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研究

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研究

2024-08-17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研究

作者:陈浪城

来源:《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01期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校传统实验室建制与学校、学科发展的矛盾,总结了目前国内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主要模式,对该模式下各类型实验室设置的利弊进行了分析,并对存在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高等院校 实验室 建设模式 管理模式 利弊分析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 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11)01-0028-03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其综合能力、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是完成新世纪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根据高校实验室工作指南的定义,高等学校实验室(包括各种操作、训练室)为“从事实验教学、科学研究、生产试验、技术开发的教学和科研实体。”因此,一个实验室的水平的高低,标志了一个学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高低;一个实验室管理是否到位,反映了一个学校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传统的实验室建制和学校、学科发展的矛盾

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许多高校都加快了实验室建设,以往的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由此带来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高校高速发展、实验室快速扩张与旧体制的矛盾

近年来各大高校都加大对实验室的投资,但传统的实验室是依附教研室或专业设置的,由于专业、学科的交叉,造成仪器设备重复购置、实验室的重复建设等问题,仪器设备利用率低,与现代管理要求不符。另外,大批量学生与原有实验的组织方式之间也存在矛盾。高校扩招后,每个专业、班级的人数大大增加,传统的“小而全”的实验室逐渐不能承担过于繁重的工作任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 专业、学科设置方法与实验室设置及管理方法的矛盾

“厚基础、宽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要求高校专业的设置方式也要改变。各专业、学科的交叉现象越来越普遍,旧的实验室设置模式受到了新的挑战。新学科、新教学内容与旧实验内容之间也存在矛盾。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快速渗透到了各个学科,实验项目、内容也应该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这些矛盾如果得不到很好地解决,会影响实验教学质量,使高校实验室错失发展的大好机遇,从而制约整个学校的发展。因此,探索一条高校实验室快速发展的新模式便成为实验教学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二、目前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主要模式

目前,国内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的实验室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与整合,建立了公共基础实验室——专业基础实验室或学科平台实验室——专业实验室“三个层面一体”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实现学校内部资源的共享。

1 公共基础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将全校公共基础实验室纳入学校的一级管理,成立校一级的实验中心。校级实验中心可以整合单个学科或者多个学科的公共实验资源,实现实验教学资源的最大整合,全校共享。例如广东工业大学成立校级的实验教学部,含工程训练中心、大学物理实验中心、电工电子中心和计算机实验中心等多个学科的公共基础实验中心,该层面管理采用“专管共用,管用分离”的管理模式。

2 专业基础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将专业基础课程或学科平台实验室纳入学校的集中规划、集中投入、集中建设和共享使用,建设了一批集中建设实验室。该层面采用“集中建设、委托管理”的模式。它既利于实验室的建设又利于提高使用率,打破了以前各学院实验室规模小、使用率低的格局,有效地解决了实验室建设中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例如广东工业大学的微机原理实验室,由学校统一建设,委托自动化学院管理,该实验室除了要完成本学院学生的专业基础实验外,还分别对机电工程学院、信息学院、物理学院的学生开实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 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和科研实验室的建设有机结合,建设一批体现专业特色的、高水平的实验室。该层面采用学院管理、向全校开放的模式。

三、各类型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利弊分析

1 公共基础实验室

其优点是有利于整合全校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避免重复建设。同时也解决了扩招后传统的“小而全”的实验室超负荷的矛盾。校级实验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也为省级、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提供了基础,并依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其不足之处是要整合全校多学科的资源,不是由一个学院或一个部门可以解决的事,首先必须有强有力的行政支持,由学校统筹,统一规划。其次是与学科建设相脱节,不利于构建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因为仅仅是基础课实验中心,但又涉及多学科,如何与各学科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衔接,构成多层次的实验教学培养体系,是该模式需要解决的最大难题。

