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名称 施工单位 交底内容: 交底部位 日 期 混凝土施工 一、基础浇筑 在地基上浇筑混凝土前,对地基应事先按设计标高和轴线进行校正,并应清除淤泥和杂物;同时注意排除开挖出来的水和开挖地点的流动水,以防冲刷新浇筑的混凝土。 1.柱基础浇筑 (1)台阶式基础施工时(图10-33),可按台阶分层一次浇筑完毕(预制柱的高杯口基础的高台部分应另行分层),不允许留设施工缝。每层混凝土要一次卸足,顺序是先边角后中间,务使砂浆充满模板。 (2)浇筑台阶式柱基时,为防止垂直交角处可能出现吊脚(上层台阶与下口混凝土脱空)现象,可采取如下措施: 1)在第一级混凝土捣固下沉2~3cm后暂不填平,继续浇筑第二级,先用铁锹沿第二级模板底圈做成内外坡,然后再分层浇筑,外圈边坡的混凝土于第二级振捣过程中自动摊平,待第二级混凝土浇筑后,再将第一级混凝土齐模板顶边拍实抹平(图10-33); 图10-33 台阶式柱基础交角处混凝土浇筑方法示意图 2)捣完第一级后拍平表面,在第二级模板外先压以20cm×10cm的压角混凝土并加以捣实后,再继续浇筑第二级。待压角混凝土接近初凝时,将其铲平重新搅拌利用; 3)如条件许可,宜采用柱基流水作业方式,即顺序先浇一排杯基第一级混凝土,1
再回转依次浇第二级。这样对已浇好的第一级将有一个下沉的时间,但必须保证每个柱基混凝土在初凝之前连续施工。 (3)为保证杯形基础杯口底标高的正确性,宜先将杯口底混凝土振实并稍停片刻,再浇筑振捣杯口模四周的混凝土,振动时间尽可能缩短。同时还应特别注意杯口模板的位置,应在两侧对称浇筑,以免杯口模挤向一侧或由于混凝土泛起而使芯模上升。 (4)高杯口基础,由于这一级台阶较高且配置钢筋较多,可采用后安装杯口模的方法,即当混凝土浇捣到接近杯口底时,再安杯口模板后继续浇捣。 (5)锥式基础,应注意斜坡部位混凝土的捣固质量,在振捣器振捣完毕后,用人工将斜坡表面拍平,使其符合设计要求。 (6)为提高杯口芯模周转利用率,可在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将芯模拔出,并将杯壁划毛。 (7)现浇柱下基础时,要特别注意连接钢筋的位置,防止移位和倾斜,发现偏差时及时纠正。 2.条形基础浇筑 (1)浇筑前,应根据混凝土基础顶面的标高在两侧木模上弹出标高线;如采用原槽土模时,应在基槽两侧的土壁上交错打入长10cm左右的标杆,并露出2~3cm,标杆面与基础顶面标高平,标杆之间的距离约3m左右。 (2)根据基础深度宜分段分层连续浇筑混凝土,一般不留施工缝。各段层间应相互衔接,每段间浇筑长度控制在2~3m距离,做到逐段逐层呈阶梯形向前推进。 3.设备基础浇筑 (1)一般应分层浇筑,并保证上下层之间不留施工缝,每层混凝土的厚度为20~30cm。每层浇筑顺序应从低处开始,沿长边方向自一端向另一端浇筑,也可采取中间向两端或两端向中间浇筑的顺序。 (2)对一些特殊部位,如地脚螺栓、预留螺栓孔、预埋管道等,浇筑混凝土时要控制好混凝土上升速度,使其均匀上升,同时防止碰撞,以免发生位移或歪斜。对于大直径地脚螺栓,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用经纬仪随时观测,发现偏差及时纠正。 4.大体积基础浇筑 (1)大体积混凝土基础的整体性要求高,一般要求混凝土连续浇筑,一气呵成。施工工艺上应做到分层浇筑、分层捣实,但又必须保证上下层混凝土在初凝之前结合2
