C.园路布局形式(要点):
• • • •
• •
D.园路线型设计:包括平面线形设计和纵断面设计。#园林工程 大型景区游览大道不超过6m,公园主干道3.5m,游步道1-2.5m。 E.园路交叉口处理:
• • •
1.两条主干道相交时,交叉口应正交,作扩大处理; 2.小路应斜交,但不宜交叉过多,俩交叉口不宜太近; 3.上山路与主干道交叉要自然,藏而不显,又要吸引游人入山。
•
•
F.园路与建筑的关系:园路一般不穿过建筑,从四周绕过
6.地形设计:最主要的是要解决公园为造景的需要所进行的地形处理。设计要点:
• • •
1.规则式园林的地形设计:主要是应用直线和折线,创造不同高程平面的布局; 2.自然式园林的地形设计:“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的挖湖堆山法——《园冶》
公园地形设计规范 #数据 p62 山林地坡度小于33%,草坪坡度小于25%。水体深度在1.5-1.8m;硬底人工水体近岸2m内水深小于0.7m,超过者应设护栏;汀步附近2m内水深小于0.5m。
• 7.水景规划设计:
•
分类:
•
按形式分:自然式水体水景、规则式水体水景、混合式水体水景
第 12 页 共 46 页
•
•
• • • •
按水的形态分:静水、动水
1.河流:平面:不宜过分弯曲,但河床应有宽有窄;纵断面:河岸随山势、地形应有缓有陡;
2.溪涧:水流平缓者为溪,湍急者为涧。平面应蜿蜒曲折,有分有合,有收有放;多变的水形及落差,辅以山石的设置,可以给人视听上的双重感受; 3.瀑布:通常的做法是将石山叠高,山上设池作水源,池边设落水口,水从落水口流出形成瀑布;
4.喷泉:地下水向地面上涌出谓泉,泉流速大,涌出时水体会高于地面或水面。一般布置在城市广场上、大型建筑物前、入口处、道路交叉口等,可以深色景物作为背景;
不同水体的设计方法:
• 5.岛、半岛:四面环水的陆地称岛。
• •
岛的作用:1.划分水面空间;2.增加水中观赏内容及水面层次;3.抑制视线,避免湖岸风光一览无余。 分类:
• • •
1.山岛:#名解 突出水面,与水形成方向上的对比,在岛上适当建筑、植树,常成为全院的主景或眺望点。如北海的琼华岛。 2.平岛:#名解 似天然的沙洲,岸线平缓地深入水中,给人以舒适及与水亲近之感。可在水边配置芦苇等植物。
3.池岛:#名解 即湖中有岛,岛中有湖,在面积上壮大了声势,在景色上丰富了变化,效果独特,一般用于大水面中。如西湖的“三潭印月”。
•
• •
4.半岛:#名解 指一半伸入湖泊,一半同大陆相连的地貌形态,其余三面被水包围。
6.驳岸:一般分为土石基草皮护坡、自然山石驳岸、条石驳岸、钢筋混凝土驳岸、木桩护岸。
7.闸、坝:#名解 闸、坝是控制水流出入某段水体的工程构筑物,主要作用是蓄水和泄水,设于水体的进水口和出水口。
• •
水闸:进水闸、节制水闸、分水闸、排洪闸; 坝:水坝、石坝、橡皮坝
• 8.植物配置(设计要点):
•
1.全面规划,重点突出,远期和近期相结合。在重点地区如主入口,主要景观建筑附近,重点景观区,主干道的行道树,宜选用移植大苗;其他地区,则可以用合格的出圃小苗。
• • •
2.突出公园植物特色,注意植物品种搭配。西湖的孤山公园——梅花;曲院风荷——荷花;西山公园——茶花、玉兰;花港观鱼——牡丹;柳浪闻莺——垂柳为主景。 3.应注意各景区植物基调及主配调的规划。全园应有1-2个树种作为基调;各景区也要有基调树种;除了主调,还要有配调。 4.植物规划充分满足使用功能要求。
• • •
1.为改善小气候,冬季有寒风侵袭的地方,要有防风带的种植; 2.主要建筑物的西侧,可配置高大的庇荫乔木,以抵挡夏季西晒; 3.规则式的道路应采用规则行列式的行道树,自然式道路采用自然式种植;
第 13 页 共 46 页
• •
• •
•
4.儿童活动场地、游人活动较多的铺装场地,应栽植株距较大(8-12m)、林冠展开的遮阳树;
5.疏林草地栽植株距较大(8-15m)的速生落叶乔木,既可遮阳,又可开展活动。
5.四季景观和专类园的设计时植物造景的突出点。季相性与观赏性结合。 6.注意植物的生态条件,创造适宜的植物生长环境,因地制宜。
9.建筑物及构筑物:
• • •
园林建筑的作用:1.功能要求:可作为人们休息、游览、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2.景观要求:点景、赏景、引导游览路线、组织园林空间。
园林建筑的类型:园林小品建筑、游憩性建筑、服务性建筑、公用建筑、管理性建筑。 园林建筑设计的原则:
• • • • • •
1.立意: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2.布局:因地制宜、巧于因借 3.空间处理:曲折变化、层次错落 4.造型:注重美观的要求
5.比例与尺度的推敲:根据建筑与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 6.色彩与质感的处理:增加园林建筑的艺术感染力
• 10.游人容量计算
• • •
定义:#名解 是指游览旺季高峰期时同时在公园内的游人数。 公式:p68
作用(计算意义):公园游人容量是确定内部各种设施数量或规模的依据,也是公园管理上控制游人量的依据,通过游人量的控制,避免公园因超容量接纳游人,造成人身伤亡和园林设施破坏,并为城市部门验证绿地系统规划的合理程度提供依据。
二、社区公园
一、概述
•
1.概念:是为一定居住用地范围内的居民服务,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的集中绿地(不包括居住组团绿地)。(2002)(用地面积不小于1公顷,园内活动者人均25平方米,按社区人口算,人均1平方米,容积率高的地区,人均0.5平方米)
• 2.类型:
• •
1.居住区公园:#名解 服务于一个居住区的居民,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为居住区配套建设的集中绿地,服务半径0.5-1km;
2.小区游园:#名解 服务于一个居住小区的居民,为其配套建设的集中绿地,服务半径0.3-0.5km。
• 3.功能:
• • •
1.改善生态环境 2.提供游憩活动场所 3.满足物质精神健康的需求
第 14 页 共 46 页
• 4.防灾避难
二、规划设计:
•
1.设计要点:
• • • •
1.明确服务对象:社区居民,尤其以老年人和儿童为主;
2.满足功能需求:划分不同功能区域,根据居民各种活动要求布置休息、文化娱乐、体育锻炼、儿童游戏以及人际交往等活动场地和设施;
3.满足园林审美和游览要求:充分利用地形、水体、植物及园林建筑,营造园林景观,创造园林意境;园林空间的组织与园路的布局应兼顾游览交通和展示园景两个方面; 4.保持合理地绿化用地比例:以形成良好的绿化景观和生态环境。
• 2.设计步骤和内容:
• •
1.明确规模:人均1-2平方米;
2.选择位置:最好选择在居民经常来往的地方或商业服务中心附近,既要交通方便,又要避免成为人行通道,以保持环境安静;同时要结合自然地形,如选在地形起伏、河湖坑洼等用地上。
• 3.功能分区:(游乐活动区,运动健身区,安静休息区,老人儿童游憩区,公园管理区)
•
1.儿童游戏场:位置要便于儿童前往和家长照顾,也要避免干扰居民,一般设在入口附近稍靠边缘的独立地段上;地面铺装:草皮或持水性较小的沙质土铺地或者海绵塑胶面砖铺地;旁边要设坐凳供家长休息;应以高大乔木以供荫蔽,周围设栏杆、绿篱等与其他场地分隔开。
• •
•
2.青少年活动场:位置设置须避免干扰附近居民;以铺装场地为主,适当安排运动器械和坐凳。
3.成人、老人休息活动场地:可单独设立,也可靠近儿童游戏场,多设些坐凳,种植高大乔木以供遮阳。
4.景观规划:
•
1.入口:设在人流主要来向方向,约2-4个,入口应放宽道路或设小型内外广场以便集散,内可设景墙、雕塑、花坛、假山。植物等作为对景,两边宜对植;
• • • • •
2.园路:应随地形自然起伏,并考虑排水。#数据 p83
3.广场:三种功能类型:集散、交通和休息,社区公园的广场一般以休息为主,多设花池、雕塑等小品,四周会设座椅、廊架等供人休息; 4.地形:因地制宜,因高堆山,就低凿水; 5.园林建筑及设施:体量与环境相适宜,不宜过大; 6.植物种植:创造四季景观,做到黄土不露天。
三、专类公园
A.植物园
第 15 页 共 46 页
一、概述
• • •
1.概念:进行植物科学研究、引种驯化、植物保护,并供观赏、游憩及科普等活动的绿地。(2002)
2.历史:药草园被公认为是西方植物园的起源;我国在汉武帝初修上林苑时,已具备有植物园的雏形了。 3.主要任务:
• • • •
1.科学研究:如何转化野生植物为栽培植物,如何转化外来植物为当地植物是植物园责无旁贷的科研任务;
2.观光游览:以公园的形式,创造优美的环境;
3.科学普及:让广大群众在休息、游览中,参观学习,寓教于游;
4.科学生产:应用科学的、先进的生产技术或新的产品,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水平。
• 4.类型:
• •
1.综合性植物园:#名解 指兼备多种职能,即科研、科普、游览及生产的规模较大的植物园;(大于40公顷)
2.专业性植物园:#名解 指根据一定的学科、专业内容布置的植物标本园、树木园、药圃等,又称附属植物园。(大于2公顷)
二、规划设计:
•
1.选址:(6点)充足的水源;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复杂多样的土壤条件;适合植物生长的小气候条件;种类丰富的原有植物;良好的城市区位和环境条件(a.上游和上风方向;b.远离工业区;c.交通方便;d.设施齐全)
• 2.分区:(3个区)
•
1.展览区:1.植物进化系统展览区;2.植物地理分布和植物区系展示区;3.按植物生态习性与植被类型而布置的展览区;4.经济植物展览区;5.观赏植物及园林艺术展览区(专类花园;主题花园);6.树木园(植物园中最重要的引种驯化基地);7.自然保护区(不对外开放,用于科研)
• •
•
2.科研区:实验地、引种驯化地、苗圃地、示范地、检疫地等; 3.生活服务(管理)区:职工宿舍、餐厅、茶室、商店、卫生院、仓库等
3.设计要求:
• • • • • • • •
1.首先明确建园目的、性质与任务;
2.决定植物园的分区与用地面积,展览区占40-60%,苗圃及实验区占25-35%,其他用地占25-35%;
3.展览区面向群众开放,宜选用地形富于变化、交通联系方便、游人易于到达的地方;偏科研或游人量较少的展览区,宜布置在较远的地方;
