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2024-06-08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这主要是就文学区别于经济基础和政治,法制制度来说的,同时,从另一方面讲,也是就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共同具有的普遍性质来说的,那么,什么是意识形态呢?

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内部区别于政治,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如哲学,伦理学,宗教,文学及其他艺术等。

由于意识形态一词总是涉及人们所说,所写,所信仰的东西,因而与人们所处于其中的1文学与话语○2文学与种种社会关系形成了复杂的了解。论析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必须从○3文学与反映这三方面进行分析。 社会○

1、文学与话语

在讲这一标题之前,有必要把话语、语言、言语、文本辨析一下。

语言:是指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相应的语音、词汇系统和语法体系,它是言语活动的社会性部分。它超越和支配着言语,而又在言语中获得自己的具体存在。

言语:是指在具体日常情境中进行的个体语言活动。

语言和言语虽然相互依存,但决不能混为一谈,这种关系,就像象棋游戏中的那一套下棋规则同一盘盘具体棋局的关系一样。每一盘棋局必须遵守规则;规则超越棋局却又只能在每盘棋局中获得自己的具体形式。

话语:是指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行动为或活动,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的语境中通过本文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这个概念里面有五个关键词要注意 A、说话人(叙述者或抒情者角色,作家) B、受话人(接受者,读者)

C、本文(text 文本)是供阅读以便达到沟通的特定语言构成物,它是作家创作的产品,其自身具有召唤结构,具有潜在多释的可能性,但其意义和价值并未实现。

D、沟通,是说话人与受话之间通过本文阅读而达到的相互了解或融洽状态,这是话语活动的目的。

E、语境,就是使用评议的环境,是话说人和受话人的语话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语言关联域,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泛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

例如,宋代王安石的名诗《泊船瓜洲》见书,语境:本诗写于整理每一次辞去宰相职务后南归时他看到了实施新法后带来的新气象,表达了要再接再厉,再度回朝执政,继续推行

1 / 6

新法的意志。

为什么说话含有意识形态性质?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话语作为一种言说活动,其实并非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在某种程度上说,它是一块禁地,只不过我们在这块禁地里生活久了,没有意识到罢了,这也就是孟子所说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其实任何社会对话语的生产和流通都是控制着的,有三种方式:

A、排斥,也就是所谓言语和词语的禁止,比如,在古典时代性就是个讳莫如深的话题,再比如,中国封建社会也有许多言语的禁忌和避讳等,(名词不能与皇帝,父亲,长辈相同)

B、区分,正确/谬误,真实/虚假,善/恶,美/丑

“偷东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给予不同的价值判断,还如“吃羊”

C、制定一系列内在的规则,它们涉及到一系列的分类,组织和流通原则,如注解,我们都知道历史上有许多文本都被后人所注解阐释。(经学)其实在此注解过程就是个添加意识形态的过程,注解就是给予人们一个去说原初文本以外的东西的机会。

D、话语的社会征用。如教育体制对话语的传播和限制,就是一种社会对话语的征用,因为它教育人们可以说什么,不可以说什么,实际上把各种话语规则传输给受教育者,这就形成了对话语的社会控制。用社会学的语言来说,就是一种话语的社会体制化。

所以说话语不是一般语言学意义上的听、说、读、写活动,而是隐含着深层的意识形态性。

2、文学与社会

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也表现在,文学是一种社会性话语活动,怎样来理解这一句话呢?我们不妨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①、文学话语的社会性(为什么说文学话语是社会的产物)见课本 首先,文学的“唯一源泉,是社会生活”

其次,文学的各种要素,无论是语词,格律,节奏,原型,比喻等,还是主体的相应的审美“感觉”都是社会的产物。

再次,文学话语的发展与变化最终取决于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文学话语的演变本身就是社会的发展与变化的一部分。

②、文学是人学

社会是由无数个单个的人组成的,文学是研究人的学问,在此有的同学可能会问,人数的根本研究对象是人,此话不假,但文学研究人与其它学科不一样:

