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诊断学名词解释

诊断学名词解释

2020-07-07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诊断学

名词解释

病史采集:即问诊,通过医生与患者进行提问和回答了解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

症状:患者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

体征:是患者的体表或内部结构发生可察觉的改变。

体格检查:医生用自己的感官或传统的辅助器具对患者进行系统的观察和检查,揭示机体正常和异常征象的临床诊断方法。

检体诊断:医师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后对病人健康状况和疾病状态提出的临床判断,称为检体诊断。

实验室检查: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室方法对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细胞取样、组织标本等进行检查,从而获得病原学、病理形态学或器官功能状态等资料,结核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分析的诊断方法。

问诊:医师通过对患者或相关人员的系统询问获取病史资料,经过综合分析而做出临床判断的一种诊法。

主诉:为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和)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其持续时间。

现病史:是病史中的主体部分,它记述患者患病后的全过程,即发生、发展、演变和诊治经过。

既往史:包括患者既往的健康状况和过去曾经患过的疾病、外伤手术、预防注射、过敏、特别是与目前所患疾病有密切关系的情况。

发热: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提问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升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热型:发热患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连接起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

稽留热:体温恒定的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伤寒高热期。

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结核、化脓性炎症。

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回归热:体温急剧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个持续若干天后规律交替以此。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

水肿: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膨胀。

营养不良性水肿:由于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营养缺乏、蛋白丢失性胃肠病、中毒烧伤等所致低蛋白血症或维生素B1缺乏,可产生水肿。

咯血:喉及喉部一下的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腔咯出称为咯血。

发绀: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和粘膜呈青紫色改变的一种表现,也可称紫绀。

呼吸困难:患者主观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呼吸运动用力,严重时可出现张口呼吸、鼻翼扇动、端坐呼吸、甚至发绀、呼吸辅助肌参与呼吸运动,并且可有呼吸频率、深度、节律的改变。

酸中毒大呼吸:代谢性酸中毒时出现深长而规律的呼吸,可伴有鼾音,称为酸中毒大呼吸。

呕血:是上消化道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常伴有黑便,严重时可有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

黄疸: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粘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视诊:医师用眼睛观察病人全身或局部表现的诊断方法。

触诊:是医师通过手接触检查部位时的感觉来进行判断的一种方法。

叩诊:是用手指叩击身体表面某一部位,使之震动而产生音响,根据震动和音响的特点来判断被检查部位的脏器状态有无异常的一种方法。

生命征:是评价生命活动存在与否及其质量的指标,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为体检检查时必须检查的项目之一。

发育:应通过患者年龄、智力和体格成长状态(包括身高、体重、第二性征)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评价。

体型:身体各部分发育的外观表现,包括骨骼、肌肉的生长与脂肪分布的状态等。成年人的体型可分为:无力形(瘦长型)、正力型(匀称型)、超力型(矮胖型)。

营养状态:与食物的摄入、消化、吸收、代谢等因素密切相关,其好坏可以作为鉴定健康和疾病程度的标准之一。

意识:是大脑功能活动的综合表现,即对环境的知觉状态。

语调:语言过程中的音调。

面容:面部呈现的状态。

表情:在面部或姿态上思想感情的表现。

呼吸过速:指呼吸频率超过24次每分,见于发热、疼痛、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及

心力衰竭。一般体温升高1℃,呼吸大概增加4次每分。

呼吸过缓:呼吸频率低于12次每分。呼吸浅慢见于麻醉剂或镇静剂过量和颅内压增高等。

潮式呼吸:又称为陈—施呼吸。是一种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呼吸暂停后,又开始如上变化的周期性呼吸。

间停呼吸:又称比奥呼吸。表现为有规律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一段时间,又开始呼吸,即周而复始的间停呼吸。

