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卷第8期2006年8月 种子(Seed) Vo1.25 No.8 Aug.2006 水稻隐性标记基因的发现及应用前景 宋克堡 宋泽观 (湖南省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怀化418000) 摘要:具有隐性标记基因的黄化标8 s,是2003年冬在海南三 亚安农810 S繁殖田发现的特异突变株。该材料从秧苗到收获 的全生育阶段整个植株的全部叶片呈黄绿色。利用这一性状 在亲本和杂种F.之间的不同表现,在秧苗期能正确区分真假杂 种。对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防杂保纯、除杂去劣和苗期纯度鉴定 等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 标记基因 隐性遗传光温敏核不育系 自石明松1973年首先报道在粳稻品种农垦58群 体中发现光敏核不育株及其研究结果后,1986年邓华风 在籼稻后代材料中首先发现籼型温敏核不育株,并先后 育成“安农S-1”、“810 s”等系列核不育系和两系杂交稻 组合。尤以罗孝和选育的具有农垦58 s血缘的 培矮64 s,配制了一大批两系杂交稻组合在生产上推广 应用。袁隆平院士倡导的两系超级杂交稻更是创造了 水稻单位面积产量的历史记录,是水稻生产的划时代里 程碑。 从光温敏核不育株的发现至今,两系杂交稻已经 走过了二十几年的风雨历程。但由于光温敏两用核不 育系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在种子生产过程中,由于受不 良气温因素的影响,不育系往往会因育性反复出现白 花结实现象,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制种风险和 用种风险。使得一些种子生产经营单位心存余悸,在 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两系杂交稻的发展、推广和应用。 为了减轻和降低两系杂交稻在大田生产中的用种 风险,一些科研部门和专家曾试图利用抗除草剂基因 在杂种F,中的显性表现,将抗除草剂基因转育到两系 杂交稻恢复系上。在气候环境不利的种子生产年份, 对部分有嫌疑的种子在种植生产大田的秧苗期喷施除 草剂或用除草剂拌芽,利用真假杂种对除草剂的敏感 程度,进而杀死假杂种(母本自交种)秧苗。这无疑是 一种有效的补救措施。但是,同其它化学农药一样,长 期大量施用化学除草剂,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还将会 造成稻田环境污染和水质污染,同时药剂用量及浓度 也较难掌握。利用隐性标记基因在水稻秧苗期的表 现,及时、准确地就地鉴定当年所生产的两系杂交稻种 收稿日期:2006-04-27。 作者简介:宋克堡(1981一),男,农艺师;主要从事杂交水稻选育研究。 子的含杂率,不必到海南岛异地鉴定,不受鉴定期的气 温影响,不耽误销种和种植季节,将是一种新的行之有 效的简便方法。 黄化标8 S是2003年冬季在海南三亚于 安农810 s繁殖大田发现的特异突变株。2004年在湖 南安江夏繁,该材料从秧苗期开始,群体中整个植株的 全部叶片呈黄绿色,而对照810 S叶片呈正常绿色。7 月上旬进入育性转换期,7月中旬全部败育彻底。除 标记性状外,其它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与对照810 S 基本相同,农艺性状稳定,群体整齐一致。认定该标记 性状是可遗传的。将其与R 96—1和D 100等配制的杂 种F,在9月初播种,杂种秧苗期与对照“八两优96”、 “八两优100”表现无异,认定该材料的标记性状属绝 对隐性遗传。上述试验同年12月和2005年夏分别在 海南三亚和湖南安江再一次得到证实。 该标记性状是一个可遗传的特异突变体。它的发 现和应用丰富了水稻育种新思路,增添了遗传新资源。 它在两系杂交稻研究中有如下实用价值: (1)便于在光温敏两用核不育系种子繁殖和制种 过程中的除杂保纯。因该材料的植株叶色同其它任何 品种(材料)的植株叶色有明显差异,从秧苗期到收获 的整个生长阶段,除去非标记性状的个体,可有效地防 止和杜绝机械混杂和生物学混杂。 (2)因气温引起的两系杂交稻种子纯度鉴定可就 地进行,不必南繁异地鉴定,省工省时省钱,方便快捷, 不耽误销种和种植季节。并可免除鉴定期间因气温引 起的试验误差。 (3)两系杂交稻种植农户可自行在秧苗期识别和 剔除具有标记性状(即黄化)的秧苗个体。从而提高大 田群体的整齐度和单位面积产量,免除大田生产风险。 (4)黄化标8 S可直接替代安农810 S在生产上大 面积繁殖和制种,并配制新的强优势组合。 (5)将该隐性标记基因材料同现有的起点温度相 对较低的光温敏两用核不育系或其它材料杂交改造, 以选育出新的光温敏两用核不育系和配制新的低风险 两系杂交稻组合。 有关该材料的遗传机理尚待进一步研究。 ・9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