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发展全文细则公布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发展全文细则公布

2023-12-31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发展全文细则公布

省发改委副主任郑备透露,酝酿已久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已于近日获国家发改委审批通过。

省发改委副主任郑备透露,酝酿已久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已于近日获国家发改委审批通过。

目前已上报国务院,等待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复,预计近期将会出台。 规划提出:四川15市+重庆31区县

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区域经济研究会副会长戴宾介绍,早在2003年,国家编制“十一五规划”时,就提出了成渝经济区的概念,但一直未能实施。

2007年4月,川渝两省市联合研究签订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如今一晃也是3年有余。 今年年初,国务院开始着手研究制定具体的成渝经济区区域发展规划,先后3次召开了规划编制会,并紧锣密鼓地到四川和重庆两地调研,进一步完善原有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初稿)》。

用戴宾的话讲,成渝经济区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如今破茧待出,应该算是众望所归了。

根据初步规划,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将涵盖四川15个市和重庆31个区县,总面积20.61万平方公里,人口9840.7万,GDP总量1.58万亿元。

    

·2011-2015年美国投资环境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2010-2015年韩国投资环境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2010-2015年加拿大投资环境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2010-2015年土耳其投资环境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2010-2015年阿根廷投资环境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四川15个市分别为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遂宁、乐山、雅安、自贡、泸州、内江、南充、宜宾、达州和广安。

重庆31个区县除了包括万州、涪陵、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等23个区县在内的1小时经济圈外,还包含了渝东北的万州、梁平、丰都、开县、垫江、忠县、云阳和渝东南的石柱等8个区县。

未来目标:“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这是当今中国无可争议地三大增长极。但这三大增长极,无一例外地落户东南沿海。在辽阔的西部,谁将承担起“引擎”重任,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成渝经济区呼之欲出。

按照规划,未来的成渝经济区将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增长极和经济高地,国家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农产品基地,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内陆开放示范区和国家生态安全保障区。 在具体发展中,成渝经济区的空间布局将依托中心城市和长江黄金水道、主要陆路交通干线,形成以重庆、成都为核心,沿江、沿线为发展带的“双核五带”空间布局。

省社科院研究员刘世庆表示,成渝地区将是西部最具全国性增长极条件的经济区。“这里自然环境优越,资源密集,人口密集,城镇密集,经济密集,交通发达,许多指标都可与东部媲美。”

从未来发展来看,成渝经济区将与沿海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增长极呈东西犄角鼎立之势。

加快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

关于成渝经济区的规划建设,社科院研究员刘世庆分析,“共建西部发展高地和开放高地,发挥成渝经济区增长极的作用,关键是交通。”应大力开发成渝经济区与国内各地、西部邻国及泛亚铁路之间的铁路、高速公路、航空、航运、管道运输等建设,使成渝经济区成为我国通江、达海、越边的枢纽,让中国从西部走向世界。

戴宾认为,成渝经济区首要的是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城际铁路开通形成同城化之后,市场要素会形成自由流动,真正促进合作互赢。

戴宾认为,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概念提出很早,但起步较晚。规划出台后,如何加快实施这一战略,让成渝两地的老百姓真正享受成渝经济区带来的优势和好处才是关键。“成渝经济区打造成功后,将促进成渝两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快速发展,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感受到经济区带来的方便与好处。”

为成渝“十二五”发展规划蓝图

“规划的最终出台,对成渝经济区而言,是一个极大的利好消息。”省政协委员、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教授王新前听到国家发改委审批通过成渝经济区规划的消息后,十分高兴。王新前认为,成渝经济区的最终实现,对区域的产业布局、产业链配套、交通发展、中间地带的二级城市发展都将起到无法估计的带动作用。

四川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崔广义高兴地说,这是我国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做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作为中西部地区发展条件最好的区域,成渝经济区被定位为全国重要的增长极,它的建立将极大地促进成渝地区的经济发展,为成渝地区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规划出了一幅美好前景。 国内外产业流向更多将涌向成渝经济区

“中央对区域的财税、产业等方面肯定会有配套的政策支持。”王新前说,成渝经济区的产业布局、产业发展,今后就上升到国家层面,势必会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国内外的大企业在产业转移布局时,肯定会更多涌向成渝经济区,提升区域产业的规模和质量,更多高端的产业肯定会在区域落户发展,促使区域内产业调整,市场要素也会形成自由流动,最终达到川渝两地合作互赢。 二级城市将获得更多发展机会

川渝自“分家”后,成都和重庆两个特大城市的中间地带的发展就受到了一些制约,成为区域经济的“塌陷地带”。王新前说,成渝经济区规划最终出台后,成都和重庆两个特大城市之间的二级城市发展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区域在产业布局、产业链条发展等方面,将作为一个整体发展,中间地带的二级城市在产业布局、产业提档升级等方面,资源分配将趋于合理。

