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学马克思大题目试题及答案

大学马克思大题目试题及答案

2020-11-18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三、论述题:

1. 运用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相关内容,根据“社会主义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走向辉煌”,试述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

2. 试述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 答案:

1.(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社会主义的发展也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这是因为社会主义能够在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3)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就是说,新时期是同改革开放相伴相生的,没有新时期,就没有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无所谓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同改革开放相伴相生的。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改革开放是加快我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改革开放推动下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贫穷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5)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改革开放给当代中国带来的发展进步由实践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是理论的不断创新。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可以表述为:世界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其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该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它包括了物质观、运动发展观、规律观和意识论。对于指导我们的实践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既然世界是不依赖我们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物质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

其次,既然客观世界是在时空中运动、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从变化着的实际情况出发,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实事求是制定方针和政策。

第三,既然客观世界有自己固有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 四、材料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有一户人家,养了一头母牛。这家主人准备在一个月后请客时用牛奶招待客人。主人考虑如果预先把牛奶挤下来,牛奶积存多了会变质,不如这段时间暂不挤奶,牛奶在牛肚里保存既是最好的保鲜办法,同时也可以储存足量的待客用的牛奶。于是,主人就把母牛和小牛实行了隔离,停止了挤奶。转眼间到了请客的日子,客人纷纷光临。主人把母牛从牛棚里牵出来,却再也挤不出牛奶。

[材料2]:有过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此任物,亦必悖矣。

有一鲁国人擅长编草鞋,其妻擅长织白绢。他欲携妻迁越国。友人说:“你到越国一定会很穷的。”“为什么?”他问。友人回答说:“草鞋,是用来穿着走路的,而越国人习惯于赤脚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而越国人习惯于披头散发。凭着你的长处,到用不到你的地方去,这样,要自己不贫穷,难道可能吗?

[材料3]:姓石的匠人到齐国去,经过曲辕这个地方,看到一棵可以造数以十计的船的树。但匠人却不看,一直不停地赶路。他的学生很奇怪,问:“我随先生学艺以来,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的木材,而先生却看也不看,为什么?”匠人说:“这是一棵疏脆无用的树,用来造船会沉,用来造棺材腐朽得快,用来造器具会很快被虫蛀,这是一棵不能做

木料的树,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才会这么长寿。”

请回答:

(1)从哲学的角度说明材料1中主人最后为什么挤不出牛奶来?

(2)从材料2中分析,过江者所看到的“引婴儿而欲投江中”的情况和想迁到齐国去的那对会编草鞋、织白绢的鲁国夫妇,是违背了哪些哲学原理?

(3)材料3蕴含了什么哲学原理? 1.[答案要点]

(1)材料1说明,奶牛需要定期挤奶,这是奶牛的生理要求;到了适当的时候不挤牛奶,牛奶就会挤不出来。主人试图积攒牛奶的做法,忽视了奶牛产奶的这种规律性。由于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自然达不到主观预期的目的。 (2)材料2中过江者所看到的情况与携妻迁越的鲁国夫妇,都违背了具体事物具体分析的基本原理。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不能千篇一律,不能单凭主观愿望去做事。因此,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事物本身的规定性和基本要求出发,分析不同情况的不同特点,才能把事情做成功。

(3)材料3所蕴涵的哲理表明:看事物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通过复杂的现象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只有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才能对事物进行准确的判断进而采取合理的措施。

2.针对下列关于对立统一规律在运动发展中的作用的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摘自韩愈:《原道》)

玉不遇砥砺,不可以成器,人不遇困穷挫辱,不可以成德。(摘自《梅峰语录》卷上)

[材料2]:任何一件静止的东西,若不是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以运动力图进入它的位置使它不再处于静止,即将永远静止。

同样情形,任何一件运动的东西,除非在它以外有别的的物体使它静止,即将永远运动。(摘自霍布斯:《论物体》,载《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材料3]:列宁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在谈到黑格尔关于每一事物都是“和它自己的他物有差别”时,认为“非常正确和重要;‘他物’是自己的他物,是向自己的对立面的发展。”

“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发展(进化)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摘自《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请回答:

(1)分析材料1的观点,说明它的发展观的依据。 (2)分析材料2的观点,说明它的发展观的依据。 (3)谈谈你对材料3的理解。 2.[答案要点]