4.苗圃试验区应与展览区隔离,但要方便与城市道路联系,并设有专门出入口; 5.确立建筑数量及位置。植物园建筑有展览建筑、科学研究用建筑和服务性建筑三类; 6.道路系统分为三级,主干道4-7m,次干道2.5-3m,游步道1.5-2m;
7.植物种植设计:要突出其科学性、系统性,草坪面积占总种植面积的20-30%; 8.植物的排灌工程:保证旱可浇,涝可排。
第 16 页 共 46 页
B.动物园
一、概述:
• • • •
1.概念: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移地保护野生动物,供观赏、普及科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和动物繁育,并具有良好设施的绿地。(2002)
2.历史:我国最早建立的动物园是北京动物园(1906)和上海动物园(1931),至今已有28个。新家坡首创世界第一个夜间野生动物园。
3.主要任务:1.普及动物科学知识;2.作为中小学生的直观教材和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3.研究动物的驯化和繁殖、病理和治疗法等。 4.类型:
• • • •
1.城市动物园:大城市近郊,面积大于20公顷,品种丰富; 2.人工自然动物园:大城市远郊,面积上百公顷,品种不多; 3.专类动物园:城市近郊,面积5-20公顷,品种少,有地方特色; 4.自然动物园:位于森林、风景区或自然保护区,面积很大,富有野趣。
二、规划设计:
•
1.选址:
• • • •
1.在地形方面:地形宜高低起伏,有良好的绿化基础和自然风景条件;
2.在卫生方面:与居民区有适当的距离,位于下游、下风方向,有良好的通风条件; 3.在交通方面:停车场与入口广场隔离开;
4.在工程方面:应有充分的水源和良好的地基,地下无流沙现象,并有经济安全的水电供应条件;
• 2.分区(6个):
• • • • • • •
1.宣传教育、科学研究部分:由动物科普馆组成,一般布置在出入口附近,交通方便; 2.动物展览部分:有动物笼舍组成,占地面积最大; 3.服务休息部分:不能过分集中,应均匀地分布在园中;
4.经营管理部分:宜设在隐蔽偏僻处,有绿化隔离,但也要与展览、科普区有方便的联系;
5.职工生活部分:一般在动物园附近另设一处;
6.隔离过渡部分:一方面提高绿化率,另一方面可以减少疾病的传播。
7.展览顺序:动物展览顺序对规划起着决定作用,我国大多数动物园都突出动物的进化顺序。
• 3.设计要点:
• •
1.陈列布局方式:1.按动物进化系统布局;2.按动物原产地布局;3.按动物的食性、种类布局(最方便经济,北京动物园采用); 2.用地比例:绿化率55%-75%。#数据 结合规范
第 17 页 共 46 页
• • •
3.设施内容:1.文化教育性设施;2.服务型设施;3.休息型设施;4.管理性设施;5.陈列性设施
4.出入口及园路:入口设在人流主要来向,并有一定面积的广场以便集散;园路除在出入口及建筑附近采用规则式,一般以自然式为主。
5.绿化种植:动物园中,绿化种植起着主导作用,不仅为动物提供生存的环境,还能创造自然的景观。应注意考虑以下几点:
• • • •
a.绿化应服从动物陈列的要求,形成个展区特色; b.动物园的园路可以布置成林荫路的形式; c.动物园周围一般有防护林带;
d.应选用花果叶无毒,树干树枝无尖刺的树种,最好也不种动物喜吃的树种。
C.儿童公园
• • •
概述:
1.概念:#名解 单独设置,为少年儿童提供游戏及开展科普、文体活动,有安全完善设施的绿地,是专类公园的一个类型。(2002) 2.类型(4种):
• • • •
1.综合性儿童公园:为全市少年儿童服务,设于城市中心地段,几十到一百公顷; 2.特色型儿童公园:强化或突出某项活动内容,并组成较完整的系统,形成某一特色; 3.一般性儿童公园:为区域少年儿童服务,活动内容可以不全面;
4.儿童乐园:#名解 一般在城市综合性公园内,为儿童开辟专区,占地不大,规模小,设施简单,成为城市公园的规划的组成部分,也称之为儿童活动区。
• 3.活动设施和器械:
• • • • •
1.草地与铺地:软塑胶地砖、素土、马赛克等等材料; 2.沙:沙土深度30cm左右;
3.水:一般设计成曲线流线型为宜,水深15-30cm,小于35cm; 4.游戏墙、迷宫:可用植物材料、砖、竹木材料做成;
5.隧道、假山、沟地、悬崖峭壁:有一定的冒险性,多为青少年开设。
• •
规划设计:
1.选址:1.首先考虑保护儿童公园不受城市水体气体的污染和噪音的干扰;2.其次考虑交通条件,使家长和儿童能便捷抵达,安全顺畅;3.从合理布点考虑,不宜选择在已有儿童活动场的综合性公园附近,以免资源浪费。
• •
2.功能分区:1.幼儿游戏场;2.学龄儿童活动区;3.青少年活动区;4.体育活动区;5.文化娱乐科学活动区;6.自然景观区;7.办公管理区 3.规划设计要点:
• • • •
1.儿童公园的用地应选择日照、通风、排水良好的地段; 2.绿地一般要求占60%以上,绿化覆盖率宜占全园70%以上;
3.道路规划要求主次道路系统明确,尤其主路能起到辨别方向、寻找活动场所的作用,最好在道路交叉处设标注牌;
4.健康、安全是儿童公园设计的最基本指导思想;
第 18 页 共 46 页
• • • •
•
5.建筑、设施、小品、园路等要形象生动、造型优美、色彩鲜明; 6.地形的设计,要求造景和游戏内容相结合,使用功能和游戏活动相协调; 7.创造庇荫环境,供儿童和陪游家长休息和守候; 8.多采用鲜艳的色彩,大多数采用暖色调。
4.植物配置:
• • •
1.密林和草地结合,提供良好的遮阳和集体活动的环境; 2.花坛、花地和生物角,尽可能做到鲜花常开,绿草如茵;
3.种植设计忌有害植物,忌用有刺激性、有异味或引起过敏性反应的植物等以及有刺、有毒、生病虫害的植物等等。
• • •
D.历史名园:#名解 体现一定历史时期代表性的造园艺术,需要特别保护的园林;
E.遗址公园:#名解 以重要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形成的,在遗址保护和展示等方面具有示范意义,并具有文化、游憩等功能的绿地;
F.游乐公园:#名解 单独设置,具有大型游乐设施,生态环境较好的绿地,绿化占地比例大于65%;
四、城市湿地公园
一、概述:
•
1.湿地的概念:湿地是陆地与水域全年或间歇地被水淹没的土地,是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是一种复杂的生态系统。《湿地公约》中对湿地的定义:湿地是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本文采用后者。
• 2.城市湿地的概念:城市湿地是指位于城市之中以及城市周边近郊区的湿地,或者纳入城市用地规划范围内的以及城市周边近郊区的湿地,包括人工湿地、自然与人工复合体的湿地和自然湿地三大类型。
• 3.城市湿地的分类:
• •
1.人工湿地:如水塘、稻田、水库以及我国古典园林中的“挖湖堆山”所形成的湿地都属于人工湿地范畴;(在城市中)
2.复合型湿地:#名解 人类对湿地进行改造和利用,如围湖垦荒、填埋作为城市用地,使得这部分湿地不再是纯粹的天然湿地,而是带有 人类活动的烙印,这部分湿地就成为一种人工和自然相互作用的半人工半自然或自然因素多一点的,或者人工因素多一点的复合型湿地。如杭州的西湖和扬州的瘦西湖。(在城市中)
•
•
3.自然湿地:(一般在城市的周边近郊区。)这种湿地在城市湿地中的主要特点是其纯粹自然的属性;但人类的活动可能使其变为第二种类型的湿地。
4.城市湿地公园的概念:#名解 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休闲游览、科普教育和自然野趣为主要内容的公园。
• 5.城市湿地公园的特征:
•
1.主题性:以湿地为中心的休闲观光、生态体验、科普教育等活动形成其核心内容;
第 19 页 共 46 页
• •
•
2.自然性:其景观无一例外都是要自然的,有原生态味道的,并因此形成其独特的吸引力,为人类接触大自然提供良好的场所;
3.生态性:对游人容量控制特别严格,其目的就是为了保持其生态系统不受影响,维持其生态性。
6.城市湿地公园的功能:
• • • •
1.保护生态环境:蓄水防洪、调节径流、削减洪峰、补给地下水;净化水体;调节城市区域气候,改善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保护和维持城市生物多样性;
2.生态观光休闲: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优越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自然景观,是人们休闲娱乐活动的主要场所;
3.生态科普教育:城市湿地可以作为教学实习、科普和环境保护基地,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4.其他功能:为城市的发展提供物质资料和生态环境基础。
二、规划设计:
•
1.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成果:
• • • •
1.城市湿地公园及其影响区域的基础资料汇编; 2.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说明书; 3.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图纸; 4.相关影响分析与规划专题报告。
• •
2.城市湿地公园资源调查与评价:1.地形调查;2.水质调查;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4.植被调查;5.动物生态调查;6.资源评估 3.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目标:
• • • • • •
1.保护迁徙水鸟及其栖息地; 2.保护湿地整体环境并可持续利用; 3.使用者环境体验和寓教于景作用; 4.城市湿地与绿化、农田功能互补; 5.保护并促进湿地管理产业化经营; 6.成为湿地研究的重要基地或科研中心。
• 4.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原则:
•
1.系统保护原则:
• • • •
1.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2.保护湿地的系统的连贯性; 3.保护湿地的环境的完整性; 4.保护湿地的资源的稳定性。
1.合理利用湿地动植物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 2.合理利用湿地提供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 3.合理利用湿地开展休闲与游览; 4.合理利用湿地开展科研与科普活动。
第 20 页 共 46 页
• 2.合理利用原则:
• • • •
•
3.协调建设原则:
• • • •
•
1.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应与湿地特征相协调,体现自然野趣; 2.建筑风格应与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相协调,体现地域特征; 3.公园建设优先采用有利于保护湿地环境的生态化材料和工艺; 4.严格限定湿地公园中各种管理服务设施的数量、规模和位置。
5.功能分区与景观要素:
• •
功能分区:1.重点保护区;2.湿地展示区(重点保护区外围);3.游览活动区(敏感度较低的区域);4.管理服务区(敏感度较低)
构成要素:水、驳岸、植物(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通道、动物
• 6.交通组织:
• •
道路方式:不破坏原有风貌和生态系统,尽量利用现状,功能明确,安全舒适,增加沿途景致,采用乡土材料;
游览方式:采取多种游览方式,如乘船、竹排、电瓶车等。
三、环境容量控制:
• •
环境容量概念:#名解 是指在不破坏城市湿地自然特征和自然演替条件下城市湿地公园可以容纳的游人数量。
具体为(作用):1.为确保城市湿地公园游人容量不超过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2.确保游客有一个安全、舒适的游览环境,避免拥挤、混乱等情况;3.同时为城市湿地公园的内外交通、给排水、电力电信、服务供应等规划设计与建设提供充分的依据,需要对游人容量进行测算。
• •
湿地公园的游人容量主要取决于景区水体的生态环境容量。
生态环境容量: #名解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旅游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不致退化的前提下,景区所能容纳的活动量。其大小取决于旅游地自然生态环境净化与 吸收污染物的能力,以及一定时间内每个游客产生的污染物,还有该区域内生物对人类活动的敏感度。一般包括水体环境容量、大气环境容量、固体垃圾环境容量、生物环境容量四个部分。
• 生态环境容量主要取决于生物环境容量(限制因子):#名解 是指旅游活动对区内鸟类、水生生物不产生显著影响的条件下,所能容纳旅游人数。#公式 p103
Qv=水体可供游览面积*船均载客量/船均生物影响承受标准面积
五、带状公园
1.概念:带状公园是指沿城市道路、城墙、水系等,宽度一般超过8m,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狭长型绿地。(2002) 2.带状公园的特征:
• • •
1.空间形态呈线性带状:一方面可以为生物物种的迁徙和取食提供条件;另一方面这种空间鼓励步行、骑自行车、慢跑等户外活动;
2.具有较高的连接性:可以用来连接城市中彼此独立的板块;
3.具有良好的可达性:有较长的边界,给人们提供更多接近绿色空间的机会;
第 21 页 共 46 页
• •
4.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视线的通透性较好,比幽深的公园更有安全性;
5.具有较高的渗透性:具有开放的边界与周边环境相互延伸、渗透与交流,形成有机的整体。
3.带状公园的功能:
• • •
1.生态功能:栖所功能,通道功能,阻隔功能,过滤功能,资源功能,导入功能 2.社会功能:提供休闲游憩场所;完善城市慢行系统;增强城市景观美感;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提供教育机会
3.经济功能:防灾减灾;绿地产业化带来的经济效益;提升城市土地价值;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4.带状公园的类型:
•
1.滨水带状公园:
• •
1.概念:#名解 滨水带状公园是城市中临河流、湖沼、海岸等水体的带状绿地,是城市的生态绿廊,能产生生态效益并具有美化功能。 2.作用:
•
1.环境作用(生态作用):在临近湖泊、大海之类的大型水体地带,种植一定宽度的绿带,可大大降低风速,减轻因大风带来的破坏;花草树木庞大的根系还能吸收和阻挡地下污水,有涵养水源的作用。
•
•
2.景观作用:丰富城市风貌,同时也给游人提供了更为舒适的环境。
3.滨水公园的类型:1.临海城市中的滨海公园(大连、青岛、厦门);2.面湖城市中的滨湖公园(杭州);3.临江城市中的滨江公园(上海、天津、广州);4.贯穿城市的滨河公园(东南沿海地区小城镇)
• 4.滨水公园的规划布置:
•
1.滨水绿地规划设计:
• • •
1.充分利用宽阔的水面,临水造景;
2.对于地势起伏大,岸线曲折变化多的地段采用自然式布置,而地势平坦,岸线整齐,又临近宽阔道路干线时则采用规则式布置;
3.靠近车行道的一侧应种植一两行绿篱或乔木,形成绿化屏障。应留出透视线,不宜完全封闭。道路靠水一侧原则上不种植成排乔木,原因是避免影响视线和树木根系生长对驳岸造成损坏。
• 2.滨水游憩道路规划设计:
• • •
1.河岸线常遇到一些台地、斜坡、壕沟,可结合地形将车行道与滨水游憩路分设在不同的高度上;
2.为了保护岸边免遭冲刷,需修建永久性驳岸,驳岸一般多采用坚硬石材或混凝土,顶部加砌岸墙或用栏杆围起来,标准高度为80-100cm; 3.临近水面的散步道,宽度应不小于1.5m,并尽可能接近水体。在水位较低的地方,可以因地势高低,设计成两层平台,以踏步联系。在水位较稳定的地方,驳岸尽可能砌筑地低一些,满足人们的亲水需求。在具有天然驳岸的地方,可以采用自然式布置游步道和树木,凡未铺装的地面都应种植灌木或铺栽草皮。
第 22 页 共 46 页
• 5.滨水绿地的种植设计原则:
• • • • • • •
1.除采用一般行道绿地树种外,还可以在临水边种植耐水湿的树木或花草,如菖蒲、垂柳、水仙等;
2.树木种植要注意林冠线的变化,不宜种得过于闭塞,要留出透视线; 3.除了乔木,还可以种一些灌木和花卉,以丰富景观;
4.在低位河岸上或水位可能上涨的水边,应特别注意选择能适应和耐盐碱的树种;
5.滨水路的绿化,除具有遮阳功能外,有时还具有防浪、固堤、放坡的作用; 6.注意保留原有种类和增加一些新的品种,改善滨水环境; 7.滨水林荫路的游步道与车行道之间应尽可能用绿化带隔离。
• 6.滨水公园的活动:
• • •
1.水中的活动与景观:可参与性活动:游戏、划船、冲浪;观赏性活动:赛龙舟、彩船巡游;公共交通性:渡船、水上巴士;
2.近水的活动与景观:近岸做成亲水的游憩步道,供人散布、观景;如果水体规模较大,往往利用滩涂形貌开展诸如捡贝壳、野炊等活动;
3.临水的活动与景观:在水体岸线到绿地内侧红线的范围内,目前一般设计成游园的形式。
• 2.路侧带状公园:
• •
1.概念:#名解 路侧带状公园是开放式的路旁绿地,主要是指临街建筑与道路红线之间的绿化带。#数据 绿地旁人行道的宽度不能小于4.5m。
2.设计要点:相邻绿地之间应保持协调,与道路的其他绿地也应气氛统一,以免差异过大而造成主次不分;可用作街旁绿地的地方往往是地下管线埋设较为集中的地方,所以尽可能少用乔木,即使需要栽种,也应注意相互间的距离;较狭窄的街旁绿地,应以草皮为主;大型商场的门口或两旁一般不应布置街旁绿地,会影响游客流动;如果公共建筑前空间充裕,用软质景观替代硬质铺装,可以形成吸引人的休闲空间。
•
•
3.开放式绿地概念:#名解 即街道休息绿地,俗称街道小游园,可以用树丛、树群、花坛、草坪布置。街道小游园有规则对称式、规则不对称式、自然式、混合式等。
3.其他带状公园:
• •
1.概念:由其他条件形成的带状公园,如依赖历史遗迹形成的带状公园,或沿城市轴线布局的带状公园等等。 2.设计注意点:
• • • • • • •
1.突出地域特色; 2.体现历史文化性; 3.增强场地可达性及安全性; 4.注重空间序列的展开; 5.形成连续的绿色及视觉通廊; 6.注重细节考虑和细部处理; 7.人性化设计关注弱势群体。
第 23 页 共 46 页
六、城市广场
一、概述:
•
1.概念:以游憩、纪念、集会和避险等功能为主的成城市公共活动场地。(2017)综合来看:城市广场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重要空间形式,它占据着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是人文景观和物质景观的结合体;是城市中环境宜人、适合大众的公共开放空间,体现并继承和发展历史文脉;它对城市有典型意义,是城市风貌、个性的体现,并顺应市民的需求,为市民提供了室外活动和公共社交的场所。独特的个性特征:1.公共性;2.开放性;3.综合性。
• 2.分类:
• • • •
1.根据广场地形的不同:水平式广场;提升式广场;下沉式广场 2.根据广场的平面形态:单一形态;复合形态
3.根据广场在城市总体结构中的位置和地位:城市级;地区级;街区级
4.根据性质、功能和用途:市政广场;纪念广场;商业广场;文化广场;游憩广场(最普遍的类型)
二、城市广场历史沿革:
•
1.中国城市广场:
•
1.古代“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广场:
•
“自上而下”:#名解 是指主要按人为的作用,依某一阶层甚至个人的意愿和理想模式来设计、建设城镇的方法;案例:1.西安半坡村遗址;2.“台场”空间;3.寺观广场空间;4.“市”与“瓦”(市:来源于里坊制,周边以高墙包围,市内店铺排列,中设广场,多为商业场所,实行严格的宵禁;瓦:宋元时期的城市市民的娱乐交往场所,也叫瓦舍、瓦肆。)
• “自下而上”:#名解 是指主要按“自然的力”或“客观的力”的作用,遵循生物有机体的生长原则,多年累积叠合,自发形成城镇的方法。案例:四川罗城中心广场。