抑制性呼吸:此为胸部发生剧烈疼痛所致的呼气相突然中断,呼吸运动短暂地突然受到抑制,患者表情痛苦,呼吸较正常浅而快。

叹气样呼吸:表现在一段正常呼吸节律中插入一次深大呼吸,并伴有叹息声。此多为功能性改变,见于神经衰弱、精神紧张、抑郁症。

胸廓扩张度:呼吸时的胸廓动度,于胸廓前下部检查较易获得,因该处胸廓呼吸时动度较大。

语音震颤:被检查者发出语音时,声波起源于喉部,沿气管,支气管,肺泡,传到胸壁所引起共鸣的震动,可由检查者的手触及,故又称为触觉震颤。

胸膜摩擦感:当急性胸膜炎时,因纤维蛋白沉着于两层胸膜,使其表面变为粗糙,呼吸时脏层和壁层相互摩擦,可由检查者的手感觉到,故称为胸膜摩擦感。

气管呼吸音:空气进出气管所发出的声音,粗糙、响亮、高调,吸气与呼气相几乎相等,于胸外气管上面可听及。因不说明临床上任何问题,一般不予评价。

支气管呼吸音:为吸入的空气在声门、气管或主支气管形成湍流所产生的声音,颇似抬舌后经口轻呼气时所发出“ha”的音响,该呼吸音强而高调。

支气管肺泡呼吸音兼有支气管呼吸音和肺泡呼吸音特点的混合型呼吸音。

肺泡呼吸音:是由于空气在支气管和肺泡内进出移动的结果。吸气时气流经支气管进入肺泡,冲击肺泡壁,使肺泡由松弛变为紧张,呼气时肺泡由紧张变为松弛,这种肺泡弹性的变化和气流的震动是肺泡呼吸音形成的主要因素。

湿啰音:由于吸气时气体通过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如渗出液、痰液、血液、粘液、脓液等,形成的水泡破裂所产生的声音,故又称为水泡音。

干啰音:由于气管、支气管或细支气管狭窄或部分阻塞空气吸入或呼出时发生湍流所产生的声音。

语音共振:产生方式与语音震颤基本相同。嘱被检查者用一般地声音强度重复发“yi”长音,喉部发音产生的震动经气管、支气管、肺泡传至胸壁。由听诊器听及。正常情况下,听到的语音共振言词并非响亮清晰,音节亦含糊难辨。语音共振一般在气管和大支气管附近听到的声音最强,在肺底则最弱。

心尖搏动:主要由于心室收缩时心脏摆动,心尖相亲冲击前胸壁相应部位而形成。正常人心尖搏动位于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内侧0.5~1.0cm,搏动范围以直径计算为

2.0~2.5cm。

负性心尖搏动:心脏收缩时,心尖搏动内陷,称负性心尖搏动。

震颤:触诊时手掌感受到的一种细小震动感,与在猫喉部摸到的呼吸震颤相似,又称猫喘。震颤的发生机制与杂音相同,系血液狭窄的口径或循异常的方向流动形成涡流造成瓣膜、血管壁与心腔壁震动传至胸壁所致。发现震颤后应首先确定部位及来源(瓣膜、大血管或间隔缺损),其次确定其处于心动周期中的时相(收缩期、舒张期或连续性)最后分析其临床意义。

心率:每分钟心搏次数。

心律:心脏跳动的节律。

脉搏短绌:新房颤动的听诊特点是心律绝对不规则、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和脉率少于心率,后者称为脉搏短绌。

心音分裂:正常生理条件下,心室收缩与舒张时两个房室瓣与两个半月瓣的关闭并非绝对同步,三尖瓣较二尖瓣延迟关闭0.02~0.03s,肺动脉瓣迟于主动脉瓣约0.03s,上述时间差不能被人耳分辨,听诊仍为一个声音。当S1或S2的两个主要成分之间的间距延长,导致听诊闻及心音分裂为两个声音即称为心音分裂。

反常分裂:又称为逆分裂,指主动脉瓣关闭迟于肺动脉瓣,吸气时分裂变窄,呼气时变宽。

奔马律:一种额外心音,发生在舒张期的三音心律,由于同时常存在的心率增快,额

外心音与原有的S1、S2组成类似马奔跑时的蹄声,故称为奔马律。

开瓣音:又称为二尖瓣开放拍击声,常位于第二心音后0.05~0.06s,见于二尖瓣狭窄尚柔软时。

心包叩击音:见于缩窄性心包炎,在S2后约0.09~0.12s出现的中频、较响而短促的额外心音。

肿瘤扑落音:见于心房粘液瘤患者,在心尖或其内侧胸骨左缘第3、4肋间,在S2后约0.08~0.12s,出现时间较开瓣音晚,声音类似,但音调较低,且随着体位改变。为粘液瘤在舒张期岁血液流入左室,幢碰房、室壁和瓣膜,瘤蒂柄突然紧张产生振动所致。

心脏杂音:在心音与额外心音之外,在心脏收缩或舒张过程中的异常声音,杂音性质的判断对于心脏病的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水冲脉:脉搏骤起骤落,犹如潮水涨落,故名为水冲脉,是由于周围血管扩张或存在分流、反流所致。