(1)材料1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对立面互相斗争、互相促进的结果。韩愈的观点认为(对佛教、道教)如不加以禁止,(儒教)就不能得到流传和推广。《梅峰语录》中关于人的发展的观点认为,人不遭受困难屈辱的锻炼,就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这种观点是朴素的辩证的,是正确的观点。

(2)材料2中霍布斯把力学中静者恒静、动者恒动的规律直接引入哲学,把物质的运动发展看作是外力作用的结果,陷

入了外因论,他的这种发展观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

(3)材料3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它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实质内容。矛盾的统一性使矛盾双方联接起来,使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从而也就孕育着扬弃旧矛盾的条件。矛盾斗争性在事物量变过程中的作用,就在于它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质变过程中的作用在于它能突破特定事物存在的限度。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中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三.材料分析题

1. 材料1:人的视觉感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780微米,称为可见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的颜色,一般来说,700为红色,580为黄色,510为绿色,470为蓝色,400为紫色。

材料2: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是在我们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比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所造成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 根据唯物辩证认识论的相关原理和方法分析材料1、2。

答案:材料1.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首先它坚持认识论的唯物主义反映论路线,认为客观事物存在于人的客观之外,世界是可知的,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②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重构不仅表现在理性认识过程中,也表现在感性认识过程中。材料1以视觉的形成说明了这一点。人的认识过程首先是形成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中首先产生的是各种感觉,获取信息量最大的视觉是人的感觉之一。人认识事物,就要获取足够、真实的客体信息,人脑的思维活动还要对感性信息进行能动地加工、选择、组织、重构,从而形成理性认识,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材料2.①任何动物只能依靠本能去接触外部世界,而人类却可以通过实践了解并根据自身的需要去能动地改造世界。从人类的本能来看,人类可以在改造世界的科学活动中,创造出世界上本来并不存在的太空探测仪、高能加速器、显微镜等科学仪器,大大地拓展人类的视野,看到人的视力所看不到的极远或极其微小的东西。

③以上事实证明了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其主要来源不是人类的自然本能,而是人类的实践。

2.[材料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

[材料 2]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材料 3] “青山助人寿,碧水悦人情,好花不常在,怒放须争春。环保事虽小,功在千秋人。”这是在某省刚刚结束的“绿色环保你我他”环保文艺大赛中参赛的优秀作品。 (1)简要分析材料1说明的认识形成过程的初级阶段。 (2)材料分析2说明了认识形成过程中的什么现象?

(3)材料分析3体现了人的认识活动的本质是什么? 答案要点:

1.认识形成过程的初级阶段是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材料1涉及的是感性认识的知觉表象。

2.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人的聪明才智来源于后天实践。

3.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具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 四.论述题

1. 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

答:(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

(2)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辨证统一的。这种辨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辨证统一为前提的。

第二,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第三,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2)坚持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须如实地、准确地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揭示其本质和规律;要求我们必须崇尚理性思维,以清醒的、严谨的、合乎逻辑的思想从事科学认识和理论创造,进一步指导实践活动。

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把美好的追求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既崇尚理性,又调动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和精神体验来展示和表现人的本质和人的追求;时刻以符合人民的利益和发展要求的价值标准审视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合理性。

2.根据“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原理,简要论述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答:“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这是恩格斯论人类思维能力的辩证论断。人类思维,按其本性、能力、使命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至上性,即所谓的无限性和绝对性。但是,每一个人以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客观事物及其暴露程度的限制,受社会历史条件、实践水平、主观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行为又是非至上的,即有限的和相对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是在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不断得到解决的。否认思维的至上性,会走向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否认思维的非至上性,就会走向思想僵化和绝对主义。

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受认识主体的限制和认识对象暴露程度的限制。首先,从客体上看,事物是复杂的,它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还要受历史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实践水平和手段等因素的制约;其次,认识主体要受自身的局限性,受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经验以至身体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对客观事物特别是比较复杂的事物的认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不断修正、补充、深化,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

由于世界及其联系和发展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的,人的实践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也必然是无限发展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三、材料分析题

1.材料1: 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必须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逐步形成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这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材料2: 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视频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过敏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