崔广义也表示,成渝经济区的获批对川内二级城市以及重庆区县市也是一个好消息,川渝两地出现的“一城独大”现象将得到改变,二级城市将在成渝经济区的发展获得极大发展空间,改变川渝中间地带的二级城市发展滞后的现象。

成渝经济区

成渝经济区地图

成渝经济区是以成都,重庆两市为中心,主要包括:重庆(市区)、成都、雅安、乐山、绵阳、德阳、眉山、遂宁、资阳、宜宾、泸州、自贡、内江、南充、广安、达州、广元、都江堰、彭州、邛崃、崇州、广汉、什邡、绵竹、江油、峨眉山、阆中、华莹、万源、简阳以及重庆的江津、合川、永川等33个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市。 目录

简介 涉及资源 产业布局 经济区范围 目标 经济建设 配套建设 五大基地 简介 涉及资源 产业布局 经济区范围 目标 经济建设 配套建设 五大基地

 国家重点开发区  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 国家试点  重要意义  体制障碍

 成渝城市群?  大事记  形成过程  轨道交通网线规划

2009年7月,国家发改委在成都召开了编制工作会,会议初步讨论成渝经济区区

成渝经济区

域规划,规划将涵盖四川的15个市和重庆的31个区县,总面积约20.61万平方公里,覆盖人口9840.7万,GDP总量为1.58万亿元。其中除了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内的23个区县外,还包括渝东北的万州、梁平、丰都、开县、垫江、忠县、云阳和渝东南的石柱被纳入了成渝经济区,整个成渝经济区涉及重庆的面积是1.15万,占重庆总面积的37.56%,涉及重庆人口2380万,占重庆总人口的62.5%。

2011年3月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成渝经济区规划。

2011年5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编辑本段涉及资源

成渝经济区面积约16.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幅员面积1.8%,辖区内的自然资源丰富,水资源、矿产资源、天然气、森林覆盖面积均居全国前列;2007年底总人口

成渝经济区

接近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8%,并有庞大的熟练产业工人,劳动力资源丰富;同时,区域内GDP达1.24万亿元,约占全国GDP的5%,农业条件较好,是我国粮食、生猪、柑橘、蔬菜、蚕丝、中药材等的重要生产基地,工业和交通也有了相当基础。成渝经济区是西部唯一具备突破省市界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地区。

编辑本段产业布局 西部最高城镇密集区

规划初步提出的成渝经济区范围包括主城区、万州、涪陵、綦江、云阳、石柱等31个区县及自治县。四川包括成都、德阳等15个市。区域面积20.6万平方公里,2008年户籍人口10163万人,目前区域实现GDP14041亿元。 区域内有2个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众多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密度达到每万平方公里1.76座,高于西部0.24座和全国0.7座的平均水平,是西部密度最高的城镇密集区,是全国少有的双核城市群。

十年后人均GDP达4.7万

徐强——成渝经济区发展分两步走的战略

第一步到2015年,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达到6.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000元,城镇化率达到52%,万元GDP能耗降低18%,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目前的3.3∶1缩小到2.8∶1。

第二步就是到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7万元,到2020年成渝经济区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城市化率达到60%。

八大产业支撑经济区发展

徐强——成渝经济区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基地。 具体讲,就是八大支柱产业支撑成渝经济区发展:全国重要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汽车、摩托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研发基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民用航空、航天研发制造基地,将在重庆布局直升机生产,建设国家直升机生产基地;加快发展冶金和材料生产;国家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化工和盐化工基地;做优做强轻纺食品产业;加快医药产业发展,建立以生物制药为重点、化学原料制药为基础、地道药材为特色的产业体系。 同步在服务业方面建设国际知名、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以重庆、成都为核心,打造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

成渝经济区“双核五带”布局

重庆发展核心:重庆主城九区,打造国际大都市。

成渝经济区

沿长江发展带:以主城区为中心,长江黄金水道、公路、铁路为纽带。 成都发展核心:包括成都五城区等,打造高度国际化的大都市。

成绵乐发展带:以成都为中心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和城市集聚带。 成遂渝发展带:培育成为联接双核的新型经济带。 渝广达发展带:建成东北部重要的经济增长带。

成内渝发展带:以成渝铁路和高速路为纽带,要建成联接双核的重要经济带。 沿长江发展带:以主城区为中心,长江黄金水道、公路、铁路为纽带。

编辑本段经济区范围

包括四川省15个市和重庆市31个区县,总面积20.61万平方公里,人口9840.7万,GDP总量约1.58万亿元。

重庆的31个区县万州、涪陵、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万盛、渝北、巴南、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双桥、綦江、潼南、铜梁、大足、荣昌、璧山、梁平、丰都、垫江、忠县、开县、云阳、石柱。