2 专业基础实验室

其优点是有利于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避免重复建设,充分保证在院内开放。同时有利于“厚基础、宽专业”的人才培养。其不足是在共享上存在壁垒,委托学院管理后,学院更多的是考虑此类实验室与学科、科研结合的问题,忽略了学校层面开放、共享的本意,需要学校制定相应规章制度去消除本位主义的意识。

3 专业实验室

其优点是有利于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实验室,提高实验室的科研能力。不足是实验室共享程度低,如果规划得不好,容易走回传统的“小而全”实验室的老路。

四、对策建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第一,对公共基础实验室,首先成立学校的实验室建设委员会,以提高学校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水平为宗旨,对学校实验室的规划、布局、建设和管理模式进行论证,为学校在实验室建设、管理和实验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决策提供依据,对实验教学单位和管理部门的工作进行宏观指导;其次为了加强实验与课程之间的衔接,构建完善的实验课程体系,成立学校的基础课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实验教学进行指导。例如广东工业大学组建“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为公共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搭起了一个联系的桥梁,有效地解决了学校实验室管理体制中公共基础实验室“专管公用、管用分离”模式下实验室和实验教学相对隔离的矛盾。加强实验的课程化改革,对基础实验,能够独立设课的尽量独立设课,改变实验是理论课程的附属的做法。例如该校公共基础实验中心承担了电工电子实验、大学物理实验、计算机技术基础实验等等,这些实验都是已经课程化、独立设置的,由实验中心直接设计、承担。根据学生特点,设置多门类的实验课程,实现应用型、复合型及研究型人才培养的多方需求,确立实验教学基地的大平台地位。在实验项目建设中,实现经典实验与现代技术实验的有机结合,采用多极循环的实验教学模式,实验教学由单项到综合、由基础到系统,构成具有鲜明的教学层次,达到在简单的实验中打好基础,在综合实验中练就水平、培养能力。建立基本型实验、提高型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研究型实验多级实验体系,统一按训练的层次,在一定数目的实验项目中循序渐进地分阶段进行循环实验。在实验时间、实验手段上实行全面开放,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验空间和平台,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地探索与创新需要。

第二,对专业基础实验室,要在制度上保障其开放和共享。例如广东工业大学制定了《集中建设实验室管理办法》,要求此类实验室必须无条件接受本校其他单位的教学任务,学校将在实验经费上充分保证,如:承接其他单位学生实验的工作量,将折合人时数换算成实验维持经费拨人到该集中建设的实验室。

第三,对专业实验室,要探索高素质人才培养机制。实验室不仅要引进好的人才,关键还是要有激励措施留住好的人才。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是实验室特别是专业实验室发展的关键。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隔离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重理论、轻实践,把实验教学看作是理论教学的附属,把实验室工作看作是低人一等的岗位。因此难于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实验教学和实验研究工作。因此要将一批高学历并有实验特长的中青年教师充实到实验室队伍中,改善实验队伍结构,增强实验室的创新能力。在引进和培养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的同时,努力发掘现有实验人员的潜能,通过在岗进修、参加课题组等多种形式,为他们创造条件,加强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学校应该在人事制度上推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一些有经验的实验员、实验师单独承担实验课程教学,使他们享有教师的待遇。同样,鼓励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作为专职的实验教师,在职称中给与鼓励与优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五、结语

实验室的建设模式根据各个高校的不同特点有所不同,它的发展还要经过一个不断摸索、不断完善的过程。实验室的组建不是简单的聚合过程,而应该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对教学、人员、设备物资等方面全方位的有机组合,发挥“1+1远远大于2”的规模效益。 参考文献

[1]陈小桥,等,深化第二课堂教学培养“三创”型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8):94-96 [2]李毓陵,等,高校实验室建设模式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12):114-117 [3]鲍鸿,陈浪城,理工科院校实验中心的建设模式利弊分析与对策[J].实验室科学,2008(3):13-14

[4]张焜,等,广州大学城实验室管理新模式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7):904-909 [5]朱怀亮,基础实验室发展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7):94-9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