要在全社会大力加强道德文化建设,形成讲诚信、讲责任、讲良心的强大舆论氛围。这不仅是维护正常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的需要,也有利于从根本上铲除滋生唯利是图、坑蒙拐骗、贪赃枉法等丑恶和腐败行为的土壤。

——2011年4月温家宝第5次与参事座谈讲道德良心

我在金融危机开始的时候就讲到,一些国家的一些企业见利忘义,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损害政体利益,企业家的身上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对于我们的企业来讲,对于整个社会来讲,道德问题十分重要。我以为诚信和道德是现代社会应该解决的紧迫问题。

——2011年4月温家宝第2次与网友在线交流强调诚信和道德是社会应该解决的紧迫问题

请回答:(1)结合所学内容,分析材料1中所反映的基本内容,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其现实意义。

(2)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建设中道德建设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现阶段应如何处理好道德建设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参考答案:

(1)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因此,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贯彻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的重大举措。

这是社会主义重要特征和我国国家职能的体现和要求。道德建设属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国家必须执行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职能。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和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因此,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现金文化的前进方向的体现和要求。这是党对国家实行思想领导的体现和要求。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实行政治、思想、组织领导。

(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

但是市场经济也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反映到人与人的关系上,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现象。这些因素都会干扰到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在社会层面上,我们要把

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结合起来,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确立全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

在个人层面上,要正确认识和运用物质利益原则,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既要鼓励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去获得这个当的个人利益,也要大张旗鼓地褒奖见利思义、见得思义的言行,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权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要正确发挥社会主义道德对市场经济的价值导向作用,形成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发挥市场经济的积极效应,避免市场经济的消极效应,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发展。

2. 材料1: “人肉搜索”,是指在互联网上集合众多网民的力量搜索信息的方式,针对某个个人的信息搜索,也称“网上通辑”。2006年3月的虐猫事件,参与虐猫的三个关键当事人都被人肉搜索找到;2008年3月美国网民人肉搜索揪出虐杀幼犬士兵;在汶川地震时期,有一个辽宁女性在网上发了一个视频,说灾区对她生活构成了影响,用恶毒的语言辱骂灾民,网民从发起搜索到找到她所有的个人信息,到公安机关把她抓起来只有半天时间。关于人肉搜索逐渐形成了正反两方观点,对人肉搜索持肯定态度的一方认为它不仅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揭露一些事件背后的真相,维护社会道德秩序。反对的一方则一针见血地指出,未经授权公开资料是对隐私权赤裸裸地侵犯,而人肉搜索的参与者们有成长为网络暴民的趋势。如发生在韩国的狗屎女的事件,一个女孩在地铁上,她的小狗拉屎了,一部分在座位上,一部分在她腿上,她自己把腿擦干净以后,没有管座位上的,这个行为被人拍下来以后传到网上,结果引起网友群起攻之,她承受不了这样的压力,自杀了。

材料2: 2008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朱志刚在分组审议刑法修正案(七)草案时提出:“人肉搜索”“网上通缉”泄露公民姓名、家庭住址、个人电话等基本信息,是严重侵犯公民基本权益的行为,建议将“人网搜索”行为在刑法中予以规范,此消息一出,人肉搜索该不该管?该怎么管?立刻成为舆论焦点。

请回答:

(1)以上案例反映出网络生活的什么特点? (2)怎样认识网络道德与现实社会道德的关系? (3)当今大学生如何加强网络道德自律? 参考答案:

(1)网络具有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可以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又可能因使用不当或缺乏规范而损害社会公德、妨碍社会的发展。网络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高科技作为重要条件,而且离不开伦理道德作为其发展的支撑力量。

(2)网络道德终究是一种现实社会道德。网络道德亦称“网络伦理”,网络道德是道德在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的发展。如果离开了现实社会道德,它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它的构建必然也要依照人类共享的道德准则来进行。但是,由于网络生活的特殊性,它也有区别于现实社会道德的不同之处。一方面,两者适用空间不同。网络道德是在虚拟的网络生活平台建立起来的,适用的范围是一个电子空间。而现实社会道德是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适用于真实存在的物理空间;另一方面,两者约束机理有差异。在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里,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

内心信念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判的机理是不相同的。

(3)第一,正确使用网络工具。第二,健康进行网络交往。第三,自觉避免沉迷网络。第四,养成网络自律。 四、论述题

1. 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原理,说明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 答:(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状况;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和方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

