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诗十九首》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精华,代表了汉代五言抒情诗的最高成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特质,孤独意识便是游弋于其中的一种意识形态,这种孤独意识可以从其中的游子思妇诗中得到集中体现。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是造成文人士子无法正常走入仕途的根源,他们在浑浊的人世找不到安放孤独灵魂的处所,继而将这种孤独意识带入诗中。游子的孤独在于自我价值得不到认可,有家不得归的离愁别苦;思妇的孤独在于思念、等候遥无归期的游子的无望。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孤独意识 ;游子思妇
On The Sense Of Loneliness Contained In The Nineteen Poems
LiFang
Abstract:The Nineteen Poems are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representing the highest achievement of five-word lyric poetry in the Han dynasty. It contains rich spiritual qualities. The sense of loneliness is one of the ideologies epitomized by the poems in which travelers miss his women. Unstable social environment is the main reason which scholars fail to be promoted to an official. They can not express their lonely spirits in the dirty world, so they express their lonely souls in the poems. Why the travels feel lonely is that their self value can not be recognized, and the gloomy mood caused by failing to go home. Why the women feel lonely is that they wait for and miss the travelers for a very long time.
Key words: Nineteen Poems; The sense of loneliness; Travels missing his woman
《古诗十九首》最早著录于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昭明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五言抒情古诗。这组由汉代多位无名诗人创作的抒情短诗,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
古诗。它们由文人创作,自成体系,充满了咏叹人生的孤独情怀。在录入《文选》时经过反复筛选,得到了其中的精粹,质量之高,达到了汉代五言抒情诗的最高成就。这组被赋予时代气息和浓郁文人情怀的抒情诗,饱含了太多的文人游离之思。我们可以透过古诗透露的点滴来窥视那个动乱时代下的孤独群体。
《十九首》是由多位诗人创作各自成篇的,但是组合起来,又是一个息息相通的整体。它们的收录成组,呈现出汉末苦闷与哀怨的时代气息,整组诗都笼罩在一种浓重的孤独意识中。孤独是“主体与对象相疏离所导致的一种铭心刻骨的精神空落感”,这种精神空落感在十九首诗中具体表现为游子羁旅和思妇守望。
汉末出现的《古诗十九首》没有涉及复杂的思想内容和政治意图,诗人通过游子羁旅和思妇守望来表现离愁别苦。这一点,恰好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一些社会历史现状,文学作品是映射社会环境的一面明镜。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离骚者,犹离忧也”,“故忧愁忧思,而作离骚”,说明屈原是为了摆脱离愁忧思而创作《离骚》。《古诗十九首》的创作,亦是家园残破,时代扰攘,安定生活不能实现,无法进入仕途的知识分子们陷于有家归不得境地的鲜明写照。这与《离骚》整篇渲染的忧愁忧思是一致的。举世混浊,茫茫人世,诗人又如何安放一颗孤独无依的漂泊之心。因此,动荡的历史环境下的游子思妇徒增更多的孤独之感。
一、思妇诗中的孤独意识 (一)孤独等待中的疑虑、惶惑
一般来说,封建社会的女子没有独立的自我和自由的追求,她们的价值是依附于男子而存在的。出嫁以后,生活圈子更显狭小,命运自然地与丈夫连成一体,与丈夫的离别就意味着相思愁苦的开始。《诗经·氓》中说:“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是说男子陷入爱情的枷锁,还可退出来;女子一旦陷入感情的漩涡,就很难退出了。封建社会男子可以有自己的追求,独闯天涯,找寻自我价值所在,女子是没有这样的机会的,她们的精神世界在远离了丈夫后是孤独的。“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这两句诗极好地表露了一位曾为娼家女的闺中妇人的真挚情感,并且提出了人生中一个严肃的问题:当一个女
[3]
[2]
[1]
