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调查
自主学习目标 合作学习目标 合作探究目标 合作 重点 合作 难点 合作 关键 教学 流程 使学生能对较大的数据进行随机抽样,学会分层次进行对样本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 能按比例对数据进行抽样,并能统计出各段人数的百分比 使学生能对较大的数据进行随机抽样,学会分层次进行对样本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能按比例对数据进行抽样,并能统计出各段人数的百分比。 对较大数据和分层次进行数据抽样 正确确定比例进行抽样和由数据描述作出判断 对较大数据和分层次进行数据抽样 正确确定比例进行抽样和由数据描述作出判断 教学素材 从上节课我们已经看到在总体数目比拟大时,对它进行全面调查很难做到,甚至根本就不可能,如:某地区有百万电视观众,要想了解他们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节目的喜爱情况,能否像上节课中提到的抽100名学生来估计2000名学生的喜爱情况吗? 引入 课题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活动 前置诊断 口述 倾听 上述情况显然不能。由于学生、成年人、老年人各自喜爱的节目不一创境引入 样,所以要了解整个地区的观众的情况,需要在更大范围内抽取样本 由于在各个年龄段对节目的爱好有明显的不同,而同一个年龄段对节目的爱好往往存在共性,所以可以对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各段人群分别进行简单随机抽样,即分层次抽样,使每个年龄段都能抽取一定的人数来代表所在的人群,然后汇总调查结果。那么如何按层次抽取呢? 可以按年龄段的实际人口的比例分配来确保每个年龄段都有相应的比例的代表,教材中按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的人数比为2:5:3抽取。〔样本容量为1000〕 在抽取的1000名观众中,对各类节目的喜爱情况整理、绘制成喜爱节目的人数统计表: 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引导 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答案 展示目标 口述 学生倾听 导学1 巡视 探讨、交流,
学习 内容1 那么如何统计出各段人数对节目的喜爱的百分比呢?这个表格又如何设计呢? 百 分 比 节 目 类 型 年 龄 自主合作 巡视 自主独立完成 青少年 成年人 老年人 互动交流 指导学生评价 举手展示 新闻 体育 利用我们已经学过的折线统计图描述不同年龄段观众对动画和娱乐节目喜爱百分比变化情况 刘强同学为了调查全市初中生人数,他对自己所在城区人口和城区初中生人数作了调查:城区人口约3万,初中生人数约1200.全市人口实际约300万,为此他推断全市初中生人数为12万.但市教育局提供的全市初中生人数约8万,与估计数据有很大偏差.请你用所学的统计知识,找出其中错误的原因 1、在扇形统计图中,有两个扇形的圆心角度数之比为3∶4,且较小扇形表示24本课本书,那么较大扇形表示________本课本书. 2、如图,某校四个年级男女生人数的条形统计图,那么学生最多的年级是 . 人数 500 400 300 200 100 6 7 8 9 年级 C等 30% A等 B等50% 稳固达标 导学2 自主合作 互动交流 巡视 提问 评价 巡视 独立练习 自学 学习 内容2 3、据统计,某班50名学生参加2006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评价等级为A,B,C等的学生情况如扇形图所示,那么该班得A等的学生有______名. 4、某班50名学生右眼视力的检查结果如下表: 视力 稳固达标 巡视 举手展示 人数 1 1 3 4 3 4 4 6 8 10 6 〔1〕视力为1.5的有_____人,视力为1.0的有______人,视力小于1.0的有______人. 〔2〕视力在1.0以上〔包括1.0〕的为正常,那么视力正常的有_____人,视力正常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___________; 〔3〕该班学生视力情况________〔选填“好〞“一般〞“差〞〕 5:我市举行的登山活动中,参加的市民约有12000人,为统计参加活动人员的年龄情况,我们从中抽取了100人的年龄作为样本,进行数据处理,制成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如下: 〔1〕根据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补全条形统计图; 〔2〕参加此活动的市民中,哪个年龄段的人数最多? 〔3〕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谈谈自己的感想〔不超过30字〕。 小结:本节课仍然是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与前面不一样的就是对数据较大时,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这里仍然要注意抽样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并会计算出各个层次所占的百分比。 作业:练习册P105-107 小结质疑 合作与交流 自主,小组交流 课堂 小结 稳固拓展 巡视 [教学反思]
学生对展开图通过各种途径有了一些了解,但仍不能把平面与立体很好的结合;在遇到问题时,多数学生不愿意自己探索,都要寻求帮助。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的钻研探索,使我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引导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遵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那么;通过师生双边活动,通过对单元的复习,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系统化,重点知识突出化,能力培养阶梯化;在选择题目时注意了以基此题为主,少量思考性较强的题目为辅,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熟悉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以及图形折叠后的形状。教学时,我让每个学生带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纸盒,每个学生都剪一剪,并展示所剪图形的形状。由于剪的方法不同,展开图的形状也可能是不同的。学生在剪、拆盒子过程中,很容易把盒子拆散了,无法形成完整的展开图,就要求适当进行指导。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集体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而且在情感上每位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接着,我利用可操作材料,体会展开图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联系;通过立体与平面的有机结合,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使学生逐步达教学目标的要求:闭上眼睛想象展开或折叠的过程,促进学生建立表象,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开展空间观念。
24.1 圆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1.圆周角的概念.
2.圆周角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弦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推论: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及其它们的
应用.
