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后进生转化计划
如何使初中历史教学差生转化为优生,一直是教师们感到很头疼的问题。因为教师这一职业面对的总是千差万别的学生,有的聪明好学成绩优秀、有的贪玩成绩落后、有的学得轻松愉快、有的则非常吃力……但是在学校不论学生的表现如何,我们习惯以成绩为依据把学生划分为优等生和后进生。我们为优等生欣喜,为后进生苦恼。那么这些后进生是如何形成的呢?这些后进生又怎样才能得到很好的转化呢?本文就这两个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析。
一、差生的主要表现
1.学习兴趣淡薄、记忆力和注意力差。历史学科和其他科不同的是有很强的过去性,客观的历史事实不能重演,也不能借助实验加以再现。学生通过对文字资料感知到的历史事实是空洞的抽象的,时间地点是枯燥的,加上历史知识本身实用性不强,这些因素的存在使许多学生不愿学习历史。他们往往只对故事感兴趣,对知识的掌握则缺乏兴趣。他们记忆知识速度慢,持久性不长。
2.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由于初中历史教学的不重视和学生基本对历史不感兴趣,因“考试而学,试完而忘”导致他们对书本上的历史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史实容易混淆;基本历史概念、基本理论概念理解不清、把握不牢;对学过的历史知识形不成体系和结构。
3.基本没有学习能力和应试能力。自学时,他们找不出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提不出问题;看书时注意力不集中,打开书看似熟悉,合起书则一片空白,不能同时做到手动、口动、心动;做作业时,基本没有一定的方法、步骤、不检查解题过程;考试时,他们的心理极为紧张,答题时既缺乏思考,又缺乏检查和反思,要么乱写一通、草草交卷,要么
做不出来,寻找机会作弊。
4.课堂内外学习效率低。在课堂上,他们基本不会做笔记,更缺乏积极思考和主动参与意识,只注重结论,不深究因果关系,不善于发散思维,把握不住知识的显性联系,思维僵化、思路狭窄。在课后,往往不会及时复习、巩固,不善于归纳、整理知识,不会及时去钻研、解决疑难问题,遇到困难消极等待。有的虽然收集了成堆的复习资料,但却缺乏驾驭资料的能力,要么陷于资料尤其题海中出不来,要么将资料弃而不用。
二、差生形成的原因
初中历史教学中差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思想、意志、品质、态度上的问题,有教师教育工作的不足,还有家庭、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等等。从教师和教学的角度看,其主要原因有: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几十个智能、知识基础和性格各异的学生。按理,教师因材施教。但有些教师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要求上发出的是同一个指令,很少考虑到高、探讨,提不出自己的问题,往往自卑、自暴、自弃。
2.教学内容上一味追求难度。有些教师认为,反正有部分学生考不上中学,况且历史新中考注重的是考查学生的理解力、思维力、创新能力,因而,在教学内容上攀高求难。他们热衷于给学生讲那些高深的问题,但却忽视了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多角度理解和归纳,忽视了对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阐述和运用。这样,就使得原本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很难跟上要求,而且每况愈下,与基础好的学生距离越拉越大。
3.教学进度过快。有些教师为了保证在中考前有充足的时间安排复习,往往对教学进
度安排过快。他们有意识地压缩新课授课时间,过早地结束新课,以便搞“深化”复习。新课的教学进度安排过快,必然会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囫囵吞枣、消化不良,而学生在学习新课时基础没打好,“深化”复习也就没有根基,在复习时又必然是如坐云雾。实际上,教学进度安排过快,既对学生整体水平的稳步提高不利,也促使学生超前分化。
4.教学采用满堂灌的方法。
目前,仍有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一讲到底,学生只能静心“听历史”,其思维处于被动、应付状态,缺乏积极参与的意识和锻炼各种能力的机会,因而,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思考历史问题中的缺陷不易被老师发现。同时,也容易使学生满足于一知半解,对知识难以融会贯通。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严重违背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致使一些在知识理解、理论运用上存在偏差的学生,因得不到老师的及时指点而逐渐地分化成了差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