子孤立无援的时候,该怎么办?每个人都难免会有软弱的时候或是绝望的时候,每个人在孤独的时候内心都会产生很多的疑虑和惶惑。这种时候,她们心头的孤独具有一种压抑感,这种感觉是一致的,但是对生活的态度却是不同的: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涉江采芙蓉》)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冉冉孤生竹》) 徒倚伤感怀,垂涕沾双扉。(《凛凛岁云暮》) 一心抱区区,惟君不识察。(《孟冬寒气至》)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客从远方来》)
显然,《迢迢牵牛星》中的女主人公是比较浪漫的,想象自己与爱人的别离好像牛郎织女,只能在“盈盈一水间”脉脉守望。这是多么至诚至真的感情!在守望中把自己幻想成神话传说中的仙子,只待佳音。大概只有天真烂漫的少妇才有这样的情怀,纵然浪漫,依旧掩饰不了主人公的离愁之苦。《孟冬寒气至》和《客从远方来》的主人公大概是分别收到了远方游子的书信和绢匹,焦灼的等待有了回音显得兴奋而又别样的激动,坚定了“一心抱区区”的信念,欢喜裁制合欢被,期待夫君归来以长相厮守。这是痴情的代表,在意外中守望归期。当姑娘们竞相采摘着荷花,声称要将最好的一朵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心念的丈夫,却远在天涯。纵然她采摘了最美的那朵“芙蓉”,此刻又能送给谁呢?年华易逝,只好在哀怨中忧伤终老(《涉江采芙蓉》)。《冉冉孤生竹》描述的思妇又要另当别论:这是一个心意懵懂的姑娘,一再等待,为何她的心上人还没有驾车来迎娶,孤独的等待中疑虑哀伤尽显。
(二)游子思妇共话孤苦
有学者在给十九首归类时将游子思妇划到一类,这是因为其中一些确实兼具了游子思妇共同的孤苦愁思之情。如《明月何皎皎》就不可以单纯地划归到哪一类,我们只能认定这是一首相思之作,可以理解为男子抒发思乡之情,也可以
[4]
看作女子表达闺中望夫时的感受。(清)张玉谷《古诗赏析》卷四:“此亦思妇之诗。前四,即夜景引起空闺之愁。中二,申己之望乡也,却反从彼边揣度,客行虽乐,不如早归,便觉笔曲意圆。末四,只就出户入房彷徨泪下,写出相思之苦,收得尽而不尽。”游子的远行正是有了闺中妇人守候才显出异乡的夜格外孤独,格外寂寥。而闺中妇人的守望却叫游子的远行,添加了无限的牵挂和眷恋。明月皎皎,远方的游子何时才可归。这样两厢不得见,在月光下各怀情思,便使孤情愁苦“笔曲意圆”了。这种做法,在《行行重行行》中也有体现:古诗前六句描写君生别离,不待归期;后十句描写相思,申诉现时的心情。前后的描写对象显然不是一个人,这是男女双向的对白。前者写漂泊的游子,后者则被作者刻画成一位对远行者满怀怨怼的絮叨妇人。远行与会合让人想到动乱不宁的社会,虽是生离,也就是死别。这应该是最孤独的爱情了,一个人独守一片天地,两个心心相映远在天涯的人该如何战胜孤独。
二、游子诗中的孤独意识
(一)抑郁孤苦中求索不得的自我放逐
作者身处乱世,生活上找不到出路,生命活力不得纾解的人们在积郁苦闷中求索不得,产生了人生短促,及时行乐的想法。“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美好的现实理想得不到解决,仕途经济没有出路,追求无望,不如及早行乐,抛开一切自我放逐。知识分子如此,以此为生的歌姬呢?她们终朝浓妆艳抹,恬尽笑脸,看似被服罗裳,嬉笑言欢。然而,这样的生活真的是他们想要的吗?他们内心“青音一何悲”,这与作为看客的落魄文人“沉吟聊踌躇”是一致的,聊以自慰的行乐让人更加孤独。诗人对这种生活表现出了强烈的抵触情绪,“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青青陵上柏》)中描绘的场景:洛阳的府邸里,官僚贵族们成天把酒言欢,穷极宴会,却又显得抑郁不欢。这又是为什么呢?生当乱世,他不能不厌弃这样的生活,然而到京城去看看,从“王侯宅邸”直到“两宫”,都一味寻欢作乐、醉生梦死,全无忧国忧民之意。相较下来,也就心灰意淡了。自己无权无势,又能有什么作为,还是“斗酒娱乐”游戏人间吧!冷眼观望,危机感又来自何方,诗人在孤独沉痛失意中提出了“戚戚何所迫”的慨叹。
(二)漂泊无依和对家眷的无限思念
游子的漂泊生活主要是从两种生活现象着笔的:“斗酒相娱欢”是一种,“忧愁不能寐”又是一种现象。前面已经提到欢愉的士子并不是真的快乐,不过是一定情况下的自我麻醉罢了。当酒醒宴席散尽,心下便黯然神伤了。游子久居他乡,心头的苦闷无处倾诉。“出户独徘徊,愁思当告谁”,为什么会无人相告呢?这是因为久离家人,一同出来寻“高节”的友人早已平步青云,仕途坦荡了,这些昔日的友人辉煌后就与“黯然的人”划清了界限。李商隐《四皓庙》“羽翼勋殊弃若遗,皇天有运我无时”表现的典型环境下的情感与《十九首》被友人遗弃的情感是一致的。这种时候诗人唯有在月光下独自徘徊,月光倒影出了他寂寥的身影,而在头顶上空,依然是明珠般闪烁的众星。朋友的不相援引让他在仕途上更显无望,失意的人生更显孤独惆怅。
孤独的游子经历了追求前途的不得志,醉梦生死的自我放逐,看透了统治集团的腐化没落,作为奋斗者的心已经淡了。友人的不得相引,让羁旅的游子彻底失去了漂泊的意义。这时候“思还故闾里”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回家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家中还有“一心抱区区”的妻子,漂泊多年,孤寂的她依然守着多年前寄回的书信,为游子敞开一扇回家的大门,等候他的归来。乡土的眷恋怀思,已经冲淡了富贵功名的思想,对真实生活的向往,像一双拨云见雾的手,令游子萌生了踏上返乡之路的想法。
