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以文化空间建设打造重庆主城都市区文旅新形态

以文化空间建设打造重庆主城都市区文旅新形态

2022-05-19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以文化空间建设打造重庆主城都市区文旅新形态

近年来,重庆连续被国内知名机构评为优秀旅游城市,来渝旅游人数持续保持国内旅游开展前三的领先地位,但由于都市文旅产品缺乏,使拥有巴渝文化、移民文化、开埠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工业文化、三线建设文化等各类丰富文化资源的重庆主城都市区旅游出现游客多、消费少的现象,影响了主城都市旅游开展。

重庆主城区除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外,还拥有工业遗产这一珍贵资源。重庆作为我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经历了洋务运动、民族工业、三线建设等开展工业的重要历史时期,工业遗产非常丰富,留下了许多大体量的工业建筑体,这为开发都市新型文化旅游产品提供了极好的根底条件。基于重庆所拥有的各类文化资源和工业资源,本文提出从文化空间切入建设都市文化旅游新形态,以填补重庆都市文化旅游产品缺乏的短板。

一、文化空间的内涵

文化空间是指利用独特创意和商业模式,将都市闲置的工业遗址等高敞物理空间打造成可集中展示城市不同历史文化内容和文化商业业态的大型室内文化旅游产品。建设文化空间需具备四个条件。

〔一〕空间载体

文化空间一定要有敞亮高大的物理空间〔约2~4万平方米〕为载体,方能完整表达城市专题文化故事,方可形成都市年接待300~800万人次游客量的文化旅游聚集消费区,此为空间建设的根本条件。

〔二〕文化主题

文化主题是文化空间的灵魂,也是空间内相关内容及场景筹划、设计的依据,更是未来众多空间产品差异化开展的品牌定位。在设计文化空间时,要对遗址及城市文化资源进行梳理,确定要表达的文化主题,方能打造出具有鲜明主题的特色文化产品。

〔三〕内容筹划

文化空间的核心要素是具有吸引力的内容。这是延长游客滞留时间、激发游客消费的重要举措,也是空间运营的成败关键。文化空间内容筹划第一要素是核心吸引物。旅游工程的核心是解决游客为何来此消费的动机问题。故文化空间内一定要有独特的“吸引物”,此“吸引物”或是独特主题;或是有震撼力的科技化立体文化环境;或是空间内的假设干小戏剧场景;或是“爆款”文化产品等。只要设计出了能吸引游客的吸引物,文化空间的营销就成功了一半。其次是完整的故事。体验经济时代,一个动人的故事即可转化成一个超级文创产品,产生超值利润。故文化空间需要讲好城市历史的主题故事,让游客在阅读体验中完成文化消费。再次是场景设计。在体验经济流行的当下,文化空间一定要通过设计营造出个性化的城市风貌环境和不同市民生活场景,让年轻游客置身于其中,更真切地感受和阅读城市。

〔四〕商业模式

因各文化空间所在地有不同的资源及条件,也有不同背景条件的业主,还有多种不同诉求的合作伙伴,故每个文化空间均要根据这些具体条件,在确保合作各方共赢的目标导向下,设计好商业模式。

二、打造重庆都市文化空间的意义

都市文化空间建设,不仅可迅速形成多样化的新型都市文化旅游产品,还能与商业街区、历史遗迹、主题博物馆,以及旧城改造工程等结合开展,构建体量更大、更具文化旅游价值的都市综合型文旅工程或产品,对于推动城市文化建设及都市文旅产业开展具有多重现实意义。

〔一〕构建重庆都市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文化空间作为独立的都市文化旅游新形态,不仅能增加都市文化产品,其最大意义还在于能集中城市中零散分布的文化资源,构建起都市文化旅游产品体系。重庆主城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工业资源,但分散于主城各处,假设方案性地建设假设干不同文化主题的文化空间,让每一处文化空间均完整表达某一文化形态或某一文化形态的不同主题内容,这些文化空间便自然构建起了能完整再现城市文化开展脉络的都市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二〕开创重庆博物馆新形态

大多数城市都有博物馆,但因其文化事业属性,只能静态展示,缺乏产业性。因此,可考虑打造活态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形成内容上既相互照应、形式上又截然不同的互补性整体,从而形成规模效应,实现游客资源共享和双赢。如可利用大渡口重钢博物馆旁闲置的老厂房,建设一个以“钢厂、城市、人”为主题的文化空间,将钢厂人的生活场景以及大渡口的老城市符号〔如渡口、古镇、石梯、小巷、吊脚楼、民国建筑、寺庙、黄葛树、商铺等〕以艺术化的手段呈现,并有机植入都市传统商业业态,形成活态化的钢厂人生活博物馆,与重钢博物馆共同构成静态与动态、生产场景与生活场景、工人劳作与家庭生活、工厂气氛与城市风貌并存的工业文化旅游区,以全新的形态吸引更多游客,带动重钢博物馆人气。