四川省15个市: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遂宁、乐山、雅安、自贡、泸州、内江、南充、宜宾、达州、广安。

编辑本段目标

力争到2015年,使成渝经济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编辑本段经济建设

该经济区的定位则是要共同争取成渝经济区列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共同争取国家编制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努力将成渝经济区建成继长三角、京津豫、珠三角之后的中国第四个经济区域。

建西部最大的城市区域,在充分发挥成、渝两大中心城市的核心带动作用下,分别构建和完善成、渝两个单核城市群基础上,加快培育绵阳、德阳、内江、资阳、遂宁、自贡、泸州、宜宾、南充、广安、达州、眉山、乐山、永川、江津、合川、涪陵、长寿、铜梁、荣昌、大足、南川、綦江、璧山、双桥、潼南、万盛、武隆等若干紧密相连的大

中小城市,共同构建西部最大的城市连绵带。 空间布局 \"双核五带\"

规划提出,成渝经济区空间布局要依托中心城市和长江黄金水道、主要陆路交通干线,形成以重庆、成都为核心,沿江、沿线为发展带的\"双核五带\"空间布局。

重庆发展核心:包括重庆主城九区,打造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国际大都市。

成都发展核心:包括成都五城区和青白江等14个县,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高度国际化的大都市。 沿长江发展带:以重庆主城区为中心,长江黄金水道和沿江高速公路、铁路为纽带,推进岸线开发和港口建设,建成长江上游重要的产业和城镇集聚带。

成绵乐发展带:以成都为中心,成绵乐城际客运专线、宝成-成昆铁路和成绵、成乐、成雅高速公路及大件运输通道为纽带,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和城市集聚带。

成内渝发展带:以成渝铁路和成渝高速公路为纽带,建成连接双核的重要经济带。 成遂渝发展带:以兰渝、遂渝铁路,成遂渝、成南、南渝高速公路,嘉陵江为纽带,培育成为连接双核的新兴经济带。

渝广达发展带:以襄渝、达万铁路和渝达、渝宜高速公路为纽带,建成东北部重要的经济增长带。

编辑本段配套建设

《协议》中的第一个共建重点就是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区成立后,重庆市和成都市之间的快速客运专线铁路等点对点快速通道、区域环型快速通道建设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上午到重庆办事,下午回成都吃晚饭”将不再是梦想。同时,还将完善公路、铁路、内河航运、民航、管道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畅通对外交通,共同加强电网通道、水利、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互相支持、合作共享。

双方协议,要建立开放、规范、竞争、有序的商品市场,破除行政壁垒,加强交通、物流合作,降低产品跨区域销售成本。为了建立有利于人口合理流动的劳动力市场,将取消两地的就业户籍限制,建立流动人口“便参保、易转移”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要在经济区内促进价格管制产品的互惠贸易,构件要素无障碍流动机制,促进产业互动、利益共享。构筑企业合作的绿色通道,进一步放宽民营经济投资领域,消除民营经济进入市场的障碍。

编辑本段五大基地

经济区建成后,两地将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共同培育和建设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高技术产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国防科研产业基地,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在区域内产业整合,优化产业布局,构建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加强互相协调,共同争取国家重大产业项目的布局将是经济区产业分工协作的重要任务。 两地将共同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按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进行产业和重大项目布局,共同建立长江上游联防联治的水环境管理机制。开展环境检测合作。共同争取国家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在长江上游长期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工程。

成渝经济区是以成都,重庆两个特大城市为龙头,包括成都及绵阳等14个市和重庆“1小时经济圈”内的23个区县。成渝经济区集聚了两省市1/4的幅员面积、一半以上的人口,积聚了两省市经济总量的六成多。

编辑本段国家重点开发区

以成都、重庆两个特大城市为龙头,以成都及绵阳等14个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黄金水道的市和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23个区县为载体,共同争取成渝经济区列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共同争取国家编制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将成渝经济区建成国家新的增长极。重点发展成渝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意志,被明确写入《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这无可争议的三大增长极,在过去20多年引领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这三大增长极,无一例外地落在东南沿海。在辽阔的西部,谁能承担起“引擎”重任,成为国家新的增长极?成渝经济区是西部唯一具备突破省市界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地区。这里,每万平方公里有1.73座城市,比西部平均水平多1.49座,比全国平均水平多1.03座;这里,每平方公里产出350万元,比全国高出227万元,比西部高出316万元。成渝经济区经济密度是西部平均经济密度的14倍,是西部最发达区域。成渝经济区目前占全国经济总量的5%左右,通过5-10年的跨越式发展估计能占到全国经济总量的10%左右。达到10%或更多的时候,这个经济区域就将成为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新的增长极。