• 2.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广场:多注重广场形式美,平面造型及植物配置多以放射形、对角线形、圆形为主。案例:尼古拉广场(今中山广场),青岛总督府前广场。
• •
3.新中国成立初期受苏联影响的城市广场:特点是模式化,大型化,忽视环境 ,案例:天安门广场,太原五一广场,兰州东方红广场。
4.当代中国城市广场的主题:“人性空间”,目前我国城市广场有以下特点:
•
1.以“人”为主题的设计取向得以建立(人文):在注重功能与形式的同时,以人为主体,充分考虑人的需求与活动,迎合人的尺度和行为心理,运用多种素材、手段努力营造宜于沟通交流的空间;
• 2.注重历史文脉(历史):城市广场除了包括客观事物外,还包含难以触及的文化联系和人类漫长的历史所赋予的历史环境氛围,因此要关注历史、文化等因素,尊重地方特色;
• 3.综合考虑自然环境质量(生态):城市广场不仅是改善城市环境的节点,也是市民向往的自然休闲场所,现代中国的城市广场设计中,植物与水等软质自然要素被大量引入城市广场;
第 24 页 共 46 页
• 4.活动内容丰富(娱乐):充分利用各种软、硬质材料及造景手段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市民活动需求,并通过多样化的空间来增加广场的活力;
•
•
5.空间形式得到了加强(艺术):设计时在考虑形式的基础上,融合了古典与现代多种空间设计手法,强化了景观设计,丰富了城市景观。
2.西方城市广场:
• •
1.古希腊城市广场:多顺应地形,呈不规则形状,如阿索斯广场,广场以建筑物或神庙组成封闭之空间,供市民休憩;
2.古罗马城市广场:是城市社会宗教与政治的中心,与古希腊不同的是,它的尺度比例体现于广场建筑之间,与人似乎无关。善于利用规整空间突出广场形象,具有严格的轴线关系。(古罗马人首先提出“场所精神”);
• 3.中世纪城市广场:由君权、教权向世俗的过渡,在注重人性的同时,形式上多显不规则形,布局自由灵活,广场围合性好,并注重与人的尺度相宜,多是自发形成的,因此多采用封闭构图。如意大利的坎波广场;
• 4.文艺复兴时期城市广场:注重构图的完整性,古典美学法则被广泛应用,追求人为的视觉秩序和庄严的艺术效果,对形式的追求近乎完美,如威尼斯圣马可广场;
• 5.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空间之“冬天”:环境恶化,因此《雅典宪章》强调从功能需求出发,现代城市应解决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功能。但城市空间的文脉被忽略,个性丧失,不同城市的空间差异越来越小;
• 6.现代西方城市广场的设计主题:“人性回归”,有以下特点:
• • •
1.以“人”为主题的空间得以建立:荷兰蒂尔堡山广场; 2.珍视文化传统,保护历史遗迹:美国国家911纪念广场; 3.综合考虑环境质量:伊拉·凯勒水景广场,达拉斯喷泉广场
三、规划设计:
•
1.规划设计原则:
• • • • •
1.人本原则:要充分认识和确定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环境的双向互动关系,,强调把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体体现于空间环境的创作中;
2.整体性原则:必须对城市广场在城市空间环境体系中的分布作全面的把握,设计初期注重广场定位;
3.传承与创新原则:设计要尊重历史、延续历史、继承文脉,又必须站在当前的历史地位,反映当代的特征,有所创新和发展;
4.生态原则:应用园林设计的方法,在点线面等不同层次的空间领域中引入自然,再现自然,还要强调其生态小气候的合理性;
5.公众参与原则:应引导公众积极投入“活动参与”和“决策参与”,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发挥主客体直接交换的互动作用。
•
2.规划设计要求:
第 25 页 共 46 页
• •
1.主要任务:以广场规划研究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内的空间布局与各种设施,用以指导广场的施工图设计和施工。
2.成果:规划说明书:现状条件分析,规划原则和总体构思,用地布置与景观组织,广场空间组织与广场地区建筑空间围合,交通组织与人流分析,绿化布置与种植要求,广场配置设施建议;规划设计图纸:区位图,现状分析,规划总平面图,绿化规划图,定位设计与竖向设计图,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图,广场主要设施分布图,表达规划设计意图和鸟瞰图。p138
• 3.空间尺度的设计:#数据 p138
• •
1.整体空间尺度:城市广场的空间尺度趋向小型化,抛开其他因素,其本身的平面尺度以1~2公顷为宜,使广场成为宜人、亲和、生动的城市空间;
2.次空间尺度(广场的二次围合) :二次围合:#名解 即以“场中场”手法进行布局,在广场中产生多个次广场,围合方式有界面上升、界面下沉、绿化限定、构筑物限定;吉伯通 #数据 p139
• 4.硬质景观的设计:
• •
1.从形态上看,广场由点线面及空间实体构成,具体要素一般包括:建筑、铺地、雕塑、小品、照明等。
2.建筑:人的视角与建筑物大约呈45度时,可以看清建筑的细部轮廓。建筑对于广场有双重意义:其外墙的色彩、装饰、高度等是直接形成广场空间的要素,其内部又成为广场空间的从属空间,在这种情况下,人的流动也会在两个空间之间相互穿插。
• •
3.铺地:铺地可划分为复合功能场地和专用场地两种,从工程和选材上,铺地应当防滑、耐磨、防水排水性能良好。
4.环境小品:包括休憩设施和环境设施。休憩设施:广场座位参考值,每2.5平方米的广场应提供1.3m长度的座位;环境设施:如照明、音响、电话亭 、标识牌、垃圾桶等,既是功能上的需求也是视觉上的需要。
• 5.广场的可达性:可达性是创造以人为本的城市广场最基本、最原始的衡量指标之一。市民能否便捷、平等地享用广场自然空间的服务是城市广场可达性的重要指标,即所谓的资源享用的公平性和社会平等性,这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无障碍通行设计。 #结合规范
• 5.软质景观的设计:
•
1.植物:植物是城市广场构成要素中唯一具有生命力的元素。
•
1.植物的视觉功能:植物绿化给人的直观感受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视觉一般占主导地位,触觉和嗅觉对盲人而言有特殊感受。环境绿视量:#名解 是指从各个不同人的视觉和角度
• 2.植物的构造功能:
•
1.空间分隔:包括广场和道路分隔以及广场内部分隔。用植物将广场和道路分隔可以使广场的活动不受外界的干扰,宜采用不遮挡人视线的、分枝较高的乔木;而植物在广场内部的分隔是基于广场空间二次围合的考虑。
• 2.软化:植物可以丰富街道的景色,对广场内硬质景观所产生的生硬感受起到缓和的作用;建筑物下部50-60%的部位被植物遮挡,会压迫感有很大的缓和作用。
第 26 页 共 46 页
• 3遮阳:应注意以下原则:1.因地制宜,尽量保留原有场地的乔木;2.在保证广场空间整体性的同时,尽量次空间及边缘种植荫庇乔木;3.高大的荫庇树种应以落叶树为主,兼顾冬季市民对阳光的需求。
•
•
2.水:水是自然景观中“最典型的元素”。水是一种特殊的材料,不同于植被的软,也不同于铺装的硬。城市广场的水体设计宜以小型为主,可规整,可自然。
6.人文景观的设计:城市广场文化的表达手法:
• •
民族、传统、地域特色和现代风格相结合:两种处理方式:传统的符号、现代的精神(南京汉中门广场);现代的外壳、古典的精神 在细节上体现人文关怀与对地方的尊重——人性化设计
七、街旁绿地
一、概述:
• • •
1.概念:位于城市道路用地之外,相对独立成片的绿地,包括街道广场绿地、小型沿街绿化用地等,绿化占比不小于65%。(2002)
2.类型:街道广场绿地(与道路绿地中的广场绿地不同,街道广场绿地多位于道路红线之外),沿街绿地,街旁小游园,建筑前庭绿地 3.国外城市街旁绿地发展概况:
• •
1.美国:美国街旁绿地多称市区小公园或袖珍公园,又称小游园、迷你公园等等,实质上是一种小型公共开放空间。佩雷公园就是这类公园的首例。
2.日本: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街区公园和近邻公园是日本公园绿地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种,是日本公园体系金字塔的基础。
• • •
4.我国街旁绿地发展现状:其形成与城市建设密不可分,形成原因分两种:一是由新区开发而形成,二是由旧城更新而形成,后一种更有普遍性。 5.功能与特征: (1).街旁绿地的功能:
• • • • •
1.改善人居环境:把自然因素引入城市街头,满足了人们与自然环境接触的心理需要; 2.提供游憩活动场所:把人们吸引到户外生活中来,促进人与人的交流,以及人与自然的交流,绿地内有良好的环境和游憩设施,是人们锻炼身体、恢复精力的好场所; 3.寓教于乐:绿地可以让人在休憩游玩时获取知识,提高艺术修养,同时它还能体现城市的文化底蕴,唤起市民的乡土自豪感;
4.美化城市形象:它是构成城市整体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构思巧妙、风格独特的街旁绿地能极大地赋予公共空间乃至城市景观以个性色彩;
5.防灾避难:它还能够成为城市居民紧急疏散和救灾的最及时有效的通道,其开敞空间还能成为居民的临时居住点;大量的绿地还能对火灾有一定的隔离作用。
•
(2).街旁绿地的特征:
第 27 页 共 46 页
• • • •
1.公共性:贴近市民的生活,是城市居民休闲娱乐、接近自然的重要场所;
2.多样性:街旁绿地有多变的类型,丰富的主题和多样的形态,给单调的城市带来变幻 的自然气息;
3.时代性: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审美的变化,街旁绿地的功能和形式也会有所变化,但相对于建筑来说,也有一定的稳定性,能在城市变迁中保留城市的历史记忆; 4.袖珍性:见缝插针,它占地面积小,布局多变,很多都呈带状或斑块状。