〔三〕带动重庆遗址型景区开展

许多城市都有历史文化遗址景区,但这类景区游客不多,究其原因,在于很多景区只有简单的文字、图片和不会说话的物件,很难让游客真切体验这里曾经发生过的精彩故事。因而出现景区要么无法吸引游客,要么游客去了走马观花的现象,使得这些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址景区不能实现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造成历史文化资源的浪费。比方重庆合川钓鱼城风景区,700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宋蒙钓鱼城之战彻底改变了欧洲命运,是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钓鱼城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可以说其文化品牌非常响亮,但这些相当罕有的优势条件却始终未能改变其游客稀少的现状。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未能将历史遗址文化资源转换成故事化、活态化、科技化、情景化、产业化的文旅产品。假设在钓鱼城旁选址建设一大型文化空间,其内设计为钓鱼城主题故事馆,以蒙古大军攻打钓鱼城、蒙古大军攻打欧洲为故事线索,凸显钓鱼城军民抗战的坚强意志和钓鱼城战争改变欧洲命运的伟大历史意义及民族融合主题,以“物态化、活态化、场景化、沉浸式、科技化、互动性”的艺术手法及高科技为故事表达手段,并有机植入丰富的旅游元素,让游客完成一次重要的历史文化体验之旅。

〔四〕推动重庆传统商业市场的转型开展

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将引起传统工商业的转型,城市也将由功能城市转向文化城市,文化空间将在传统商业市场转型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其实现路径就是通过重点开掘该商业区域的历史文化资源,将这些资源在一个空间内艺术化再现,使之成为新型都市文化旅游目的地,从而实现传统商业区域向文旅融合开展转型。重庆朝天门商业综合交易市场就是一个非常适合实施由传统商业市场向文旅商融合开展的空间改造候选地。朝天门是重庆最大水码头,曾是重庆十七座古城门之一。自古巴渝时期,这里就是连接武汉、沔阳、宜昌、襄阳的要津,江面樯帆林立,舟楫穿梭,货运繁忙。19世纪末重庆开埠以后,朝天门又增设了海关、银行、洋行,洋货源源不断,商业尤为繁盛;抗战时期,众多公、私、外资重要金融机构遍布朝天门片区的打铜街、小什字、新街口、道门口一带,形成了重庆及整个大前方最重要的金融商务区;新中国成

立后,这里开始大规模建设仓库区,形成了重庆的“商业蓄水池”;改革开放时期,这里又开辟为重庆的商业综合交易市场,续写着朝天门的商业历史。可以说朝天门根本上见证了重庆的商业开展历史。这段商业开展史是朝天门、更是重庆异常珍贵的文化资源。因此,可在朝天门商业市场选择一大厦,改建约有2~4万平方米经营面积的大型文化空间,将朝天门典型的、生动的、有价值的城市历史文化符号和商业场景活态化呈现,使该文化空间成为一个活态化演绎朝天门暨重庆商业历史文化的“剧场”和文创产品销售平台,成为活态化的重庆商业历史博物馆。未来这里将形成文化休闲旅游、商贸餐饮购物一体的文化旅游消费聚集区,聚集区将比传统商业批发市场每天多经营7~8个小时,并开辟出一个巨大的夜游经济市场,提升朝天门商圈文化旅游消费占比。

〔五〕助力重庆旧城改造建设旅游城市

为完成城市更新,重庆主城区有许多具有一定规模、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工业遗址正面临拆迁或功能转型。假设按照文化产业建设思路,这些工业遗址可在旧城改造浪潮中,通过文化空间建设得到完整保护进而再生。如重庆江北区郭家沱街道,就可以望江厂遗址为核心资源和城市文化定位,在旧城改造中蜕变一新。望江厂前身是1938年内迁的国民政府第五十兵工厂,1957年后改名为国营望江机器制造厂、望江机器制造总厂,曾在抗日战争、抗美援朝等战争中立下不朽功勋,其独具时代特色的建筑群和历史记忆物,浓缩着近现代中国的大历史,现属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老厂区除厂房保持完整外,其他建筑均根本上保持着原有生活场景格局。有电影院兼剧场、百货商店、澡堂、洗衣店、餐厅、照相馆、银行、邮电局、商店等一系列充满年代记忆的老商铺,以及红砖宿舍楼、青砖宿舍樓、平顶加拱形宿舍楼、专家宿舍楼等望江人生活居住的“眷子号”老建筑。这些历史建筑形态和有故事的商业业态都可以艺术化地整体置入以老厂房为载体建设的文化空间,让后人在具有历史感的厂房空间里体验望江厂曾经的辉煌。文化空间可作为郭家沱未来核心文化旅游区和区域旅游经济开展的“引擎”,带动郭家沱地区建设成工业遗产得以完整保护的、具有浓郁工业风貌的军工文化旅游目的地。

三、结束语

重庆都市文化空间建设投资小、效益大、游客多、回报快、易操作,可迅速改变重庆都市文旅产品缺乏的现状。本文所提出的文化空间建设的全新理念和具体操作方法能为破解重庆都市文化旅游产品短缺难题提供有益思路,尤其是在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国家战略大背景下,以文化空间为载体,能为成渝城市增添具有巴蜀文化特色的都市文旅产品,将更具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