编辑本段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6月7日,国家发改委下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发改经体20071248号),明确:国务院同意批准设立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今后,成都和重庆将成为中国新的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并率先对中国重大政策先行试点。 此次设立成都市配套改革试验区,根本目的在于逐步建立较为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强化经济发展动力、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确保资源环境永续利用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架构、政策设计、体制改革及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综合模式,走出一条适合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道路。

之前,为了推进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的经济发展,有关方面为其量身订作了金融、土地、税收等经济优惠政策。而成都和重庆试验区,不仅要制定经济政策,还要制定相关的社会、文化领域的配套政策方案,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要求,成都要将制定好的方案上报国务院审批。下月,四川省以及重庆市的有关负责人将聚集北京,参加高层论坛,共同探讨方案。

具体的实施方案中,统筹城乡规划、建立城乡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其管理体制、建立城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保障体制、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制、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健全基层自治组织、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等将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编辑本段国家试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东深圳、上海浦东、天津滨海三大经济改革实验区都在东部沿海地区,由此带动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而中西部地区是我国相对不发达地区,在中西部选择具有重大影响和带动作用的特大中心城市设立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重大政策措施先行试点,是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中西部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编辑本段重要意义

西部大开发新引擎

规划中的成渝经济区约20.6万平方公里,包括四川15个市县和重庆31区县,区域总面积20余万平方公里,人口和GDP总量均占西部地区的近三成。“成渝经济区是西部经济总量最大、经济水平最高的区域。”成渝经济区是“整个西部大开发最重要的部分”。

此番定位得到各方面的认同。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主任杨庆育代表表示,成渝经济区是西部大开发新的引擎,必将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更大作用。成都市副市长傅勇林代表认为,成渝经济区之所以备受关注,在于“成渝经济区的命运决定西部的命运,而西部的命运紧系中国的现代化。”“通过区域发展,将缩小整个西部与东部的差距”,广安市委书记王建军代表说。“这也是成渝经济区建设能够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基础”,李亚平代表说。

就在两会召开前夕,国家相关部委在成渝经济区规划初稿的基础上,分赴四川、重庆多个市县调研,以求进一步完善。目前,调研已结束,规划编制进入最后阶段。 加速经济一体化进程

“广安为重庆工业配套的企业涉及8个行业251户,隆创动力、银钢凸轮等一批重庆知名企业将生产基地和总部迁至广安。”王建军说。“我们从重庆引进投资约10亿元的纺织产业、投资近9亿元的农机产业;我们和成都共建了成资工业园。”资阳市市长罗勤宏代表介绍。

2009年10月27日,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推进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环渝的达州、广安、泸州等市成为重庆的“菜篮子”,引进重庆的“车轮子”。

“成渝经济区加速经济一体化,打造西部增长极,已经蓄势待发。”杨庆育代表透露,下一步两地还将重点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素无障碍流通大通道、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对接平台、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机制、跨行政区政策体系等“六大共建”。 眼下,川渝两地已经在交通基础设施上开始了牵手之旅。包括遂渝高速、成渝城际列车、成安渝高速、成渝高铁在内的已建成和规划在建铁路、高速公路近10条,按照双方的规划,未来,川渝之间将有9条通道连接。 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与成都和重庆两个特大城市相比,两“极”之间的若干城市更急于在成渝经济区内找到位置。“不追求大而全,要找准自己的优势资源,错位发展,相互补位。”李亚平代表说,区域合作,产业布局将决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我们的定位是成渝经济区内的新兴工业城市。”罗勤宏代表说。“遂宁正在大力建

设成渝经济区的次级物流中心,争取把成遂渝现代物流示范发展带纳入国家《成渝经济区规划》。”中国西部现代物流港已完成总投资11.42亿元,对于“物流港要达到30亿元”的目标,胡昌升代表信心十足。“广安的天然气、水泥、农副产品都具有优势,可以服务重庆,承接重庆的产业转移。”王建军代表说。

“在这个过程中,成都和重庆必须承担起领跑者的角色,带动整个成渝经济区的发展。”成都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洲代表的观点是:成渝的发展水平要保持彼此匹配,才有持续合作的动力。 制度设计是重中之重

“成渝经济区应该作为内陆开放示范区来打造。”谢开华代表透露,内陆开放示范区的概念已写入成渝经济区的规划草案,如果获准,将获得更多的税收优惠和审批权。 朱以庄代表对此深表赞同。他说,泸州临近重庆,但能享受到的政策差距很大,泸州倍感压力。谢开华代表补充,要有更多的如西博会、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和载体,还要有一批龙头企业作为支撑,引进来走出去。