二、规划设计:
•
1.街旁绿地硬质环境设计:
•
1.道路设施:
• • •
1.道路系统的可达性: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行人的行走习惯,使行人能够十分便捷地达到目的地;
2.铺装材料的人性化:除了美化环境之外,还有划分场地、警示、诱导和指示等功能;
3.道路设计的人性化(无障碍设计):#数据 p151 1.类型:基本座位和辅助座位 2.设计要符合人的尺度:#数据
3.座椅的材料和质感:木材触感、质感好;石材耐久性好;仿木材强度高,触感、质感好,但耐久性较差;不锈钢美观,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较大。 4.座椅的朝向和位置:“边界效应”;道路旁的设施应该退后一段距离,或是在道路两旁使用凹空间,形成一个半私密性的空间;冬天有阳光,像夏天有树荫的地方是人们的首选位置。
• 2.休息设施:
• • • •
• • •
3.游乐健身设施 4.景观构筑与小品
5.照明设施(室外照明规划要点):
• • • •
1.配置光源时,应避免使光源直接进入视野范围,同时也要避免产生侧面眩光;
2.为了安全照明,照明设施开关、布线,应视照明灯具具体用途和使用时间而定;
3.应在室外靠近窗口的地坪上布置照明,以减小反射; 4.午夜后应关闭树木照明,使树木得到休息并节约能源;
• • •
•
6.服务设施:包括电话亭、商亭等小品设施。 7.卫生设施:#数据 p153
8.信息系统:为游人提供相关信息的各种标志、宣传板以及警示牌等等。
2.街旁绿地软质景观设计:
•
注重两点生态原则:1.适地种树。要根据街旁绿地中不同地段在光照、气温、湿度以及风力等方面的差别,合理地选择适宜的植物;2.尽量形成人工群落。对各种大小乔木、灌木、草本等植物进行科学地有机组合,尽量使形态不同、习性各异的植物合理搭配,以形成多层复合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
•
美学统一原则:简洁,多样,重点,均衡,序列,比例
第 28 页 共 46 页
各论篇二 附属绿地
附属绿地之居住绿地
一、概述:
•
1.概念:
•
1.居住区概念:
•
1.城市居住区:#名解 一般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一般来说,它由若干居住小区或居住组团所组成。(#填空 居住区用地由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组成)
• 2.居住小区:#名解 一般称小区,是被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7000-15000人)相对应,配件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 3.居住组团:#名解 一般称组团,指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 2.居住绿地概念:
•
1.概念:#名解 居住绿地是附属于居住用地的绿化用地,在城市绿地中占有较大比重,与城市生活密切相关,是居民日常使用频率最高的绿地类型。也是指城市居住用地内社区公园以外的绿地。(2002)
•
•
• • •
•
2.包括:组团绿地、宅旁绿地、居住区道路绿地、配套公建绿地和其他绿地。
2.规划设计条件分析:
1.居住区总体规划 2.居住区内居民情况 3.居住区所在地区的地域性
3.立意构思与布局:
• •
1.立意构思:#名解 立意构思是设计者根据功能需要、艺术要求、环境条件等因素,经过综合考虑所产生出来的总的设计意图。
2.布局:#名解 布局是在经过对基地分析、设计立意、功能分区确定的条件下进行的规划。主要内容包括:1.大致确定功能分区;2.确定主要景点位置;3.根据小区道路系统进行分析布局;4.深入分析小区道路和各个景点之间的关系。
二、各类型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
•
1.组团绿地:
第 29 页 共 46 页
• 1.概念:#名解 供本组团居民集体使用,为组团内老人和儿童就近活动、休息提供服务场所的绿地,通常是结合居住建筑组布置,反映了小区的绿地质量水平,一般有较高的规划设计水平和艺术效果。
•
•
2.类型:庭院式、林荫道式、行列式、独立式、结合式、临街式、自由式。#图 p165
2.宅旁绿地:
•
1.概念:#名解 也称宅间绿地,是住宅内部空间的延续和补充,与居民日常生活起居息息相关,多指在行列式建筑前后两排住宅之间的绿地,其大小取决于楼间距,只供本幢居民使用,是居住区最基本的、总面积最大的、居民最常使用的一种绿地形式。
•
2.规划设计要点:
• • •
1.结合住宅类型及平面特点、建筑组和形式、宅前道路等因素进行布置。创造宅旁的庭院绿地景观,区分公共与私人空间领域;
2.应体现出住宅标准化与环境多样化的统一。依据不同建筑布局做出宅旁及庭院的绿化规范设计;
3.植物配置应依据地区土壤和气候条件,居民的喜好以及景观变化的要求;同时也应尽力创造特色,使居民有一种归属感。
• 3.居住区道路绿地:
• •
1.概念:#名解 是居住区内道路红线以内的绿地,其连接城市干道,具有遮阳、防护、丰富道路景观等功能,一般根据道路的分级、地形、交通情况等进行布置。 2.类型(根据居住区的规模和功能要求):
• • • •
1.居住区级道路:车行道宽度9m左右,注意安全三角视距要求,此三角内只能用不超过0.7m的灌木、花卉和草坪;
2.小区级道路:一般路宽7m,小区级道路以人行为主,是居民散步之地,树木配置活泼多样;
3.组团级道路:一般路宽2-3m,以自行车和人行为主,绿化与建筑关系较为密切;
4.宅前小路:一般路宽2.5-4.m,是住宅建筑之间连接各住宅入口的道路,绿化与建筑关系较为密切。
• 4.配套公建绿地:
• •
1.概念:也称专用绿地,是各类公共建筑和公共设施四周的绿地,有各使用单位管理,按各自的功能要求进行绿化布置。 2.类型:
• • •
1.中小学及幼儿园的绿化设计 2.商业、服务中心环境绿地设计
3.售楼处景观绿地设计:展示性、协调性、时效性、尺度规模较小、提供室外洽谈的场所
• 5.其他绿地与绿化:
•
1.阳台、窗台绿化:西阳台夏季西晒严重,采用平行垂直绿化较适宜;在朝向较好的阳台,可采用平行水平绿化
第 30 页 共 46 页
• 2.墙面绿化:#名解 是垂直绿化的主要形式,是利用具有吸附、缠绕、卷须、钩刺等攀援特性的植物绿化建筑墙面。 墙面绿化要根据居住区的自然条件、墙面材料、墙面朝向和建筑高度等选择适宜的植物材料。
• 3.屋顶绿化:
• • • • •
1.棚架式:种藤本植物,棚架高度2m左右;
2.地毯式:种地被或小灌木,种植土壤厚度20cm左右; 3.自由种植式:土壤厚度在20-100cm;
4.庭院式:除了植物,还要建亭、园林小品、水池等; 5.自由摆放:主要用盆栽
附属绿地之单位附属绿地
一、工业企业绿地规划设计
•
一、概述:
•
1.概念:#名解 工业企业单位单位附属绿地包括各类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制造或加工等工业单位的庭院附属绿地。这类附属绿地可以减轻因各种生产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改善和提高企业生产与经营活动的环境质量。
• •
2.工厂企业的用地组成:一般包括主要建筑用地、生产区用地、仓库储藏用地、道路用地,还有预留用地。 3.工厂企业绿地的作用:
• • •
1.环境效益:净化空气,吸收有害气体和粉尘;减少空气中的细菌和放射性物质;净化水质,降低噪音;保持水土,调节小气候,监测环境污染
2.社会效益:美化厂区,改善工矿企业面貌;避灾防火;利于工矿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企业名誉和知名度
3.经济效益:直接创造物质财富;间接产生经济效益
• 4.工厂企业绿地的特点:
• • • •
1.立地条件比较复杂,环境条件较差,不利于植物的生长;
2.厂区内用地紧凑,绿化用地面积较少,通常不会出现大面积的绿地; 3.绿化要保证工厂的安全生产和正常运作;
4.绿地景观要与厂区主要特色相结合,充分考虑工厂职工的环境需求。
• 5.工业绿地的规划原则:
• • • •
1.要与建筑主体相协调,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厂区绿地系统;
2.充分利用空间资源,扩大绿色植物的覆盖面积,尽可能提高绿地率; 3.满足生产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把保证工厂的安全生产放首位; 4.以植物景观为主,突出工厂绿地特色,充分为职工休息和生产服务。
• 二、规划设计:
•
1.厂前区绿地环境设计: 一般位于上风向
第 31 页 共 46 页
• 1.大门环境:首先要考虑交通的方便性和引导性;其次要与建筑的体型色彩相协调,和场外的道路绿化连成一体,还要注意景观效果;最后大门周围墙体绿化要充分考虑到卫生、防火、防污染、降低噪音。
•
•
2.厂前建筑群、广场环境:一般采用规则式布局,并结合一些花坛、雕塑、水池等;远离建筑的地带可用自然式布局。
2.生产区绿地环境设计:
•
1.有污染的生产车间:必须选用一些抗污性强 的,有特殊功能的植物品种;既要考虑有害气体对空气的污染,也要考虑土壤的污染;树种的抗污染程度除了与品种、污染的程度有关外,还与林相的组成有关。
• 2.无污染的生产车间:本身不会对环境产生有害的污染物质,绿化较为自由。北方地区要注意防风,南方地区注意隔热。可以设置些盆景和立体绿化,创造一个自然的休息环境。
• •
3.有特殊要求的生产车间:要求防尘、清洁、隔热、美观,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条件。
总的来说,生产区的设计要点:
• • • • •
1.注意树种的选择,特别是有污染的车间附近; 2.注意不同性质的车间对于采光和通风的要求; 3.处理好植物种植和各种管线位置的关系; 4.满足生产运输、安全、维修方面的要求;
5.考虑职工对于车间周围绿地布局形式以及观赏植物的喜好和周围植物四季的景观效果。
• •
3.仓储区绿地环境设计:不影响货物装卸,方便交通运输;还要注意防火,不种植针叶树和油脂较多的树种;绿化以稀疏种植乔木为主,树间距一般7-9cm,追求简洁。 4.内部休憩绿地设计要点:
