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性格
1.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性格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社会特征和精神面貌。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气质类型无所谓好坏,而性格特征有好坏之分 --气质受先天的影响较大,性格受后天的影响较大。 --气质较稳定,较难改变;性格相对易变些。 2.性格的结构
在研究性格结构时,通常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⑴性格的态度特征 ⑵性格的意志特征 ⑶性格的情绪特征 ⑷性格的理智特征 性格的态度特征
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特征 对工作和学习的态度特征 对自己的态度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
对行为目的的明确程度 对行为控制的自觉水平 长时间工作时表现出的特征 紧张或困难情况下表现出的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
强度特征 稳定性特征 持久性特征 主导心境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
感知方面的特征 记忆方面的特征 想象方面的特征 思维方面的特征
3.性格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第十四章 心理健康
1. 健康:WHO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或异常,而且要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各方面都保持完好状态或最佳状态。 2. 心理健康:
我国心理学者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发展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对社会作出良好的适应,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 3. 心理健康的标准:(国内)
① 乐于工作,并能在工作中充分表现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有工作成就感。
② 乐于与人交往,能够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与人相处时,正面的态度常多于负面的态度。
③ 对自己有恰当的了解,进而有悦纳自己的态度,并愿意努力发展自己的身心潜能。 ④ 与现实环境接触良好,并能有效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4. 应激
(1)概念:应激是一种刺激物(Cannon),一种反应(Selye),是刺激物与机体的互动作用。应激是个体面临或察觉(认知、评价)到环境变化,应激源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作出的适应和应对过程。 (2)应激的模型(构成应激的三个环节):应激源、中介因素、应激反应 (3)应激源:是指能够引起应激反应的紧张刺激因素。应激源具有可相加性。
① 应激性生活事件:个人生活中的遭遇和变故,包括正性事件和负性事件,是造成人们应激的重要社会心理因素。
② 与工作相关的应激源:职业内在的应激源(劳动条件、劳动范围、工作负荷与速度控制);组织的政策及执行(组织的结构与气氛;职业性人际关系:上下级、同事;个人在组织中的角色、负责程度;个人的经历:提升快慢)
③ 环境应激源:经济的不确定性、政治的不确定性、技术的不确定性
(4)影响应激的中介因素:抱负水平(个人期望水平),个人认知,个性特征(内控者与外控者、敌意感),生理状态,个人经验,社会支持系统等。 (5)应激反应
① 生理性应激反应: a. b.
情绪性应激反应:焦虑、愤怒等
认知性应激反应:“灾难化”,过分夸大负性事件的潜在后果;否认、压抑
② 行为性应激反应:攻击行为;自杀行为 ③ 综合性应激反应: a. b.
崩溃:一种身心耗竭的状态,多由职业性应激引起,具有以下特点:体力耗竭(频繁头痛、恶延缓应激反应:对在高度应激状态时不表现应激征象,事件过后一段时间才体验到,如创伤后心、疲劳、睡眠不良等);体验情绪耗竭;精神耗竭或变态;自暴自弃的情感
应激综合症。常见于无法控制的灾难性事件后,表现出焦虑、激惹、夜惊、情感(麻木)缺乏等 (6)应激的后果
① 生理(躯体)方面:导致多种身心疾病
② 心理方面:儿童、青少年(影响心理的发展);成人(出现心理功能失调);老年人(加重孤独感,导致老年痴呆)
③ 社会方面:社会角色改变,脱离现实 (7)应对方式
① 情绪集中性应对 a.
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人们面对紧张情景时的一种应对方式。 建设性的心理防御机制:升华、合理化、替代、幽默 破坏性的心理防御机制:压抑、否认、幻想、推诿 b. c.
重新评价情景:通过改变认知能降低应激。分散对消极面的注意、产生积极情绪、增加个体对减轻紧张:镇静剂的应用、体力锻炼 威胁情境的控制能力 ② 问题集中性应对
事先应对:学会可以用于未来应急情况的技巧 获得信息
建立一种行动规范 自我调节
③ 社会支持:寻求获得他人的帮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