成都市市长葛红林代表说,希望能加大规划力度,让成渝经济区与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等享受同等的政策待遇。

傅勇林代表认为,制度设计是重中之重。李亚平代表建议,协调机制应该从3个层次建立:一是以四川省与重庆市一级层面为主的各级政府给予指导,二是民间和企业要作为主体积极参与,三是在一些比较难协调的问题上,中央应出面统筹,“否则容易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

编辑本段体制障碍

隶属关系不同;成渝目前的地位不同于从前了,从前两个城市都是副省级城市,级别一样都是四川省管辖比较好处理。但现在一个属于四川省一个属于中央政府。 发展重心不一样;现在重庆和成都之间的互补性不大,且都想作龙头都不想作配角。这是最大的困难。而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特征就是以点带面,但现在没点怎么来面。 地方保护主要十分严重制约了两地的交融。

编辑本段成渝城市群? 成渝城市群的概述

成渝(椭圆)城市群位于成渝地区,以成都和重庆主城两市为双核,以遂宁为成渝北弧中心城市,以内江为成渝南弧中心城市,以安岳为成渝直线中心城市和成渝几何中心城市;以成遂渝、成安渝和成内渝等交通线为纽带,包括四川的成都、遂宁、内江、资阳和重庆主城等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集合体。

成渝城市群示意图

[1]

成渝核心城市--成都市

成都市是川西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简称“蓉”,别称“锦城”、“锦官城”,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位于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川西平原腹心,是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西南地区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全国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试点城市、金融对外开放城市、行政副省级城市。2003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成都综合实力位列第九位。 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并被《财富》(中文版)杂志评为“中国最佳商务城市”。2004年当选《CCTV》“全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 ,经济总量在西部12个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

成渝核心城市--重庆主城

重庆是中国四个直辖市之一,地处中国西南(其主城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是川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内陆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先行区,中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长江上游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长江上游生态文明示范区,中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长江上游航运中心,中国政府实行西部大开发的开发地区以及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历史悠久,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因为重庆的地理环境,重庆多山多雾,故又有雾都、山城的别名。

成渝北弧中心城市--遂宁市

中国著名的观音文化之乡,位于四川盆地中部腹心,涪江中游,地处川西城市群中心城市成都和川江城市群中心城市重庆两座特大城市及川中北城市群中心城市南充之间,是四川盆地的几何中心城市,介于东经105°03′-106°59′,北纬30°10′-31°10′之间。东西宽90.3公里,南北长108.9公里,城区平坦,东邻重庆、广安、南充,西连成都,南接内江、资阳,北靠德阳、绵阳,与成都、重庆均为146公里左右,呈等距三角。1985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省辖遂宁市,现辖船山、安居两区和射洪、蓬溪、大英三县。市城区建成区面积约50平方公里、非农人口约50万。

成渝南弧中心城市--内江市

内江,东汉置县,曾名汉安,中江。沱江北段叫牛鞞水,为北江;南段为枝江,称南江,此为中江。隋初,为避太祖杨忠之讳,改为内江。1951年设为内江市。一说因取内水(即沱江)为名,盖市县位沱江西岸,江至此,曲流成弧,有如半岛,城居其内故名。

成渝几何中心城市--安岳

安岳县位于四川盆地中南部,距离省会成都166公里,东邻重庆市,南接内江市,北连遂宁市。古为巴蜀分治地,梁设普兹郡,辖普州,北周建德四年置县,因治所建在铁峰山上,故取“安居于山岳之上”之义而得县名。隋、唐、宋时期,普州已是闻名遐迩的重镇,其文化与眉山的“三苏”齐名,得“东普(州)、西眉(山)”之美誉。唐代名将程咬金,著名苦吟诗人贾岛,北宋大理学家陈抟,宋代大数字家秦九韶,广州起义革命先烈袁绍柏、彭明晶烈士,新诗的开拓者康白情,农业科学家允奎,为安岳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成渝南环中心城市--宜宾

宜宾位于四川省东南部,川、滇、黔三省结合部,长江零公里处。全市辖两区八县,即翠屏区、南溪区、宜宾县、江安县、长宁县、高县、筠连县、珙县、兴文县、屏山县。幅员面积13283平方公里,人口527万。北纬27°50′~29°16′、东经103°36′~105°20′(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28°47′、东经104°36′)。东邻泸州市,南接云南昭通市,西界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乐山市,北靠自贡市,东西最大横距153.2千米,南北最大纵距150.4千米。

宜宾是世界银行咨询报告确定的21世纪长江流域最具投资价值的25个城市之一。 “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是四川省内以水、陆、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著称的区域中心城市。 铁路