• • • •
1.结合厂前区布置:
2.结合厂区内的公共设施或人防工程布置; 3.主要在生产车间附近布置;
4.利用现有的条件,因地制宜地开辟休息绿地。
• 5.工厂道路绿化:一般采用一板两带式,通常设计成规则式和自然式相结合。首先要创造良好的行道环境,遮阳、降温、降噪、净化空气等;其次,要保证车辆通行的安全,路口安全视距大约20m;第三,种植设计要与工程管线相配合;第四,不能影响车间的采光和通风。
• 6.工厂防护林带:
• •
1.防护林带宽度定为五级:1000m,500m,300m,100m,50m
2.按作用分包括防污林带、防火林带、防风林带;按结构分包括透风式(乔木)、半透风式(乔+灌)、封闭式(大乔+小乔+灌)三种。
• 三、工业绿地的树种选择:p176
二、公共事业单位绿地规划设计
•
(一)教育机构绿地规划设计:
第 32 页 共 46 页
• (1)幼儿园绿地规划设计:
• • •
1.幼儿园布局特点:面积小;功能简单;室外活动面积有限
2.幼儿园绿地规划三个部分:大门的绿地规划;建筑区的绿地规划;户外活动场地的绿地规划 p177 3.设计要点:
• • • • •
1.必须设置各班专用的室外场地,同时另设全园共用的室外活动场地,水池水深小于0.3m;
2.浪船、吊箱等摆动类器具周围应有安全围护措施; 3.户外要避免尘土飞扬并注意保护儿童安全;
4.种植形态优美、色彩艳丽、无毒无刺植物,乔木应注意通风采光; 5.学校周围注意用绿篱或林带隔离。
• (2)中小学绿地规划设计:
• •
1.绿化可分为校园出入口绿化;主体建筑周围绿化;体育运动场绿化;校园道路绿化;校园四周绿化; 2.设计要点:
• • • •
1.校前区是校园绿化的重点,常绿植物占大比例,注意景观和行道树设置;
2.教学科研区安静优美,要有简洁开阔的景观设计,注意四季色彩,教学附近要注意通风采光,方便师生行走;
3.运动场以高大落叶乔木为主,种植形态优美、色彩艳丽的树种,注意隔音效果;
4.道路绿化以遮阳为主,学校周围注意用绿篱或林带隔离。
• (3)大专类院校绿地规划设计:
•
1.校园绿地规划设计的原则:
• • • • •
1.以种类丰富的园林植物为主;
2.注意环境的实用性、可容性、围合性,争取能够创造具有依托感的氛围;
3.注意点、线、面的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设计层次丰富的校园空间; 5.建造适当的校园园林小品。
• •
2.各分区绿化:校前区;教学区;行政及科研生产区;文体区;生活区 3.大专院校绿地规划设计要点:
• • • • •
1.绿地空间丰富、集中、方便使用,创造多种适合于学习、活动的场所;
2.教学区周围绿地要与建筑主体相协调,提供一个安静优美、适合学习的绿色空间;
3.校园主楼前广场绿地突出学校特色,结合教学要求进行绿地布置; 4.运动场和校园其他建筑之间要注意林带分隔; 5.校园应设置雕塑,可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 (二)医疗机构绿地规划设计:
•
1.医疗机构的类型:1.综合型医院;2.专科医院;3.休、疗养院;4.小型卫生所
第 33 页 共 46 页
• •
2.医疗单位绿地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创造安静的修养和医疗环境;另一方面也是医院卫生防护隔离的地带,对改善医院的周围环境有着良好的作用。 3.规划设计原则:医院绿地率在50%左右。
• •
1.门诊区绿地:应该重点装饰美化,与城市街景相协调,需要有较大的缓冲场地,形成开朗明快的空间格调;
2.住院区绿地:在环境最好、地势较高、视野开阔的位置,植物配置应该有明显的季节性,且季节变化的节奏感宜强烈些;不宜采用垂直绿化;一般患者和传染病患者不能共用一个花园,二者之间应有隔离绿带;
• •
•
3.辅助医疗及总务区绿地:与患者之间应该有绿化隔离;
4.外围绿地:通常采用乔、灌、草相结合,密植10-15m的防护林带。
4.特殊医疗机构绿地规划:
• •
1.儿童医院:设施的外形、色彩、尺度要符合儿童的心理,选择无毒无刺无异味的树种。
2.传染病医院:外围隔离绿带要达到30m,并要保证常绿树的数量,在冬季也能有防护效果。
• •
(三)体育场馆绿地规划设计:1.各类球场;2.游泳池周围;3.体育建筑设施周围 (p183看) (四)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等绿地规划设计
三、行政办公及研发机构绿地规划设计
• 1.行政办公机构绿地规划设计(设计原则):
• • •
1.绿化为主,突出重点;
2.为行政办公人员提供良好的室外休息活动的环境; 3.布局合理,联成系统
• •
2.研发机构绿地规划设计:要给科研开发提供良好的环境,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室外休息和活动场地
3.软件园绿地规划设计:绿地设计要与体现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相结合,体现出软件园的绿地规划特色,与软件园的总体规划相统一,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四、酒店宾馆、商业设施绿地
附属绿地之道路绿地
一、概论:
• •
1.道路绿地的功能:组织交通;卫生防护;美化环境 2.道路绿地的类型:
•
1.城市对内交通道路:
• •
1.快速路:#名解 为城市中大量的、长距离的快速交通服务,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
2.主干路:#名解 为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路,作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是城市道路系统的骨架。
第 34 页 共 46 页
• •
•
3.次干路:#名解 是用于联系主干道之间的辅助交通道路,与主干路结合组成道路网,起集散交通的作用,兼有服务功能。
4.支路:#名解 为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
2.城市对外交通道路:
•
1.高速公路:#名解 为城市之间远距离高速交通服务,行车速度在80-120km/h,全程为立体交叉,其他车辆与行人不准使用,至少有四车道,中间有2-6m分车带,外侧有停车带。
• 2.公路:#名解 指连接城市与乡村的、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具备一定技术条件和设施的道路。
• • • •
1.国道(国家级干线公路):#名解 是在国家干线网中,具有全国性的政治、经济和国防意义,并确定为国家级干线的公路。
2.省道(省级干线公路):#名解 是在省公路网中,具有全省性的政治、经济和国防意义,并确定为省级干线的公路。
3.县道(县级公路):#名解 具有县性的政治、经济和国防意义,并确定为县级的公路。
4.乡道(乡级公路):#名解 是指修建在乡村、农场,主要供行人及各种农业运输工具通行的道路。
•
•
•
3.铁路
另外,根据城市街道的景观特征还可以分为:城市交通性街道、城市生活性街道(巷道和胡同)、城市游览性道路、城市步行商业街
3.道路绿地的构成:#名解
• • • • • • • • •
1.红线:在城市规划图纸上划分出的建筑用地与道路用地的界线,常以红色线条表示,故称红线。红线是街面或建筑范围的法定分解线,是道路划分的重要依据。 2.道路分级:分要分为三级:主干道(全市性干道)、次干道(区域性干道)、支路(居住区或街坊道路)
3.道路总宽度:也叫路幅宽度,即规划建筑线(建筑红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用地范围,包括横断面各组成部分用地的总称。
4.分车带:是车行道上纵向分隔行驶车辆的设施,用以限定行车速度和车辆分行,常高出路面10cm以上。也有在路面上涂纵向白色标线,分隔行驶车辆,称为分车线。 5.道路绿化率:道路红线范围内各种绿化带宽度之和占总宽度的比例。
6.园林景观路:在城市重点路段,强调沿线绿化景观,体现城市风貌、绿化特色的道路。
7.装饰绿地:以装点、美化街景观赏为主,一般不对人开放的绿地。 8.开放式绿地:铺设游步道,设置坐凳等,供行人游览休息的绿地。
9.通透式配置绿地:配置的树木在距相邻机动车道路0.9-3m之间,其树冠不遮挡驾驶员视线的配置方式。
• 4.道路绿地概念:#名解 指道路及广场范围内可进行绿化的用地,由道路绿带、交通岛绿地、广场绿地和停车场绿地组成。
•
1.道路绿带:是指道路红线范围内的带状绿地。分为分车绿带、行道树绿带和路侧绿带。
第 35 页 共 46 页
• 1.分车绿带:是车行道之间可以绿化的分隔带,位于上下行机动车道之间的为中间分车绿带;位于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之间或为同方向机动车道之间的为两侧分车绿带。
• •
•
2.行道树绿带:在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以种植行道树为主的绿带。 3.路侧绿带:在道路侧方,是布设在人行道边缘至道路红线之间的绿带。
2.交通岛绿地:是指可绿化的交通岛用地,可分为中心岛绿地、导向岛绿地、交叉路口和立体交叉绿岛。
• • •
1.中心岛绿地:是位于交叉路口上可绿化的中心岛用地。 2.导向岛绿地:是位于交叉路口上可绿化的导向岛用地。
3.交叉路口和立体交叉绿岛:是互通式立体交叉干道与匝道围合的绿化用地。
• •
•
• •
3.广场绿地:位于道路红线范围内的广场用地内的绿地。 4.停车场绿地:停车场用地范围内的绿化用地。
1.一板两带式:优点是简单整齐,用地比较经济,管理方便;缺点是车行道过宽时行道树的遮阴效果差较差,而且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不利于组织交通。
2.两板三带式:优点是适合宽阔道路,绿带数量较多,生态效益较为显著,车辆分为上下行,减少了事故发生;缺点是由于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没有分开,依然不能解决互相干扰。
