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化认同农村教育价值构建

文化认同农村教育价值构建

2024-04-29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一、民族感

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文化认同是历史性普遍存在的,古代时儒家孔子就宣扬家、族、国的价值取向,直到现在对我们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学者分析“中华民族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历史影响、各个民族之间不同程度的文化认同、对民族和国家的态度有多层次的认识,都区别于西方国家对文化认同的单一理解。一个民族、国家之所以能够团结一心拥有强大的凝聚力,其民族文化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深深地影响着每个中国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文化认同———我们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我们都是中国人!共同的历史、共同的荣誉使我们一起缅怀过去、憧憬未来,使我们更加团结一心地为祖国建设现代化事业,随着国家富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也油然而生,是这种民族自豪感在鼓舞着每个社会成员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而拼搏奋斗。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主流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自己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各民族之间共同参与维护国家秩序,人人都有群体参与感,对集体、对国家忠诚,团结起来,共同奋斗,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统一。在这种文化认同所带领的精神图腾下各民族间、民族内部间的交流、合作更加和谐,更加有凝聚力,对于民族文化的低层次认同所受到民族内因和社会外因两方面影响都能做到很好的调节。在社会模式不断变迁的现在,在农业转向工业、乡村转向城镇、封闭转向开放的现代化变化中,这种文化认同受到了一系列挑战。文化浪潮即将席卷世界的每一寸土地,这给各种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机会,使各民族文化兼容性增加,有更多机会与其他民族优良文化进行相互促进的作用,也使得各民族文化受到发扬,更受到冲击。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贯穿于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全过程之中,在各个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随着历史的演进,我们的民族精神越来越丰满、越来越深厚、越来越强大,一直处在这样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虽然高层次的民族文化影响社会的主导地位,但是也受低层次的民族文化制约,不管文化层次高低,每个个体都只有对自己本民族文化认同,才有去拥护整体文化的可能。当每个人都以———我是中国人为骄傲时,自然就会把国家优秀的文化传承,从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观的变迁

农村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大规模地流向城市后,“离农”一度成为农村教育价值的主要体现,而实施农村基础教育建设以来,为弥补农村人力资源的空洞,培养为农村服务的高级技术人才成为农村教育的首要任务。“为农”成为新一代的农村教育价值取向。权衡“工具论”与“实用论”的局限性与片面性,农村教育价值观改革回归于“教育本体论”。农村教育价值有一定的封闭性,以前一直以经济、政治为价值实现焦点,纵观当下局势,为了更利于城乡发展,应尽快打破之前的封闭格局,建立有利于教育、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将焦点转向个体的发展。彻底落实“教育本体论”,用农村教育培养农村所需人才,使农民文化程度、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在文化与人互动的农业文明新农村下获得相应的地位。素质教育是农村教育的关键,“教育本体论”中教育本体是“育人”,良好的素质教育可以推动城乡文化和经济的对等交流。素质教育的实施还可以改变农村教育的教育气氛。现阶段,农村教育价值观的转变因为一些阻碍进行比较缓慢,有些实际问题还有待解决,致使这次农村教育价值观变革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这次深层次的农村教育价值观变革,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大环境中,给处在劣势的农村教育创造了更有利发展的空间。

三、二者之间的体系

1.文化融合,多元发展

民族文化认同存在个体认同和群体认同,这两种层次的认同均会对一个人的社会行为产生影响。其一,个人层面民族文化认同将个人对民族的忠诚和敬仰放大化,个人通过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从而愿意为民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并光大民族文化,从而引导教育理念纳入,影响的是个人自我认同和社会身份认同。在时代变迁迅速的过程中,社会随着利益与价值的分化而产生各种冲突、失范的问题,为了解决不断加深的社会矛盾,发展多元文化已成为共识。在我国边疆地区各民族文化相碰撞、交流过程中,把握好对自身文化的自我认同与各民族文化的兼容性特质,在对待“他文化”上才能有更理智、更正确的态度,才能更好地处理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与合作关系。关于边疆地区各民族农村教育的开展更得注意这些问题,要促进各民族文化的沟通交流,相互磨合。我们要保持对各个民族文化的尊重与保护的态度,改变传统的只注意经济发展的片面观点,在边疆民族地区形成良好的文化结构,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的形成,打破传统唯经济论的观念,坚持发展多元化文化的科学发展观是目前的新目标。

2.二者之间的有效结合

农村教育有其特殊性,农业文明孕育着农村传统教育,以乡土文化影响着农村儿童,以自然来授课是最初的最直接的教育方式。在原始本能的求知动力下实现“教书育人”这一目的。这种原生态的自然教育有利于农村教学效果的提升,实施农村基础教育可以以此为切入点,传统教学与改革创新一体化,进行选择性教学主要以教学效率为目标,发掘文化规律,逐步结合两种教育形式。引导农村儿童以理性正确的视野看待农村教育现状与城市教育的差异,使农村儿童在对农村现状自我欣赏的同时,认同农村教育改革带来的外来文化,实现农村文化复兴,使广大农民重视儿童教育、明白知识的社会价值。关于农村教育改革,在早期乡村教育运动中就引进了不同于学校教育的模式,但理念上还是坚持了与新式教育一致的“现代化”,这种理念没有考虑到农村教育自身的特殊性,没有使农村教育走出被批判的现实。现在以文化认同的理论来思考农村教育的改革,使“现代化”教学与“原生态”教学二者结合,使农村基础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

3.体现交流文化的价值

两个人的想法相互交换,每个人就拥有了两种想法,不同的文化相互交流则促进文化进步。建设农村基础教育可以使农村自然文化与城市现代化文化进行交流,为两种文化搭建沟通的桥梁,促进文化认同。交流将学生恢复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自己感受两种文化碰撞、摩擦相斥相吸的过程,同时也给城乡文化交流提供了平台。这对推进边疆农村发展,发扬农耕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对师生精神交流思想意识产生共鸣,在文化交流中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此外,农村教育应该为农村服务,着重考虑农村地方性知识的教育,从而实现农村基础教育的社会价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