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摘要译文《荀子》译文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 。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 ?礼然而然 ,则是情安礼也 ;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 。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荀子·修身》)
译:礼法,是用来端正身心的;老师,是用来正确阐明礼法的。没有礼法,用什么来端正身心呢?没有老师,我哪能知道礼法是这样的呢?礼法是这样规定的就这样做,这是他的性情安于礼法;老师是这样说的他就这样说,这是他的理智顺从老师。性情安于礼法,理智顺从老师,那就是圣人。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 ,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 ,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 。两者相持而长 ,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
译:人生来就有欲望,如果欲望不能得到满足,就不能不继续追求;如果一味追求而没有标准限度,就不能不发生争执;一发生争执就会酿成祸乱,一有祸乱就会陷入困境。古代的圣王厌恶因争执而酿成的祸乱,所以制定了礼义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界限,以此来调节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需求,使人们的欲望一定不会由于养生物品的缺乏而不能满足,养生物品也一定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使养生物品和欲望这两者在互相制约中得到增长,这就是礼的起源。
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乐合同,礼别异 ,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穷本极变,乐之情也 ;著诚去伪,礼之经也 。(《荀子·乐论》)
译:所谓音乐,是协调人们情感时不可变更的手段;礼制,是治理社会时不可更换的原则。音乐统合人们之间相近的情感意愿,礼制区别人们之间的等级差异,礼制与音乐相配合,(就这样)管束了人们的思想。深切地触动人的内心世界、极大地改变人的性情品德,是音乐的本质功用;弘扬真诚、去除虚伪,是礼制不变的准则。
恭敬,礼也;调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故君子安礼乐利,谨慎而无斗怒,是以百举而不过也 。小人反是。(《荀子·臣道》)
译:恭恭敬敬,是礼节;协调和谐,是音乐;谨慎小心,是利益;斗殴发怒,是祸患。所以君子遵守礼乐的规范、享受它带来的利益,谨慎小心而不斗殴发怒,因此行动百次都不会犯过错。小人的做法就与君子相反。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 ;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 ,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荀子·性恶》)
译: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如今人的本性,一生下来就有喜好财利之心理,顺从这种人性,所以争抢掠夺就产生乐而推辞谦让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妒忌憎恨的心理,顺从这种人性,所以残杀陷害就产生了而忠诚守信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耳朵、眼睛的贪欲,有喜好音乐、美色的本能,顺从这种人性,所以淫荡混乱就产生了而礼义法度就消失了。这样看来,顺从人的本性,顺从人的情欲,就一定会从争抢掠夺开始,最终同那些违犯等级名分、扰乱礼义法度的行为合流,而最终趋向于暴力混乱。所以一定要先有师长和法度的教化、礼义的引导,然后人们才会从推辞谦让开始,逐
渐学会遵礼守法,而最终趋向于整个社会的安定。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