好,不致形成施工缝。在特殊的情况下可以留有基础后浇带。即在大体积混凝土基础中预留有一条后浇的施工缝,将整块大体积混凝土分成两块或若干块浇筑,待所浇筑的混凝土经一段时间的养护干缩后,再在预留的后浇带中浇筑补偿收缩混凝土,使分块的混凝土连成一个整体。 基础后浇带的浇筑,考虑到补偿收缩混凝土的膨胀效应,当后浇带的直径长度大于50m时,混凝土要分两次浇筑,时间间隔为5~7d。要求混凝土振捣密实,防止漏振,也避免过振。混凝土浇筑后,在硬化前1~2h,应抹压,以防沉降裂缝的产生。 (2)浇筑方案应根据整体性要求、结构大小、钢筋疏密、混凝土供应等具体情况,选用如下三种方式: 1)全面分层(图10-34a):在整个基础内全面分层浇筑混凝土,要做到第一层全面浇筑完毕回来浇筑第二层时,第一层浇筑的混凝土还未初凝,如此逐层进行,直至浇筑好。这种方案适用于结构的平面尺寸不太大,施工时从短边开始,沿长边进行较适宜。必要时亦可分为两段,从中间向两端或从两端向中间同时进行。 2)分段分层(图10-34b):适宜于厚度不太大而面积或长度较大的结构。混凝土从底层开始浇筑,进行一定距离后回来浇筑第二层,如此依次向前浇筑以上各分层。 3)斜面分层(图10-34c):适用于结构的长度超过厚度的三倍。振捣工作应从浇筑层的下端开始,逐渐上移,以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 图10-34 大体积基础浇筑方案 (a)全面分层;(h)分段分层;(c)斜面分层 分层的厚度决定于振动器的棒长和振动力的大小,也要考虑混凝土的供应量大小和可能浇筑量的多少,一般为20~30cm。 (3)浇筑混凝土所采用的方法,应使混凝土在浇筑时不发生离析现象。 混凝土自高处自由倾落高度超过2m时,应沿串筒、溜槽、溜管等下落,以保证混凝土不致发生离析现象。 串筒布置应适应浇筑面积、浇筑速度和摊平混凝土堆的能力,但其间距不得大于3
3m,布置方式为交错式或行列式。 (4)浇筑大体积基础混凝土时,由于凝结过程中水泥会散发出大量的水化热,因而形成内外温度差较大,易使混凝土产生裂缝。因此,必须采取措施,详见10-7-3节。 (5)浇筑设备基础时,对一些特殊部分,要引起注意,以确保工程质量。例如: 1)地脚螺栓:地脚螺栓一般利用木横梁固定在模板上口,浇筑时要注意控制混凝土的上升速度,使两边均匀上升,不使模板上口位移,以免造成螺栓位置偏差。地脚螺栓的丝扣部分应预先涂好黄油,用塑料布包好,防止在浇筑过程中沾上水泥浆或碰坏。 当螺栓固定在细长的钢筋骨架上,并要求不下沉变位时,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对钢筋骨架进行核算,其是否能承受螺栓锚板自重和浇筑混凝土的重量与冲压力。如钢筋骨架不能满足以上要求时,则应另加钢板支承。 对锚板下混凝土要振捣密实。一般在浇筑这部位混凝土时,板外侧混凝土应略加高些,再细心振捣使混凝土压向板底,直至板边缝周围有混凝土浆冒出为止。如锚板面积较大,则可在板中间钻一小孔,通过小孔观察,看到混凝土浆冒出,证明这部位混凝土已密实,否则易造成空隙。 2)预留栓孔:预留栓孔一般采用楔形木塞或模壳板留孔,由于一端固定,一端悬空,在浇筑时应注意保证其位置垂直正确。木塞宜涂以油脂以易于脱模。浇筑后,应在混凝土初凝时及时将木塞取出,否则将会造成难拔并可能损坏预留孔附近的混凝土。 3)预埋管道:浇筑有预埋大型管道的混凝土时,常会出现蜂窝。为此,在浇筑混凝土时应注意粗骨料颗粒不宜太大,稠度应适宜,先振捣管道的底和两侧,待有浆冒出时,再浇筑盖面混凝土。 (6)承受动力作用的设备基础的上表面与设备基座底部之间,用混凝土(或砂浆)进行二次浇筑时,应遵守下列规定: 1)浇筑前应先清除地脚螺栓、设备底座部分及垫板等处的油污、浮锈等杂物,并将基础混凝土表面冲洗干净,保持湿润。 2)浇筑混凝土(或砂浆),必须在设备安装调整合格后进行。其强度等级应按设计规定;如设计无规定时,可按原基础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提高一级,并不得低于C15。混凝土的粗骨料粒径可根据缝隙厚度选用5~15mm,当缝隙厚度小于40mm时,宜采用水泥砂浆。 4