(2)生产关系的反作用。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是否适合生产力。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两者的矛盾运动。生产力总是活跃的因素,生产关系则相对稳定。两者的矛盾运动构成了“基本适合——不适合——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过程,体现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趋势。

(4)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规律。它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哲学基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环节和具体制度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这一规律指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根本目的。我国的生产力是相对落后的、多层次的,我国的生产关系应当适合生产力的这种状况;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多层次经济结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必经阶段,要进一步完善它,充分发挥其作用。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 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

答:(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一方面,社会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的结果。另一方面,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人类在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受自己的目的的驱使,会对历史活动作出自己的选择。而人们对历史的选择性,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归根结蒂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2)社会是由人民群众组成的。历史中的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影响作用。社会历史就是在许多单个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每一个人积极的或消极的历史活动都会成为历史事件具体内涵的组成部分,成为整个人类意志中的合力因素和影响历史前进的力量。任何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或成就,虽然离不开杰出人物的巨大作用,但一者杰出人物来自人民群众,二者他们所提出的理论和实践要么建立在无数代前人和当代人民群众历史活动的基础之上,要么离不开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参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代表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或方向。一切杰出人物发挥作用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在这个角度上,一切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是人们的意志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合力”作用的结果。它与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行不悖,两者之间并没有矛盾。

(3)“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充分体现了个人奋斗作为人类意志合力组成部分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胸襟抱负,自觉地担负起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责任,现在为振兴中华而学习,将来为复兴中华作出自己毕生的贡献。

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任务,请您结合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谈谈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参考答案:第一,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回顾35年改革开放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没有改革开放,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没有改革开放,我国不知还要在封闭半封闭和停滞不前的状态下徘徊多久。深深体会到,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时代旗帜,是中国人民最为自信和自豪的伟大创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时代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呼唤进一步深化改革,人民群众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改革的步伐决不能停顿,更不能倒退。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并自觉顺应人民愿望和时代要求,反复强调必须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定不移把改革推向前进。这必将开启我国新一轮改革浪潮,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在未来7到8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新的全面提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全面提升,涉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涉及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涉及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创新,涉及城乡区域发展格局的完善,涉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构建,涉及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这些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完成。

第三,解决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继续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势头,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当前,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问题,社会矛盾多发易发问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问题,等等。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和旺盛活力。

第四章 资本主义形成及其本质 三、材料分析题

1、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汽车、家电、手机等商品价格不断下跌,价格大战此起起伏,企业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经济学上看,上述商品价格不断下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上述原因,运用经济学所学的有关知识,说明企业怎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答案要点](1)价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是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断降低。其次,商品价格下降还受供求关系的影响。有些商品由于竞争激烈,处于供过于求的局面,因此,价格不断下降。

(2)①提高劳动生产率。对企业来说,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缩短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给自己的产品提供降价空间,在价格竞争乃至生存竞争中更具优势。(6分)②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在市场经济中,哪个生产者能够提供质量好的或者其他企业无法生产的产品,他就能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从中获得更多的利润。(4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资本既然存在,也就统治着全社会,所以任何民主共和制、任何选举制度都不会改变事情的实质。(参见《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38页)

[材料2]“资产阶级平时十分喜欢分权制,特别是喜欢代议制,但资本在工厂法典中却通过私人立法独断地确立了对工人的专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65页)

[材料3]“任何一种所谓人权都没有超出利己主义的人,没有超出作为市民社会的成员的人,即作为封闭于自身、私人利益、私人任性、同时脱离社会整体的个人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39页) 请回答:

(l)资本主义的民主共和制、选举制是真正的民主制吗? (2)资本主义能够真正实行分权制吗? (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什么? [答案要点]

(l)凡是存在着土地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资本占统治地位的国家,不管怎样民主,都是资本主义国家,都是资本家用来控制工人阶级和贫苦农民的机器。至于普选权、立宪会议和议会,那不过是形式,不过是空头支票,丝毫也不能改变事情的实质。

(2)“财富”的无限权力在民主共和制度之下更可靠,是因为它不依赖政治机构的某些缺陷,不依赖资本主义的不好的政治外壳。民主共和制度是资本主义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壳,所以资本一掌握这个最好的外壳,就能十分巩固十分可靠地确立自己的权力,以致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无论人员、无论机构、无论政党的任何更换,都不会使这个权力动摇。

(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 四、论述题

1、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 (1)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 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 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但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价值 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 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2)在信息经济社会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的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在这一时 代,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但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而不是知识。知识不创造价值,它 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 (3)此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价值的来源。

2、我们对待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应该运用怎样的方法去认识它们?