科学研究,其实是被“肢解”了的人,即人的各别侧面,如物理学研究人的骨骼硬度,

2 / 6

肌肉韧性等;生理学研究人体的组织器官的构成与功能等;心理学则主要研究人类对心理活动的共同因素和一般规律……这些确能加深对自身的了解,然而,即使将它们的相关成果集合起来也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人的理念。

诚然哲学是研究整体的人,但多是抽象意义上的人,是人的最基本的特性,哲学家家们将“人”定义为“劳动动物”或“理性的动物”“等号的动物”等,竭尽抽象概括之能事。

但文学所探索,所描绘的是具体的,有鲜活生命的,完整的人,这个人有思想与情感,有灵魂的冲突和理想追求,是一个有血有肉丰满的人。

怎样理解文学是人学呢?

第一,人始终居于文学所表现的一切生活现象的中心,文学归根到底还是为了表现人的价值,追寻人生的意蕴。

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也好,抒情文学中的自然景观也好,在文学的世界里并不具有独立的意义,尽管文学世界的构成绝对不能缺少它们。

在叙事作品里,故事的叙述和生活矛盾描写都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展示人的命运,是为了揭示人的思想和感情何以发生,何以冲突的原因。

同样,在描绘自然景象的作品里,文学也不以纯粹的自然为对象,其描绘自然景观也是为了表现人的感情,寄托人的思绪,所以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不妨把文学视为一个双层结构体

感性现象层,它由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体系所构成,它可能是一个故事,也可能是诗人笔下的山川景物等,对于文学来说这个现象层面不可缺少,否则无以构成文学世界所必要的具象形态

人生意蕴层,显示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层次,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往往是通过上述两个层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即在艺术地再现感性形态的社会生活的同时又超越了它,把人们带进一个更为深远的,显示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世界。

文学是人学的另一个含义是指唯有文学才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人的性格、命运、思想、感情,乃至潜意识作丰富,复杂,多样的表现,也就是说,“人学”的研究必须靠文学来解决。

其实许多文学理论家早已意识到了这一点,文学对人与人生的表现有异于非文学对人和人生经验的理解。

清人叶燮就曾说过:“可言之理,人人能言之,又安在诗人之言之;可征之事,人人能述之,又安在诗人之述之!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

3 / 6

无不灿然于前者也。”艾略特也认为,诗能够传达一种特殊的人生经验,从而使读者获得唯有文学才能给予的人生感受。他说:“诗总能传达某种新的经验或某种对熟识事物的新颖的理解,或者表达某种我们经历过但无法言传的东西。它们可以开拓我们的意识面,改善我们的感受性”。

因为人的心理活动是内在的,流动变化的,非逻辑的,依赖于知性的科学工整理和逻辑的,抽象的哲学无法把握,只能依赖于感性的文学去把握,诚然文学在把握人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生意蕴时也有局限性(不展开以后讲),但它可能让人们领悟到不同于知性抽象所把握的另一种人生意蕴,一种只存在于平凡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人生意蕴。

③、文学的阶级性

文学话语的社会性还表现在,它或陷或显地代表着超个人的阶层、阶级、民族或人民的利益,也就是说文学有阶级性。

为什么呢?

一方面是由于客观的社会生活确实存在着阶级的差异或对应,比如说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1927—1937)是阶级分化和对立异常激烈的时期,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多反映阶级斗争,如这一期有矛盾的《子夜》、《林家铺子》、《春蚕》,有鲁迅的杂文,有曹禺的《雷雨》等。