3)二次浇筑混凝土的厚度超过20cm时,应加配钢筋,配筋方法由设计确定。 (7)浇筑地坑时,可根据地坑面积的大小、深浅以及壁的厚度不同,采取一次浇筑或地坑底板和壁分别浇筑的施工方法。对混凝土一次浇筑时,其内模板应做成整体式并预先架立好。当坑底板混凝土浇筑完后,紧接浇筑坑壁。为保证底和壁接缝处的质量,在拌制用于该处的混凝土可按原配合比将石子用量减半。 如底和壁分开浇筑时,其内模板待底板混凝土浇筑完并达到一定强度后,视壁高度可一次或分段支模。施工缝宜留在坑壁上,距坑底混凝土面30~50cm并做成凹槽形式。 施工中要特别重视和加强对坑壁以及分层、分段浇筑的混凝土之间的密实性。机械振捣的同时,宜用小木槌在模板外面轻轻敲击配合,以防拆模后出现蜂窝、麻面、孔洞和断层等施工缺陷。 (8)雨期施工时,应采取搭设雨篷或分段搭雨篷的办法进行浇筑,一般均要事先做好防雨措施。 二、框架浇筑 1.多层框架按分层分段施工,水平方向以结构平面的伸缩缝分段,垂直方向按结构层次分层。在每层中先浇筑柱,再浇筑梁、板。 浇筑一排柱的顺序应从两端同时开始,向中间推进,以免因浇筑混凝土后由于模板吸水膨胀,断面增大而产生横向推力,最后使柱发生弯曲变形。 柱子浇筑宜在梁板模板安装后,钢筋未绑扎前进行,以便利用梁板模板稳定柱模和作为浇筑柱混凝土操作平台之用。 2.浇筑混凝土时应连续进行,如必须间歇时,应按表10-71规定执行。 3.浇筑混凝土时,浇筑层的厚度不得超过表10-70的数值。 4.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要分批做坍落度试验,如坍落度与原规定不符时,应予调整配合比。 5.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要保证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及钢筋位置的正确性。不得踩踏钢筋,不得移动预埋件和预留孔洞的原来位置,如发现偏差和位移,应及时校正。特别要重视竖向结构的保护层和板、雨篷结构负弯矩部分钢筋的位置。 6.在竖向结构中浇筑混凝土时,应遵守下列规定: (1)柱子应分段浇筑,边长大于40cm且无交叉箍筋时,每段的高度不应大于3.5m。 5
(2)墙与隔墙应分段浇筑,每段的高度不应大于3m。 (3)采用竖向串筒导送混凝土时,竖向结构的浇筑高度可不加限制。 凡柱断面在40cm×40cm以内,并有交叉箍筋时,应在柱模侧面开不小于30cm高的门洞,装上斜溜槽分段浇筑,每段高度不得超过2m。 (4)分层施工开始浇筑上一层柱时,底部应先填以5~10cm厚水泥砂浆一层,其成分与浇筑混凝土内砂浆成分相同,以免底部产生蜂窝现象。 在浇筑剪力墙、薄墙、立柱等狭深结构时,为避免混凝土浇筑至一定高度后,由于积聚大量浆水而可能造成混凝土强度不匀的现象,宜在浇筑到适当的高度时,适量减少混凝土的配合比用水量。 7.肋形楼板的梁板应同时浇筑,浇筑方法应先将梁根据高度分层浇捣成阶梯形,当达到板底位置时即与板的混凝土一起浇捣,随着阶梯形的不断延长,则可连续向前推进(图10-35)。倾倒混凝土的方向应与浇筑方向相反(图10-36)。 图10-35 梁、板同时浇筑方法示意图 图10-36 混凝土倾倒方向 当梁的高度大于1m时,允许单独浇筑,施工缝可留在距板底面以下2~3cm处。 8.浇筑无梁楼盖时,在离柱帽下5cm处暂停,然后分层浇筑柱帽,下料必须倒在柱帽中心,待混凝土接近楼板底面时,即可连同楼板一起浇筑。 9.当浇筑柱梁及主次梁交叉处的混凝土时,一般钢筋较密集,特别是上部负钢筋又粗又多,因此,既要防止混凝土下料困难,又要注意砂浆挡住石子不下去。必要时,6