4.道路绿地的断面布置形式:#图 p193
• •
3.三板四带式:虽然占地面积比较大,但是是最理想的形式,不仅绿化量大,遮阴效果好,而且解决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合行驶,互相干扰的矛盾。
4.四板五带式:可以使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均分成上下行,互不干扰,保证了行车速度和安全;但面积较大。
•
5.道路绿地的发展情况;
•
1.国外城市道路:
• •
1.世界上最古老的的行道树种植于公元前10世纪的喜马拉雅山麓,种植了三行树木,成为大树路。
2.英国伦敦开创了林荫步道,两边种植槭叶法国梧桐,成为美国华盛顿市林荫步道(种有四排美国榆树的园林大道)的原型,是美国各大都市设计林荫道的典范,也是日本购物街的起源。
• •
•
3.巴黎的香榭丽舍大道,成为近代园林大道的经典。
4.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强调将行道树林荫道、防护林带联系起来组成“绿色走廊”。
2.国内城市道路:#图 p195
• • • •
1.周朝:列树;
2.秦代:驰道,树以青松,宽82.95m,天子走的道路7.29m; 3.西汉:长安街道称”槐衙“,槐树; 4.西晋:洛阳,榆槐树;
第 36 页 共 46 页
• • • •
5.南北朝:建康,“垂柳荫御沟”; 6.隋朝:樱桃和石榴各一行
7.唐朝:长安,槐树、垂柳、桃李榆;
8.北宋:东京,桃、李、梨、杏,御沟内种植莲花,同时路边还有御廊。
二、规划设计:
•
1.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
1.道路绿地应保证行车安全:
•
1.行车视线要求:首先,在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和弯道内侧的规定范围内的植被不应影响驾驶员的视线通透,保证行车视距;其次,在弯道外侧的灌木沿边缘应整齐连续栽植,预告道路线型变化,诱导驾驶员行车视线。
•
• • • • •
•
• •
2.行车净空要求:道路设计规定在各种道路的一定宽度和高度范围内为车辆运行的空间,植被不得进入该空间。
2.植物的选择要适地种树;
3.要与城市道路的性质和功能相适应; 4.要与其他街景元素结合;
5.设计要符合使用者的行为规律和视觉特性; 6.要与市政公用设施规划相结合
1.搜集相关基础资料:自然条件,历史人文条件,构筑物,设计规范资料;
2.现场调研:结合现场地形图进行标注,重点调查道路的现状结构、交通状况,道路绿地与交通的关系,人们的活动行为,道路沿线周边用地的性质、建筑的类型及风格、沿途风景的 优劣等,以便保证交通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道路沿线的优美环境。
2.规划设计的调研:
•
• • •
3.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基地现状的有时和不足以及发展潜力。
3.规划设计的风格定位;
4.规划设计的布局:点、线、面结合 5.城市道路绿地规划设计:
第 37 页 共 46 页
(1)道路绿地各组成部分设计要点: A、道路绿带:
(1).分车绿带的设计要点:
a.分车绿带上的植物配置应形式简洁,树形整齐,排列一致。一般在分车带上种植乔木时,要求分车带宽度不小于1.5m。乔木要选择分枝点高的品种,树干中心距机动车道路缘石外侧不小于0.75m; b.中间分车绿带在距路面高度0.6-1.5m之间,合理配置枝繁叶茂的常绿灌木植物,以阻挡对面车辆夜间行车的眩光;
c.两侧分车绿带宽度大于或等于1.5m的,应以种植乔木为主,并乔、灌、地被植物相结合;分车绿带小于1.5m时,应以种植灌木为主,并灌木、地被相结合;
d.分车绿带端部应采取通透式栽植,在路口及转角处应留出一定范围不种遮挡视线的植物。
(2).行道树绿带的设计:
1.两种类型:树带式和树池式。(边长、宽度、直径、短边长均不小于1.5m) 2.行道树绿带的设计要点:
a.行道树种的选择:选择深根性、分枝点高、冠大荫浓、生长健壮,抗性强、无飞絮、适应道路环境条件,且落果不会对行人造成危害的树种;
b.行道树的株距和定干高度要求:最小株距不小于4m,树干中心距路缘石外侧不小于0.75m; c.当行道树绿带只能种植行道树时,行道树之间采用透气性的路面材料铺装; d.在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行道树绿带应采用通透式配置,利于交通安全。 (3).路侧绿带的设计:
1.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因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重合,路侧绿带毗邻建筑布置;第二种是建筑退让红
线后让出人行道路侧绿带位于两条人行道之间;第三种是建筑退让红线后在道路红线外侧留出绿地,路侧绿带与道路红线外侧绿地相结合。
2.设计要点:
a.路侧绿带应根据相邻用地性质、防护和景观要求进行设计,并应保持在路段内的连续与完整的景观效果;
b.当路侧绿带宽度超过8m时,内部铺设游步道后,仍能留有一定宽度的绿化用地,而不影响绿带的绿化效果,因此可以设计成开放式绿地,提高绿地的利用率;
第 38 页 共 46 页
c.路侧绿带与沿路的用地性质或建筑物关系密切,有些建筑要求有绿化衬托;有些建筑要求有绿化防护;有些建筑需要在绿化带中留出入口;
d.濒临江河湖海等水体的路侧绿地,应结合水面与岸线地形设计成滨水地带; e.道路护坡绿化应结合工程措施栽植地被植物或攀援植物,达到垂直绿化效果。 B.交通岛绿地:
•
1.交叉路口:#名解 为了保证行车安全,在进入道路的交叉口时,必须在路转角空出一定的距离,使司机在这段距离内能看到对面开来的车辆,并有充分的刹车和停车的时间,这种从发觉对方车来,并立即刹车而刚够停车的距离,就称为“安全视距”。视距的大小,根据道路允许的速度、道路的坡度、路面质量而定,一般采用30-50m。#名解 视距三角形:根据两相交道路所选用的停车视距,可在交叉口平面图上绘出一个三角形,就称视距三角形,其内不能有建筑物、构筑物、树木等,植物高度不超过0.7m,宜选用低矮灌木和花草。
• • •
2.中心岛绿地:圆形交通岛一般直径为40-60m。
3.向岛绿地:是用以指引行车方向,约束车道,使车辆减速转弯,保证行车安全的。
4.立体交叉绿化:分为简单交叉绿化和复杂交叉绿化(又称互通式立体绿化)
C.广场绿地:
•
#名解 是指位于道路红线范围内的广场用地内的绿地,有的结合交通组织成交通广场,有的与道路红线外的绿地一起构成城市广场绿地景观。
D.停车场绿地设计:
• •
分为三种形式:周边式(适合较小的停车场)、树林式和建筑前的绿化兼停车场。
树下高度:小型汽车2.5m,中型汽车3.5m,载货汽车4.5m。铺装大都采用嵌草铺装。
• 2.步行街道绿地:
• •
1.步行街概念:#名解 在市中心地区公共建筑、商业与文化生活服务设施集中的重要地段,设置专供人行、禁止或限制车辆通行的道路,称为步行街。 2.分类:商业步行街;历史街区步行街;居住区步行街
• 3.城市道路绿地的植物选择:
• •
1.坚持乡土树种为主,外来树种为辅的原则; 2.选择表现好,抗逆性强的树种;
第 39 页 共 46 页
• •
•
•
3.要重视遮阳,生理及生态习性要符合要求,选择落叶树种作行道树时,应选择那些发芽早、展叶早、落叶晚而落叶期整齐的树种;
4.另外也要考虑行道树的树体应无刺,避免扎伤行人,花果无毒。
6.对外交通绿地规划设计:
1.高速公路绿地规划设计:
• • •
1.高速公路绿地的组成:#图 p205
2.高速公路绿地的作用:1.诱导交通;2.防眩光,引导视线;3.保持水土,稳定路基;4.保持路面畅通 3.高速公路绿地规划设计原则:
• • • •
1.应满足交通要求,保证行车安全,使司机视线畅通;
2.绿化植物应选择适应性强、耐修剪、耐干旱、耐贫瘠、耐粗放管理、观赏期长、养护措施简单的品种;
3.根据高速公路沿线区域环境特征或行政区划,将高速公路分为若干个景观设计路段,形成其特有的风格;
4.高速公路的互通式立交区、服务区应作景观绿化设计。 1.中央分隔带绿化:整形式、树篱式、图案式、平植式; 2.路肩绿化:要求有3.5m以上的路肩,路肩上不宜栽种大型乔木植物,可结合其外侧的边坡绿化和安全地带,种植以低矮地被为主的植物;
• 4.规划设计:
• •
• 3.边坡绿化带:边坡主要指在路堑、路堤段填挖方的倾斜部分。边坡绿地的作用有保护路基和坡面的稳定性、防止落石影响行车安全、减小水土流失、改善视觉环境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名解 路堑:道路经过高地,由自然地面向下开挖而成的路基成为路堑; 路堤:道路高于自然地面,用土或石填筑的路基成为路堤;
• 4.隔离栏绿地:是指从边沟外缘至隔离栏附近的狭窄地带,作用是将高速公路与农田、村庄、城镇等隔离开来,并阻止人畜、非机动车辆或其他机动车辆进入高速公路界内;
• •
5.防护林带:高速公路两侧留出20-30m的安全防护地带,种植防污染林带;
6.互通立交区景观绿化设计:#名解 立体交叉是两条或多条路线在不同平面上相互交叉连接的人工构造物;互通式立体交叉是两条或多条路线在不同平面上相互交叉,并用匝道连接起来的人工构造物。应注意以下要点:
• • • •
1.立交绿化布置应服从立交的交通功能,使驾驶员有足够的安全视距,有利于行车视线的诱导;
2.应根据所在的位置、环境景观和形式结构,采用合适的植物,形成不同的构图方式和配置方式;
3.应考虑人在高速公路互通立交绿地 上的快速景观视觉感受,以草坪为主要基面,注重构图的整体性和尺度感;
4.可在适当的地方标志性设计,应根据各组成部分的不同功能来进行绿化设计:指示栽植(高大乔木)、缓冲栽植(灌木)、
第 40 页 共 46 页
诱导栽植(小乔木)、禁止栽植区(只可以种植0.8m以下的花草)
•
•
7.服务区景观绿化设计:可结合景观小品,运用植物造景来营造丰富的层次,富有特色的景观。
2.公路绿地规划设计要点:
• • • • •
1.路面宽度小于或等于9m时,树木不能种在路肩上,应种在边沟上,距边沟外缘不小于0.5m;路面大于9m时,可以种在路肩上,距边沟内沟不小于0.5m; 2.在交叉口处必须留足安全视距,弯道内侧只能种低矮灌木和地被,在桥梁、涵洞等构筑物附近5m内不能种树;