答案要点:对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应该坚持辩证批判的态度和方法。(1)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由于资产阶级在长期的政治统治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其政治制度中会具有一些符合政治统治和社会管 理一般规律的内容,对此我们可以加以借鉴。 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服从于资产阶级进行统治和压迫需要 的政治工具,因此它在关于政治制度建设和实施的各种理论、观点、立场、方法等方面,都带有深刻的资 产阶级的阶级印记和阶级偏见,对此我们应该进行分析、批判,要深刻认识其作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工具 的阶级本质。 (2)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特定形式和环节之一。资本主义社会在长期发展中创造出大量的物 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出了丰富的精神成果。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些思想文化成果有相当一部分是以意 识形态的形式或包含在意识形态中被保存下来的。这些思想文化成果同样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就和体现。 在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来以前,那些反映文艺复兴时期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的思想理论和观念, 由于它们在反对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以及促进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的过程中曾 起过积极的作用,因而其主要社会作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是进步的。

但是,在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来以后,由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主要起着巩固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维护资 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为资产阶级的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作论证等作用,因而其社会作用就开始走向反面, 逐渐地与历史发展方向背道而驰。当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由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人类文 明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也必须注意用辩证批判的态度对待它。对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那些正确反 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一般规律的思想理论和观念,例如政治学说中关于人类政治生活客观规律的探索、经 济学说中关于经济运行一般规律的揭示、哲学思想中关于思维规律的研究、法律理论中关于司法实践历史 经验的描述等这些属于客观真理性的内容都是我们应该加以学习、参考和借鉴的;而其中反映了资产阶级 利益和要求的、对社会生活进行了扭曲反映的、为了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需要而有意编造来欺骗民众 的虚假理论,则必须加以分析鉴别和持鲜明的批判态度。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三、材料分析题

1、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微软公司是20世纪90年代对美国新经济有重要贡献的成功企业,但微软仍遭遇垄断案。对于新兴产业和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大的企业,政府并不放松反垄断行为。1994年7月,美国政府与微软达成一项协议,即不再要求计算机制造商将其视窗操作系统作为必备原件安装。但在1995年11月因与对手网景公司划分浏览器市场遭到拒绝,微软便要求安装视窗操作系统必须同时安装其“探索者”浏览器。1997年10月,微软实施将浏览器与视窗操作系统捆绑出售。捆绑销售使微软市场份额大增,从原有的3%—4%的市场份额上升至5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为此,美国反托拉斯部门与微软公司开始了漫长的诉讼之路。2000年6月地方法院法官判决微软公司分解为两个独立公司。政府拆分微软行为在于保护市场竞争。微软不服又提出上诉。其结果微软虽未被拆分,但上诉法院确认微软的市场垄断事实,违反了美国的反托拉斯法。 ——根据刘峰、靳立新《微软垄断始末》,《经济学消息报》2000年11月17日整理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微软垄断案反映了垄断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是什么? (2) 通过微软垄断案,你从中可以深刻领悟哪些经济学原理?

1.答案: (1) 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垄断与竞争并存的格局仍不会改变。其根本原因:第一,垄断或国家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市场竞争的一般基础。市场竞争是市场主体实现经济利益的方式和途径。垄断只是改变市场结构而不能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第二,不存在“绝对的垄断”。发展不平衡规律决定了不可能