这一部分可改用细石混凝土进行浇筑,与此同时,振捣棒头可改用片式并辅以人工捣固配合。 10.梁板施工缝可采用企口式接缝或垂直立缝的做法,不宜留坡搓。 在预定留施工缝的地方,在板上按板厚放一木条,在梁上闸以木板,其中间要留切口通过钢筋。 三、剪力墙浇筑 剪力墙浇筑应采取长条流水作业,分段浇筑,均匀上升。墙体浇筑混凝土前或新浇混凝土与下层混凝土结合处,应在底面上均匀浇筑5cm厚与墙体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或减石子混凝土。砂浆或混凝土应用铁锹入模,不应用料斗直接灌入模内,混凝土应分层浇筑振捣,每层浇筑厚度控制在60cm左右。浇筑墙体混凝土应连续进行,如必须间歇,其间歇时间应尽量缩短,并应在前层混凝土初凝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墙体混凝土的施工缝一般宜设在门窗洞口上,接搓处混凝土应加强振捣,保证接搓严密。 洞口浇筑混凝土时,应使洞口两侧混凝土高度大体一致。振捣时,振捣棒应距洞边30cm以上,从两侧同时振捣,以防止洞口变形,大洞口下部模板应开口并补充振捣。构造柱混凝土应分层浇筑,内外墙交接处的构造柱和墙同时浇筑,振捣要密实。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捣实普通混凝土的移动间距不宜大于作用半径的1.5倍,振捣器距离模板不应大于振捣器作用半径的1/2,不碰撞各种埋件。 混凝土墙体浇筑振捣完毕后,将上口甩出的钢筋加以整理,用木抹子按标高线将墙上表面混凝土找平。 混凝土浇捣过程中,不可随意挪动钢筋,要经常加强检查钢筋保护层厚度及所有预埋件的牢固程度和位置的准确性。 四、施工缝的处理 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已浇筑的混凝土抗压强度不应小于1.2N/mm2。混凝土达到1.2N/mm2的时间,可通过试验决定,同时,必须对施工缝进行必要的处理。 1.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上继续浇筑混凝土前,应清除垃圾、水泥薄膜、表面上松动砂石和软弱混凝土层,同时还应加以凿毛,用水冲洗干净并充分湿润,一般不宜少于24h,残留在混凝土表面的积水应予清除。 7
2.注意施工缝位置附近回弯钢筋时,要做到钢筋周围的混凝土不受松动和损坏。钢筋上的油污、水泥砂浆及浮锈等杂物也应清除。 3.在浇筑前,水平施工缝宜先铺上10~15mm厚的水泥砂浆一层,其配合比与混凝土内的砂浆成分相同。 4.从施工缝处开始继续浇筑时,要注意避免直接靠近缝边下料。机械振捣前,宜向施缝处逐渐推进,并距80~100cm处停止振捣,但应加强对施工缝接缝的捣实工作,使其紧密结合。 5.承受动力作用的设备基础的施工缝处理,应遵守下列规定: (1)标高不同的两个水平施工缝,其高低接合处应留成台阶形,台阶的高度比不得大于1; (2)在水平施工缝上继续浇筑混凝土前,应对地脚螺栓进行一次观测校正; (3)垂直施工缝处应加插钢筋,其直径为12~16mm,长度为50~60cm,间距为50cm。在台阶式施工缝的垂直面上亦应补插钢筋。 五、后浇带的设置 后浇带是为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克服由于温度、收缩而可能产生有害裂缝而设置的临时施工缝。该缝需根据设计要求保留一段时间后再浇筑,将整个结构连成整体。 后浇带的设置距离,应考虑在有效降低温差和收缩应力的条件下,通过计算来获得。在正常的施工条件下,有关规范对此的规定是,如混凝土置于室内和土中,则为30m;如在露天,则为20m。 后浇带的保留时间应根据设计确定,若设计无要求时,一般至少保留28d以上。 后浇带的宽度应考虑施工简便,避免应力集中。一般其宽度为70~100cm。后浇带内的钢筋应完好保存。后浇带的构造见图10-32。 图10-32 后浇带构造图 8
(a)平接式;(b)企口式;(c)台阶式 后浇带在浇筑混凝土前,必须将整个混凝土表面按照施工缝的要求进行处理。填充后浇带混凝土可采用微膨胀或无收缩水泥,也可采用普通水泥加入相应的外加剂拌制,但必须要求填筑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比原结构强度提高一级,并保持至少15d的湿润养护。 交底人: 年 月 日 接收人: 年 月 日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