3.一般在2-3km或利用地形转换树种,来丰富景观变化;
4.在公路干道通过村庄、小镇时,应结合乡镇、村庄的绿地系统进行规划建设;
5.公路干道防护绿地的种植配置应注意乔灌木相结合,常绿树与落叶树相结合,速生树与慢生树相结合,实现公路绿地的可持续发展。
• 3.铁路绿地规划设计要点:
• •
1.在铁路两侧种植乔木,要离铁轨至少10m,种植灌木要离开至少铁轨6m; 2.在公路与铁路平交的地方,距铁路以外的50m,距公路中心向外的400m之内不可种植遮挡视线的乔灌木,以平交点为中心构成100m×800m的安全视域,使汽车司机能及早的发现过往的火车;
• • • •
3.铁路转弯内径150m以及距机车信号灯1200m内,不得种乔木,可种灌木和地被;
4.在通过市区或居住区的铁路左右,应各有30-50m以上的防护绿化带阻隔噪声,以减少噪声对居民的干扰。绿化带的形式以不透风式为好;
5.在铁路沿线的边坡上不能种乔木,可种灌木或地被来护坡,以防水土冲刷,保证行车安全;
6.铁路站台的绿化在不妨碍交通运输、人流疏散的情况下,可以布置花坛、小型绿地,供旅客休息。
各论篇三:生产与防护绿地规划设计
一、城市生产绿地:
一、概述:
•
1.概念:是指不管是否为园林部门所属,只要是为城市绿化服务,能为城市提供苗木、花草、种子的各类圃地,均为生产绿地。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以生产为主,兼具景观、生态、休闲娱乐、科研的绿地,也可作为生产绿地。
• 2.分类:
•
1.按面积大小划分:1.大型苗圃(10公顷以上);2.中型苗圃(3-10公顷);3.小型苗圃(3公顷以下)
第 41 页 共 46 页
•
•
2.按生产经营划分:1.纯生产性的生产绿地;2.以生态效益为主的生产绿地;3.综合性生产绿地
3.功能作用:
• • • •
1.是城市园林建设的物质基础; 2.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3.可促进城市生物多样性建设; 4.可作为观赏游览以及教学实践场所。
• 4.国内外生产绿地发展概况:
•
1.国外:美国的生产绿地也分小型生产绿地(约4公顷),中型生产绿地(4-40公顷),大型苗圃生产绿地(40公顷以上);荷兰不仅是世界主要的花卉生产国,也是观赏苗木生产与出口大国,荷兰人的生活方式由劳动型转为休闲型,发展观光苗圃;法国的观光苗圃;德国是欧洲较早发展“市民农园”的国家;
• 2.国内:园林绿化苗木产业在我国农业结构实施战略调整后得到快速发展。
二、规划设计:
•
1.规划设计的原则:
• •
1.满足生产绿地的生产功能:结合城市建设和实际生产的需要,生产高品质的园林绿化苗木;
2.发挥生产绿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承担生产任务的同时,兼有一定的观赏和游览价值,发挥其生态美化和休闲作用。
• •
2.准备工作:踏勘;土壤调查;病虫害和植被状况调查;气象资料的收集 3.规划设计:
• •
1.各苗木生产区的配置:播种区(插种苗区);营养繁殖区;移植区;大苗区;母本区;设施育苗区
2.辅助用地设计:包括道路系统、排灌系统、防护林带、管理区的用房等等。
•
1.道路系统的设置:一级路(主干道)设置于苗圃用地的中轴线上,通常为一条或互相垂直的两条路,路宽6-8m,标高要高于耕作区20cm;二级路(副道、支道)通常与主干道垂直,与各耕作区相连,路宽4m,高于耕作区10cm;三级路(步道、作业道)与二级路垂直,路宽2m;环路(环道)是为了车辆、机具等机械回转方便,路宽4-6m。
• 2.灌溉系统的设置:
•
1.渠道灌溉:分三级:一级渠道是永久性的渠道,顶宽1.5-2m,配干道;二级渠道(支渠),顶宽1-1.5m,配支道;三级渠(毛渠)道是临时性小水渠,宽度1m左右,配步道。一、二级渠道是用来引水的,渠底应高于地面,三级是用来直接灌溉的,渠底应略低于地面。渠道为保证水流速度,一般坡降在1/1000-4/1000之间,水渠边坡在45度左右为宜。
• 2.管道灌溉:管道埋入地下,可实施喷灌、滴灌或渗灌等节水灌溉技术。
第 42 页 共 46 页
•
•
3.移动灌溉:管道在地表,可随意安装和移动。此方法一般能节约20-40%的水。
3.排水系统的设置:大排水沟设在圃地最低处,中小排水沟设在路旁,排水沟、道路、灌溉渠并列。一般大排水沟宽1m以上,深0.5-1m;小排水沟宽0.3-1m,深0.3-0.6m。排水系统占地面积一般为苗圃面积的1%-5%。
• 4.防护林带的设置:小型苗圃与主风方向垂直设一条林带;中型苗圃在四周设置林带;大型苗圃除在四周设置林带外,还要结合圃地内的道路设置与主风方向垂直的辅助林带。一般防护林的防护范围是树高的15-17倍。结构以乔灌木混交半透风式为宜,一般主林带宽8-10m,株距1-1.5m,行距1.5-2m;辅助林带多为1-4行乔木。防护林带占地面积一般为苗圃面积的5%-10%。
• 5.管理区的设计:管理区的占地面积为苗圃总面积的1%-2%。
二、城市防护绿地
一、概述:
• •
1.概念:#名解 用地独立,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包括卫生隔离带、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高压走廊绿带、防风林、城市组团隔离带等。(2002) 2.分类:
• • • • •
1.卫生隔离带:#名解 是指在城市非工业区与工业用地、道路、石油气站、水源地等之间规划建设的绿带,具有防护隔离的作用。
2.道路防护绿地:#名解 是位于道路红线之外的带状绿地,一般在城市快速干道或者城市外围道路两侧设置,包括建成区范围的、公路、铁路两侧的绿地。
3.城市高压走廊绿带:#名解 根据同一或不同高压线下电场辐射强度,布置一定宽度、不同树种搭配的防护绿地来过滤、吸收和阻隔电磁辐射,起到安全隔离作用。 4.防风林:#名解 在城市主风方向设置的防护林带,用以防止强风所夹带的粉尘、沙土对城市的大气污染。
5.城市组团隔离带:#名解 为使城市各个组团避免相互干扰,而在组团间设置隔离带,内部功能化,根据两侧城市功能区的性质来决定隔离带两侧的功能。
• •
3.功能作用:净化空气和土壤,涵养水源,降低噪音,改善小气候等生态功能,提高人类生活品质;还能产生一定的生产效益和社会效益,保障农业生产以及人类生产安全。 4.布局形式:
• • • •
1.环状防护绿带:以城市为圆心,防护作用最大; 2.网状防护绿带:多为平原地区的城镇,沿街道骨架; 3.带状防护绿带:多因城镇河湖水系和旧城墙等因素;
4.放射环状防护绿地:应用普遍,把环状绿带和放射状道路绿带相结合,绿地分布均匀,防护效果好。
• 5.结构类型:
•
1.林带结构:
•
1.紧密结构:大乔+小乔+灌+草,大乔+小乔+高灌+矮灌+匍匐性灌木+匍匐性灌木+草;
第 43 页 共 46 页
• •
•
•
2.疏透结构:灌+草:适合需要排放或引导的污染源;乔+草:在灌+草后方布置,吸收引导来的污染;乔+灌+草;大乔+小乔+草。后两种运用最广; 3.通风结构:纯乔木,生态效益不佳,运用较少。 1.成层性:
• • • • •
2.垂直结构:
1.一层层片结构:乔;灌;草
2.二层层片结构:乔+草;乔+灌;灌+草 3.三层层片结构:乔+灌+草,大乔+小乔+草 4.四层层片结构:大乔+小乔+灌+草;
5.六层层片结构:大乔+小乔+高灌+矮灌+匍匐性灌木+匍匐性灌木+草
• 2.林带断面形状:矩形断面(防风效果好)、三角形断面(有利于有害气体上升和扩散)、梯形断面(介于前两者之间)、凹槽形断面(有利于粉尘沉降) #图 p222
•
3.水平结构:
• • • •
1.隔株配置 2.隔行配置 3.隔带配置 4.团状配置
• 6.国内外防护绿地发展:
• •
国外:英国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里有宽阔的森林、农田等组成的绿带,最早提出;苏联是最早营造防护林的国家之一;
国内:我国劳动人民在农田周围种树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大规模有计划地发展防护林,还是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防止风沙的机械作用为目的;第二阶段,60年代处开始,把营造防护林作为农田基本建设;第三阶段,70年代末开始,林木开始进入农田,农林复合经营系统。
二、规划设计:
•
1.规划设计的原则:
• • • •
1.满足防护绿地的要求; 2.结合城市特点,从实际出发;
3.结合生产,不仅能产生防护目的,还能创造经济价值; 4.远近目标相结合
• 2.各类防护绿地规划设计:
•
1.道路防护绿地的规划设计:道路防护绿带不但是城市的重要自然景观体系,而且是城市的绿色通风走廊。道路是产生交通噪音的主要来源,噪声对其两侧有害的影响一般集中在30m以内,因此沿路缘向外的30-40m可作为绿色屏障的总宽度。
第 44 页 共 46 页
• 2.卫生隔离带的规划设计:1.工厂隔离带:以乔灌草结构的配置方式为佳,绿带宽度大于50m;2.居住区隔离绿带:乔灌草相结合,宽度大于50m;3.文教区隔离绿带:一般采用规则是或混合式配置;4.医院隔离绿带:宽度大于15m;5.机关行政部门隔离绿带:乔+灌+绿篱,宽度大于15m;6.商业隔离绿带
• 3.城市组团隔离带的规划设计:组团之间的分隔至少达到300-400m宽,最好达到500-1000m以上。位于工业用地和非工业用地之间的城市组团隔离带,兼具游憩美化、生产和防护三种功能,靠非工业一侧,偏游憩美化,靠工业一侧,偏防护,中间是为两侧提供苗木的生产性质的防护绿地;位于城市非工业用地之间的,则充分发挥公园绿地的功能。
• •
4.防风林和引凤林的规划设计:林带的防风效应取决于林带上部3/4处的疏透度,3/4处的疏透度为30%的林带模型防风效果最好。
5.高压走廊绿带的规划设计:高压走廊下方林带宽度计算公式:p225 注意点:1.高压走廊绿地内,可做果园、苗圃等以绿色植物为主的观光园艺、休闲农业项目,切忌建造房屋等构筑物;2.不能种植高大乔木,植物的高度应充分保障电力设施的安全防护;3.应按规定架空线路,每边保持一定的延伸距离。
•
案例:盐城的防护绿地结构模式分为观赏型、环保型和生产型
第 45 页 共 46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