教学目标
1.了解圆周角的概念.
2.理解圆周角的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3.理解圆周角定理的推论: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4.熟练掌握圆周角的定理及其推理的灵活运用.
设置情景,给出圆周角概念,探究这些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运用数学分类思想给予逻辑证明定理,得出推导,让学生活动证明定理推论的正确性,最后运用定理及其推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重难点、关键
1.重点:圆周角的定理、圆周角的定理的推导及运用它们解题. 2.难点:运用数学分类思想证明圆周角的定理. 3.关键:探究圆周角的定理的存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口答下面两个问题. 1.什么叫圆心角?
2.圆心角、弦、弧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老师点评:〔1〕我们把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圆心角.
〔2〕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
刚刚讲的,顶点在圆心上的角,有一组等量的关系,如果顶点不在圆心上,它在其它的位置上?如在圆周上,是否还存在一些等量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要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二、探索新知
问题:如下图的⊙O,我们在射门游戏中,设E、F是球门,•设球员们只能在EF所在的⊙O其它位置射门,如下图的A、B、C点.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像∠EAF、∠EBF、∠ECF这样的角,它们的顶点在圆上,•并且两边都与圆相交的角叫做圆周角.
现在通过圆周角的概念和度量的方法答复下面的问题. 1.一个弧上所对的圆周角的个数有多少个? 2.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是否发生变化? 3.同弧上的圆周角与圆心角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提问二、三位同学代表发言. 老师点评:
1.一个弧上所对的圆周角的个数有无数多个.
2.通过度量,我们可以发现,同弧所对的圆周角是没有变化的. 3.通过度量,我们可以得出,同弧上的圆周角是圆心角的一半.
下面,我们通过逻辑证明来说明“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没有变化,•并且
它的度数恰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度数的一半.〞 〔1〕设圆周角∠ABC的一边BC是⊙O的直径,如下图 ∵∠AOC是△ABO的外角 ∴∠AOC=∠ABO+∠BAO ∵OA=OB
∴∠ABO=∠BAO ∴∠AOC=∠ABO
AOBCADOBC ∴∠ABC=
1∠AOC 212〔2〕如图,圆周角∠ABC的两边AB、AC在一条直径OD的两侧,那么∠ABC=
∠AOC吗?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这道题的说明过程.
老师点评:连结BO交⊙O于D同理∠AOD是△ABO的外角,∠COD是△BOC的外角,•那么就有∠AOD=2∠ABO,∠DOC=2∠CBO,因此∠AOC=2∠ABC.
〔3〕如图,圆周角∠ABC的两边AB、AC在一条直径OD的同侧,那么∠ABC=
12∠AOC吗?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证明. 老师点评:连结OA、OC,连结BO并延长交⊙O于D,那么∠AOD=2∠ABD,∠COD=2∠CBO,而∠ABC=∠ABD-∠CBO=
111∠AOD-∠COD=∠AOC 222 现在,我如果在画一个任意的圆周角∠AB′C,•同样可证得它等于同弧上圆心角一半,
因此,同弧上的圆周角是相等的. 从〔1〕、〔2〕、〔3〕,我们可以总结归纳出圆周角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进一步,我们还可以得到下面的推导: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下面,我们通过这个定理和推论来解一些题目.
例1.如图,AB是⊙O的直径,BD是⊙O的弦,延长BD到C,使AC=AB,BD与CD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分析:BD=CD,因为AB=AC,所以这个△ABC是等腰,要证明D是BC的中点,•只要连结AD证明AD是高或是∠BAC的平分线即可. 解:BD=CD
理由是:如图24-30,连接AD ∵AB是⊙O的直径
∴∠ADB=90°即AD⊥BC 又∵AC=AB ∴BD=CD
三、稳固练习
1.教材P92 思考题. 2.教材P93 练习. 四、应用拓展
例2.如图,△ABC内接于⊙O,∠A、∠B、∠C的对边分别设为a,b,c,⊙O半径为
abc===2R. sinAsinBsinCabcabc 分析:要证明===2R,只要证明=2R,=2R,=2R,
sinAsinBsinCsinAsinBsinCabc即sinA=,sinB=,sinC=,因此,十清楚显要在直角三
2R2R2RR,求证:
角形中进行.
证明:连接CO并延长交⊙O于D,连接DB ∵CD是直径 ∴∠DBC=90° 又∵∠A=∠D 在Rt△DBC中,sinD=
BCa,即2R= DCsinAbc=2R,=2R sinBsinCabc ∴===2R
sinAsinBsinC 同理可证:
五、归纳小结〔学生归纳,老师点评〕 本节课应掌握: 1.圆周角的概念;
2.圆周角的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相等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3.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4.应用圆周角的定理及其推导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六、布置作业
1.教材P95 综合运用9、10、 [教学反思]
学生对展开图通过各种途径有了一些了解,但仍不能把平面与立体很好的结合;在遇到问题时,多数学生不愿意自己探索,都要寻求帮助。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的钻研探索,使我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熟悉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以及图形折叠后的形状。教学时,我让每个学生带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纸盒,每个学生都剪一剪,并展示所剪图形的形状。由于剪的方法不同,展开图的形状也可能是不同的。学生在剪、拆盒子过程中,很容易把盒子拆散了,无法形成完整的展开图,就要求适当进行指导。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集体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而且在情感上每位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