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秋节主题班会教案教学设计

中秋节主题班会教案教学设计

2021-01-23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中秋节主题班会教案教学设计

班会背景:

中华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文化遗产。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传承我国民族精神,使中华传统得以延续的必要途径,可是,近些年来,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们对传统节日的称呼变了。中秋节变成了“月饼节”、端午节变成了“粽子节”。学生享受到了节日的欢乐气氛,却对节日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了解甚少。这样有趣的社会现象正好能反映出当代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值此佳节来临之际,学校应该抓住这一好的教育契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精神,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教学目标:

1.深入学习和了解有关中秋节的文化和风俗,及其包含的不同情感。

2.通过了解中外习俗差异,各民族的中秋习俗,开阔视野和思维。

3.通过课后实践让传统文化和品质内化于学生的内心,让爱国主义情怀伴随当代中学生的成长。

班会准备:

1.贺卡

2.歌曲《水调歌头》

3.PPT

课时安排:

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探月

探寻中秋来历

师:常言道:“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佳节临近,想必大家的心情都很激动,因为我们除了可以休息之外,还可以品尝美食,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一饱眼福,浏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可是老师不希望我们对节日的感受和认识仅仅停留于此,还希望通过这节班会课了解中国的历史发展,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热爱祖国,争做新时代的好少年!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秋节最早开始于什么时间吗?有关中秋节的来源大家又都知道什么故事或传说?

预设:(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

师:以上的三大传说其实都有一定的历史原型。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师:了解了中秋节的来历,想必大家脑海中的中秋风俗也呼之欲出了,请大家说一说你知道的中秋风俗有哪些?

生:拜月大典/猜灯谜/看花灯/诗词大会/赏月/吃月饼

师总结:

是的,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因此中秋节在

我国的历史发展中,在不同的地区,都有着不同的庆祝风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二、拜月

《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赏月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

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博饼

在福建厦门地区还有博饼的习俗,而且博饼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中秋节地方特色(南方)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除了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舞火龙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

变为桌上佳肴。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云:“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近年来,南京夫子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文章来源于佳酿网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中秋节地方特色(北方)

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

咏月

师:说起月亮,从古至今,有很多的文学作品和名言名句,中秋诗词中最为著名、堪称千古绝唱的要属《水调歌头》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吟唱这首诗词。

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总结: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语道破自然界永恒之理,将个人遭际置于广阔的时空背景当中,实现了对不如意的现实人生的心理超越,最后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祈愿。

师:与苏轼《水调歌头》媲美的还有辛弃疾的《木兰花慢》: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

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荡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忽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虾蟆固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成钩?

师总结:

苏轼中秋词是赏月而怀人,词意缠绵,又寄托人生感慨,曾感动千古以来无数国人。

师:在宋代写中秋诗词中,意境最美的当属晁补之的《洞仙歌》:

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永夜闲阶卧桂影。

露凉时、零乱多少寒螀。神京远,惟有蓝桥路近。

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

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投晓共、流霞倾尽。

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

该词写中秋赏月,语言精炼工丽,清婉娟秀,意远韵长,如人间仙境。

元明清时期的诗人歌咏中秋,承继的依然是唐宋传统,其内容亦不出借月感怀、吟咏中秋情景等范畴。如元好问《鹧鸪天》:

八茧吴蚕剩欲眠。东西荷叶两相怜。

一江春水何年尽,万古清光此夜圆。

花烂锦,柳烘烟。韶华满意与欢缘。

不应寂寞求凰意,长对秋风泣断。

又如明代王冕《中秋次韵答恢太虚》诗云:

江湖漂泊久,发白不知年。

世远人何在?天空月自圆。

山河清有影,草木净无烟。

谁恤苍生苦,移忧到酒边。

此诗开头两句抒发漂泊流离、时光飞逝之慨,二、三句则描写中秋节之清幽景象,末句感叹百姓艰苦,只能以喝酒自慰。

又如邹祗谟《中秋京邸》:

此夜中秋月,清光十万家。

吴歌闻隔院,边调入征笳。

北阙横秋色,西山隐暮霞。

故园丛桂树,应发昔年花。

师总结:

明清以后,随着旧体诗式微,中秋诗词开始减少,到了近代,优秀的中秋诗词则鲜少

见。当然,随着近些年祖国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的繁荣,人们传统文化的意识也在逐渐觉醒,旧体诗的创作和国学热开始兴盛,这正体现了中华文明极富生命力的特征。我相信,假以时日,我们还可以看到今人所作的吟咏中秋佳节的经典诗词。

三、寄月

师:“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是亲人团圆的日子,团团圆圆,和和美美过生活是我们每个人的理想。让我们拿起笔,为那些不能团聚的亲人朋友,为那些独自在外打、拼的务工人员,为那些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在贺卡上写满我们的祝福,为他们送去我们的关怀,好吗?

四、课后拓展

1.亲手尝试制作月饼

2.做一名志愿者,为那些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门卫叔叔,送上手绘贺卡和月饼。

3.和父母一起赏月,品月饼。

团圆节寄托了每个人心中的思念,呈现出非常多文化的味道,关于中秋节的传说也是传播广泛。人们传承生活中的优良品质,感受传统的文化风格,在中秋节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翘首观赏那一轮美丽的明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