作家或读者都属于一定的阶级和时代,因而他所创造或领导的话语结构必然会带有他所属的社会集体的意识形态结构的特点,也就是说他不可避免地要站在某一社会群体的立场上说话。例如:同是描写北宋末年梁山伯的农民起义,施耐庵就站在社会下层人民的立场上,突出“宫逼民反”的主题,歌颂起义英雄仗义疏财,扶弱抗奸,而俞万春的《荡寇志》就站台在上层统治者的立场上,污蔑这场起义是不忠不义的盗寇行为。以上是从整理的角度看,如果从读者的角度看也一样。如同一部《红楼梦》,溪笔谈没的人就看出不同的立意,才子看见了缠绵,道学家看见淫,毛泽东看出了“革命”。(也就是我们所说看到了封建大家庭不能可避免的衰败命运)“经学家看《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但是有一点需要强调,不能凭作家的阶级出生简单或直接地决定其文学话语的阶级归属,说通俗点,也就是说并不是什么样的阶级作家就写什么样阶级的文章,而仅是说他的话语活动总是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显现出在背后居于支配地位的特定阶级(也许是与其出身的阶级不同的另一阶级)的利益,以及阶级利益之间的冲突。

例如,巴尔扎克是贵族阶级,他写《人间喜剧》时,却对共和党英雄大唱赞歌,站在新

4 / 6

兴的资产阶级立场上,而对自己的阶级(贵州阶级)的没落寄予深切同情和惋惜。所以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中这样说“巴尔扎克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之的必然性从而把他们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他在当时唯一能找到未来的真正的人的地方看到了这样的人”

还有杜甫,有时站在社会下层,同情民众的生活疾苦,有时又致力于获得社会上层的青睐,为统治者歌功颂德。封建文人都如此,“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阶级性在文学中的表现是十分复杂的,一般说来,叙事文学,戏剧作品多描写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多描写人们的社会关系,这类作品的阶级性就十分明显,比如像《儒林外史》、《红楼梦》《人间喜剧》、《汤姆叔叔的小屋》。而描写人伦之常的作品,如孟郊的《游子吟》,描写山水风物的作品,如王维的《鹿柴》则可能不存在明确的阶级性。

同时应当注意到,同一本文,当处于不同的语境中,共阶级性可能会有着不同的面貌,如《诗经》中的《关惟》,爱情诗→后妃之德的颂诩(《毛诗序》)后妃,指周文王妃太姒“言后妃性行和谐,贞专化下,寤寤求贤,供奉职事,是后妃之德也。”

3、文学与反映

以上我们通过对文学与话语,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分析,提示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特点,即文学是一种社会性话语活动,应当说,这还只是从现象上说明文学的意识形态,还没有阐明这种现象所包含的实质,也就是还没有阐明原因,为什么说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社会性话语活动?我们认为,归根到底,还是由于文学是一种反映,在这里,

“反映”有两种特性:一是受动性,文学反映的受动性,是指文学依赖或受制于现实社会的根本性质。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就可能有什么样的文学。举例说,如果没有“五四”时期传统价值休系崩溃和“五四”新文化运动,就很难有鲁迅的《呐喊》与《徬徨》。如果没有十年文革,中国当代文坛就不可能出现“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社会生活中有阶级斗争,它就必然被反映在文学里,“打工”音乐中有打工系列歌曲,“网络文学”等等。社会生活中远处不存在意识形态,无处不存在权力,那么文学文本里当然也就到处弥漫着意识形态。反映的另一种特性现实过程中所具有的积极的选择或改造性质。《西游记》里面的神魔世界是现实中所没有的,是整理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所魔幻的。

当然,作家在对现实社会生活进行选择改造时,不能凭着一种先见或观念,而必须自己去切身体验社会生活。

鲁迅非常重视这一点,他写的阿Q坐牢时,曾经想喝醉酒到马路上打警察,让自己也去坐牢,体验一下阿Q坐牢的情感,这样写阿Q坐牢的心境才会真实。1932,地下党曾要求鲁

5 / 6

迅写一部关于经军题材的小说,他未动笔,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生活素材不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没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还有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时,口含砒霜。

文学创作中之所以会出现雷同的“撞车”现象,根本的原因并不是由于题材的相似,而是由于作家面对着相似的生活,没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没有自己的发现与理解,他找不到不相似的“自我”。所以说文学创作的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生活材料,更重要的还是主体必须要有自己对生活对象的独特感受,独特理解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当然,作家在对生活对象的独特感受过程中,会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对生活对象的独特理解过程,会选用自己的人生经验,也就是说,作家在选择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过程中也会渗入意识形态。

[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6 /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