形成一家垄断组织独霸天下的局面;同时社会需要多样化,并有多变性。这使垄断企业不能囊括一切商品的生产和流动。第三,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和创新是激发垄断竞争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会突破人为垄断的种种限制。科技创新会缩短产品和行业的生产周期,从而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这就使竞争无处不在。(可以按照课本186第一自然段要点答题) (2) 通过微软垄断案至少可领悟以下经济学原理: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的核心;扩大市场份额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重要途径;现代市场经济是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政府反垄断行为表明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国家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2.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l]国有化早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就已产生。当时如矿山、港口、河道、铁路、公路等私人资本难以经营的企业和设施就已部分地转归国家所有。到了帝国主义时期,国有化有了显著的发展。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有化大多是在战争和经济危机期间发展得较快;一旦战争结束,经济危机过去,国有化企业就会大大收缩。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的国有化有了长足的发展,通过国有化扩大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经济,已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实行国有化的主要方法是资本主义国家高价收买私人企业的产权,或由国家向私人企业投资。其形式主要有:国营、国有私营和公私合营等。

[材料2]20世纪80年代,法国工业国有化的程度达到了40%,意大利为35%,奥地利为28%,联邦德国为21%,英国为11%。

[材料3]1982年,法国推行国有化涉及基础工业和重化工业之外,还包括电子、原子能等新兴工业部门,以及纺织、造纸、建材等制造行业,甚至深人到航空工程、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科技领域。1982年,法国国有企业在钢铁行业的比重为80%,航空运输行业为87%;在邮政、电讯、铁路运输、烟草以及煤气生产方面,国有企业的控制程度甚至高达100%;在基础化学、人造纤维、有色金属等行业,国有企业的比重也超过了50%。 请回答:

(1)题目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出现了什么样的新变化? (2)谈谈你对这种新变化实质的认识?

2.答案:(1)题目反映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新的变化,就是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国家资本所有制指生产资料由国家占有并服务于垄断资本的所有制形式。其主要特点是,国家作为出资人,拥有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

(2)国有制的性质随国家的性质而定。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私人资本,特别是私人垄断资本构成社会经济的基础,它决定国家这个上层建筑只能是资产阶级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由于这种性质的国家实行国有化,占有生产力,毫无疑问仍旧是资本主义所有制。体现着总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关系。国有制企业的工人,虽不再受雇于和隶属于某一个别的或集团的资本家,但受雇于资产阶级的国家和国有企业。 四、论述题

1、试述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扩张的主要经济动因、基本形式及产生的社会经济后果。 第一题答案:1.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扩张的主要经济动因:(1)将国内过剩的资本输出,以便在国外谋求高额利润(2)将部分非要害的技术转移到国外,以取得在别国的垄断优势和高额垄断利润(3)争夺商品销售市场(4)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

2.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扩张的基本形式: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商品资本输出。3. 社会经济后果:资本输出对资本输出和资本输入国产生着不同的影响。

(1)从资本输出国方面看,资本输出为“过剩资本”找到了出路,是输出国扩大商品出口的重要手段,给输出国带来了大量来自海外的高额利润和利息;资本输出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的矛盾和危机,加强了金融资本在世界经济、政治范围的统治。但是,大量资本输出也使输出国在带来巨额海外收入的同时成为食利国,从而引起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缓慢,在造成大量资本外流中使其国内许多领域因垄断或利润低而得不到投资和发展;还会造成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激烈地争夺有利的海外投资场所的斗争,加深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2)从资本输入国方面看,国外资本的输入必然会产生两重作用。一方面,大量“过剩资本”的涌入和国外生产方式的进入,加速了这些国家自然经济的瓦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些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国外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也会阻碍和压制这些国家民族资本的独立发展,造成输入国国民财富和自然资源的流失,造成输入国经济结构的单一或畸形发展,从而造成输入国对输出国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依赖,乃至最终在政治上成为输出国押附庸。

2、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内涵、动因、实质及其双刃剑作用的认识?

第二题答案:1、内涵: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加快、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情况下,把世界的生产、贸易、金融等活动紧密联系在一切,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活动相互依存、相互开放的过程和趋势。 2、动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经济体制的改革。

3、实质: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在制定贸易和竞争规则方面具有更大的发言权,控制一些国际组织,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4、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带来了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虽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才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也有着积极作用;利用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利用外资,扩大就业,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通过对外贸易,拓展国际市场;创建自己的大型跨国公司,参与全球化进程,从中获利。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经济的达到相互依存的高度,在带来活力和机遇的同时,也向世界各国的经济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表现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距拉大;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问题普遍;相对落后国家的原有体制、政府领导力、社会设施、政治体制、价值观念和文化安全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因此各国够应该顺势而为,趋利避害,促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使世界经济增长惠及各国人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