已建成电气化铁路干线内昆铁路(北接成渝铁路、南接贵昆铁路),地方铁路宜珙铁路、金筠铁路。2010年12月26日成都至贵阳铁路正式开工。成贵高速铁路预计2015年建成通车,届时成都坐火车到贵阳的时间,可由12小时缩短为3个小时左右。纳入国家铁路规划网近年将开工的有渝昆高速铁路、绵-内-宜城际铁路等。 公路

经过境内的国道有:213国道、国道主干线GZ40。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的有内宜高速(北接成渝高速),宜昆高速(宜宾—昆明),乐宜高速(乐山—宜宾);正在建设中的有:宜泸高速(宜宾—泸州)。计划建设的有金沙江沿江高速(宜宾—西昌—攀枝花),宜遵高速(宜宾—遵义),宜叙高速(宜宾—叙永),宜昭(宜宾—昭通)(经高县、筠连到彝良),宜宾交通外环线。 航空

菜坝机场为二级机场(4C级),最大起降机型为波音737,1992年12月16日竣工及首航,是四川省第二大机场,也是四川少有几座盈利的直线机场之一。现执行宜宾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昆明\\宜昌等航线,宜宾宗场国际机场已开工移民。规划建设中离

城区6公里宗场4D级的宜宾宗场国际机场已经开工建设,将开通各大省会航班和东南亚欧洲国际航线。 水运

岷江和金沙江在宜宾市区汇合始称长江,以宜宾市区为中心,沿岷江西北而去可至四川乐山,沿金沙江向西南而行可抵云南水富,沿长江东下可达上海。宜宾市境内有河道10余条,通航里程963.3公里。2007年3月,总投资2.5亿元,长江干线叙泸航道整治开工,将达到3级航道的标准,3000吨级的船队和千吨级船舶可以24小时昼夜畅通无阻,且可从宜宾港可直达上海港。2008年6月,万吨巨轮“巨航89号”(轮船自重2000多吨,可装载货物8700余吨)驶入宜宾,成为驶入长江航道宜宾水域的最大船舶。2008年9月,宜宾至上海2688公里长江航道,全部实现昼夜通航。 港口

2008年12月31日,“万里长江第一港”——宜宾港志诚综合作业区正式开工建设,将成为四川最大的港口综合作业区。2010年12月29日,宜宾港开港试运营。宜宾港依托长江、金沙江两条水运主通道,建设以志诚综合作业区为中心,以豆坝、小岸坝、安阜、罗龙、阳春坝5个重大型专用码头为支撑,以20余个区域性客货码头为补充的内河枢纽港体系。志诚综合作业区总投资达13亿元,规划建成1000吨级集装箱泊位11个、1000吨级杂件泊位2个、1000吨级滚装泊位2个、工作船泊位1个,年通过能力集装箱100万标箱。 发展目标

围绕“一道、二港、三铁、四路、五码头、六高速”建设目标,全力推进铁、公、水、空立体交通网络的规划和建设,着力构建大交通、大通道、大动脉,为把宜宾建成长江上游川滇黔结合部综合交通枢纽。

编辑本段大事记 2004年 全新起步

2004年起,四川、重庆分别成立成渝经济区区域合作领导小组,每年进行一次高层互访,共同召开合作论坛和区市县长联席会议,对成渝经济区建设和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2004年2月,四川省政府和重庆市政府签订了“1+6”协议:在共谋长江上游经济区发展的框架协议下,进行交通能源、旅游、广播电视、文化、农业、警务联勤等方面的合作。

2005年 课题研究

2005年,由四川省社科院、重庆社科院、重庆工商大学课题组近20名专家历时两年进行的 《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课题结题。《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为成渝经济区设计的体量为,总面积20万平方公里,占四川省和重庆市总面积的35.75%,全国总面积的2.7%,常住人口9960万人。

2005年2月27日,川渝两地高层首脑再度聚首,均明确表示,将建立川渝高层定期联系机制、加大项目实施力度、坚决打破市场壁垒,在自己的“十一五”规划中充分考

虑到和对方的合作内容,进一步加强中心城市之间的合作,联袂构建长江上游经济带和川黔核心经济区。

2005年,中国国家发改委将成渝经济区纳入了国家“十一五”前期规划,成渝经济区首次进入了中央政府的视野。

2006年 明晰方向

2006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十一五”时期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中认为,成渝地区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包括:发挥重庆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功能,加强重庆与成都职能分工与合作,建成以两大都市为中心的双核城市群,成为西部最具经济实力和科技开发能力的产业基地;密切与长江产业带和西南、西北地区的经济联系,建立便捷的对外联络通道;加强生态建设和三峡库区环境整治,把库区水污染防治工作与区域发展、移民安置等有机结合起来。