交替脉:节律规则而强弱交替的脉搏,必要时嘱患者在呼气中期屏住呼吸,以排除呼吸变化所影响的可能性。

奇脉:指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系左心室搏血量减少所致。

无脉:即脉搏消失,可见于严重休克及多发性大动脉炎,后者由于某一部位动脉闭塞导致相应部位脉搏消失。

毛细血管搏动征:用手指清雅患者指甲末端以玻片轻压患者口唇粘膜,使局部发白,当心脏收缩和舒张时则发白的局部边缘发生有规律的红、白交替改变即毛细血管搏动征。

枪击音:在外周较大动脉表面,常选择股动脉,轻放听诊器膜型体件时可闻及与心跳一直短促如射枪的声音。

Duroziez双重杂音:以听诊器钟型体件稍加压力于股动脉,并使体件开口方向稍片向近心端,可闻及收缩期与舒张期双期吹风样杂音。

腹上角:是两侧肋弓至剑突根部的交角,常用于判断体型及肝的重量。

腹部膨隆:平卧时前腹部明显高于肋缘与耻骨联合的平面,外观呈凸起状。称为腹部膨隆。

腹水:腹腔内有大量积液称为腹水。

蛙腹:平卧时腹壁松弛,液体下沉于腹腔两侧,致侧腹部明显膨出扁而宽。称为蛙腹。

尖腹:腹膜有炎症或肿瘤浸润时,腹部常呈尖凸性,称为尖腹。

气腹:积气在腹腔内,称为气腹。

腹部凹陷:仰卧时前腹壁明显低于肋缘与耻骨联合的平面,称为腹部凹陷。

舟状腹:严重时前腹壁凹陷几乎贴近脊柱,雷公、髂嵴和耻骨联合显露,使腹外形如舟状,称为舟状腹。

胃型或肠型:胃肠道发生梗阻时,梗阻近端的胃或肠断饱满而隆起,可显出各自的轮廓称为胃型或肠型。

板状腹:因急性胃肠穿孔或脏器破裂所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腹膜受刺激而引起腹肌痉挛,腹壁常有明显紧张,甚至强直硬如木板,称为板状腹。

柔韧感:结核性炎症或其他慢性病变由于发展较慢,对腹膜刺激缓和,且有腹膜增厚和肠管、肠系膜的粘连,故形成腹壁柔韧而具抵抗力,不易压陷,称揉面感或柔韧感,此征亦可见于癌性腹膜炎。

反跳痛:当医师用手触诊腹部出现压痛后,用并拢的2~3个手指(示、中、无名指)压于远处稍停片刻,使压痛感觉趋于稳定,然后迅速将手抬起,如此时患者感觉腹痛骤然加重,并常伴有痛苦表情或呻吟,称为反跳痛。它是腹膜壁层已受炎症累及的征象,当突然抬手时腹膜被激惹所致,是府内脏器病变累及邻近腹膜的标志。

腹膜刺激征:腹膜炎患者常有腹肌紧张,压痛与反跳痛,称腹膜刺激征,亦称为腹膜炎三联征。

肝震颤:检查时需用沉浮法。当手指账面稍用力按压片刻肝脓肿便面时,如果感到一种微细的震动感,称为肝震颤。

Courvoisier征阳性:由于胰头癌压迫胆总管导致胆道阻塞、黄疸进行性加深,胆囊也显著肿大,但无压痛,称为~

液波震颤:又称为波动感,腹腔内有大量有力液体时,如手指叩击腹部,可感到液波

震颤。

振水音:在胃内有多量液体及气体存留时可出现振水音。

肌力:指肌肉运动时的最大收缩力。检查时令患者作肢体伸屈动作,检查者从相反方向给予阻力,测试患者对阻力的克服力量,并注意两侧比较。

肌张力:指静息状态下的肌肉紧张度和被动运动遇到的阻力,其实质是一种牵张反射,即骨骼受到外力牵拉时产生的收缩反应,这种收缩是通过反射中枢控制的。

不自主运动:指患者意识清楚的情况下,随意肌不自主收缩所产生的一些无目的的一场运动,多为椎体外系损害的表现。

共济运动:机体任一动作的完成均依赖于某组肌群协调一致的运动,称为共济运动。

颈强直:患者卧位,检查者以一手托患者枕部,另一只手置于胸前做曲颈动作。如这一被动屈颈检查时感觉到抵抗力增强,即为颈部阻力增高或颈强直。在除外颈椎或颈部肌肉局部病变后,即可认为有脑膜刺激征。

Kering征:患者仰卧,一侧下肢髋、膝关节屈曲成直角,检查者将患者小腿太高伸膝。正常人膝关节可伸达135°以上。如伸膝受阻且伴疼痛与屈肌痉挛则为阳性。

Brudzinski征:患者仰卧,下肢伸直,检查者一手托起患者枕部,另一手按于其胸前。当头部前屈时,双髋与膝关节同时屈曲则为阳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