君亮执高节,努力加餐饭。 (《冉冉孤生竹》) 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孟冬寒气至》)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客从远方来》)
家中的妻子在游子远走他乡遥无归期多年后,还依旧坚信他为“执高节”而奔波,“努力加餐饭”以期爱人的归来。怀揣游子的家书,幻想重逢后夫妻欣喜连连,如胶似漆。不难看出,诗中所描述的意外喜悦,实蕴含着夫妇别离的不尽凄楚,痴情的奇思,正伴随着苦苦相思的无声咽泣,此情只应天上有!传统故事里的鹊桥相会到了这里只能“脉脉不得语”了。诚然,有了这样像磐石一样坚定的热情,再抑郁的苦闷都可得到抒怀,再强劲的孤独都可战胜。
(三)假托思妇来展示文人形体孤独
[5]
“《十九首》的语言,篇篇都表现出文人诗的特色,其中思妇词不可能是本人所作,也还是游子的虚拟。”作为落魄的底层文人,他们的情感真挚而丰富,他们把对前途的渴求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寄怀到思妇诗中。“一心抱区区,唯君不识察”,正是知识分子在向统治者讲明自己的一片真心。抱定了一颗赤子之心,只希望君王能够体察。可以说,文人这种渴求有所作为的心志,在思妇诗中隐藏极好。“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是讲怨念的,等待君主的赏识快让人白了鬓发,奈何召我觐见的宫车迟迟不来呢?诗人幻想与君主的相伴“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如鱼水之欢,其乐融融。这只能是幻想,现实的残酷,让他们在追寻梦想的道路上更加孤独。“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这是说,一位闺阁里的妇人等候杳无音信的游子快要失去耐心了,产生了另作打算的念头。那么,站在男性对待前途的角度,也可以理解为知识分子在寻求仕途经济的过程中,产生了懈怠感。长久的努力看不到希望,寻求入仕的心思终于开始动摇了,这是不是意味着底层知识分子有了再作打算的念头呢?
三、《古诗十九首》孤独意识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应该说,《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既总结了汉代乐府的成就,又替建安文学奠定了牢固的基础。而十九首中表露出的孤独意识,更是我国古典抒情诗的重要精神。这种精神,对南北朝和唐人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建安诗歌的主要特征是慷慨悲歌。三曹诗流露的情感沉重而苍凉,诗歌创作“开始着意描摹个人面对无限的自然所产生的孤独感与彷徨心绪”,这里的孤独、寂寞是个体意识初步觉醒所导致的,带着对人生、对自然、对宇宙的思考。与三曹时间大致相同的建安七子,他们的诗歌中流露的孤独感与《古诗十九首》孤独意识的相承更为明显,其中有个人价值无处实现的恐慌,亦有流光易逝、物是人非的忧伤。
唐人诗歌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鼎盛时期,唐代诗歌内容繁华多样,然而诗歌创作仍然注重倾诉个体生命流逝的悲哀,隐逸的孤独感。像李白这样才华横溢的谪仙,依然有“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感。大概诗人都是孤独的,处江湖之远而心生冷落之孤寂,高居庙堂之上,相伴君王左右又有尊严备受愚弄的落寞,最后只得长叹一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安史之乱以后的唐代诗
[8]
[7]
[6]
歌,更倾向于显示个体与群体的疏离,表现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个体生命得不到保障的控诉。很多诗人把这种受压制的怨愤带到诗中。唐代很多有名的作家,大半来自中下层社会,都有丰富的生活和对现实的认识。这样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基础,使得他们在古典诗歌中吸取孤独的精神时又多了共鸣之处。
总之,古诗十九首充满了浓厚的孤独意识,而造成这种孤独意识的根源就是动荡纷乱的社会背景。在这动乱黑暗的时代,游子的羁旅求志和女子的守望更显孤独,这种孤独不单单是东汉末年所特有的生命意识形态,而且是整个人类在孤独失意形态下所共有的感受。正因为如此,十九首诗在历史发展的漫漫长河中始终被咏颂。
参考文献:
[1]王建.孤独意识产生根源探析[J].青海社会科学,1997.(1). [2]司马迁.史记(卷六)[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7:57. [3]梁锡锋.诗经解说[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117.
[4]裴斐.中国古代文学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194. [5]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14.
[6]刘黎明.中国文学先秦两汉卷[M].成都:四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275. [7]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 [8]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卷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