2007年 初定范围

2007年4月2日,重庆市党政代表团赴四川省考察,双方签署了《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确立了进一步加强川渝联合与协作的总体框架,宣告双方将携手打造中国新的增长极 “第四极”,确定了经济区范围——四川14市重庆23区县。 200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成渝经济区规划编制前期工作座谈会,启动成渝经济区规划编制工作。成渝经济区规划纳入国家区域规划编制工作范畴,标志着成渝经济区正在上升为国家战略。

同年,首届川渝合作高层论坛在重庆召开。

2008年 进入国家战略视野

当年的成渝两地政府工作报告,都将建设成渝经济区列为今后五年重点推进的工作之一。

同年,成渝经济区进入国家战略视野。在国务院西部办颁发的《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提出重点建设成渝、关中—天水、北部湾等重点经济区,把其建设成为带动和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

2009年 编制规划

2009年,重庆市政协成渝经济区建设调研团到四川省进行调研,并与四川省达成共识:要更加努力地抓住机遇,促成成渝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纳入“十二五”规划,并形成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

200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着手组织编制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从国家层面明确成渝经济区的功能定位、总体布局和发展目标,并提出促进成渝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区域合作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

2010年 提升高度

2010年2月27日,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与重庆、四川两省市交换意见会在重庆市召开。会上,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副组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强调,要从充分反映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贯彻国家战略的要求、体现地方的实际需要三个方面把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编制成一个高水平的规划,要在战略定位、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等方面下功夫,提升规划高度、体现规划特色。

2011年 获准通过

2011年3月1日,《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在新形势下加快成渝经济区发展,对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推进统筹城乡改革,提升发展保障能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力争到2015年,使成渝经济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据国家发改委网站)

编辑本段形成过程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从最初概念的萌芽到最终规划的出台,历经14年。

过去,连接成渝两地的重要通道是成渝高速公路;将来,成渝客专的竣工,将助力成渝经济区建设,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蓝图将一步步变为现实。

合作:从分治那一刻萌芽

现年85岁高龄的经济学家、省社科院学术顾问林凌教授至今还记得,14年前四川和重庆分治时,四川学术界就已经在思考,两地在行政区划上分开后,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协调的问题。可以说,合作,从分治那一刻萌芽。

“十五”计划纲要将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四川、重庆在长江上游经济带开发的主体地位得以确定。但此时还没有明确提出成渝经济区的概念。

一年后签订的《重庆—成都经济合作会谈纪要》,提出携手打造“成渝经济走廊”,第一次提出“成渝经济”这个概念。

又过了两年。2003年,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的研究报告《协调空间开发秩序和调整空间结构研究》指出:“成渝地区是我国西部地区人口与城镇数量最密集区域,也是西部地区工农业生产最为发达区域。建议加快整合成渝地区,使成都、重庆两大增长极转化整合成一条巨大的增长轴,并使此增长轴具有两个单增长极所不具有的功能。” 尽管《纪要》和《报告》还没有正式形成成渝经济区的概念,但一次次促使人们关注这个区域。

成形:上升到国家层面

2003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研究报告 《中国西部大开发重点区域规划前期研究》提出:“在未来5至10年内,要积极构建以成渝两大都市为中心、各级中心城市相互联系和合作的中国西部最大的双核城市群,形成西部大开发的最大战略支撑点,西部地区人口、产业、信息、科技和文化等集聚中心,长江上游经济带的核心。” 这是在国家层面的报告中,第一次出现成渝经济区的概念。

2004年,国务院西部开发办规划组在 《中国西部大开发中重点经济带研究》中指出:“长江上游经济带的空间布局特征是„蝌蚪型经济带‟,区域中心是成渝经济区。” 同年2月3日,四川省和重庆市在成都签署 《关于加强川渝经济社会领域合作共谋长江上游经济区发展的框架协议》和交通、旅游、农业、公安、文化、广播电视6个方面的具体协议(统称为“l+6”川渝合作协议),标志着1997年重庆直辖后川渝竞争合作关系乃至整个川渝经济区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2005年9月,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牵头,联合重庆市社会科学院和重庆工商大学以及川渝数十位专家完成2003年11月中标的国家发改委“十一五”规划课题《共建繁荣: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面向未来的7点策略和行动计划》。这是第一次对成渝经济区开展的专题研究,其结论和建议,为国家发改委把成渝地区列为 “十一五”经济区规划的试点地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佐证。

2006年,国家西部大开发 “十一五”规划出台,明确提出建设成渝经济区。 2007年4月,四川省、重庆市政府签署《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提出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目标。该《协议》是有关成渝经济区建设的最重要的标志性文件,也是最具指导性和现实性的双边合作协议,不仅确定了“成渝经济区”的地理范围,确定建立统一的工作和协调机制,还就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市场体系、产业协作、共建生态屏障等合作目标和主要措施达成框架性协议。

