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石灰吟》教学反思
我教学《石灰吟》后曾写下这样的《石灰吟》:
今天教学《石灰吟》,课堂前后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状态与效果,可谓是矛盾的两种境地:
一境:行云流水,诗情与我相融。
1、读诗,认识石灰。在把诗读正确之后,我让学生从诗句中抓住关键词语探索石灰不平凡的一生。有学生缺少常识,说石灰是经过千锤万击从深山开采出来的。我问:那烈火焚烧、粉身碎骨又是怎么回事?于是学生补充理清了石灰的生命历程:千锤万击(石块出山) 烈火焚烧(成为生石灰)(水中浸泡),粉身碎骨(成为熟石灰) (粉刷墙面),留下清白(美名)。
2、赏读,领悟正气。再读诗句,在学生理解诗句意思后,我问:从刚才所画的关键词语里你能体会到什么?学生交流,有说从千锤万击、烈火焚烧体会到了石灰的韧性、坚强。有说 从粉骨碎身、要留清白,我想到了历史上的仁人志士。在学生背诵人生自古所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过程里,我写下铮铮铁骨、浩然正气,并慷慨吟诵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再读诗,让学生谈感受。人活着,要顶天立地!清白,高尚,无所畏惧,这是大写人的标志。
二境:苦涩滋味,诗意已荡然无存。
1 / 3
教学至此,自我感觉已至课的尾声,可想起试卷上常常出现的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之类的考题,为了对学生负责,于是让学生填空。课堂意想不到地沉默了。我的心里头却着火了:我的学生,你可不能沉默啊。学生在思考收罗恰当的词语,我的大脑也在快速搜索,可我有意会却就是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来填空,于是不得已将教参书上的不同流合污话语搬了出来。写下这几个字,我也感到荒唐。从学生的眼神里我读出了茫然,从学生认真笔记的动作里我更看到了自己的丑陋:老师啊,你啥时能鄙视流俗,不同流合污呢?
这是我的教学,呈现着我的焦虑与思索。如果问这段反思有什么可贵之处,我认为真在其中,是真让这段文字熠熠生辉: 耰 収癓js?
反映真情景。读诗,认识石灰,赏诗,领悟正气,填空,明确主旨。前面教学行云流水,课堂呈现和谐动人的画面,后来的填空则让师生同时陷入了尴尬。这样一步步写来,不含虚情,真实录像,于是教学的历史存留,镜子的作用显露。反之,回避问题将继续为问题所累,那种加工改造实际是对教育真容的涂抹,问题的本质在涂抹中难觅,所谓反思必如海市蜃景,虚幻无根。 )
坦露真心情。我的心里头却着火了:我的学生,你可不能沉默啊!这反映着应试的心理,这种思是一种顾忌。老师啊,你啥时能鄙视流俗,不同流合污呢?这是指向未来的思,话语里已经包含对历史的不满,企望超越。至于反思的两个小标题则明示自己对这节课的评价,体现着一种觉醒。我们可以感觉其中人的存在:鲜活,个性,正
2 / 3
直,也庸俗。如果反思只是说些藏匿自我的公共话语,没有性情,无关痛痒,那么它的作用显然也不再与自我相关。
思考解决真问题。公开教学作秀,关起门来死揪。有人奉此为生存之道。我想,如此聪明的教师是不会有什么真反思的,当然也不可能领会什么教育真谛。笔者愚拙,执意要在自己的家常课里作秀,而且把课上僵化控制、只为考试那揪的教学视为丑陋。秀出味道,剔除丑陋,我想这是教育人道的思考。
行文至此,作一点小结:真的反思是前进的驿站,而停留纸上、故作姿态的反思永远与成长无缘。
3 /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