2008年10月,川渝两省市签署《关于深化川渝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进一步深化。

分娩:历经地震的“阵痛”

2007年4月,四川和重庆两省市发改委联合向国家发改委上报《关于编制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的请示》。同年6月,国家发改委在京组织召开《规划》编制前期工作启动会。

一年后,国家发改委牵头成立《规划》编制协调指导小组和规划编制工作组,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四川省、重庆市及有关研究单位共同完成。《规划》编制协调指导小组和工作组成立后,工作刚刚启动,汶川地震发生,规划编制暂停,直到2009年7月才重启。

2010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率成渝经济区联合调研组赴川,就编制《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进行调研。在这次会议上,杜鹰表示,将成渝经济区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考虑,通过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把成渝经济区建设成为国家新的重要增长极。

根据收集来的意见,编制小组开始案头工作。2010年7月,国家发改委编制完成《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征求意见稿)。同年12月,《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经国家发改委主任办公会审议通过,上报国务院审批。

3个月后,规划获得国务院原则通过。

编辑本段轨道交通网线规划

今后,成渝经济区所有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三分之二的20万至50万之间城市都将通城际客运专线,形成一小时城际高铁网!昨日记者获悉,《成渝经济区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已初步完成,将尽快争取国家发改委批复。根据规划,成渝经济区拟建成12条城际客专,远期2030年前,成渝经济区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达到4000余公里。

数量:12条客运专线

根据《成渝经济区轨道交通网线规划》的初步规划,成渝经济区的铁路为“一主两轴四骨架”的线网架构,其中成渝为主轴,成绵乐、万州至重庆为两条辅助轴,绵遂内宜、成南达、宜泸渝、重庆至黔江等四条为骨架线,拟建成12条城际客专。

时速:250公里以上

“新规划拟建的成渝经济区城际客专都是按国铁一级标准,双线,时速都在250公里及以上。”中铁二院规划专家表示,目前,成渝经济区铁路客流量占总流量还不到10%,城际轨道交通线网建成以后成渝经济区的铁路客流量有望提升30%至40%。

里程:4000余公里

目前,成渝经济区内城际客专仅有1500公里,按照规划,2020年前有望新增城际客专线路1000公里,最终有望在2030年前,成渝经济区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达到4000余公里。

进程:规划完成待批

2007年年底,四川省和重庆联合启动了成渝经济区轨道交通规划工作,中铁二院具体承担规划编制工作,经过3年多实地调研,《成渝经济区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目前已经通过中国国际咨询公司的评审,争取国家发改委早日批复。

范围:直达所有50万人口城市

据规划专家透露,成渝经济区轨道交通规划设计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增加经济区内各重要城市相互之间高速铁路网络的布局,成渝经济区内,50万人口的城市都将有高铁通达,20万-50万之间的城市三分之二以上也都有高铁直达。

而从规划图上来看,以成都和重庆为中心,到周边城市的时间压缩到1小时内,最终将形成了一个成都、雅安(微博)、乐山(微博)、内江(微博)、宜宾、泸州、重庆、万州、

广安、南充(微博)、达州、巴中、广元(微博)、绵阳、德阳的成渝经济区高铁环线网。

主轴:成渝将有4条铁路直达

目前,成渝间铁路有老成渝线和成遂渝铁路,客运的主通道是成遂渝铁路,和谐号动车组直达时间约在2小时左右。但今年底遂渝二线建成后,时速能提高到200公里以上,成都直达重庆的时间将比过去缩短约半小时。

同时,成渝高铁已经开建,这条铁路最高设计时速为350公里,全线为国铁一级,双线,2014年建成后,动车组直达的时间只要1个小时。至此,成渝之间将形成3条铁路通道,最快只要1个小时,再加上规划的遂宁(微博)至重庆双线城际客专线,今后成渝间就可有4条直达铁路。

影响:城际高铁网对区域发展举足轻重

影响1:客货分线高效运输吸引企业投资

城际客运专线建成后,客运列车就不用和货运列车抢线。以成渝铁路为例,以前货运列车跑这条线需要20多个小时,平均时速只有10多公里,成遂渝铁路通车后,成渝铁路基本上都是货运列车的专用线,货运列车跑一趟只要8-10个小时,时间缩短了一大半。

影响2:整合资源高铁串起川渝旅游资源

比如,成贵铁路和宜泸渝客专形成了一个成都至乐山、宜宾、江津至重庆的旅游线路,这一线的乐山大佛、峨眉山、蜀南竹海、江津四面山等优质旅游资源可形成一条优质旅游带,游客可以乘坐高铁在沿途进行游览,换乘也比较方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